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3议论文阅读课件20190117196.pptx

上传人:王申宇 文档编号:967805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PPTX 页数:39 大小:62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3议论文阅读课件20190117196.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北京市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3议论文阅读课件20190117196.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北京市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3议论文阅读课件20190117196.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北京市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3议论文阅读课件20190117196.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北京市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3议论文阅读课件20190117196.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十三 议论文阅读,议论文阅读是北京市中考每年必考内容,一般设试题3道,分值10分左右。预测2019年北京市中考议论文阅读依然设题3道,分值7分。从选文的内容看,全部选自课外议论文,都是选择初中生比较熟悉或者与课文相类似的议论文,涉及读书、志向、礼仪、处事、理趣、人生等方面内容。从试题的题型看,主要为填空题和简答题,填空题设有情境,要求学生依据情境填空,简答题提出的问题比较通俗明白,整体难度不大,但灵活性比较大,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创新思维。北京市近5年议论文阅读题比较灵活,不断创新,主要是从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层次、领悟道理、迁移延伸等方面设题,也就是依据北京市当年的中考说明规定的考点

2、来考查课外议论文。预测2019年议论文阅读的选材、设题、题型、分值与2018年相当,主要从理解文章所论述的观点道理、判断论证的作用、迁移拓展等方面设题。,真题体验,2018北京改编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12分)读书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循序渐进是最基本的方法。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完善的。读书也一样,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万丈高楼平地起”,大楼要一层一层往上盖,书也要一点一点认真读。正如清代陆清献在示儿书中所说:“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读书如果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急于求成,就好像

3、肚子饿时吃饭,狼吞虎咽,囫囵吞枣,不仅没能品尝到菜肴的滋味,甚至可能会因噎废食。数学家华罗庚也说:“学习上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学得不扎实,你想来得快些,结果反倒慢了。”可见,循序渐进是一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读书方法。,任何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是由浅入深建立起来的,起点都是基础知识。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是与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相适应的,因此,读书就要从基础知识开始。杰出的科学家都是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开始学起,杰出的画家都是从最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开始练起,杰出的文学家也都是从最简单的遣词造句开始写起。他们都是在起点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会不断提高,有了后来的成就。这充分说明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才会取得好

4、的结果。在循序渐进的阅读中,随着对内容理解的不断加深,人们会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因而循序渐进的阅读就成为读书者进步的阶梯。南宋哲学家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是他对自己读书经验的总结。他曾每日从礼记左传等经籍中选取两段,反复阅读,出口成诵,进而不断思考,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正是这样,他才成为伟大的哲学家。青年人读书欲望很强,读书劲头很大,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有些人读书贪多求快,“在空中起跳”,忽视打好扎实的基础,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结果收效甚微。因此,一个人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日益精进。,【考点一】 论点与论题 (2018、2017、2015、2014

5、年考查) 1.上面的文字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是 。(限12个字以内)(2分),读书需要循序渐进,【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提取能力。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即可。可提取第段的“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循序渐进是最基本的方法”一句概括为答案,即“读书需要循序渐进”。,【考点二】 把握论据 (2018、2017年考查) 2.下面是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两则语录,哪一则有助于你理解上面的文字?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答案】示例:我认为第句话有助于理解上面的文字。“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

6、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这一点与文章的中心论点“读书需要循序渐进”相符合。温习旧知识的过程,随着理解的加深,就会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因此,循序渐进的阅读有助于读书者的进步,与原文论点表述一致,所以我认为第句话有助于理解上面的文字。,【解析】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有契合点才行,否则就不能证明论点。本题答案不唯一,选择所给语录中任意一则,能够言之成理即可。所给句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这一点与文章的中心论点“读书需要循序渐进”相符合。温习旧知识的过程,随着理解的加深,就

7、会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因此,循序渐进的阅读有助于读书者的进步,与原文论点表述一致。,【考点三】分析论证过程 (2018、2016、2015年考查) 3.2018北京第23题改编 请分析第段的论证过程。(2分),【答案】先说对内容理解的加深会带来思考的深入,据此提出“循序渐进的阅读就成为读书者进步的阶梯”的观点,接着用朱熹的言行做论据来证明。,【解析】依据试题要求,阅读理解第段内容,这段文字有三个论述层次:第一层次写对内容理解的加深会带来思考的深入;第二层次据此提出观点;第三层次运用朱熹的阅读理念和阅读实践来证明观点。,【考点四】内容理解与概括 (2017、2016年考查) 4.2018北京第23

