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作业新人教版201901184241.docx

上传人:王申宇 文档编号:970084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69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作业新人教版20190118424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作业新人教版20190118424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作业新人教版20190118424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作业新人教版20190118424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作业新人教版20190118424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6 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时作业(十四)A 第 14 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及手工业的进步时间 /40 分钟一、选择题1.下表为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部分农具简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 ( )时期 整地工具 中耕工具夏朝 耒、锛、铲、斧 锄、耨商朝 耒、锛、铲、锸、斧 铲、耨西周 耒、锛、铲、锸、斧、 耰 锄、铲、耨A.已经出现铁犁牛耕B.木石等原始农具已不复存在C.耕作方式不断进步D.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2.汉代盐铁论水旱中说道:“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材料说明汉代 ( )A.农民具有少劳作也必须多收获的意识B.精耕细作的传

2、统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C.灌钢技术加速了铁农具的推广普及D.铁农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3.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春秋战国的农耕时说:“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自然经济正式形成B.农业动力和工具革新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24.隋书食货志记载:“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如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侨立“南徐州”。侨立郡县的主要影响是 ( )A.促进了长江流域的开发B.提高了地方行政的效率C.实现了北人还乡的愿望D.维护了江南士族

3、的特权5.西汉惠帝六年规定,女子在 15 岁至 30 岁之间必须出嫁,否则多征税,此政策被历代王朝所借鉴;而民间则有“女大三,抱金砖”的婚俗。这体现了 ( )A.政府鼓励早婚和人口繁衍B.民间抵制政府的早婚规定C.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D.多子多福的传统伦理观念6.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屠宰耕牛的处罚,宰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对宰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宰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上述规定反映了 ( )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7.山东省博物馆藏有青铜器四千多件,其中四十多件为国家一级文物,颂簋(gu,西周晚期的青

4、铜礼器)便是其中之一。颂簋制作精美,腹内和盖内都铸有铭文,内容相同,记述的是一位名叫“颂”的人直接受到周天子册封的情境。该青铜器 ( )A.代表着西周晚期青铜铸造术的顶峰B.表明西周政治制度最终走向成熟C.是研究西周历史较为可靠的资料D.表明西周中期文字开始走向成熟8.据唐国史补记载,盛唐时期邢窑的白瓷“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这反映出盛唐时期( )3A.邢窑是当时唯一生产白瓷的官窑B.制瓷业已是具有规模的独立生产部门C.白瓷制造技术已经达到巅峰水平D.官窑为了满足市场消费的需求而生产9.明代浙江杭州百货所聚,湖州的丝、嘉兴的绢、绍兴的茶酒、处州的瓷器、温州的漆器、金华的火腿等,“皆以地得名”。对

5、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专业性的生产区域较为普遍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艰难C.区域贸易重视地方保护主义D.手工业区域分布相对平衡10.在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者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唐代元稹织妇词中说:“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直到今天,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这种传习 ( )A.是手工业者为了防止技术竞争采取的自卫措施B.是由于我国古代手工业产品没有市场导致的特殊现象C.保护了手工业工艺水平及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D.使官营手工业因此聚集众多高水平手工业工匠11.德国学者弗兰克

6、在白银资本中记载:在 1500 年到 1800 年的三百年间,中国成了全世界白银的“秘窖”,欧洲殖民者在拉丁美洲掠夺来的白银,有一半最终都运抵中国。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国商业环境相对宽松B.中国古代手工业高度发达C.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D.中国新经济因素的资本原始积累12.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要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 ( )A.经济结构出现转型B.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C.农产品商品化加速D.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4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汉在新

