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化作业新人教版201901184174.docx

上传人:eventdump275 文档编号:970057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化作业新人教版20190118417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化作业新人教版20190118417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化作业新人教版20190118417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化作业新人教版20190118417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化作业新人教版20190118417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12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化课时作业(二十六) 第 26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间 /40 分钟一、选择题1.冯友兰先生说,在一个社会从一种社会制度转向另一种社会制度的过渡时期旧的统治思想已失去了统治的地位,新的统治思想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中的各个阶级或代表他们的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地有机会提出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并在一定程度上系统化、理论化。下列现象(或思想)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 )A.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B.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C.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D.宋明理学2.孔子指出,人应该以道为志向,以德为依据,以仁为凭借,学习六艺等

2、知识。孔子强调的是( )A.治国的策略B.对生活的热忱C.个人的修养D.为人处世原则3.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该书以语录体的形式,汇辑了孔子关于政治、文化、历史、人生哲学、宗教等问题的观点。论语的问世表明 ( )A.儒学形成哲理化、思辨化的理论体系B.儒家思想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C.儒家思想已成为中央集权的理论基础D.儒学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4.孟子认为“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而这一权力属于天,否定了由天子个人的意志决定帝位传承方式的观点,并认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由此可见,孟子主张 ( )A.君权神授B.以民为本C.天命有常2D.天人感应5.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

3、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只表明它对现实社会深怀绝望,而并不意味着真的就希望人类社会横遭毁灭。这反映了道家 ( )A.对国家统一安定的强烈渴望B.对“无为而治”政治的向往C.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悲观态度D.对“小国寡民”社会的追求6.先秦某思想家曾说:“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该思想家是 ( )A.庄子 B.孟子C.墨子 D.老子7.韩非子在实践基础上将其理论加以完善,提出要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大一统集权国家。下列主张与该思想理论相符的是 ( )A.“一家二贵,事乃无功”B.“战阵之间,不厌诈伪”C.“法不阿贵,绳不挠曲”D.“事以密成

4、,语以泄败”8.战国时期,针对当时的社会动荡,某学派提出:“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又认为“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该思想属于 ( )A.墨家 B.儒家C.法家 D.道家9.董仲舒在君人方面之术上主张“天高其位而下其施”,“天高其位,所以为尊”是道家的术,“下其施,所以为仁”是儒家的道理。由材料可推出董仲舒的新儒学 ( )A.把天道观念和人文主义结合B.兼采道家驭人术与儒家行政术C.主张君主把修身与治国相结合D.是道教与儒学相融合的产物10.西汉前中期两个对立的社会集团儒

5、生和“文法吏”,在后期渐趋合流,形成了一个全新而有持久生命力的社会阶层士大夫。西汉后期“士大夫”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统制经济”的实施B.诸侯势力的削弱3C.“独尊儒术”的提出D.察举制度的实行11.孔子认为“君子义以为质”,孟子认为“舍生而取义”,董仲舒认为“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由此可知,“义”的提出,目的在于确立 ( )A.行为规范 B.施政之术C.人伦秩序 D.价值准绳12.西汉以后,对孔子的思想就不断有新的解释出现,其中强调中央至高无上的权威却是孔子本人未曾提及的。题干反映出 ( )A.君主专制必须借助儒学B.古代统治者注重礼法治国C.孔子原创儒学不合时宜D

6、.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工具二、非选择题13.“礼”是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秩序和民族心理有着巨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在孔子那里,“政”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他甚至直接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又说“为国以礼”。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设计,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礼的力量。宋石男孔子的历史与历史的孔子材料二 复生(注:谭嗣同的字)所谓以心力解劫运者,仁即心力也。心力之表见曰通,其所以害夫通者则曰礼,曰名。盖通必基

7、于平等,而礼与名皆所以害其平等之物也。礼与名之尤大者则曰“三纲五常”,曰君臣、父子、夫妇;而君臣一纲尤握其机枢。久而成劫运,其祸皆起于不仁,求返于仁而强其心力,其首务在于冲决网罗,而君统之伪学尤所先。谭嗣同仁学材料三 在“礼”的演进发展中,它始终未失其神圣的意味,显示出了中国社会和文明的重要特点。不仅宫廷,而且中国社会的各阶层都通过“礼”来规范他们的生活,以达到与有序的自然相一致。安乐哲、郝大维孔子哲学思微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坚持此种理念的理由。4(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礼”的认识,并归纳“礼”与“仁”的关系。(3)据材料三,说明作者肯定“礼”的依据。综合以上材料,

