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201901080238.doc

上传人:medalangle361 文档编号:973694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201901080238.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201901080238.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201901080238.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201901080238.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201901080238.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 2019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 9 月月考试题本试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诚信教育。孔子将道德教育置于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地位,并高度重视诚信教育。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述而 ) ,其中的“信”是指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学生“主忠信” (论语学而 ) ,即以诚信教育为主。古人的诚信教育首先是在家庭里从蒙学开始,从婴幼儿抓起,以胎教、父范母仪,生活日用及讲故事等多种形式实现诚信教化。婴幼儿善模仿,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

2、老师,中国古代的父范母仪,特别强调家长对儿童的示范教育。父母长辈常以讲故事的形式对儿童进行诚信教育。中国古代的诚信故事俯拾即是,如商鞅立木、季札赠剑、管鲍之谊、范式守信等等;也有不少因不守信用而败德坏身甚至亡国的故事,如周幽王烽火戏诸候,颇具警戒作用。传统社会重视学校系统的诚信教育,朱熹提出了完整的德育阶段学说,从“小学”到“大学”是循序渐进的德育过程。8 至 15 岁受“小学”教育,16、17 岁受“大学”教育。两者的道德教育有不同的内容、方式和方法。 “小学”阶段只是“教之以事” ,注重行为的训练;“大学”阶段就是“教之以理,如致知、格物及所有为忠信孝悌者” 。朱熹还编辑“圣经贤传”和三代

3、以来的“嘉言善行”为小学 ,作为“小学”德育教材;编著四书集注为“大学”教材,后成为元之后科考的必读书目。在不同年龄段施行不同水平层次的儒家经典教育,为学子包括诚信在内的价值观的萌发、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诚信教育,不论是私塾、官学,还是书院,皆行“明人伦” , “成德为事” 。明清之际书院风起、私塾涌现,为进行系统的诚信道德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和基础。传统学校诚信教育注重人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反对空言说教,注重生活细节、表里如一。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虽在道德教育上分歧很大,但都重视生活实践,强调对道德规范的认知和信服必须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做人做事不可脱节,朱子的“格致工夫”与王阳明的“

4、事上磨”在一定程度上互通。传统社会的礼俗文化承载着社会诚信教育的重要使命,是一种乡土社会中自然的教育,礼俗作为一种得宜的规范和生活方式,与法律、制度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道德,有时甚至会超越道德的权威和效力。礼俗的主要形式有三:古已有之、口耳相传的风俗;人们认同和遵循的“人情”习惯;成文或不成文的家规、族规、村规和民约。通过礼俗约束民众从而实现“礼治”是传统乡土社会维护秩序和治理的基本方式。礼俗文化是传统中国文化的底色,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诚信心理和行为习惯。(摘自沈永福、邹柔桑论中国传统诚信的运行机制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7 年第 5 期)1下列关于原文内

5、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在孔子的学说中,诚信教育不仅属于道德教育,而且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B中国传统社会重视诚信教育,家庭教育是诚信教育的起点,强调父母的示范作用。C在中国古代父母长辈在家给儿童讲故事,旨在使其顺利接受学校系统教育而更诚信。D中国古代培养人诚信的实践经验较为丰富,到宋代形成了一定的学校诚信教育体系。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列女传记载周文王之母“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 ”强调的是胎教的重要2作用,可补充论证第二段的论点。B若对父范母仪展开论述,应强调父母的行动示范比言说对于子女更有影响力,可用父范如曾子等事例作论据。

6、C文章采用“总分总”的逻辑结构,侧重论述传统社会学校诚信教育的系统,指出了私塾、官学和书院诚信教育的一致性。D可选择成语“言行一致” “言而有信” “一诺千金” ,作为文章中关于中国传统社会重视诚信论述的依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如果家长重视诚信教育,孩子则不说谎、诚实做人并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B如果学校采用丰富适切的形式,就能显著地提高培养学生诚信品质的有效性。C只要家长和教师都做到注重生活细节、表里如一,学生自然做到诚信做人。D传统乡土社会已经瓦解,以社区为特征的城市,对市民诚信教育无能为力。(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 46 题。远 山 张世勤莽莽苍苍,四面青山。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父亲刚逝,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郁。今天天气放晴,他该出山,但他只能一个人驾着牛车出山了。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现在,父亲不在了,从今天开始他得习惯一个人出山。山 路 崎 岖 , 又 是 一 个 转 弯 , 转 过 弯 去 就 是 一 个 长 长 的 缓 坡 , 然 后 再 转 弯 。 这 条 山 路 他 早 已 烂 熟 于心 ,每 到 一 处 转 弯 , 他 都 要 提 醒 父 亲 : 爹 , 转 弯 了 。 可 他 再