8、题改编 第段论述的重点是什么?(2分),【答案】只有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才会取得好的读书结果。,【解析】第段“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是与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相适应的,因此,读书就要从基础知识开始”的内容是解答本题的主要依据。,【考点五】 联系实际 迁移运用 (2016、2015、2014年考查) 5.全品原创 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怎样的启发?请联系自己的读书经历简要说明。(3分),【答案】示例一:读书应是先易后难,比如我先读课文,后读名著,就会对名著理解得更加深刻。示例二:读书需要循序渐进,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比如,我特别重视读好每一篇课文,逐渐到读好每一册课本,再到读好初中三年

9、的全部课文和中外名著,真切感觉到自己的知识比从前充实多了,自己的语文能力比从前也强多了。,【解析】解答议论文阅读联系实际、迁移运用类试题,首先要结合议论文的观点来思考,然后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来谈,不能脱离议论文阅读文本,也不能脱离实际,要将两者结合,比如解答这道题,可联系议论文“读书需要循序渐进”的观点并且结合自己在循序渐进的读书过程中收到的很好的读书效果。,考点1 论点与论题,角度一 分析论点或分论点,技法精讲,【答题思路】 寻找论点的方法1.直接提取法 适用于论点比较明确,在字面上有鲜明呈现的文章。不同的文章,论点提出的方式也常常不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寻找:(1)题目即中心论点。(2)在

10、开头,即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提出论点。(3)在中间,由相应话题展开论证,然后自然引出论点,需仔细阅读全文,整体把握。(4)在结尾,即以结论的形式,归纳出文章的论点。论点之前往往有“所以”“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词语。2.概括归纳法 适用于论点在字面上没有明确点明的文章。论据反推论点,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理所当然就是论点。3.词语提示法 从提示性词语(“可见”“总之”“所以”“归根结底”以及衔接、过渡性的词语和行文中反复使用的词语等)中找论点。,论题与论点的区别、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区别1.论题与论点的区别 论

11、题只是表述范围、关系等,表意不明;而论点往往是一句表意明确的判断句。2.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区别 一篇文章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时可能用几个分论点来证明中心论点,分论点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的位置,例如“首先”“其次”“最后”“第一”“第二”等。,【答题模板】本文的(分)论点是。(本文的论题是。),角度二 标题的含义及作用,技法精讲,【答题思路】1.拟写议论文题目(1)通读文章内容,文章是围绕一个中心论点进行阐发的,所以可以直接以中心论点作为标题,一般是主谓短语或动宾短语。(2)可根据题干中的提示或要求,以及文中的关键句,选用与中心论点相关的短语或论题为标题,如以论述事物之间关系的并列短语

12、,或者是以含有“谈、说、议”等字眼的论题为题目。2.解答议论文的标题含义和作用(1)内容上点明了文章论述的内容(论题),或是明确了文章论点。(2)表达效果上主要有三种情况:运用比喻、拟人,或化用诗句、成语,生动形象地提出了论点;运用问句(设问或疑问),设置悬念,引发思考;运用逆向思维、另类思维或奇异想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答题模板】拟写标题:根据中心论点(或论题)拟写。标题作用:标题点明了中心论点(引出了论题);标题运用了,生动、新颖(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考点2 把握论据,角度一 分析论据,技法精讲,【答题思路】1.解答分析论据应该放在哪段或哪则材料适合作为论据类试题的方法(1)把

13、握本文的论点,明确中心论点和分论点。(2)分析材料,明确材料所表达的观点。看材料是人物事迹还是名言、传说等,判断材料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明确材料所表达的观点。(3)将材料的观点与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进行比较,做出判断。材料的观点与中心论点相似,则表明该材料可以作为全文的论据,根据论证思路安排其位置即可,在与之表达相近的段落中放置。材料的观点与分论点,即文章某个段落中的观点相似,则表明该材料仅能作为这一段的论据,放在这段的论点前后均可。如材料的观点与中心论点、分论点都不相同或没有联系,则表明该材料不能作为这篇文章或某一段的论据。,2.解答找出不恰当论据并说明理由类问题的方法(1)阅读题干,

