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1 新闻两则,字词盘点,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字词盘点,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字词盘点,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字词盘点,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4.解词语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业已:已经。 绥靖:安抚,平定。 阻遏:阻止。 溃退:(军队)因被打垮而后退。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占领:用武装力量取得(阵地或领土)。 突破: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 泄气:泄劲。 督战:监督作战。,字词盘点,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歼灭:消灭(敌人)。 击溃:打垮;
2、打散。 封锁:(采取军事措施)使不能通行。 管辖:管理;统辖(人员、事务、区域、案件等)。 逃窜:逃跑流窜。,字词盘点,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和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中国人民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的讲话稿收在毛泽东选集(共五卷)里;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集里;他撰写的新闻消息收在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里。,字词盘点,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
3、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于4月21日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统治中心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字词盘点,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
4、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字词盘点,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并分析了国民党
5、军队士气低落的根本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报道了解放军解放南阳的消息,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辉煌战绩,反映了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字词盘点,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 锐不可当 西(较详) 中(略) 东(详) 长 横渡 江 (国民党反动派)不堪一击 溃不成军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4,问题探究1.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新闻中,作者对三路大军渡江的报道,在详略方面是怎样处理的?又
6、是怎样衔接过渡的呢? 思路点拨 文章材料详略的安排是由文章主题决定的。回答此题要扣住这则新闻的主题来分析。这则新闻中相同的是都交代了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江人数、战局的发展趋势。中路军渡江战况写得简略;西路军渡江战况写得比较详细、具体,报道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议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东路军渡江战况写得最详。这是因为东路军与西路军、中路军所遇敌军都不同,战斗激烈,还因为这里是被敌人吹嘘得神乎其神的“很巩固的防线”。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有必要详写。,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4,关于过渡自然,不仅体现在内容上内
7、在联系紧密,还应从语言标志上去体会其过渡自然、衔接紧密的特点。如文中前面写了“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鲁港地区”交代中路军渡江作战情况,后面就用“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既交代了西路军渡江作战情况,又补充说明了上文没提及的中路军所遇之敌的情况。前面写了“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后面就写“我东路军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与上文呼应。前面写了“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后面就写“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与之相呼应,起到了紧密衔接的作用。,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3,问题
8、探究4,问题探究2.你能找出这两则新闻的异同点吗? 思路点拨 (1)相同点: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2)不同点: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4,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
9、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黯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4,问题探究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语言
10、怎样体现出了新闻语言的特点? 思路点拨 新闻语言的特点大致是真实、准确、简练、通俗。然后再结合本则新闻的具体句子具体分析。 (1)本文的语言准确鲜明。 首先,文字具体确凿,表达准确。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整天激战”概述了战斗的艰巨,表现了我军的英勇无畏;“歼灭及击溃”表现敌军失败之惨重,“歼灭”指“全部被消灭”,“击溃”指“敌军已完全丧失战斗力”;“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所指并非全部,但大势已成定局;“控制江阴要塞”,指关键的军事设施已在
11、我掌握之中,语言具体详明,事实确凿可信,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4,再如,“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这句话中的“突破”表现了战斗所取得的进展,“渡至”则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2)另外本文的语言极具感情色彩。如,“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一句充满了对敌军的嘲讽。汤恩伯本来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且全军覆灭,狼狈不堪。
12、敌军的“不料”正显我军的神勇。另外“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句话中,“至发电时止”时间概念更准确,且有“战势发展迅速,我军胜利进军”的豪迈之情蕴含其中。“余部”这一军事术语,还指未渡江的部队,这个词用在报道战况的消息中,既确切,又得体。,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4,问题探究4.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中的议论有什么特色? 思路点拨 为了揭示事物的本质,消息报道中可以插入简短的议论。本文议论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指出一方面是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另一方面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这两方面的议论一详一略。本文对我军英勇善战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已经说明了一切。至于敌军方面的情况则要详议几笔。一则是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于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再则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证明这一点,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起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而且这两个方面的顺序安排也非常合理。因为胜利的取得,我军英勇善战是必须给以充分肯定的,而且,从行文的气势和语言的衔接来看,也是非常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