8、也 听 不 见 父 亲 的 回 答 , 父 亲 的 确 是 不 在 了 !不知什么时候,车竟然停下了,停在了一个转弯处。这种情况从前还未有过,他说,咱们赶路吧,牛却仍然未动。他抚着牛,竟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这头牛,当年是父亲接生的,难道它还记着父亲对它的好?他也再次想起父亲,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唉,爹,转弯了。没想到,这一说,牛迈开步子,熟练地转过弯去。他终于明白,牛跟他一样,都习惯了父亲坐在车上,习惯了每到转弯处的提醒,现在到了转弯处,他不说话,牛就有些慌,不知该怎么办。也许,他和牛都需要一个转弯的过程。明白过来之后,接下来的路就顺畅得多了。到转弯处,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给父亲说一声:爹,转

9、弯了。这么喊,又像是喊牛。望着老成持重的牛,他突然觉得把它看作父辈,似乎也没什么错。父亲和牛的秉性是一样的。过 了 些 日 子 , 他 再 次 从 山 外 回 来 的 时 候 , 牛 车 上 不 再 那 么 空 荡 荡 的 了 , 而 是 坐 着 一 个 年 轻 的 女 人 。年轻的女人穿着红红的上衣,充满着对大山的新奇。过去,出山进山,远远看去都是一个小黑点,而现在却是一抹鲜红。这抹红,在青山绿水之间,想掩映都掩映不住。年轻的女人是他在山外认识的。每次木柴装车后,他都要带上一种小山果,红红的,是他打柴时顺手摘下的,不为卖钱,只供人品尝。半品半尝之间,木柴也就卖出去了。后来年轻的女人就来了,问

10、他,卖的?他说,不是,随便让人吃的。真的?真的。第二天,他刚摆下摊,一小堆红山果红红地映着。年轻女人又来了。她说,你怎么不卖呢?他说,山里有的是,不值钱。第三次来的时候,年轻的女人问,你叫什么?他说,叫青树。住在山里?是的。你不觉得枯燥吗?不枯燥,山里有山鸡、野兔,山树上有樱桃、山楂什么都有。年轻的女人说,你怎么不问我叫什么。他便问,你叫什么?年轻的女人说,我叫红苗。3此后,每次红苗都很准时地来到青树的摊前,一边与青树拉呱,一边吃着红山果。青树觉得卖柴原来挺有意思,怎么过去就没觉得呢!红 苗 决 计 要 跟 着 青 树 进 山 了 。 红 苗 坐 在 牛 车 上 向 大 山 深 处 走 去 。

11、 新 鲜 的 空 气 裹 挟 着 她 , 蓝 天 白 云笼罩 着 她 , 她 觉 得 天 地 一 下 子 宽 广 了 。 她 对 青 树 说 , 我 想 告 诉 我 爹 。 青 树 说 , 怎 么 告 诉 , 他 听 不 见 。红 苗说 , 我 喊 。 绵 延 的 群 山 让 红 苗 柔 软 的 心 情 无 限 地 舒 展 。 她 两 手 打 个 弧 放 在 嘴 边 : 爹 , 我 转 弯 了 。牛听了红苗的话,先是一愣,然后就要转弯,青树忙抚着牛头,轻声说:不是喊你,是喊她爹的。牛似乎明白了青树的意思,不好意思地吧嗒了几下眼皮。第二天,青树要去打柴,红苗说今天不打柴了。今后也不打柴了。青树不