14、找出答题范围,锁定答题区域。(2)分析所给段落或者文章的论点。若针对的答题范围是整篇文章,则需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若点明的是某段,则需找出该段的论点(即分论点)。(3)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联系。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文中的论据一定要能够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或某段的论点。可从以下两方面判断其是否适合作论据:一是从因果关系判断论据。按照“为什么,是因为”的思路,看论据是否能作为原因解释本文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如果不能,则可判断出文中的某材料不适合作为该段的论据。二是归纳共同点,判断论据。论点会有多个论据做支撑,多个论据都有共性,观点一致,若有一个论据与其他不同或相悖,则不适合做此观点的论据。(4)找出不适

15、合的论据,结合论点与其不同的地方来说明理由。,【答题模板】1.作为论据的材料突出了,与段论证的观点相一致,所以应该放在段。2.材料着力论证了,与文中的观点一致,所以可以作为文章的论据。,角度二 补写论据,技法精讲,【答题步骤】第一步:明确中心论点,选取与论点相关的素材,如名人事迹、名言警句等。补写论据一定要与论点一致。第二步:审清题干要求,确定补写内容。(1)事实论据,补写内容要表现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按照“人物事迹+结果”的格式进行补写。注意人物事迹要准确、具体,具体描写事件的起因或行为方式,选择真实而典型的事例,符合论点。(2)道理论据,补写内容应是能论证论点的名家之言、俗语等。所写的名言

16、、格言要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原文时要认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原意。第三步:整合语言,补写作答。用富有文采的语言,讲述一件事或一个道理来论证文章的论点。思路要清晰,语言要通顺流畅。,考点3 分析论证过程,角度一 分析论证过程,技法精讲,【答题思路】解答论证思路类试题:首先,根据题干确定的答题语段或者全文的内容,明确所给答题范围中提及的论点。然后分析提示论证方法、揭示主旨或者结论的关键词,简单对全文或者语段划分层次。之后,按照顺序分析每个层次,对论点论据等具体内容分析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在论证过程中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进行论证。最后,在把握文章段落层次的基础上,整合语言,分

17、析概括论证思路。表述时加上表关系的词语,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将文章内容用关系词连缀即可。解答段落或语句能否调换类问题的方法:首先表态(能或者不能),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段落之间的关系或各段落讲解的内容,最后说明调换之后会有怎样的结果。,【答题模板】1.首先,直接提出的论点(或通过写的事例/名言,提出论点);接着,运用事例(或引用名言、诗句等),从正面(或反面)论证论点(或从几个方面论证论点);最后,得出论点/揭示意义/发出号召、提出希望等。2.不能调换。段论证了,段论证了,前者是,后者是,两者是关系(或按照思路进行说明),调换后,两段之间会,所以不能调换。,角度二 分析论证方

18、法及作用,技法精讲,【答题思路】判断论证方法一般根据语言标志进行判定,然后再分析其作用。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如下:,考点4 内容理解与概括,技法精讲,【答题思路】根据题干中内容及表达的主要意思,找出关键字眼,确定答题的范围和方向。阅读文章内容或部分段落,最终确定作答区域,然后根据论点,筛选主要内容。全文范围:找文章的首段和尾段中含有与题干要求相关的词句,明确中心论点。再紧抓每段的第一句话或段尾总结性语句,找到分论点。还要注意表关系、总结性的关键词,如“因为”“所以”“总而言之”“一般来说”等。段落范围: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找到题干要求的段落范围,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给段落分

19、层,筛选出需要的内容。,考点5 联系实际 迁移运用,技法精讲,【答题思路】评述观点:首先,就相应观点,表明鲜明的态度、看法,不能模棱两可(尽量与文章的观点、价值取向保持一致)。其次,说明理由,做到自圆其说,可从原文中提炼能支持自己的观点、结论的论据。最后,组织答案,做到思路条理清晰,语言畅达。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首先,要准确理解文章的论点,并选出自己感悟较深,受启发最明显的观点。其次,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思想实际,找到与文章观点相契合之处。最后,结合自己的实际与文章观点谈感悟,做到有理有据。,【答题模板】表达感受性观点+说明理由(自然融入文章相应论述内容和生活事例或现象)+小结(回扣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