2019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第10课时酸和碱的性质课件鲁教版201901142103.pptx

上传人:outsidejudge265 文档编号:965034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PPTX 页数:42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第10课时酸和碱的性质课件鲁教版201901142103.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2019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第10课时酸和碱的性质课件鲁教版201901142103.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2019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第10课时酸和碱的性质课件鲁教版201901142103.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2019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第10课时酸和碱的性质课件鲁教版201901142103.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2019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第10课时酸和碱的性质课件鲁教版201901142103.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UNIT SEVEN,第七单元 常见的酸和碱,第 10 课时 酸和碱的性质,1.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易形成 ,使其质量减小,溶质质量分数 。 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敞口使其质量增加,溶质质量分数 ,可用作 ,常用来干燥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3.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 沿着器壁慢慢注入 中,并不断搅拌。原因是浓硫酸溶于水时会释放出大量的热,会使液体向四周飞溅,发生危险。 注意 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以防灼伤皮肤。 敞口放置的浓盐酸和浓硫酸,一段时间后溶质质量分数都会变小,因为浓盐酸有挥发性,溶质的质量减小;浓硫酸有吸水性,溶剂的质量

2、增加,所以它们都要密封保存。,考点一 浓酸的特性,白雾,减小,减小,干燥剂,浓硫酸,水,1.盐酸与稀硫酸的化学性质,考点二 酸的化学性质,红,不变色,红,不变色,2,ZnCl2+H2,2,FeCl2+H2,ZnSO4+H2,FeSO4+H2,2,6,CuCl2+H2O,2FeCl3+3H2O,CuSO4+H2O,3,Fe2(SO4)3+3H2O,CuCl2+2H2O,CuSO4+2H2O,2,2NaCl+H2O+CO2,Na2SO4+H2O+CO2,2.酸的通性 盐酸、稀硫酸以及其他的酸溶液中都含有 ,所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H+,图10-1,注意 浓硫酸、硝酸因有强氧化性,与金属反应不生成

3、氢气。,红,氢气,水,考点三 碱的性质,1.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苛性钠,火碱,烧碱,熟石灰,消石灰,块状,粉末,易,热量,微,减小,硼酸,(续表),干燥剂,石灰水,注意 氢氧化钠不仅易吸水潮解,而且还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所以氢氧化钠应密封保存。同理氢氧化钙也要密封保存。 氢氧化钙可用生石灰和水反应制得,此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 Ca(OH)2。 2.碱的通性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以及其他的碱溶液中都含有 ,所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图10-2,注意 氢氧化铜、氢氧化铁等难溶性碱,除了能与盐酸、稀硫酸反应外,不具有其他共性。,OH-,3.NaOH与CO2反应

4、的探究 NaOH与CO2反应时,由于无明显现象,无法判定反应是否发生,需要借助实验,通过明显的现象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图10-3的装置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判断。,图10-3,提示 压强在化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无论物质发生物理变化,还是发生化学变化,在一个密闭的体系中,如果有温度的改变,或者有气体体积的变化,都会引起压强的改变。下列装置均利用了压强改变的原理。,图10-4,考点四 物质的分类,注意,氢,氢,氧,两,氢离子,氢氧根离子,化合物,化学方程式网络构建,图10-5,(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 ; ; ; ; ; 。,Fe+2HCl FeCl2+H2,Ca(OH)2+CO2 CaCO3+H2

5、O,H2SO4+Ca(OH)2 CaSO4+2H2O,Ca(OH)2+Na2CO3 CaCO3+2NaOH,2HCl+Na2CO3 2NaCl+H2O+CO2,HCl+NaOH NaCl+H2O,6HCl+Fe2O3 2FeCl3+3H2O,例1 2018玉林 下列物质具有挥发性的是( ) A.锌粒 B.浓盐酸 C.石灰石 D.二氧化锰,考向一 浓酸的特性,B,解析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易形成白雾;锌粒、石灰石、二氧化锰不具有挥发性。,例2 2017临沂 用玻璃棒蘸硫酸在白纸上写字,如图10-6。 (1)现象:放置一会儿发现用 (填“浓”或“稀“) 硫酸在白纸上写的字变黑。 (2)结论:同种酸由