7、疆的屯田,由戊巳校尉、各地驻军校尉、屯长分级管理,屯军 2 万多人,屯垦约 50 万亩(1 亩=666.667 平方米)。之后,东汉、曹魏、西晋、隋朝等都组织了屯垦戍边活动。唐朝在新疆的屯田,由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统一领导,都护府下属军镇屯田,屯田以军屯为主,全疆屯军 5 万人,屯田 50 万亩。元朝在新疆的屯田,军屯设宣慰司、万户府、千户所、百户所分级管理,民屯设总管府或营田司、提领所分级管理。屯军 2 万多人,屯民 3.7 万户,垦地 100 多万亩。清朝时,从内地派遣大批军民到新疆屯田,建立了 26 个垦区。到 1840 年,新疆各种屯田共有屯丁 11 万多人,男女总人口近 50 万人,

8、垦地近 300 万亩。到 1911 年,新疆人口达到216.2 万多人,耕地增加到 1055.47 万亩。伊犁将军是新疆最高的军政长官,兼管全疆各种屯田事务。其下分设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掌管各地军政事务,兼管各地屯田事务。各地兵屯,由同级军官兼管。各地旗屯,由其军官兼管。各地民屯,由陕甘总督及下属各级行政官员兼管。各地回屯(回族屯田),由当地伯克兼管。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屯垦戍边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49 年 12 月,中央人民政府发出关于 1950 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强调指出,为医治战争创伤,从事经济、文化和国防的建设工作,人民解放军除担任保卫国防

9、、巩固治安的任务以外,应负担一部分生产任务,使人民解放军不仅是一支国防军,而且是一支生产军。1950 年春,新疆军区组织边疆部队在天山南北驻地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自(20 世纪)50 年代开始,除各地驻军开垦荒地、兴办农场外,先后组织大批人民解放军转业官兵和支援边疆建设青年参加大规模的垦荒,建立国营农场,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植树造林,修筑道路和桥梁,发展交通和通信,建立新型的村镇和居民点。摘编自新疆屯垦戍边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屯垦戍边过程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与古代屯垦戍边活动的主要不同。5(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10、分析屯垦戍边的重大意义。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历史图画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是孔子圣迹(周游列国)图中的子路问津石刻画的拓片。有人说,这幅石刻画创作于汉代;也有人说,这幅石刻画再现了春秋时期的历史风貌,你同意这些说法吗?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课时作业(十四)B 第 14 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及手工业的进步时间 /40 分钟一、选择题1.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文献中有“百谷”“九谷”“六谷”“五谷”的演变。这表明先秦时期 ( )A.农业走向衰退 B.外来作物引进C.作物历经选择6D.经济重心南移2.后汉书记载,南阳宛人任延就任九真(

11、郡治在今越南清化西北)太守,当地传统民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任延令铸作铁制农具,教之垦辟,于是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一时“风雨顺节,谷稼丰衍”。这表明 ( )A.移民实边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B.精耕细作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C.地方官重视农业发展以图升迁D.引进农耕改变了当地生产结构3.下面分别是安西榆林窟的壁画牛耕图和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农作图(局部)。对下图信息的合理解释是唐代 ( )安西榆林窟牛耕图(中唐)敦煌莫高窟农作图(盛唐)A.二牛抬杠法推广B.耕作技术的进步C.农民生活的艰难D.租佃制度的形成4.翻检全唐诗可知,唐诗中涉及茶产地 6 道、27 州,其中 90%集中于江南、山南、淮南、剑

12、南地区。唐朝张途记录安徽祁门一带“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祁之茗”。由此反映出唐代 ( )A.南方经济发展水平提高B.经济重心已经移至南方C.茶业由副业上升为主业D.农产品商品化水平较低75.“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材料反映出 ( )A.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工商业发展B.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C.农业是封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D.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征6.利玛窦(1583 年进入中国,1610 年在北京逝世)札记中写道:“(中国)凡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和幸福所需要的东西,在这个王国的境内都