12、解,红苗说我们可以种菜、卖山果。山果是山树自己结的,摘下来,是顺手的事,怎么可以拿去卖呢?红苗说树不也是自己长的吗?山果咱们也可以自己种啊。青树第一次驾着空空的牛车出山了,一路上,他不断地跟牛说转弯了,也像是给自己说。在这大山深处,青树知道,转一个弯,就能看到一片不一样的树,开一壁不一样的花。是不是过日子的路也要这样走,要不断地转个弯才好呢?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青树出山的牛车上,不再只是一些硬邦邦的木柴,而是瓜果梨枣,色彩缤纷。打这,去一趟山外,青树就会装回一袋子钱。这 天 青 树 从 山 外 回 来

13、, 丰 盛 的 菜 肴 让 他 想 到 了 爹 留 下 来 的 酒 葫 芦 。 喝 了 酒 的 青 树 抓 着 红 苗 的 手 ,对着 群 山 , 高 声 大 喊 : 爹 。 房 前 的 老 牛 便 “哞 ”一 声 。 青 树 喊 : 爹 , 我 转 弯 了 。 房 前 的 老 牛 便 “哞 ”一 声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小说开头对大山环境的刻画,既有静态描写,也有动态描写,为下文情节作了铺垫,奠定了全文孤独忧伤的感情基调。B青树在父亲去世前“从未感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 ,说明了青树的孝顺,也体现了青树的因循守旧,为红苗的出场作铺垫。C小说开

14、头“孤独的牛车”像“一个小黑点” ,后文红苗的上衣是“一抹鲜红” ,二者形成对比,暗示了主人公心境与生活的转变。D作者极力渲染了山间景色的美丽与山间生活的美好,这深化了小说回归自然的主题,反映出作者对乡村文明日益消逝的思索。5小说中的红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 分)6小说以“远山”为题,有人认为以“转弯”为题更恰当,你认为“远山”与“转弯”哪一个更好?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材料一:今年春节期间,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收视与口碑双双领跑。这档现象级节目的背后,经历了哪些千锤万凿?中国

15、诗词大会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从 2014 年 7 月开始筹划节目的激情满满,到2014 年 12 月走访多个国学班看到很多孩子喜欢诗词的信心倍增,再到 2015 年春天样片拍摄失败,总导演颜芳和她的团队经历了一个“左手和右手打架”的持续过程。规则复杂、气氛高冷、题目太难,都成为阻碍节目推进的因素。4“窗外雨潺潺,一点一滴全都打在了心上。 ”这是 2015 年 6 月颜芳发布的一条微信朋友圈内容,因为中国诗词大会第 10 版方案又被推翻了。“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是因为坚持了才有希望。 ”就在颜芳被困惑萦绕的时候,对叶嘉莹、周笃文等大家的走访令她茅塞顿开。 “他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诗

16、词来源于生活,诗词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颜芳感觉到,诗词就是古人的情感日记,节目应该紧紧围绕诗词本体做文章,带领全民重温那些学过的古诗词,创建感情和文化的共鸣,她感觉“这回更靠谱了” 。熟悉的陌生题, “击败体”的内循环竞赛机制,百人选手团“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这个“铁三角”有了答案,其他一切迎刃而解。“古诗词在人们的心中是有种子的,每个人都有一颗诗心。 ”颜芳分析了中国诗词大会大获好评的原因:王立群、郦波、康震、蒙曼 4 位点评嘉宾用当下的语汇深入诠释诗词的文化内涵与外延, “技术手段+艺术表达”的舞台设定,追求极致的视觉效果,简单而有悬念的赛制让观众可以瞬间切入、随时跟随,严格的

17、审看机制为节目高质量播出保驾护航,这些共同成就了这档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全媒体策略也可圈可点。除了在央视网播出,观众在节目播出期间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同步互动答题。此外,节目组还在微博话题、YY 语音互动、微信平台等方面开辟宣传渠道,进行多屏互动全媒体整合营销。“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坚守定位,创新研发,做最好的自己。 ”展望未来,颜芳仍如当初般坚定。(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 年 4 月 5日)材料二:作为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之一的康震教授说:“诗词大会的走红并不意外,当人们在物质上的享受已经比较丰富时,会希望用高雅的文化艺术来提升精神生活,诗词就是很好的选择。这是一个新的