6、于 不同,它们的性质不完全相同。,浓,溶液浓度(或溶质的质量分数),图10-6,1.2018宿迁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打开浓盐酸、浓硫酸的试剂瓶,瓶口都看到白雾 B.铁丝在纯氧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 C.实验室电解水,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 D.灼烧鸡蛋清,产生烧焦羽毛的特殊气味,直击中考,D,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常见变化中的现象。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盐酸小液滴,在瓶口聚集成白雾,浓硫酸具有吸水性,瓶口不能形成白雾,故A不符合题意;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不能指明四氧化三铁,这样描述属于结论,故B不

7、符合题意;实验室电解水,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故C不符合题意;鸡蛋清的成分为蛋白质,灼烧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故D符合题意。,2.2017宿迁 图10-7中不能正确反映其变化过程的是 ( ),C,解析 镁在密闭容器中燃烧,镁元素的质量不变,故A正确;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故B正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变稀,但是溶质质量分数不会是0,故C错误;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滴加稀盐酸时,盐酸会先与氢氧化钠反应,当氢氧化钠反应完后,再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直至碳酸钠反应完,气体的质量不再增加,故D正确。,图10-7,考向二 酸的化学性

8、质,例3 2017常州 图10-8表示化学反应中溶液的颜色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X是稀硫酸,a可能是紫色石蕊试液 B. 若X是稀硫酸,b可能是氧化物 C. 若X是稀盐酸,c不可能是单质 D. 若X是稀盐酸,d不可能是单质,C,解析 稀硫酸和稀盐酸均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能和金属铁反应,生成的硫酸亚铁或氯化亚铁溶液均为浅绿色溶液;都能和氧化铁、氢氧化铁反应,生成的硫酸铁或氯化铁溶液均为黄色溶液;都能和氧化铜、氢氧化铜沉淀反应,生成的硫酸铜或氯化铜溶液均为蓝色;可溶性的铜盐溶液与铁反应生成的亚铁盐溶液为浅绿色。所以若无色溶液X是稀硫酸,a可能是紫色石蕊试液,故A选项不符合题

9、意;若无色溶液X是稀硫酸,则b可能是氧化铁,故B不符合题意;若无色溶液X是稀盐酸,c是单质铁,故C选项符合题意;若无色溶液X是稀盐酸,d不能是铜单质,因为铜的活动性比氢弱,不能和酸反应,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图10-8,例4 为区别稀盐酸和稀硫酸,小强同学设计如图10-9所示的实验方案:在每组的两支试管中分别盛放稀盐酸和稀硫酸;向同组的两支试管各滴加同种试剂。其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D,解析 盐酸、硫酸都可以与氢氧化钠反应,都没有明显现象,不能鉴别;盐酸、硫酸都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不能鉴别;石蕊遇酸变红色,盐酸、硫酸都是酸,不能鉴别;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盐酸与氯

10、化钡不反应,可以鉴别。,图10-9,3.2018宿迁 下列实验方案设计合理的是 ( ),直击中考,C,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检验、鉴别及除杂。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少量碳酸钠,加过量的氢氧化钙溶液会引入氢氧化钙杂质,故A不符合题意;除去氧化钙中少量的碳酸钙,加入适量稀盐酸,稀盐酸与氧化钙、碳酸钙均能发生反应,会同时除去主要成分,不能达到除杂目的,故B不符合题意;氯化铵能与熟石灰反应,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氨,硝酸钾不与熟石灰反应,无明显现象,可以鉴别,故C符合题意;硝酸银与稀盐酸、氯化钠溶液均能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氯化银,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D不符合题意。,4.2015宿迁 向烧杯中逐滴加入X溶液至

11、过量(如图10-10甲),生成沉淀或气体的质量(纵坐标)与加入X溶液的质量(横坐标)关系不符合图乙的是 ( ),B,解析 稀硫酸和氯化钡反应会生成硫酸钡沉淀,沉淀质量从原点开始,故A正确;氢氧化钠先与硫酸反应,再与硫酸铜反应,沉淀质量不会从原点开始,故B错误;氯化钙会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沉淀质量从原点开始,故C正确;碳酸氢钠会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气体质量从原点开始,故D正确。,图10-10,5.2016宿迁 化学兴趣小组对某工业废水(溶质为HCl、NaCl)中的HCl含量进行测定,甲、乙两位同学各提供不同的测定方法。,图10-11,(1)甲同学:酸碱中和法 取50 g废水于烧杯