13、有丰富的出产。”其主要依据是当时中国 ( )A.国家统一社会稳定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C.农耕经济高度发达D.官营手工业占主导7.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中,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长短、广狭亦必等。”该措施 ( )A.阻碍了经济发展B.促进手工产品规范统一C.动摇了农本观念D.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8.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城镇附近的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反映了 ( )A.官营手工业已经衰落B.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C.民营手工业开始发展D.小农经济已经破产9.明代天工开物一书记载了我国某一时期的活塞式鼓风技术,活塞的反复运动可产生持续的风力,从

14、而大大提高冶金时的炉温。该技术有助于 ( )A.打破西方科技垄断B.大大提高冶金业的规模C.中国农业技术革命D.金属工具的进一步推广810.有学者发现:历代制作指南车的仅有 20 人,秦青铜宝剑的防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未得到推广,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据此可以推知 ( )A.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B.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C.生产方式未发生质的变化D.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11.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的现象,唯独棉纺织业没有出现。”中国古代棉纺织业没有出现雇佣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

15、.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C.棉纺织业主要是官营手工业D.小农经济的阻碍12.“庖丁解牛,技近乎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十年磨一剑”。上述成语词组能够集中展现 ( )A.中国语言文化的精练之美B.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精神C.古代中国的工匠精神D.儒家格物致知的精神追求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红薯)、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面积产量高,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

16、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期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材料二 中国的南方人习惯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中国人采用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原产稻、粟、麦等粮食的不足;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 18 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播路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径大体一致,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

17、游逐渐推进。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虽然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总体上始终处于补充的地位,人们仍然以稻、麦等为主要粮食。9摘编自中华文明史(第四卷)(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状况的变化产生的影响。10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明代近 300 年间,经济变迁很大。从明中叶开始,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了它的最后阶段,新的经济因素在萌生,传统的封建经济依然顽固。新旧更迭,相互冲突又相互依赖。明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就是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向前发展的。围

18、绕转变中的明代中国经济,结合所学知识,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任选两个角度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课时作业(十五)A 第 15 讲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时间 /40 分钟一、选择题1.礼记中记载:玉器等产品,不能在市场上交易。左传记载,昭公十六年(公元前526 年),韩起要在郑国买商人的玉环,玉器已经可以在市场上交易。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玉器产量有较大增长B.春秋时期手工业进步C.奴隶主贵族纷纷破产D.商品经济有一定发展2.春秋后期,社会阶级结构出现了“贵”“富”合一到“贵”“富”分离的变化。直接促成这一变化的历史因素是 ( )A.工商业的发

19、展受到抑制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工商食官制度走向衰落D.贵贱等级界限已被打破3.唐德宗曾说:“通商惠人,国之令典。”唐代大臣陆贽也认为:“商农工贾,各有所专,凡在食禄之家,不得与人争利。”唐宪宗下令:“百姓商旅诸色人中,有被分外无名赋敛者,并当勒停。”这反映出唐朝中期以后 ( )A.商人逐利风气盛行B.承认官商的社会地位C.曾短暂放弃抑商政策11D.政府重视商业的社会价值4.下图为南宋市担婴戏图,图片反映的重要信息是 ( )A.草市深受百姓欢迎 B.坊市界限已被打破C.朝廷对市禁的开放 D.区域长途贩运发达5.唐代城市居民虽有“坊郭户”之称,但没有单独设立户籍。宋代则实行城乡分治,在户籍

20、制度上单独设立城镇户口的“坊郭户”户籍,坊郭主户还单独划分为十等,承担赋税与“科配”(临时性赋税)等;坊郭客户则为城镇贫民。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唐代城市居民独立意识较弱B.宋代积贫积弱财政困难C.宋代理学更为关注民众疾苦D.宋代城市工商业的发展6.17581767 年,中国对外贸易总值为 288045650 两白银,而 18281837 年增至 784864050两白银。导致以上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民间贸易得到迅速发展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C.传统手工业技术的成熟D.资本主义萌芽的迅速发展7.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秦汉时称“夫”“仆”,魏晋时

