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201901172103.docx

上传人:explodesoak291 文档编号:970879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3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20190117210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20190117210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20190117210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20190117210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20190117210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一、单项选择(每小题 3分,共 30分)1.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光合作用 B.钢铁生锈C.酸雨侵蚀 D.冰雪融化2.我们在打开某种饮料瓶时可看到瓶口冒出大量泡沫,冒出的气体是不是二氧化碳呢?有同学提出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猜想假设 B.设计实验C.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使用前将酒精灯内的酒精加满B.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C.用酒精灯的外焰给物质加热D.使用酒精灯后用嘴吹灭4.实验结束后,下列仪器的放置方法中正确的是(

2、)5.下列描述中表达的是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干冰能升华B.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C.氢氧化钠在空气中易变质D.水蒸发产生水蒸气6.下列有关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结论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破裂,原子也会破裂C.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D.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使人类对化学的认识由表象转化为本质7.下列有关仪器使用或用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试管:加热时所盛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23B.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应将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C.酒精灯:熄灭

3、酒精灯时可用嘴吹灭D.玻璃棒:可用于搅拌液体8.当你在复印室复印材料时,经常能闻到一股特殊的气味,这种气味就是臭氧的气味,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臭氧。下列与此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2A.该变化是物理变化B.该变化是化学变化C.氧气和臭氧是同一种物质D.氧气与臭氧性质完全相同9.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给水加热时,水沸腾,水蒸气遇冷的玻璃片,有小水滴生成B.碘化钾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有黄色沉淀碘化银生成C.在点燃的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小烧杯,烧杯内壁有雾D.吹灭蜡烛时会产生一缕白烟10.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二、积累运用(共 28分)11.(8分)化学是研究物质

4、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学习过程中要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发生的变化和变化过程及其现象。(1)金属铜的颜色为 色,水为 色,空气为 色。 (2)写出下列物质在通常状况下的状态:食盐 ,二氧化碳 ,啤酒 。 (3)生活中有许多物质具有气味,试列举两例: 。 (4)将植物油倒入水中,油能浮在水面上说明水的密度 (填“大于”或“小于”)植物油的密度。 12.(8分)有关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描述如下:潺潺的流水能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可以变成天空中的白云;白云变成了雨滴或雪花降落到地面;铁矿石冶炼成钢铁;钢铁可生成铁锈;煤着火燃烧,残余一堆灰烬。请

5、你分析,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13.(4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根据图 1回答:在连接 c和 d时,使 d较易插入 c中的措施是 ; (2)采用图 2所示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之一是 。 314.(8分)镁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它具有可燃性,取一段镁带,用坩埚钳夹住,在酒精灯上点燃,发出耀眼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的氧化镁是一种白色固体粉末。根据上述有关镁的叙述回答问题:(1)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由银白色的金属生成白色的固体粉末,该过程主要发生了 变化。 (2)镁带燃烧时的现象是 。 三、情景分析(共 12分

6、)15.(8分)对“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罩上玻璃杯后谁先熄灭”这一问题,甲、乙两位同学有不同的认识:甲同学认为高的蜡烛先熄灭,乙同学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1)实验中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玻璃杯,一会儿,都熄灭了。原因是 。 (2)甲同学认为高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 ; 乙同学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 。 本实验条件下,甲同学的猜想被证明是正确的,同时还观察到玻璃杯内壁变黑。(3)某工程项目在电焊施工时,焊渣不慎溅落,引燃底层室外堆放的防水卷材,产生较大烟雾。由甲同学的猜想得出启示,要迅速逃离火灾现场,应采取的正确方法是 (填序号)。 A.

7、用毛巾捂住鼻子B.成站立姿势跑出C.沿墙根迅速爬向门外D.打开窗户跳出16.(4分)化学就在你身边。在寒冷的冬天,当你的爸爸下班回到家中,你可以为他沏上一杯热茶。你认为取下的茶杯盖、暖瓶塞应如何放在桌上比较卫生?洗刷茶杯后,怎样判断茶杯是否洗干净了?4四、实验探究(共 30分)17.(8分)看图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 (2)指出图中不正确的实验操作及可能造成的后果: ; ; 。 (3)请结合上面的错误示例,探究在平时实验中,因不正确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任举两例,上面的图示错误示例除外)。18.(10分)南宋诗人赵师秀有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8、。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诗中“灯花”是蜡烛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炭黑附着在蜡烛芯上的现象。(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硬度 ,密度比水的密度 。 (2)蜡烛在燃烧过程中发生如下变化,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蜡烛受热熔化B.石蜡燃烧C.未充分燃烧的蜡烛蒸气冷凝成固体5(3)如图是小李同学从点燃的蜡烛火焰中引出一缕“白烟”的实验装置。小李同学认为“白烟”的成分是水蒸气,小王同学认为“白烟”的成分是蜡烛蒸气。请你参与探究,确定“白烟”成分。验证小李同学猜想所用的方法是 ;支持小王同学猜想的方法是 。 19.(12分)化

9、学现象中包含发光、放热,许多物质燃烧时都伴随有发光、放热的现象。王芳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整个学习小组对此展开了讨论验证。【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猜想一】都是化学变化【猜想二】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验证过程】(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观察到:a.烧杯内壁上出现水珠;b.手摸烧杯有 的感觉; 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分析:蜡烛燃烧生成新物质的名称是 ,蜡烛燃烧为 变化。 (2)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通电前 通电中 断电后灯丝为银白色固体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分析:通电前后,灯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