8、结合所学知识,探析“礼”对中华民族社会秩序与文化养成的影响。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5礼记 大学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野外,很少有安闲的时候。“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做主,由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南阳人为

9、纪念这两位太守,修建了一座“二太守祠”,俗称“父母祠”。“父母官”一词由此而来,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的敬称。据汉书后汉书整理解读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所述历史现象的认识。(要求:准确概括历史现象,阐述需有史实依据。)课时作业(二十七) 第 27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时间 /40 分钟一、选择题1.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初拜菩提老祖为师修道成功,称“齐天大圣”;后来忠心不二地护送唐僧玄奘西行取经,获得“斗战胜佛”的法号。这反映了 (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追求个性解放B.明朝文化艺术的世俗化趋势加强C.儒、释、道三教合一成为一代思潮D.

10、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2.河南程氏遗书卷二载:“(二程)昔受学于周茂叔(周敦颐),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理学家重视“孔颜之乐”意在 ( )A.追求以仁为核心的主体自由B.发扬“格物致知”的治学精神C.弘扬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D.重新构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体系3.朱熹在论述“理”与“气”的关系时说,“理未尝离乎气,然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若理,则只是个净洁空阔底世界,无形迹,他却不会造作。气则能酝酿凝聚生物也。但有此气,则理便在其中”。这里朱熹强调 ( )A.理与气缺一不可6B.气是万物的本原C.理直接生成万物D.理与气同属第一性4.理学在形成过程中对宋诗产生了很大影响,出现了

11、“唐诗言情宋诗言理”的说法。下列宋诗中体现了“言理”的诗句是 ( )A.“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C.“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5.史学界认为,宋明理学家“推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并非以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为独善其身,而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匹夫之责”。这反映出理学具有的突出特点是 ( )A.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B.融合了佛道的合理成分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需求D.注重道德教化的重要性6.王阳明认为士、农、工、商“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

12、而已”,且进一步说明“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的观点,他把传统观念中一直被视作“贱业”的工商摆到与士同等的地位(节庵方公墓表)。王阳明在传习录拾遗中说:“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这些看法 ( )A.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B.阐发了“存理去欲”的重要性C.旨在表明士农工商“四民平等”D.论证了个体“良知”的相对性7.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摒弃了纯学术研究的路子,从空谈“心性义理”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这种情况说明 ( )A.儒家学者开始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B.有识之士反思君主专制制度C.国内外形势变化推动了学风的转变D.儒家经典的权威受到了

13、质疑8.明代思想家李贽说,“读孔子之书,而不拘泥于其书,敢批评其书,说其未说之话”“学仲尼之精神而不仿其形态”。这表明李贽 ( )7A.提倡独立思考B.痛斥儒家的虚伪C.喜欢标新立异D.反对尊敬孔子9.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原君篇中提出的“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的观点,与荀子、韩非子、霍布斯和亚当斯密的观点十分类似。 他们思想产生的共同背景是( )A.经济结构大幅度调整B.人口出现非农化转移C.商品经济迅速发展D.经济重心发生转移10.黄宗羲在凡例中说:“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此编所刊,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

14、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 ( )A.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B.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C.重视社会实际,倡导崇实致用D.倡导朴实学风,反对思想一统11.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有亡国,有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国”指整个中华民族B.“天下”指当时国人所知的世界C.近代民族意识开始形成D.仍具有盲目自大的心态12.王夫之说:“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为而为之。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为天子。人非不欲自贵,而必有奉以

15、为尊,人之公也。”在此,王夫之 ( )A.明确提出了主权在民学说B.主张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C.阐释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D.否定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8二、非选择题13.宋明理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朱熹集中了前人(特别是程颐系统)的儒学研究成果,形成了新儒学体系。他把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理论根据,构建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通过编撰童蒙须知等启蒙著作,对儿童的衣着、饮食等日常行为都作了道德规定。比如