21、称“田客”“部曲”,宋元时称“庄客”“农户”“佃”。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 )A.小农经济的形成B.赋税制度的变革C.土地制度的变化D.重农抑商的推行8.在明代,书生一旦中举即可授官食俸,退休后仍为缙绅,终身享有免税特权,并且可以泽及子孙。小户农民经常利用这一规则,携带财产投靠于缙绅府下。这会导致 ( )12A.土地集中的现象愈演愈烈B.科举取士的范围不断缩小C.税收对象上移到缙绅阶层D.分封贵族的现象层出不穷9.宋太宗淳化二年下诏:“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材料反映出宋代 ( )A.商业

22、政策比较宽松 B.设有专职征税官员C.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地方官员与民争利10.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墓,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反映明清时期 ( )A.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C.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D.封建伦理道德得到强化11.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帝王们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下列结论中成立的是 ( )A.重农抑商是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而导致

23、的B.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C.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们的明智选择D.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12.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提到: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漳闽之人与番舶夷商贸贩方物,往来络绎于海上”。由此可见( )A.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B.区域长途贩运使海禁政策瓦解C.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D.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二、非选择题1313.徽商是旧徽州府籍的商人的总称,它是明代中叶至清道光年间中国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商帮,曾雄踞中国商界达三百年之久。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吾邑(婺源)习俗每喜远商异地,岂果轻弃其乡

24、哉!亦以山多田寡,耕种为难,而苦志读书者又不可多得,是以其谋生之策,成远游之风,南北东西,本难悉数。而始而经商继而遂家者,则有迁江浦、湖南、广西、成都、金陵、繁昌、桐城、蔡田等处。碴煌洪氏统宗谱材料二 邑中商业以盐典茶木为最著。在昔盐业尤兴盛焉,两淮八总商邑人恒占其四。彼时盐业集中淮扬,全国金融几可操纵,致富较易,故多以此起家。席丰履厚,闾里相望。其上焉者,在扬则盛馆舍,招宾客,修饰文采;在歙则扩祠宇,置义田,敬宗睦族,收恤贫乏。下焉者,则但侈服御居处,声色玩好之奉,穷奢极靡,以相矜炫已耳。歙县志材料三 徽人在扬州最早,考其时代,当在有明中叶。故扬州之盛,实徽商开之。扬,盖徽商“殖民地”也。徽

25、郡大姓,如汪、程、江、洪、潘、郑、黄、许诸氏,扬州莫不有之,大略皆因流寓而著籍者是也。清代盐商歙县人汪应庚除重建平山堂外,还斥巨资修建西园、平楼、蜀冈万松亭等园林和亭台建筑设施。乾隆二年,盐商祁门人马曰琯一人独捐 2400 两白银疏浚扬州广渠门至便益门的街道;扬州康山南河下至钞关北地势低洼,街衢易积水,歙县大盐商鲍志道更是独立出资为其“易砖为石”,铺垫了石板路面,还斥资修造了虹桥在扬州的徽州盐商周围,集结了大批学者和文人,明代休宁商人汪新经商于扬州,“既雄于赀,又以文雅游扬缙绅间,芝城姜公、金公辈名儒巨卿皆与公交欢”。摘编自卞利无徽不成镇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婺源徽商兴起

26、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徽商的商业地位,并据徽商资本的流向指出其本质。14(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徽商对扬州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徽商与城市发展的关系。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古代货币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和纸币时期。纸币的出现和发展是货币发展历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变革。中国古代纸币由雏形发展到成熟,纸币本身的型制、大小、轻重、颜色都体现出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等各个领域的风貌和影响。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对商业发展起了较大作用。摘编自徐玲论中国古代纸币的设计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的相关史实,论证所提观点。(要求:观点明确

