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高新完全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9012502110.doc

上传人:brainfellow396 文档编号:975946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榆林高新完全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901250211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陕西省榆林高新完全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901250211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陕西省榆林高新完全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901250211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陕西省榆林高新完全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9012502110.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陕西省榆林高新完全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9012502110.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榆林高新完全中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 13 题。严歌苓芳华:个人记忆与集体叙说的纠缠芳华原名你触摸了我 。电影主创方将其改名为芳华 ,出版方也顺势将小说改名。对于改名,电影主创方是这样解释的:“芳是芬芳、气味, 华是缤纷的色彩,非常有青春和美好的气息,很符合记忆中的美的印象。 ”青春以独有的姿态绽放芳华,与“你触摸了我”相比, “芳华”这个名字更能触发一代人对青春时代的集体怀念与致敬。但在严歌苓小说芳华中,作者对于个人记忆与集体叙说的错综交织始终保持

2、着清醒和警惕,并未急于让“一个人“成为“一代人” ,或者让“一代人”代替“一个人” 。书中的何小曼成为战斗英雄后,叙述者“我”小穗子看了关于何小曼的新闻报道, “只觉得哪里不对劲,不是那么回事,可是说不出所以然” 。这个“不对劲” ,正是源于个人记忆被集体叙说覆盖后的困惑感与无力感。对于个人记忆,严歌苓说:“我了解的他们,是多出许多层面的。”而集体叙说则是要在这许多层面中,找到高度凝练的那个惟一的层面,个体只得湮没其中陷入失语境地。这种清醒和警惕决定了小说的写作方式。叙述者“我“既参与记忆之中,又随时准备跳出故事之外。在娓娓讲述后又笔锋一转, “我想我还是没有把这一家人写活,让我再试试” ,一

3、句话毫不留情地将读者拽出故事,与讲述者一同冷静旁观。这种安排颇有德国作家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的味道,演员在台上突然跳出剧情直接面向观众讲话,使观众不会沉浸于剧情之中与角色同呼吸共感受。一言以蔽之,讲述者或表演者是要让读者、观众去思考,而不是去体验。事实上,严歌苓在处理其他题材时,一直是一个注重外部体验的作家。如写陆犯焉识,她亲自去青海农场实地采访。她以一种新闻记者式的严谨与敏锐,探寻秘密,发现人物,收集细节,然后重新编织成一个个故事。而在处理以芳华等为代表的文工团题材时,面对最为切近真实的生命体验,曾经的文工团员严歌苓恰如其分地保持了距离,个人记忆的原始形态得以保存。因其自身经历的独特性,隔

4、着时间流逝与空间转换,隔着文化差异与身份认同,隔着个人经历与历史变迁,严歌苓实现了一次与自己的对话、审视乃至审判。对个人- 2 -记忆的深入探索,不仅使严歌苓在处理同类题材时避免掉入“伤痕” “反思”的窠臼,也为她其他题材的小说提供了养分。诚然,个人记忆一旦开始被回顾、被叙说、被阅读,就很难摆脱集体化的命运。虚构与现实、个人与集体,永远是两位一体的存在,不可能割裂,也不可能统一。在芳华中它们和谐共存,隔空对话,犹豫地试探地触探着过往曾经。(摘编自 2017年 12月 15日文艺报 ,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小说芳华的改名,更能体现出严歌苓代表一代人集体

5、怀念与致敬青春时代。B 芳华中引入了“陌生化”理论,缘于严歌苓对集体叙说保持清醒和警惕。c 芳华作为表现文工团题材的作品,用新闻记者的态度深入探索了个人记忆。D 芳华中呈现的集体与个人的存在状态表明将它们割裂或者统一是不现实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文章立足于个人记忆与集体叙说的复杂关系评论小说芳华 ,立论新颖。B文章用小穗子感到“不对劲”来举例论证个体会湮没在集体叙说中而失语。C文章将严歌苓对不同题材的处理相对比,评价了她对个人记忆的深入探索。D文章承认了个人记忆无法完全摆脱集体叙说的客观现实,使逻辑更严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6、A如果你触摸了我没有青春和美好的气息,电影可能就不会改名为芳华 。B叙述者小惠子出入于故事与现实,可见作者严歌苓在努力避免个人记忆被集体化。C 芳华的创作告诉我们,写作要对外部体验和个人生命体验保持恰如其分的距离。D只有保持一定程度的清醒和警惕,才能正确处理好个人记忆与集体叙说的复杂关系。(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题。孙姨和梅娘 史铁生柳青的母亲,我叫她孙姨,曾经和现在都这样叫。这期间,有一天我忽然知道了,她是三四十年代一位很有名的作家梅娘。最早听说她,是在 1972年底。那时我住在医院,已是寸步难行;每天惟两个盼望:一- 3 -是死,一是我的同学们来看我。同学