16、,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 程朱一派专在士阶层中求发展,终于成为新儒家的正统。直到王阳明出现后,陆王才真正能和程朱分庭抗礼。王阳明的“致良知”之教以“简易直接”为特色,是和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论长期奋斗而获得的。他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因而打破了朱熹“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王阳明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请回答:(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朱熹学说形成的原因。概括朱熹推广儒学的路径。(2)据材料二,比较王阳明学说与朱熹学说的不同点,归纳王阳明思想的社会意

17、义。9(3)据材料一、二,分析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主要趋势。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清初)大儒召唤士人摆脱宋明学派加诸他们身上的束缚,直接从古代经典中探求真谛,并且鼓吹经世致用和端正学风有其自身现实的目标,即造就一种将有利于推翻清朝统治的健康学术氛围。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 中国的奋斗材料二 宗羲以史学为根柢,故言之尤辩。其最有影响于近代思想者,则明夷待访录也。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则真极大胆之创论也。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1921 年)(1)根据材料一,结合

18、所学,指出清初大儒提倡的学风。10(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黄宗羲“大胆之创论”的最精彩之处。简述梁启超对黄宗羲“此等论调”的认识。课时作业(二十八) 第 28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时间 /40 分钟一、选择题1.北宋政府允许儒家经典大量刊印,而对于天文图谶、明教经像、边机时务、法令、历书、会要、实录等图书则明令禁止出版。北宋政府此举旨在 ( )A.引导儒学复兴运动的开展 B.垄断印刷行业的新技术C.完善科举考试的内容体系 D.使出版业贯彻国家意志2.唐朝时期,面对乘除算法难以被人理解和掌握的窘境,边冈“用算巧,能驰骋反复于乘除间,由是简捷之术兴”。这有利于 ( )A.数学技术

19、的应用和推广B.古代数学形成完整体系C.降低明算科考试的难度D.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的成熟3.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籍被严厉禁止。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 )A.造成古代天文学研究长期落后11B.天文知识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C.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D.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4.齐民要术自序中记载:“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5.下图记述了中国古代某部科技著作目录的部分内容。

20、该著作 ( )目录卷四温病脉证并治第六卷五伤暑脉证并治第七热病脉证并治第八湿病脉证并治第九A.是中国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B.奠定了古代中医学的理论基础C.创造性地提出辨证施治的方法D.系统地总结了古代药物学成就6.鲁迅说:“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这句话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国封建迷信思想盛行B.中国自然经济发展不需要科技C.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D.社会环境决定科技作用的发挥7.有学者认为,诗经多反映黄河流域的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楚辞则多反映楚地的神鬼巫术、自然崇拜、山川人物、历史风情等。这反映了当时 ( )A.南北方之间的社会经济

21、发展差异12B.北方政治动荡,社会经济发展受限C.南方物产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D.祖先崇拜以及宗法制度影响扩大8.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说:“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他所说的文学体裁 ( )A.通俗易懂、豪放飘逸B.重章叠句、四言为主C.平实浅近、句式工整D.辞藻华丽、手法夸张9.明代许仲琳在封神演义中以姜子牙之口表达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思想,号召诸侯“吊民伐罪”,哪吒削骨还父、黄飞虎反商归周等强调了“父逼子反”“君逼臣反”而不得不反的精神。这从侧面反映了 ( )A.理学失去了社会约束力B.士人对平等自由的渴

22、望C.市民阶层追求自由生活D.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迅速10.龙门二十品是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题记拓本,如下图所示。其字体的基本特征是 ( )A.因形立意,体正势圆 B.扁方严整,朴拙雄浑C.状似连珠,绝而不离 D.轻转重按,笔断意连11.李泽厚先生这样评价中国书法:“人的情感和书法艺术应该是对整个大自然的节律秩序的感受呼应和同构它们是真正美学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有学者认为该评论同样适用于中国古代的美术作品。下列名画最能体现此种“有意味的形式”的是 ( )A. 女史箴图 B. 清明上河图C. 仕女图 D. 竹石图12.明末清初,书画家陈洪绶说:“今有人焉,聚徒讲学,禁民为非,人无不笑

