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201901184163.pptx

上传人:outsidejudge265 文档编号:965320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PPTX 页数:17 大小:26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201901184163.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201901184163.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201901184163.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201901184163.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201901184163.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十一单元,单元整合(十一),专题框架构建专题纵横拓展学科技能提升,【认读导引】 一个核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两大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与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趋势。 三大线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世界金融、贸易体系的形成,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演变,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一、近现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历程,纵向贯通,【考题例证1】杨雪冬在全球化:西方理论前沿中写道:“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并没有完全陷于被动,正是它们在经济领域中的积极活动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开放以及全球经济的整合。”这反映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 ) A.民族国家要增强国际竞争力 B

2、.民族国家的职能没有弱化 C.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多威胁 D.发达国家起着主导作用,【解析】 B “要增强国际竞争力”与材料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并没有完全陷于被动”不符,故A项错误;民族国家的职能没有弱化,与材料中“正是它们在经济领域中的积极活动推动了整合”相符,故B项正确;材料主题是“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积极活动,未专门说明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多威胁,故C项错误;材料主题是“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积极活动,未专门说明发达国家的主导作用,故D项错误。,二、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第一阶段: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 (1)概况:美国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拥有雄厚的工业实力和

3、丰富的黄金储备,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过来,并间接控制欧洲。 (2)原因:通过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大发战争财,实力强大;而欧洲在世界大战中损失惨重,实力普遍衰落。,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后期 (1)概括:世界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日本和欧洲共同体与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竞争激烈;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2)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共同体成员国和日本在许多领域赶上甚至超过美国。 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1)概况:世界经济

4、呈现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2)原因:生产力和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考题例证2】下表是19651995年世界出口方向占世界总出口百分比。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注:总数不足100归因于与“经互会“国家的贸易,国家未被区分,有误差。),A.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B. 发达国家主导国际贸易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C. 贸易失衡激化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 D.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答案】 D,素养十一 突破压轴大题特点、特征类材料解

5、析题 【考题例证】 2016全国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历史素养,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的国内企业有25 510家,投资总额约63 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

6、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解答模板】第一步:判断题型及主题。本题的主题是“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第二步:审设问、定时空及解答方向。第(1)问解答方向为“基本趋势”(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第(2)问的第一小问解答方向为“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第二小问为“贡献”(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解答限定词为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要求分别概括、指出、说明。 第三步:阅读材料、迁

7、移知识、组织答案。第(1)问,从人口迁移的数量、范围、自愿移民的目的地等角度回答即可。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信息可知,中国海外移民有三个明显的阶段特点,关于原因,只需结合呈现的阶段特点,依据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对应分析即可;第二小问,首先抓住时间“中国近代史”,再结合华侨华人对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民主革命的贡献进行分析即可。,【参考答案】 (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

8、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主要原因:中国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 方法点拨 解答历史特点类问题时,应明确问题涉及的主体是什么,然后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及问题分值的多少,决定是从某一方面还是从某几个方面思考并总结特点。一般来说,根据要素概括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背景: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采用特殊的方式做准备,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等等。如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与以往儒家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相比

9、,其特点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2)时间: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等。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相比,具有爆发时间早、经历时间长的特点。,(3)目的: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等。如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运动同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但从目的来说,辛亥革命具有新的特点(从经济上说,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从政治上说,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统治,挽救民族危亡)。 (4)过程:相关准备、发生的变化(领导力量、力量对比、领域范畴的扩大等)、是否顺利、最突出的地方、其中的重大事件等。如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与英国、美国政治制度的确立相比,就具有艰难曲折的特点(从1789年到1875年

10、,共和势力与封建势力进行了近百年的斗争)。 (5)内容(措施):产生依据、体现某种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包括的方面、侧重的方面、实行的办法等。如资政新篇的内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体现了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新论十四 史学界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影响的论述 史界观点 观点一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意味着国际货币金融关系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动荡不安的局面的终结和新的国际货币金融格局的形成,是美国和英国争夺国际经济舞台的结果。布雷顿森林协定的签订也标志着战后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初步形成,在世界经济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布雷顿森林协定的许多规定均大大有利于维护美国在世界事务中

11、的霸权地位,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维护美国霸权的重要机制。洪国起等人权主权霸权:透视美国人权外交,史学新论,观点二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国际货币制度实质上是一种以黄金和美元为基础的国际汇兑本位制。但它同战前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即金本位制)并不完全相同:首先,在战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下,英法美等国货币均处于主导地位,并控制着各自的货币集团,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主导货币仅美元一家;其次,战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没有像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IMF那样的国际协调机构来加以维持。邹三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思考感悟 以上观点主要阐述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种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它的形成结束了动荡不安的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利于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2)布雷顿森林协定使美元取得了在国际货币制度中的中心地位,因此它是以美国霸权为基础的世界货币体系,为美国建立世界霸权创造了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