27、,论述符合史实依据,史实运用准确。)课时作业(十五)B 第 15 讲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时间 /40 分钟一、选择题1.公元前 651 年,齐桓公主持葵丘会盟,盟约规定各诸侯国要保客商、不阻碍粮食流通。这反映出当时 ( )15A.粮食是各诸侯国争夺的主要目标B.诸侯争霸方便了商人的活动C.商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部门D.求富重利成为各诸侯国的共识2.唐朝武德四年,宣布废止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这种钱制不仅成为有唐一代的定制,而且持续流行了近千年,成为后世钱制的楷模。“开元通宝”钱的流行反映出 ( )A.中国古代货币开始走向规范化B.年号铸钱强化了货币经济功能C.货币在社会经济中

28、的作用增强D.标志我国金属铸币制度的成熟3.宋史中记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制”,以至于上自百官贵族,下至士人庶民,衣冠之制,上下混一。材料主要说明宋代 ( )A.理学兴起对等级制度的冲击B.放松了对大众服饰的监管C.崇尚个性的人文思想兴起D.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4.黄仁宇在放宽历史的视界中提到,执商业资本之牛耳的徽商、晋商,其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不能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以民法及公司法之作保障者相提并论”。这表明明清时期晋商、徽商 ( )A.重视道德操守看淡商业利润B.商业资本成为经济运行主流模式C.传统观念固

29、化影响商业发展D.缺乏制度保障导致发展困难5.有学者认为,“在我国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并没有起决定性作用”。据所学推断,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最有可能是 ( )A.工商业人口的自然集中B.封建地主经济的初步发展C.手工业生产的种类增多D.统治阶级政治军事的需要166.下表为 9711246 年市舶司设置表(部分),这反映出 ( )设市舶司城市 广州 杭州 宁波 泉州 胶州 松江 温州 江阴 海盐今属省份广东 浙江 浙江 福建 山东 上海 浙江 江苏 浙江设置时间971年 989年 999年 1087年 1088年 1113年 1132年 1146年 1246年A

30、.唐宋时期对外贸易的发展B.重农抑商政策退出历史舞台C.宋代对外贸易日益开放D.南宋偏安于江南地区7.战国以来,中国只有皇权爵位是嫡长子继承,而家产包括土地的继承,则实行的是诸子均分制。古代中国这种土地继承制度客观上 ( )A.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调动了小农生产者的积极性C.导致古代农业未形成规模化经营D.保障人民过上安定富裕的生活8.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其目的是 ( )A.保护佃农利益B.增加政府收入C.维护地主特权D.规范租佃关系9.王阳明先生提出“四民异业同道”论时指出,舜帝在位时封

31、的九个官职中,“首稷(农业)而次契(商业)。垂工益、虞(工业),先于夔、龙(教育)”。这一观点 ( )A.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B.顺应了明朝社会经济发展潮流C.促进明朝革新官僚机构17D.充分肯定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10.下图为清朝时期绘制的西洋铜版画中国皇帝亲耕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清朝统治者( )A.“敬天法祖”的宗法观念B.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理念C.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D.笼络汉族士子的文化政策11.明万历十五年十月,明朝颁布法律规定:“无论官民之家,有立券用值、工作有年限者,皆以雇工人论;有受值微少、工作止计月日者,仍以凡人论。”可见在现实生活中 ( )A.雇主与短期雇工间实现自由雇佣B.明

32、朝依然固守着重农抑商的政策C.地主与佃户间人身依附关系松弛D.国家法律偏重于保护自耕农利益12.有学者言:“嘉靖朝海禁最紧,时潮州进士登科也很出色。海禁宽松,靠海生存的人民生计解决,社会矛盾较为和缓,故万历朝潮州之进士登科为潮州整个明代最差一朝。万历后期重申海禁,故崇祯朝潮州进士登科好转。”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明朝政府厉行海禁政策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B.海禁政策影响沿海民众的经济生活和价值取向C.沿海民众及士绅期望通过科举向朝廷反映诉求D.海禁政策的松紧决定明朝科举取士的人数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朝统治者实行“上本除末”的政策,正式把商人及商业活动贬为