23、且诋也。伶人献俳,喜叹悲啼,使人之性情顿易,善者无不劝,而不善者无不怒。”其意在强调 ( )13A.理学正统地位的动摇B.戏曲艺术的批判现实性C.戏曲艺术的教化作用D.世俗文化源于大众生活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勒鲁瓦古尔亨说:“人们可以接受一种比他们以前所用的语言更简单的语言,可以接受一种较不发达的宗教,可是除非由于战争的破坏而暂时倒退,他们绝不会从用犁倒退到用锹。”不仅如此,在传播整套思想体系方面,似乎存在着某种“先天的”不可能性,因为思想体系无疑地要受到各种独特的种族特征的限制,可是,这些思想体系的点滴片段,还是有可能传播的。古代地中海区域的欧洲人除了发明轮转手

24、磨外,他们贡献出的唯一有价值的机械技术是高转筒车,即后来阿拉伯各地普遍使用的“萨吉雅”。可是中国人的发明就多了,这些发明在公元 1世纪到 18世纪期间先后传到了欧洲和其他地区。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材料二 “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发明的力量、功效和结果,但它们远不如三大发明那么惹人注目;这三大发明古人并不知道,它们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因为这三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英国哲学家、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这一论断的重大意义在于:他富有洞察力地选择的三大发明都起源于中国。然而,这三大发明对中国并没什么作用,相反,却在西方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中国的文明根深蒂固,中国的帝国组织渗透甚广,决不

25、允许这些发明破坏传统的制度与习俗。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西方科技交流的特点。14(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三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产生的不同影响及其启示。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文明的滴定一书收录了李约瑟在 19441966年间发表的八篇论文。据李约瑟第六篇文章中的陈述,在 1938年前后,他酝酿写作一部专著,系统讨论中国文化区的科学、科学思想和技术的历史,那时他的问题就是“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发展,而只在欧洲发展出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又提出另一个相关的问题:“为什么从公元前 1世纪至公元 15世纪,在把

26、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要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两个问题结合起来,可以概括为:曾经高度发达的中国科学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反倒是科学发展并不领先的欧洲取得了突破,发展出了近代科学?这就是李约瑟难题,也称李约瑟之问、李约瑟之谜。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和评述“李约瑟之问”。(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5课时作业(二十六)1.B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士人阶层兴起,纷纷奔走游说,阐述各自的思想主张,与题意相符,故选 B。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孕育于希腊的民主政治之中,不存在“一个社会从一种社会制度转向另一种社会制度的过渡时期”,A项

27、错误;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时为了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而提出的,不存在“一个社会从一种社会制度转向另一种社会制度的过渡时期”,C 项错误;宋明理学形成于三教并立,儒学面临严峻挑战,独尊地位动摇的形势下,与社会制度转型无关,D 项错误。2.C 解析 材料中孔子认为人应该以道为志向,应该具备德、仁和六艺等知识,体现的是孔子对个人修养的要求,故选 C。材料中强调的是对人的要求,不是治国策略,A 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出对生活的态度,B 项错误;材料中强调孔子对人的修养的要求,未体现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D 项错误。3.B 解析 论语中“关于政治、文化、历史、人生哲学、宗教等问题的观点”的记载

28、,反映儒家思想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故选 B。宋明理学的形成表明儒学形成哲理化、思辨化的理论体系,A 项错误;中央集权是法家的观点,C 项错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开始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D 项错误。4.B 解析 根据材料“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可知,孟子极为重视“民”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故选 B。主张“君权神授”的是西汉时期的儒学大家董仲舒,而非战国时期的孟子,A 项错误;“天命有常”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的哲学观,C 项错误;“天人感应”是西汉董仲舒的观点,D 项错误。5.A 解析 材料“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

29、动”背后其实是对国家统一安定的渴望,故选 A。材料没有体现道家的治国之策“无为而治”,B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一直有憧憬”可以看出,其并不是真的对人类社会发展充满了绝望,C 项错误;材料与“小国寡民”的社会追求无关,D 项错误。6.A 解析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含义是事物原本就有正确的一面,事物原本就有能认可的一面,体现的是齐物的观点,故选 A。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B项错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与题干中“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的含义不符,C 项错误;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道”,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提倡“小国寡民”,与题干中“物固有所然,