7、们都还在陕北插队,快过年了,纷纷回到北京,每天都有人来看我。有一天,他们跟我说起了孙姨。“谁是孙姨?”“瑞虎家的亲戚,一个特棒的老太太。 ”“以前政治运动里被打倒过,现在连工作也没有。 ”好在那时我们对政治运动已经有了理解。时代正走到接近巨变的时刻了。“她的女儿在外地,儿子病在床上好几年了。 ”“她只能在外面偷偷地找点活儿干,养这个家,还得给儿子治病。 ”“可是邻居们都说,从来也没见过她愁眉苦脸唉声叹气。 ”“瑞虎说,她要是愁了,就一个人在屋里唱歌。 ”“等你出了院,可得去见见她。那老太太比你可难多了。 ”那时我们都还不知道她是梅娘,或者不如说,我们都还不知道梅娘是谁:我们这般年纪的人,那时对

8、梅娘和梅娘的作品一无所知。历史常就是这样被割断着、湮灭着。梅娘好像从不存在。一个人,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光竟似消散得无影无踪。一个人丰饶的心魂,竟可以沉默到无声无息。两年后我见到孙姨的时候,历史尚未苏醒。某个星期天,我摇着轮椅去瑞虎家东四六条流水巷,一条狭窄而曲折的小巷,巷子中间一座残损陈旧的院子。我的轮椅进不去,我把瑞虎叫出来。春天近午时分阳光尤其明媚,我和瑞虎就在他家门前的太阳地里聊天。那时的北京处处都很安静,巷子里几乎没人,惟鸽哨声时远时近,或者还有一两声单调且不知疲倦的叫卖。这时,沿街墙,在墙阴与阳光的交界处,走来一个老太太,尚未走近时她已经朝我们笑了。瑞虎说这就是孙姨。瑞虎再要介绍我时,

9、孙姨说:“甭了,甭介绍了,我早都猜出来了。 ”她嗓音敞亮,步履轻捷,说她是老太太实在是因为没有更恰当的称呼吧,转眼间她已经站在我身后抚着我的肩膀了。那时她五十多接近六十岁,头发黑而且茂密,只是脸上的皱纹又多又深,刀刻的一样。她问我的病,问我平时除了写写还干点什么?她知道我正在学着写小说,但并不给我很多具体的指点,只对我说:“写作这东西最是不能急的,有时候要等待。 ”倘是现在,我一定就能听出她是个真正的内行了:二十多年过去,现在要是让我给初学写作的人一点衷告,我想也是这句话。她并不多说的原因,还有,就是仍不想让人知道那个云遮雾障的梅娘吧。她跟我们说笑了一会儿,拍拍我的肩说“下午还有事,我得做饭去

10、了” ,说罢几步跳上台阶走进院中。瑞虎说,她刚在街道上干完活回来,下午还得去一户人家帮忙呢。 “帮什么- 4 -忙?” “其实就是当保姆。 ”“当保姆?孙姨?”瑞虎说就这还得瞒着呢,所以她就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当保姆,越远越好,要不人家知道了她的历史,谁还敢雇她?我写到这儿,再从记忆中去看那条小巷,不由得已是另外的景象阳光暗淡下去,鸽子瑟缩地蹲在灰暗的屋檐上,春天的风卷起尘土,卷起纸屑,卷起那不死不活的叫卖声在小巷里流窜;一个伛背弓腰的老人在奋力地打扫街道。孙姨有三个孩子,一儿两女。儿子和小女儿得的是一样的病,残酷的是,这种病总是在人二十岁上下发作。她的一儿一女都是活蹦乱跳地长到二十岁左右,忽然

11、病倒,虽四处寻医问药,但终告不治。这样的母亲可怎么当啊!这样的孤单的母亲可是怎么熬过来的呀!这样的在外面受着歧视、回到家里又眼睁睁地看着一对儿女先后离去的母亲,她是靠着什么活下来的呢?靠她独自的歌声?靠那独自的歌声中的怎样的信念啊!我真的不敢想象,到现在也不敢问。如今,我经常在想起我的母亲的时候想起孙姨。我想起我的母亲在地坛里寻找我,不由地就想起孙姨,那时她在哪儿并且寻找着什么呢?又过了几年,梅娘的书重新出版了,她送给我一本,并且说“现在可是得让你给我指点指点了” ,说得我心惊胆战。不过她是诚心诚意这样说的。她这样说时,我第一次听见她叹气,叹气之后是短暂的沉默。往事如烟,年轻的梅娘已是耄耋之年