12、中,逐滴滴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如图10-11所示,求废水中HCl的质量分数。(写出详细的计算过程),(2)乙同学:沉淀法 改用AgNO3溶液代替NaOH溶液,根据生成沉淀的质量来确定废水中HCl的质量分数,你认为结果 将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偏大,解析 (2)硝酸银溶液可以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硝酸银溶液也可以和氯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所以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大。,考向三 碱的化学性质,例5 2018重庆 氢氧化钠溶液和氨水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其原因是二者的溶液中均含有一种相同的粒子是 ( ) A.H+ B.OH- C.H2O

13、D.H 例6 2017成都 能用于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的物质是 ( ) A.HCl B.KNO3 C.K2CO3 D.FeCl3,B,解析 氢氧化钠溶液和氨水都是碱溶液,都含有氢氧根离子,二者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所以二者含有的相同的粒子是氢氧根离子。,C,解析 HCl和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都能反应,无明显现象,不能鉴别;KNO3 不能和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反应,不能鉴别;K2CO3和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和氢氧化钙溶液反应有沉淀产生,能鉴别;FeCl3和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都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不能鉴别。,例7 2017潍坊 下列验证“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装置中,不能

14、观察到明显现象的是(装置气密性均良好) ( ),A,解析 A中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无明显现象;B中,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试管内气压减小,液体压入试管,形成一段液柱;C中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锥形瓶内气压减小,小气球胀大;D中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锥形瓶内气压减小,水沿着导管进入锥形瓶内。,图10-12,6.2014宿迁 化学课堂上要学习碱的化学性质,老师让两位同学和他共同做实验,要求两位同学分别向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吹气,如图10-13所示。老师告诉同学们,呼出的气体中只有二氧化碳有可能与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直击中考,图10-13,同学们在吹气后观察到

15、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中氢氧化钠溶液无明显现象。观察实验现象后老师问,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应该使用 ,针对中的情况,师生共同开始探究之旅。 提出问题 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无明显现象,两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猜想假设 猜想A: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猜想B:两者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澄清石灰水,实验探究 (1)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个实验。 实验现象:中的软塑料瓶变瘪;中 。 (2)小亮认为小明的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容器内压强减小。小光同学却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小明的实验不严谨,若仍利用该装置,需要补做的对比实验是 。 (3)小光设计的是通过

16、检验生成物来验证猜想,请帮他填写实验报告。,气球变大(合理即可),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水,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现象进行对比,足量稀盐酸(或氯化钙溶液等),有气泡产生(或有白色沉淀生成等),实验结论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反思拓展 探究结束老师说,通过此探究实验我们发现,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证明反应的发生,这些角度可以是: 通过检验反应物减少证明反应发生; 通过 证明反应的发生。,检验生成物,解析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 实验探究 (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减小,

17、大气压将空气压入气球,所以气球变大。(2)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或溶于水,也能使容器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所以小明的设计不严密,要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确实发生了反应,还需设计对比实验,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水,再重复实验,与放入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现象(软塑料瓶变瘪的程度是否相同、气球膨胀的大小是否相同)进行比较,通过对比推导出正确的结论。(3)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还可以检验其反应生成物来验证,可向实验后的溶液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或氯化钙溶液,若观察到有气泡生成或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二者发生了反应,因为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水,无气体生成,氢氧化钠与氯化钙溶液不反应。 反思拓展

18、 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看出,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我们可以通过检验反应物是否减少或检验生成物的方法验证反应是否发生。,考向四 物质的分类,例8 2018泰安 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 ) A.空气 B.煤 C.蒸馏水 D.赤铁矿石,C,解析 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和稀有气体等多种成分,是混合物;煤是复杂的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蒸馏水中只有水,属于纯净物;赤铁矿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此外有多种杂质。,7.2013宿迁 青蒿素(C15H22O5)是我国被世界承认的原创新药。从物质分类看,青蒿素属于 ( ) A.单质 B.氧化物 C.化合物 D.混合物,直击中考,C,实验突破,突破1 氢氧化钠变质的

19、探究,例9 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对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的化学成分产生了兴趣,他们根据自己已学的知识进行如下探究,请你共同参与并填空。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只有氢氧化钠; 猜想二: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 猜想三: 。 查阅资料 (1)BaCl2溶液显中性。 (2)Na2CO3溶液与BaCl2溶液能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只有碳酸钠,实验探究,一,溶液变红,实验结论 该氢氧化钠样品部分变质,其化学成分是NaOH与Na2CO3的混合物,NaOH变质的化学方程式为 。 反思交流 (1)实验室应 保存氢氧化钠。 (2)某同学认为用CaCl2溶液代替BaCl2溶液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另一位同学认为不可以