30、物固有所可”的含义不符,D 项错误。7.A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韩非子及“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可知,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该思想与“一家二贵,事乃无功”思想相吻合,故选A。“战阵之间,不厌诈伪”是兵家的思想,强调兵不厌诈,B 项错误;“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虽是法家思想,但是其强调的是法治,C 项错误;“事以密成,语以泄败”强调的是保守秘密的重要性,与题意无关,D 项错误。8.A 解析 材料中的观点出自墨子,其强调身体力行与尚贤,故选 A。儒家无此思想,B 项错误;法家无此思想,C 项错误;道家无此思想,D 项错误。9.B 解析 据材料可得,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君主

31、应把“道家的术”与“儒家的道理”相结合来实施统治,故选 B。据材料可知,董仲舒认为君主的统治之术应把道家和儒家学说相结合,材料不涉及天道观念和人文主义的结合,A 项错误;C 项是儒家思想的内容,错误;道教不等同于道家,道教在材料中不涉及,D 项错误。10.C 解析 西汉后期“士大夫”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儒生政治地位上升的过程。“独尊儒术”的提出使儒生参政,儒生政治地位上升,故选 C。西汉实施“统制经济”,将制盐、冶16铁行业收归国有,与材料无关,A 项错误;诸侯势力的削弱,加强了中央集权,与材料无关,B 项错误;儒生通过察举制度跻身仕途,仍然要借助儒学的正统地位,可见 D项不是主要因素,错误。1

32、1.D 解析 孔子认为君子以“义”作为做事根本;孟子认为“义”高于生命;董仲舒言论的意思是其言行合乎正义,不谋个人私利,明了其中的道理,而不要多想什么功勋。综上所述可得出,儒家认为人的行为以“义”为价值准绳,为衡量的标准,故选 D。“礼”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而材料中强调的是“义”,A 项错误;“施政之术”属于“仁”的范畴,B 项错误;人伦秩序与材料不符,C 项错误。12.D 解析 从汉代儒学新解释中更强调中央权威来看,儒学为政治大一统服务,即此时儒学成了封建统治的工具,故选 D。A 项说法错误,排除;题干未体现礼法治国思想,B 项错误;C项不是题干的主旨,错误。13.(1)理念:为政以德;为国

33、以礼。理由: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2)认识:“礼”有害平等,阻碍社会进步。关系:互相矛盾。(3)依据:“礼”使人们的生活自然有序。社会秩序:社会规范;专制统治(等级观念)的形成。文化养成:讲德守礼;压抑个性(制约创新,导致中庸)。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立足“德”“礼”回答;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回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其所以害夫通者则曰礼,曰名。盖通必基于平等,而礼与名皆所以害其平等之物也”得出礼妨碍平等,阻碍社会进步;第二小问,据材料二“复生(注:谭嗣同的字)所谓以心力解劫运者,仁即心

34、力也。心力之表见曰通,其所以害夫通者则曰礼,曰名”得出礼和仁的关系是相互矛盾的。第(3)问的第一小问,据材料三“不仅宫廷,而且中国社会的各阶层都通过礼来规范他们的生活,以达到与有序的自然相一致”得出礼能够规范人们的生活秩序;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礼”对中华民族社会秩序的影响是规范社会秩序,维护尊卑等级观念,礼在文化养成方面的影响是有利于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遵守社会规范,但是也压抑了人的个性。14.示例:现象:古代对官民关系的定位是官员爱民如子,民视官为父母。认识:受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影响,出于发展农业生产、保证政府财政收入和维护统治的需要,官员往往爱民如子;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

35、,政治与伦理相结合,民把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员称之为“父母官”,表达了自己对官员的肯定和爱戴。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有利于缓和官民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政府财政收入;另一方面,这种界定也强化了官民的不平等性,不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解析 首先,根据题意,准确概括历史现象。根据材料“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得出二人爱民如子,根据材料“前有召父,后有杜母”“父母官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的敬称”得出百姓视官员为父母,现象据此加以概括。其次,根据题意,史论结合,谈谈对上述现象的认识,17可以从政