18、诗歌时代的到来,年轻人喜欢诗词,愿意用诗词描绘生活,这和唐代人热衷创作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康震教授还介绍,诗词在古代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件文学作品,一项科举考试的内容,还是一个很重要的时尚。 “在唐代,一个人诗写得好,会被认为有文化有层次。这种时尚是文化的潮流,包含着一个人的审美趣味。 ”流传千年的中国传统诗词在网络时代圈粉无数,是因为诗词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其实每个时代的人都在怀疑,我们是否身处一个诗意的社会?但这种疑问的潜在意识是,我们渴望诗意这就是一个走向诗意的过程。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就是我们觉醒的时候,意味着全社会有了共识和行动。现在大家都在看诗词大会,观

19、众们都在背唐诗,这难道不正是诗意社会的开始吗?” (中国青年报2017 年 2 月 14 日)材料三:今年两会上,在回答“如何让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冯骥才表示,赞成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让年轻学子多读读古诗词,获得一些知识与感悟,其实更重要的还是把他们带领到传统生活里去。他强调,传统存在于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传统的携带者,学习最好的方式应该是体验,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的兴趣,在热爱的过程中提升文化修养。 “只有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快乐和收获,传统文化才会进入他们的精神与心灵,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5(光明网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从“近”到“进”? ,2017 年

20、4 月 26 日)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困难重重,从筹划节目时的激情满满,到样片拍摄失败,主要因为严格复杂的节目审看机制。B康震教授认为, 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诗词在当代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有较大的关系。C冯骥才认为,传统文化存在于生活中,学习古诗词的最好方式就是到传统生活里去,以得到知识的快乐与精神收获。D三则材料都关注以古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而且都或多或少认为人们心中有诗意,需要用恰当的方式来激活。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材料一对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背后故事的追溯与叙述,条理清晰

21、,表达完整,非常符合新闻真实、准确的特点。B. 在三则材料中,时效性和文学性强弱不一样,如材料一时效性较强,而文学性较弱;材料二文学性较强,而时效性较弱。C. 材料三中,转述和引用名人的原话,让新闻更真实、客观,符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而且更具说服力,更加丰富了新闻的内容。D. 三则材料来源于专业报纸,或门户网站,都关注了古诗词,但为了适应不同的读者,修辞上各有考虑,读起来感觉不大相同。9.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古诗词,其在当代得以推广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分析。 (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

22、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温恢,字曼基,太原祁人也。父恕,为涿郡太守,卒。恢年十五,送丧还归乡里,内足于财。恢曰:“世方乱,安以富为?”一朝尽散,振施宗族。州里高之,比之郇越 。举孝廉,为廪丘长,鄢陵、广川令,彭城、鲁相,所在见称。入为丞相主簿,出为扬州刺史。太祖曰:“甚欲使卿在亲近,顾以为不如此州事大。故书云: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得无当得蒋济为治中辅卿邪?”时济见为丹杨太守,乃遣济还州。又语张辽、乐进等曰:“扬州刺史晓达军事,动静与共咨议。”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攻合肥,是时诸州皆屯戍。恢谓兖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曹仁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于是

23、有樊城之事。诏书召潜及豫州刺史吕贡等,潜等缓之。恢密语潜曰:“此必襄阳之急,欲赴之也。所以不为急会者,不欲惊动远众。一二日必有密书促卿进道,张辽等又将被召。辽等素知王意,后召前至,卿受其责矣!”潜受其言,置辎重,更为轻装速发,果被促令。辽等寻各见召,如恢所策。文帝践阼,以恢为侍中,出为魏郡太守。数年,迁凉州刺史,持节领护羌校尉。道病卒,时年四十五。诏曰:“恢有柱石之质,服事先帝,功勤明著。及为朕执事,忠于王室,故授之以万里之任,任之以一方之事。如何不遂,吾甚悯之!”赐恢子生爵关内侯。生早卒,爵绝。(节选自三国志)【注】郇越:古代的贤者。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6A

24、.恢谓兖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曹仁/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B.恢谓兖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曹仁/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C.恢谓兖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曹仁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D.恢谓兖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曹仁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任用官员的科目之一,有“孝顺亲长