10、光、放热属 变化。 【结论】猜想 (填“一”或“二”)正确。 答案:1.D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A 项,光合作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 项,钢铁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项,酸雨侵蚀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 项,冰雪融化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 D项。2.B3.C 本题主要考查酒精灯的使用,熟记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是解决这一题的关键。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酒精灯在熄灭时不能用嘴吹灭,只能23用灯帽盖灭。加热时要用外焰加热,

11、故选 C。4.D 胶头滴管使用后不能横放在桌面上,否则造成残液倒流至橡胶胶帽,使橡胶胶帽被腐蚀及沾污胶头滴管;取用试剂后,应及时盖上试剂瓶瓶塞,防止试剂变质;砝码用完后应及时放回砝码盒。5.C 干冰能升华、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水蒸发产生水蒸气等方面的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氢氧化钠在空气中易变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66.B7.D 加热时所盛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否则液体沸腾时易喷出伤人,A 错;向试管中滴加液13体时胶头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要竖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B 错;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否则可能引起灯内酒精着火,C

12、 错;溶解物质时可用玻璃棒搅拌,可加速物质的溶解,D 正确。8.B 氧气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气体,而臭氧有一股特殊的气味,因此 C、D 两项错误。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A 项错误,B 项正确。9.B 在描述现象时,要注意生成物的状态以及是否使用生成物名称等。碘化钾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有黄色沉淀生成,不能把生成物的名称当作现象描述。10.D 点燃酒精灯时,用火柴点燃,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故 A正确;用胶头滴管向试管内滴加液体时,滴管要竖直、悬空,不能伸入试管内,故 B正确;量取液体时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 C正确;滴管用完后要洗净竖立放在试管架上或容器内,

13、防止液体倒流回胶头内腐蚀胶头,故 D错误。11.答案 (1)红 无 无 (2)固态 气态 液态(3)酒精、食醋、芝麻油等 (4)大于12.解析 水能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可以变成白云,都是描述物质的物理性质,而不是变化的过程;白云变成了雨雪描述了一种变化,且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铁矿石炼成钢铁,煤燃烧,这两种变化中都产生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钢铁可变成铁锈描述的是钢铁的化学性质。答案 13.解析 连接导管与橡胶塞或试管与橡胶塞时,应旋转插入,也可蘸点水起润滑作用,绝不可硬压硬塞,以免玻璃仪器损坏造成人员伤害。答案 (1)将插入橡胶塞的导管一端用水湿润(2)压破试管(或刺破手)14.解析

14、(1)由题目所给信息可知,银白色的镁条燃烧后生成了白色的氧化镁粉末,该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在描述实验现象时,对生成物的描述只要指明其颜色、状态、气味等我们用感觉器官感知的现象即可,不能“直呼其名”,如本题在描述生成物时,指明生成了白色固体粉末即可,不能说生成了氧化镁。答案 (1)化学(2)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白色粉末15.解析 (1)通过对实验中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玻璃杯,一段时间都熄灭这一事实的分析,可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玻璃杯内支持燃烧的氧气逐渐减少,所以两支燃着的蜡烛均熄灭。(2)从二氧化碳的密度、不助燃性及其受温度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可得出答案。(3)

15、由于本实验中甲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因此着火燃烧的房间内下部的有毒、有害气体含量较小,故逃离时应沿墙根迅速弯腰爬向门外;另外,根据日常生活中的消防知识可知,用毛巾捂住口鼻也可减少有害物质的吸入。答案 (1)玻璃杯内空气中的氧气被耗尽(2)二氧化碳受热体积膨胀,自上而下充满整个烧杯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3)AC716.解析 此题将日常生活与化学实验联系起来,考查我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化学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茶杯盖、暖瓶塞的放置方法可参照试剂瓶塞的放置方法;茶杯洗干净的标准可参照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答案 倒放在桌上;茶杯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17.答案 (1)

16、C (2)A,酒精溢出,引发火灾 B,会使人中毒 D,会损坏试管(3)给烧杯加热时不垫石棉网,会使烧杯炸裂;给试管内固体加热时,试管口高于试管底,会使试管炸裂。(除上述示例外,实验中还有多种因不正确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只要符合题意均可)18.解析 本题是一道有关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探究题。(1)蜡烛能用小刀切割,说明石蜡的硬度较小;能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小。(2)石蜡熔化、石蜡蒸气冷凝都是物质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石蜡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3)小李认为“白烟”是水蒸气,则可将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白烟”上方,看是否有水珠冷凝;小王认为“白烟”是蜡烛蒸气,则可将白烟点燃看其燃烧情况,或将“白烟”冷凝后看是否得到石蜡。答案 (1)较小 小(2)AC B(3)用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白烟”上方 将“白烟”用火柴点燃或将“白烟”冷却得到白色的蜡状固体19.解析 (1)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蜡烛燃烧是发光、放热的,手触摸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会感觉热或发烫;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表明生成了水。(2)钨丝通电前后没有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将实验结果与猜想对照,就能做出正确判断。答案 【验证过程】(1)发烫 水 化学(2)发烫 物理【结论】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