20、,理由是CaCl2溶液和NaOH溶液相混合也会出现 ,因为Ca(OH)2是 。,CO2+2NaOH Na2CO3+H2O,密封,浑浊,微溶于水的物质,(1)除掉变质氢氧化钠溶液中的碳酸钠的方法是 。 (2)20 时,氢氧化钠在乙醇中的溶解度为17.3 g,而碳酸钠在乙醇中几乎不溶解。如图10-14所示,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饱和的氢氧化钠乙醇溶液中,马上出现沉淀,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是 (请用文字表述)。由此实验你得到的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的新方法 是 。,拓展延伸,在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溶液,过滤,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而碳酸钠在乙醇中几乎不溶解,将被检测的固体样品放在适量的乙醇

21、中,若液体变浑浊,则证明氢氧化钠已变质,图10-14,【方法点拨】 探究氢氧化钠变质的方法 (1)变质原理:CO2+2NaOH Na2CO3+H2O。 (2)探究方法 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变质的氢氧化钠中含有碳酸钠,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需判断其中是否含有碳酸钠。 方法一:取样品,加入过量盐酸,若有气泡产生,证明已变质。 方法二:取样品加水溶解,加入澄清石灰水,若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已变质。,方法三:取样品加水溶解,加入氢氧化钙(钡)或氯化钙(钡)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已变质。 探究氢氧化钠部分变质还是全部变质 探究部分变质还是全部变质,需要确认其中是否存在氢氧化钠。由于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22、的溶液都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为防止干扰,应先验证并除去碳酸钠,再验证是否含有氢氧化钠。 方法:取样品加水溶解,逐滴加入氯化钡溶液或氯化钙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再滴入无色酚酞试液,若溶液变红则部分变质,若溶液不变色则全部变质。,突破2 氧化钙变质的探究,例10 在某些食品的包装袋内,有一个装有白色颗粒状固体的小纸袋,上面写着“干燥剂,主要成分为生石灰”(如图10-15所示)。 (1)生石灰能作干燥剂,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一包久置的生石灰干燥剂产生了兴趣,于是他们对这包干燥剂的成分展开了探究。 提出问题 这包干燥剂是否变质,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

23、全部是CaO; 猜想二:是CaO和Ca(OH)2的混合物; 猜想三:全部是Ca(OH)2; 猜想四:是Ca(OH)2和CaCO3的混合物; 猜想五:全部是CaCO3。,CaO+H2O Ca(OH)2,图10-15,实验探究 取部分该干燥剂于试管中,滴加适量水后无放热现象,说明这包干燥剂中不含 。 向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出现。 为了进一步确定这包干燥剂中有无其他成分,小组同学设计了以下两种方案。 取部分干燥剂于烧杯中,加水并搅拌,静置后取上层清液于两支试管中。请你根据实验进行推断。,CaO,实验结论 通过以上实验探究,得出猜想 成立。,四,小组同学反思了干燥剂变质的原因,认识到保存生石灰的正

24、确方法是 。,拓展延伸,密封保存,【方法点拨】 探究氧化钙变质的方法 1.变质原因:氧化钙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而变质。 2.探究方法 (1)检验氧化钙是否变质 因为氢氧化钙微溶于水,不能采用取样加水观察是否有不溶物的方法判断氧化钙是否变质,应采用化学方法证明样品中存在碳酸钙。 方法:取样品,加入过量盐酸,若有气泡产生证明已变质。,(2)氧化钙变质后的组成确定 根据物质的性质,可以判断变质后的组成。 氧化钙的确定:如果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说明含有氧化钙。注意水的量要合适,水过多,效果可能会不明显。 碳酸钙的确定:加入盐酸,如果生成的气体能使澄

25、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含有碳酸钙。 氢氧化钙的确定:取样加水并搅拌,静置后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如果变红,说明呈碱性,含有氢氧化钙。注意这种方法要在确定不含有氧化钙时,才能够使用,否则得到的结论是不正确的。,解析 (2)实验探究 氧化钙溶于水放热,取部分该干燥剂于试管中,加水后无放热现象,说明这包干燥剂中不含氧化钙。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向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出现,说明含有碳酸钙。取部分干燥剂于烧杯中,加水并搅拌,静置后取上层清液于两支试管中,一支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滤液中有氢氧化钙;另一支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溶液变浑浊,说明有氢氧化钙,故猜想四成立。,拓展延伸 保存生石灰的正确方法是密封保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