25、、廉能正直”之意,后来,也成为了明清时期对举人的雅称。B.书为尚书的最早书名,约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是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四书五经”中“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C.“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之一。从汉武帝始创年号起,便有了年号纪年,除此之外,古人也会用干支两字相配来纪年。D.“豫州”,古代“九州”之一,其余八州为冀、兖、青、徐、扬、荆、梁、雍。一般地说,“九州”可泛指中国。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温恢有正确的财富观。看到国家将要发生变乱,就认为聚集财富是没有用处的,因此他把钱财分给族人,此举得到人们的好评,且获得太祖的青睐。B.温恢很有军事谋略

26、。曹操曾经派他出京担任要职,又对自己的手下说,遇到事情可以多和温恢商量再做定夺。C.温恢很有远见。他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曹仁将要受到关羽的攻击而提醒兖州刺史,后来果如他所料。D.温恢善于体察人心。他清楚地知道曹操的用意,所以给裴潜提建议,让他加快行程,裴潜接受了他的建议,所以没有受到责罚。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甚欲使卿在亲近,顾以为不如此州事大。(2)此必襄阳之急,欲赴之也。所以不为急会者,不欲惊动远众。(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 1415 题。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李商隐其一暂凭尊酒送无憀 ,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

27、,春风争 拟惜长条?其二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注】憀:依赖。争:怎,怎么。1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7A.标题中,“离亭”点明分别时所在之地,“赋得”是古人诗题常用语,有为某物或某事而作诗之意。B.其一首句中的“无憀”是“无所依赖”的意思,指离愁别绪,诗句是说暂且借着这杯酒驱遣离愁。C.其一第二句语带双关,柳叶如眉,柳条似腰,与第四句表达的“要爱惜柳条不攀折”之意相呼应。D.其二前两句用拟人手法,写出杨柳风姿,无论在烟雾中,还是在夕阳下,都千枝万缕,依依有情。15.这两首诗都写离别,但感情基调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6 分)(三)

28、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6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1)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相同的。(2)李白蜀道难一诗中引用“五丁开山”神话传说为其增添浪漫气息的两句是“,”。(3)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以“,”写出了山间让自己流连忘返的春夏美景。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近年来,外卖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 的行业,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无数事实证明,在一个没有规则、监督又缺位的市场环境里,商家的“良心”往往是靠不住的。( )。谁来担此重任?诚然,政府及主管部

29、门 。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与裁判,及时制定外卖业的运行规则、行业标准、质量要求等 。近年来,外卖业的快速崛起,导致监管法规及游戏规则建设滞后,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管理办法直到今年 1 月 1 日起才实施,外卖提供者须有实体店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规定也才得以明确。此后,相关的法规与监管也还须进一步完善。相较于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监管,外卖平台无疑更为接近“守门员”的角色。外卖平台虽也是“利益攸关方”,但它并非食品的直接生产制作者,而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或牵线人,其麾下成千上万的外卖送餐员更是直接接触食品的运送者,对商家有无实体店、卫生条件等 ,因此,作为外卖平台,在整个产业链上,其天生具备监督

30、员的角色定位。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显然,人们需要给外卖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B显然,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与外卖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C显然,外卖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D显然,不仅任何餐饮食品领域需要监管,而且外卖也需要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A司空见惯 责无旁贷 迫不及待 一目了然B不可或缺 义不容辞 迫在眉睫 一览无余C司空见惯 义不容辞 迫不及待 一览无余D不可或缺 责无旁贷 迫在眉睫 一目了然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

31、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8A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B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C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D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20下面是某节目组一则致歉声明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来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5 分)第二期节目因为剪辑失败,使得其中一片段引起了观众的曲解,节目组已第一时间作了修正,并发表致歉声明,恳请广大观众的认可,也希望大众不要再对该片段进行散布。以后我们将不忘初心,严肃剪辑,认真审核,

32、给广大观众带来优秀的节目。2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6 分)“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打动了无数人,而我却偏偏关注前两句“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这两句是不是在暗示“虽然皇帝的恩泽不能惠及我,可我却不管那么多,就是要活出自己的精彩来”呢?或许有,但袁枚绝对不会说出来。因为清代的文字狱极为严酷。当然,追问当年袁枚到底是怎么想的,意义不大。诗也好,文也罢,读经典诗文的价值不在于理解诗文本身,而是把这些诗文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和自身的经历结合起来,从而使经典诗文常读常新,常读常深。(1)文中有一处逻辑错误,找出并改正。(2)这段文字中作者得出的最终结论是。(不超过 20 字)(3)