36、治方面的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经济方面的小农经济,文化上儒家民本思想等方面加以论述。最后,对这一官民间的关系作简要总结。课时作业(二十七)1.C 解析 “孙悟空最初拜菩提老祖为师修道成功”是道教思想的体现,“后来忠心不二地护送唐僧玄奘西行取经”是儒家思想的体现,“斗战胜佛”是佛教思想的体现,在孙悟空身上,体现了三教合一的思潮,故选 C。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人们追求个性解放在材料中没有涉及,A 项错误;明朝文化艺术的世俗化趋势加强在材料中没有涉及,B 项错误;社会的价值取向在材料中没有涉及,D 项错误。2.A 解析 理学家认为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的境界。仁者不但能化物于无形,而且能

37、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就是所谓的“孔颜之乐”。而传统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仁,这体现在传统儒学家的言行中,故选 A项。3.A 解析 根据材料“理未尝离乎气”以及对“理”和“气”关系的描述可知,朱熹认为理与气二者缺一不可,故选 A。根据所学可知朱熹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B 项错误;材料描述的是理聚结成气,然后生成万物,C 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朱熹认为理是第一性的,是万物的本原,故 D项错误。4.B 解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指当你看到前途一片渺茫的时候,不要轻易放弃,经过几番波折和阻碍以后,再往前走便可以找到方向,走向成功,实现目标,具有“言理”的含义,故选 B。

38、“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属于景物描写,A、C、D 三项错误。5.A 解析 据材料宋明理学家“推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而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匹夫之责”可以得出,理学具有的突出特点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故选 A。宋明理学融合了佛道的合理成分是理学的特点之一,但不合题意,B 项错误;宋代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理学的产生并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C 项错误;注重道德教化的重要性是理学的特点,但不合题意,D 项错误。6.A 解析 王阳明生活的明朝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由材料“他把传统观念中一直被视作贱业的工商摆到了与士同等的地位”可

39、以看出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故选A。“存理去欲”是朱熹的观点,B 项错误;材料未提“四民平等”,C 项错误;材料未提“致良知”,D 项错误。7.C 解析 根据材料“从空谈心性义理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得出学者开始注重实学,反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中后期”国内外形势发生的变化推动了学风的变化,故选 C项、排除 A项;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B 项错误;D 项不是材料的主旨内容,错误。8.A 解析 据材料“读孔子之书,而不拘泥于其书,敢批评其书,说其未说之话”“学仲尼之精神而不仿其形态”可以得出,李贽提倡独立思考,不拘泥于儒家经典,故选

40、A。痛斥儒家的虚伪不合题意,故 B项错误;喜欢标新立异不合题意,C 项错误;反对尊敬孔子不合题意,D项错误。9.C 解析 黄宗羲生活的明清之际,经济领域最大的亮点就是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而这也是他提出材料中观点的经济根源,故选 C。“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强调人性的自私属性,这适应了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没有根本的变化,A 项错误;材料主要谈到人性自私,没有谈到人口的转移,B 项错误;经济重心的南移早在南宋时期已完成,D 项错误。1810.B 解析 从“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可知,材料意在强调做学问时每一个人的思想、想法是不

41、可能统一的,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由“以水济水,岂是学问”得出其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故选 B。材料涉及的是学问之道,没有涉及批判古代政治制度的内容,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重视实际,经世致用的内容,C 项错误;材料反对思想一统,但没有涉及倡导朴实学风,D 项错误。11.D 解析 材料“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中表明顾炎武将整个民族生活的地区冠以“天下”的概念,反映了他的思想中具有一定的盲目自大的成分,故选 D。据材料“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可知,“国”当指一个王朝的政权,而不是整个中华民族,A 项错误;据材料“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可知,“天下”指整个中华民族,而不是当

42、时国人所知的世界,B 项错误;近代民族意识形成于鸦片战争以后,是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出现而形成的,C 项错误。12.B 解析 “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表明,他主张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注重君主的道德功绩,故选 B。王夫之的思想仍然属于儒家思想,没有明确提出近代西方的主权在民学说,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王夫之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C 项错误;由“天之使人必有君也”可知,材料中没有对董仲舒君权神授理论否定,D 项错误。13.(1)原因: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儒学家关注社会。路径:著书立说,阐释儒家经典;将儒学教育渗透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2)传播对象不同:朱熹学说的传