33、末等之民和末业。秦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家为了加强对商人的监管,将城市商人户口进行专项登记,列入“市籍”,以区别一般编户齐民的“户籍”。秦朝多次将六国的大手工业主迁徙到边远地区。采取这样的政策,目的在于彻底摧毁六国的经济势力,使反抗者失去经济基础。同时又将许多私营工商业主迁徙到秦朝统治地区如咸阳、巴蜀一带,允许他们继续经营手工业,也有发展秦朝经济的目的。这与摧毁六国经济势力并不矛盾。另外,商人被抑制还表现在徭役征发上。18此目的也在于摧毁六国的经济势力。由于秦朝短祚,私人富商们只是受到暂时的压制,很快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迅速复兴。材料二 汉武帝时,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削弱高赀、富商大贾的势力,使抑

34、商政策达到极端:实行盐铁酒专卖,迫使大商贾退出商业活动的主要阵地,起到了压制商人的目的改币制,也在于打击“不佐国家之急”的商人;均输、平准的实行更是以官办贩运货易排除私商,并由政府垄断物价,而征收财产税及算缗、告缗几乎使全国所有富商大贾陷于破产。同时,朝廷任用商贾子弟东郭咸阳、孔仅、桑弘羊等,相继“以赀”入选为郎,入朝为官,就是利用其固有经验,从商贾发财致富的经济活动中获取财政收入,以支持对外用兵。虽然国家出台了许多与民争利的措施,但到昭帝时,文学言:“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惠茗论秦汉时期的抑商政策与商人社会

35、地位的变化(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秦、汉两朝抑商的手段及目的。(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汉两朝实施抑商政策的结果。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我国钱币自商代起源后,钱币形态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阶段 时间 特征钱币萌芽商朝晚期到春秋初形态上比较原始;开启后世铜铸币先河;没有出现文字19年纪地钱币春秋初年到战国晚期钱币上出现文字,以纪地为主;种类进一步增多;钱币的标准化为各国统治者所重视;出现圆形化趋势铢两钱币秦统一到唐初期由纪地变为纪重;钱币的形制初步统一;出现具有高级铸币形态性质的年号钱币;大小钱币的兑换进一步明确年号钱币唐初期到清朝覆灭钱币的材质多样,宋朝

36、出现纸币,明清时期以白银为主;少数民族铸币深受汉族铸币的影响;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重大影响摘录自张宏明钱币提取材料中关于钱币的任意一项历史信息,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0课时作业(十四)A1.C 解析 夏商周时期整地工具和中耕工具种类繁多、层次分明,说明此时期耕作方式注重精细化操作,故选 C。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A 项错误;“斧”是原始生产工具,夏商周时期多以石斧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工具,B 项错误;农业管理经验丰富在材料中无从体现,D 项错误。2.B 解析 材料“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说明铁器的使用推动农业

37、生产效率的提高,反映的是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故选 B。农民具有少劳作也必须多收获的意识与材料信息不符,A 项错误;灌钢技术出现在南北朝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C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铁农具在全国推广,D 项错误。3.B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原因,故选 B。材料中的现象是自然经济的表现,A 项错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并非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C 项错误;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促进因素,但材料中并未涉及,D 项错误。4.A 解析 材料中表明自西晋丧乱以来,“百姓之自拔南奔”,北方百姓南迁长江流域,带来大量的劳动力,侨立郡县促进了长江流域的开发,故

38、选 A。材料没有涉及侨立郡县的行政效率是否提高,B 项错误;从材料中也无法推断出北人实现还乡的愿望,C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侨立郡县与江南士族的关系,D 项错误。5.C 解析 官方和民间都赞成早婚,是中国古代农耕经济下对劳动力需求的体现,故选C。A 项不能体现民间婚俗的相关信息,故错误;“女大三,抱金砖”是民间对政府规定的一种附和,B 项错误;早婚、多子多福,都是农耕经济对劳动力需求的体现,D 项错误。6.C 解析 材料中的规定旨在保障农业生产需要的畜力,体现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选 C。唐宋时期对宰耕牛的人的处罚,是出于保障农业生产的考虑,法律的严酷性只是表面现象,A 项错误;材料与奖