33、作者是通过引出这个结论的。(不超过 10 字)四、写作(60 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日前,南粤中学高三年级的宣传栏上出现了这样一组标语:这组标语运用了网络流行语甲骨文表情包,引起全校轰动。有同学很快搜索出,这些甲骨文表情包原来是由美术学院设计系陈教授和他的团队推出的。陈教授受“艺术与科学”学术运动的启发,借助电脑技术重新解读中国古老的象形文字,设计出具有几何审美效果的甲骨文字体。2017 年,中国甲骨文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正在成为大众和媒体关注的热点,某报“时尚”专栏展开专题讨论,向社会征稿。请写一篇文章向该专栏投稿,表达你的感触与思考

34、。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高三月考语文科参考答案(2018.9)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39 分)91 2 3 4 7 8 10 11 12 14 17 18 19C C B C A B C B A C C D B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1.(3 分)C(A 项出自原文第一段,符合文义;B 项出自原文第二段,符合“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的观点;C 项“旨在使其顺利接受学校系统教育而更诚信”属于强加因果关系。D 项站在全文的高度进行理解分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有很多做法,属于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第

35、三段中朱嘉的德育学说及实践可以说明到宋代形成了一定的诚信教育体系,正确。 )2.(3 分)C(A 项“及其有娠”中的“娠”为“妊娠、怀孕”之意,文言语句反映了胎教观念,是中国古代胎教思想名句,正确。B 项符合第三段关于家庭教育的论述,同时对“父范母仪”进行解说和举例,正确。C 项错误,原文的论证逻辑不是“总一分一总”的结构,而是“总一分”结构。第一段为总领段,总论点是“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诚信教育” ;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和末段分别从家庭、学校和礼俗文化的角度进行深入阐述。D 项属于对原文论据与论点之间关系的考查,考查所给的成语可否充当证明相应论点的论据, “言行一致” “言而有信” “一诺

36、千金”都是蕴含诚信思想、突出守信的成语,正确。 )3.(3 分)B(A 项错误, “如果家长重视诚信教育,孩子则不说谎诚实做人”说法绝对化,应改为“如果家长重视诚信教育,有可能孩子就会不说谎、诚实做人” 。C 项错误, “学生自然做到诚信做人”说法不确切, “自然做到”改为“受影响而学习诚信做人” 。D 项“无能为力”不符合现实,城市可以采取图片、报栏、座谈、走访等形式,对市民积极开展诚信教育。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4.(3 分)C(A 项“奠定了全文孤独忧伤的感情基调”错。B 项“说明了青树的孝顺,也体现了青树的因循守旧”错。D 项“反映出作者对乡村文明日益消逝的思索”错。 )

37、5.(6 分)聪慧。红苗很有生意头脑,她懂得让青树栽培种植山果和蔬菜用来做生意并收益。勤劳。红苗做事勤快,努力钻研,开发出二三十个果蔬品种。大方、有主见。红苗看重青树的朴实并主动与青树交往,之后就毅然决定嫁给他。 (每点 2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6.(6 分)以“远山”为题更好。“远山”是故事展开的环境,正是山里生活的纯净自然孕育了主人公内在品质的纯净自然。“远山”富有象征意义,以之为题,更能表现山间生活的自然纯净与温馨,寄寓了作者对纯粹质朴生活的向往。以“远山”为题,给读者更悠远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在远山美好的自然风景和人情风貌中获得审美的愉悦感和生活的启示,含蓄而富有诗意。

38、 (每点 2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或:以“转弯”为题更好。情节始终围绕着是否转弯展开,青树与红苗都有一个转弯的过程。暗示人物的转变,生活从单调变得丰富多彩。更符合小说的主题思想:过日子要不断转弯,只有放弃旧观念,才可能追寻到美好生活。 (每点 2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7.(3 分)A(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是“规则复杂、气氛高冷、题目太难,都成为阻碍节目推进的因素” 。)108.(3 分)B(材料一属于新闻通讯,其文学性较强,而时效性较弱。 )9.(6 分)第一问:中国人心中本来就有诗歌的种子等待被激活。在物质享受得到满足的今天,人们渴望用古诗