43、播对象主要为士大夫阶层;王阳明的学说对象发展到普通民众。认识论不同:朱熹主张格物致知;王阳明主张致良知(反省内心)。意义:有利于思想解放;有利于提高民众的道德修养。(3)趋势:世俗化、社会化。认识:辩证继承,创新发展;面向大众,联系实际。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集中了前人(特别是程颐系统)的儒学研究成果”“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并结合所学得出儒学吸收佛、道思想,据材料一“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得出儒学家关注社会;第二小问,据材料一“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编撰童蒙须知”得出著书立说,阐释儒家经典,据材料一“对儿童的衣着、饮食等日常行为都作了道德规定”得出将

44、儒学教育渗透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第(2)问的第一小问,据材料二“程朱一派专在士阶层中求发展”“王阳明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得出传播对象不同,据材料二“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论”“王阳明的致良知”得出认识论不同;第二小问,据材料二“以简易直接为特色”“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得出有利于思想解放,据材料二“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得出有利于提高民众的道德修养。第(3)问的第一小问,据材料二“打破了朱熹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得出世俗化,据材料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得出社会化;第二小问,据材料一“集中了前人(特别是程颐系统)的儒学研究成果”“用理学

45、思想重新解释四书”得出辩证继承,创新发展,据材料二“打破了朱熹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得出面向大众,联系实际。14.(1)学风:摆脱宋明理学的束缚,从古代经典中探求真谛,经世致用,注重实学。(2)最精彩之处:敢于批判君主专制。19认识:梁启超认为黄宗羲的思想在明末清初极具批判性与创造性;他的思想在 20世纪初的中国虽很普通和浅显,但为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大儒召唤士人摆脱宋明学派加诸他们身上的束缚,直接从古代经典中探求真谛”“鼓吹经世致用和端正学风有其自身现实的目标”可直接得出摆脱宋明理学的束缚,从古代经典中探求

46、真谛,经世致用,注重实学的结论。第(2)问的第一小问,联系所学即可判断是批判君主专制;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由“以史学为根柢,故言之尤辩”“真极大胆之创论也”可得出具有批判性与创造性,由“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可得出在 20世纪初的中国其观点很普通和浅显,由“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可直接得出为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课时作业(二十八)1.D 解析 题干中提到政府只允许刊印儒家经典,而儒家思想是政府维护统治的思想保障,说明其目的是使出版业贯彻国家意志,故选 D。儒学复兴运动与材料不准出版“法令、历书、会要”等无关,A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政府禁止民间印刷书籍,

47、B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科举考试的相关信息,C 项错误。2.A 解析 边冈“用算巧,能驰骋反复于乘除间,由是简捷之术兴”即为边冈很懂运算技巧,化繁就简,推动算术(简便计算)的发展,这有利于推动数学的应用和推广,故选 A。古代数学形成完整体系是在东汉,B 项错误;降低明算科考试的难度在材料中没有涉及,C 项错误;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在材料中没有涉及,D 项错误。3.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古代中国严厉禁止民间私藏、研习天文学书籍,天文学被政府垄断,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统治者对自己政权的一种维护,故选 D。材料表明政府重视天文学研究,研究天文者甚至担任高官,说明有利于天文学研究的发展,A 项错误;材料

48、未体现天文学研究对农业生产的作用,B 项错误;如果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政府就不会组织官员去研究天象,故 C项说法错误。4.A 解析 “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的信息体现了儒学的农本思想,故选 A。改进生产工具在材料中没有涉及,B 项错误;历法与农业的关系材料没有涉及,C 项错误;农业技术在材料中没有涉及,D 项错误。5.C 解析 材料中所提及的古代医学著作是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辨证施治的方法”属于伤寒杂病论的特点和评价,故选 C。中国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是问世于战国、编订于西汉的黄帝内经,A 项错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古代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B 项错误;“系统地总结了古代药物学成就”的是本草纲目,同样与材料的描述不符,D 项错误。6.D7.A 解析 诗经的内容反映的是黄河流域的社会生活,黄河流域在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楚辞反映的是楚地的社会生活,当时楚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黄河流域,故选A。北方政治动荡使社会经济发展受限在材料中没有涉及,B 项错误;南方物产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与史实不符,C 项错误;祖先崇拜以及宗法制度影响扩大在材料中没有涉及,D 项错误。8.A 解析 根据材料“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金之际,北方少数民族如契丹、女真等族相继入主中原,他们带来的胡曲番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相结合,孕育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