39、励作战无关,B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小农经济在天灾人祸面前的脆弱性,D 项错误。7.C 解析 颂簋作为有系统铭文记载的西周晚期的文物,是研究历史比较可靠的第一手史料,故选 C。材料没有将其与其他西周晚期的青铜器进行比较,不能说明其代表青铜铸造术达到顶峰,A 项错误;西周政治制度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的形成,B项错误;我国文字成熟的标志是商代甲骨文的出现,D 项错误。8.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不难得知,制瓷业在唐代已发展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规模也已达到足够全国使用的程度,故选 B。“邢窑是当时唯一生产白瓷的官窑”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且与史实不符,A 项错误;“巅峰水平”

40、属于明显的夸大,白瓷制造技术在后世尤其是在宋代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C 项错误;D 项说法错误,排除。9.A 解析 据材料中“湖州的丝、嘉兴的绢、绍兴的茶酒”可以看出生产具有地域特色,故选 A。明代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地方保护主义,C 项错误;材料中的地点均在浙江省,不能说明手工业区域分布相对平衡,D 项错误。10.A 解析 根据材料“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祖传秘方”得出这种传习是手工业者为了防止技术竞争采取的自卫措施,故选 A。材料现象是由于我国古代手工业产品没有市场导致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 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

41、可知,材料中的传习方式不利于手工业工艺的传承,也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 项错误;官营手工业虽然聚集了高水平手工业工匠,但技术传承范围有限,人数不会众多,D项错误。2111.B 解析 在 1500 年到 1800 年间,西方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是因为购买了中国的手工业品,故选 B。1500 年到 1800 年的三百年间,中国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A 项错误;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在 15001800 年间没有松动,C 项错误;西方大量的白银涌入中国,但当时的手工业者没有进行资本原始积累,而是将其投资到了农业和家产,D 项错误。12.A 解析 根据“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

42、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要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可以看出江浙地区农业发展让位于手工业的发展,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选 A。材料没有说明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且 B 项说法错误;“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描述了手工业发展的状况,没有涉及农产品的商品化,C 项错误;在当时,江浙地区手工业发达,但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在材料中无从体现,D 项错误。13.(1)特点:屯垦活动开始时间早,为历朝所沿用;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屯垦面积不断增加;由以军屯为主到军屯、民屯等各类屯田相结合;组织管理日趋严密,制度不断完备。(2)不同:古代屯垦戍边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巩固边防;新

43、中国屯垦戍边事业把巩固边防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繁荣相结合。古代屯垦戍边活动是单一的屯垦,发展农业生产;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把屯垦、发展农业生产与各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相结合。(3)意义:巩固了边防,有利于边疆稳定;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开发了边疆地区,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了边疆地区生产发展,节约了国家财政开支。解析 第(1)问,从时间、规模、形式、管理等方面回答。第(2)问,从屯垦的目的、屯垦的内容的角度分析。第(3)问,从国防、民族融合、边疆地区开发等角度分析。14.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1)此石刻画应雕刻于唐代以后而不是汉代。理由:春秋战国时期虽出

44、现了牛耕,但当时的耕犁是直犁,石刻画中的曲辕犁在隋唐时期才出现,因而此石刻画雕刻不早于曲辕犁普及以后的唐代。(2)此石刻画虽然依据孔子周游列国的历史所刻,但不符合史实。理由:尽管牛耕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但当时的牛耕使用的是多牛和直犁,东汉后才出现一牛挽犁,隋唐时期才出现石刻画中的曲辕犁,因而此石刻画带有明显的主观臆造性。解析 首先明确观点,对于题干中的两种说法是肯定还是否定,很显然通过画中的内容和史实判断:题干中的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然后说明理由。第一种理由针对“这幅石刻画创作于汉代”,纠正为“这幅石刻画创作于唐代以后”,理由可以从图中的耕犁入手,图中的耕犁是曲辕犁,结合所学可知曲辕犁在