39、词等传统文化形式来提升精神生活,趋向诗意社会。 (2 分,每点 1 分)第二问:多创造一些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节目。利用好传统文化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的机遇,唤醒人们对诗意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将传统文化编入教材中,引导年轻人到传统生活里去读,以获得一些知识与感悟。创建感情和传统文化的共鸣,通过生活体验来理解传统文化。 (4 分,每点 1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10.(3 分)C(恢谓兖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曹仁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11.(3 分)B(书不

40、是“四书”之一,而是“五经”之一。)12.(3 分)A(两处问题:一是“国家正在动乱”而不是“将要发生变乱”;二是因出仕之后有了业绩而“获得太祖的青睐”,而不是因“此举”。)13.(10 分)(1)(我)非常想让你留在我身边,只不过认为没有扬州的事情重要。(补充主语“我”、亲近、顾,每点 1 分;大意 2 分。)(2)这一定是(因为)襄阳的急难,想要让众将前往,不下令让众将紧急会集的原因是不想惊动远方的军队。(赴(使动)、所以、远众,每点 1 分;大意 2 分。)【参考译文】温恢,字曼基,是太原郡祁县人。父亲温恕,任涿郡太守,已死。温恢当时十五岁,送丧回乡,家里十分富有。温恢说:“世上刚刚开始

41、大乱,要这么多钱有什么用呢?”一下子把家财全部散出给自己宗族的人,帮助他们振兴家业。州里认为他的作法高尚,把他同州里的先贤郇越相比。温恢被推举为孝廉,作过廪丘县长,鄢陵、广川县的县令,彭城、鲁城的相,所在的地方对他有好评。又入朝作丞相主簿,出任扬州刺史。太祖曹操对他说:“(我)非常想让你留在我身边,只不过认为(丞相府的事务)没有扬州的事务重要。所以尚书说:辅佐的大臣如果贤良,那么诸事都会安宁!是不是需要让蒋济来担任治中辅助您呢?”当时蒋济被任命为丹杨太守,于是便下令让他回到扬州。曹操又对将军张辽、乐进等人说:“扬州刺史温恢通晓军事,进退要和他共同商议。 ”建安二十四年,孙权统兵攻打合肥,那时候

42、各州都屯兵守卫。温恢对兖州刺史裴潜说:“这里虽然有贼兵,但还构不成威胁,所害怕的是曹仁的征南部队遭遇变故。现在洪水高涨而曹仁让孤军深入敌境,没有防备。关羽骁勇善战, (如果)借着(水势上涨的)地利进攻,一定会造成祸害。 ”后来果然有樊城的战事。朝廷下诏书征召裴潜以及豫州刺史吕贡等人,裴潜等人拖延不动。温恢秘密地对裴潜说:“这一定是(因为)襄阳的急难,想要让众将前往,不下令让众将紧急会集的原因是不想惊动远方的军队。一两天内一定会有密书催促你们上路,张辽等人也会被召去援助。张辽他们一向知道魏王的心思,后被召见却(比您)先到,您可就要受责备了!”裴潜听从了温恢的话, (让部下)放弃了行军物资,改换轻

43、装迅速出发。果然接到了催促(进军)的命令。张辽等人不久也分别被征召,完全像温恢所预料的那样。魏文帝即位,让温恢担任侍中,又出京担任魏郡太守。过了几年,升任凉州刺史,又持着朝廷的节钺兼任护羌校尉,赴任途中病死,死时四十五岁。文帝发布诏书说:“温恢有支撑社稷的素质,侍奉先帝,劳苦功高。到为朕11办事,能够忠于王室,所以把万里以外的重任委托给他,让他执掌一方的政事。为何不能寿终正寝,我非常悲痛!”文帝赐予他儿子温生关内侯的爵位,温生死得早,爵位便断绝了。(2)古代诗歌阅读(9 分)14. (3 分)C(第四句表达的不是“要爱惜柳条不攀折”之意,而是说“即使春风有情,却又怎能因为爱惜长长的柳条,而不让