45、隋唐时期出现。针对第二种说法“再现了春秋时期的历史风貌”,可纠正为“此石刻画虽然依据孔子周游列国的历史所刻,但不符合史实”,理由可从一牛挽犁、曲辕犁入手证明。课时作业(十四)B1.C 解析 文献中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表明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存在作物的选择,故选 C。“百谷”“九谷”“六谷”“五谷”的演变,表明随着古代农业的发展,作物种类也经历了优胜劣汰的过程,A 项错误;农作物品种由多到少与引进外来作物无关,B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的时间与材料时间不符,D 项错误。222.D 解析 引进农耕改变了当地生产结构,与材料“当地传统民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任延令铸作铁制农具,教之垦辟,

46、于是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一时风雨顺节,谷稼丰衍”相符,故选 D。移民实边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与材料“当地传统民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任延令铸作铁制农具,教之垦辟,于是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不符,A 项错误;材料涉及边疆民俗以射猎为业,之后转变为农耕经济,B 项所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错误;地方官重视农业发展以图升迁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 项错误。3.B 解析 无论是中唐时期安西榆林地区的二牛抬杠法还是盛唐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精耕细作,体现的都是古代中国耕作技术的进步,故选 B。敦煌莫高窟的农作图中显示的是一牛挽犁,依据题干中的两图无法得出二牛抬杠法得到推广,A 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关于农

47、民生活状况的相关描述,C 项错误;租佃制度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D 项错误。4.A 解析 据材料“其中 90%集中于江南、山南、淮南、剑南地区”可知,南方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故选 A。南宋时期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B 项错误;材料“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反映了茶叶商品化程度较高,但不能说明茶业已成为主业,C 项错误;材料“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反映了茶叶商品化程度较高,D 项错误。5.C 解析 据材料“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可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故选 C。材料不涉及重农抑商政策,A 项错误

48、;材料未反映小农经济的脆弱性,B 项错误;材料未反映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的特征,D 项错误。6.C 解析 明清时期,我国的农耕经济高度发达,所以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故选 C。根据材料中“凡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和幸福所需要的东西,在这个王国的境内都有丰富的出产”得出其强调的是物质生产,不是国家的统一稳定,A 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 项错误;明朝中后期,官营手工业已经不占主导地位,D 项错误。7.B 解析 “为器同物者,其大小、长短、广狭亦必等”实际上是手工业标准化生产的法律要求,这种规定促进了手工产品规范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故选 B、排除 A。农本思想贯穿于中国古代封建社

49、会的始终,关于手工产品规范的法律与农本观念无关,C 项错误;工律规定旨在统一手工产品的规范,并无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之意,D 项错误。8.B 解析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手工业产品商品化,故选 B。材料体现的是民营手工业的发展,而非官营手工业,A 项错误;民营手工业在明清时期已发展到较高水平,C 项错误;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并未破产,D 项错误。9.D 解析 材料中的冶金技术有助于提高金属的质量和产量,有利于金属工具的进一步推广,故选 D。材料中的冶金技术早于西方出现,A 项错误;材料中的冶金技术有助于提高金属的质量和冶金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扩大规模,但“大大提高”说法过于夸张,B 项错误;材料中的冶金技术有助于冶金业的发展,有助于手工业的发展,与农业技术关系不大,C项错误。10.C 解析 历代先进技术未能普及乃至失传的命运背后反映的是生产方式未发生质的变化,故选 C。材料中的现象与周期性动乱无关,A 项错误;传统行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