44、那些满怀离别之苦的人们去尽量攀折呢” 。 )15. (6 分)第一首充满悲伤的情调,写离别之愁。 (2 分)前两句直抒愁情,后两句更是将“生离”与“死别”相提并论,突出了离别的痛苦。 (1 分)第二首在离别的不舍之外,更有对相见的乐观之情。 (2 分)最后两句写折柳需留下一半,待行人归来,给送行者以希望和安慰。(1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6.(6 分)(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2)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3)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17.(3 分)C(承接上文,主语应为“外卖” ,强调“外卖”需要食安“守门员” 。排除

45、A、B项,D 项“不仅而且”不合逻辑,且繁复。 )18.(3 分)D(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通常形容必不可少的因素或是部分。司空见惯:司空,古代官名。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责无旁贷:贷,推卸。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义不容辞:容,允许;辞,推托。道义上不允许推辞。迫在眉睫: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势十分紧迫。迫不及待:迫,紧急。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一目了然:一眼就看得很清楚。一览无余: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形容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 )19.(3 分)B(语病有二:其一, “伴随”与“使得”的前后使用,导致主语残缺;其二

46、, “问题”与“关注”搭配不当。 )20.(5 分)“失败”改为“失误”;“曲解”改为“误解”;“认可”改为“谅解”;“散布”改为“传播”;“严肃”改为“严谨”。(修改对一处给 1 分,只找出没修改对不给分。有其他答案合理的也可酌情给分。)21.(6 分)(1)应将“不在于而是”改为“不仅在于更在于”(或“不仅是而且是” “不仅在于还在于” “不但在于而且在于” “不只是而且是” “不仅在于更要”)(2)要结合现实生活与自身经历将经典读深读新(“现实生活”“自身经历”“读深读新”三个词答出两个亦可)(3)读袁枚诗的经历(关键词为“袁枚的诗”或“苔”)四、写作(60 分)22.(60 分)12(

47、一)对于材料的理解题目提供了一则反映古老的甲骨文借助当代时尚元素走红并成为关注热点的材料,既创设了考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又包含真实的新闻事件,具有典型而鲜明的时代特征。材料叙述的内容分为三层:首先,南粤中学运用网络流行语甲骨文表情包拟写的宣传标语引起轰动;接着,学生了解甲骨文表情包的创作团队以及创作经历;最后,甲骨文在当代成为关注热点,某报“时尚”专栏向社会征稿讨论。围绕甲骨文在当代的走红,材料提供了不同层面和维度的讨论空间。报纸的“时尚”专栏会就此事向社会征稿讨论,是因为甲骨文的走红具有鲜明的“时尚”特征。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第一,网络流行语甲骨文表情包的设计和流传结合了当代众多的“时尚”元素:

48、网络流行语的表情包、互联网的传播模式、电脑技术的运用、艺术与科学跨界融合的思维、当代几何审美效果的设计。第二,甲骨文既属于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又属于不为大众所熟知的学术范畴,其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具备多重的“时尚”意蕴: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代语境、让学术结合生活情境、挖掘民族精神遗产的实用价值,这些本就是当代的流行风尚。第三,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成为新时代大众和媒体的关注热点,引发人们对“时尚”的深入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时尚、时尚的生命力表现在哪里,大众应如何对待时尚,时尚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跨越(二)关于写作要求1.题目要求首先强调“写一篇文章向该专栏投稿” ,既是写作任务,也是对写作方向进行

49、的限制。考生结合材料内容表达的“感触与思考” ,须符合“时尚”栏目的主题,统一在对“时尚”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的认知上。2.题目要求“表达你的感触与思考” ,这些“感触和思考”是由材料引发的,写作内容须建立在对材料核心内容“古老的甲骨文借助当代时尚元素走红并成为关注热点”的感触、思考的基础上。这些“感触和思考”既可以是对材料内容的综合理解和认识,也可以针对材料内容的任何一个方面。3. 题目要求“自选角度” ,考生所选取的角度既须符合“时尚”的写作主题又要结合材料的核心内容。写作角度大致可以分为下面方面:对甲骨文字体的推广和设计所结合的“时尚”因素的认知和思考;对甲骨文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和学术融入当代生活语境所采取的“时尚”方式的认知与思考;对甲骨文成为热点所引发的对“时尚”本质的认知与思考;对甲骨文成为“时尚”的哲学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