12、了,这中间,她本来可以有多少作品问世呀。现在,柳青定居在加拿大。柳青在那儿给孙姨预备好了一切,孙姨去过几次,但还是回来。那儿青天碧水,那儿绿草如茵,那儿的房子宽敞明亮,房子四周是果园,空气干净得让你想大口大口地吃它。孙姨说那儿真是不错,但她还是回来。她现在一个人住在北京。我离她远,又行动不便,不能去看她,不知道她每天都做些什么。有两回,她打电话给我,说见到一本日文刊物上有评论我的小说的文章, “要不要我给你翻译出来?”再过几天,她就寄来了译文,手写的,一笔一画,字体工整,文笔老到。瑞虎的姐姐时常去看看孙姨,帮助做点儿家务事。我问她:“孙姨还好吗?”她说:“老了,到底是老了呀,不过脑子还是那么清

13、楚,精神头旺着呢!”(取材自史铁生记忆与印象 )【注释】梅娘(19202013):现代女作家,本名孙嘉瑞,多写婚姻恋爱题材,表达女性追求独立、自由的思想。上世纪 40年代,与张爱玲有“南玲北梅”之誉。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一个特棒的老太太”中的“特棒”一词是对孙姨逆境中生活态度的赞美,也是为- 5 -了引起作者见她的兴趣。B. “一个人丰饶的心魂,竟可以沉默到无声无息”表现出作者对梅娘的文学成就竟已不为人知的感慨和叹惋。C. 作者“再从记忆中去看那条小巷” ,看到的是自己现在对孙姨遭遇的理解,更是她因历史原因而多舛的命运。D. 孙姨叹息之后的沉默充满了对自

14、己身世遭际的无奈:现在已经是作者这一代作家的时代了,自己已经过时。5. 请概括初次见面时孙姨留给作者的印象。 (5 分)6. 本文的题目也作“回忆梅娘” 。你觉得和此处的题目比,哪一个更好?为什么?(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材料一: 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情况评估报告 。报告显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以下简称非遗法 )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2011 年 6月 1日, 非遗法正式实施。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 2016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

15、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 2016年 8月 31日,全国有 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 72部。其中,17 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 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评估报告显示,2011 年至 2015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 163731万元,有 10省(市)累计投入 5000万元以上。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

16、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截至 2016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 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 14928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 6 -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 70周岁的已达 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传承人待遇微薄,非遗文化传承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

17、的打造和经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目前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 ”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大众日报 )材料三: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圈粉。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

18、、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摘编自南方网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显示, 非遗法实施后,多省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是资金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这个问题目前无法解决。 B材料二认为,非遗传承人要改善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不仅要从自身做起,坚持和创新是法宝,而且还需要其他社会力量的帮助。C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形式上做出改变以符合现代时尚,成为网红。D上述的材料中表明,非遗保护形势严峻,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 ,更需要大众提高文化修养,提

19、升审美趣味。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材料一提出了立法工作有待推进、保护经费不足、非遗面临失传等问题,旨在引起广大群众和非遗传承人的重视。B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含蓄地批评了大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 - 7 -C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网站,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语言朴实通俗,材料三还用了一些网络语言,如“网红” “圈粉”等更具鲜明时代特色。D三则材料都直面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9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

20、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题。元衡进士登第,累辟使府,至监察御史。后为华原县令。时畿辅有镇军督将恃恩矜功者,多挠吏民。元衡苦之,乃称病去官。放情事外,沉浮宴咏者久之。德宗知其才,召授比部 员外郎。一岁,迁左司郎中。时以详整称重。顺宗即位,以病不亲政事。王叔文等使其党以权利诱元衡,元衡拒之。时奉德宗山陵,元衡为仪仗使。监察御史刘禹锡,叔文之党也,求充仪仗判官。元衡不与,其党滋不悦。数日,罢元衡为右庶子。宪宗即位,复拜御史中丞。持平无私,纲条悉举,人甚称重。初,浙西节度李锜请入觐,乃拜为右仆射,令入朝。既而又称疾,请至岁暮。上问宰臣,郑絪请如锜奏。元衡曰:“不可且锜自请

21、入朝诏既许之即又称疾是可否在锜今陛下新临大宝天下属耳目若使奸臣得遂其私则威令从兹去矣。 ”上以为然,遽追之,锜果计穷而反。先是,高崇文平蜀,因授以节度使。崇文理军有法,而不知州县之政。上难其代者,乃以元衡代崇文,充剑南西川节度使。元衡至,则庶事节约,务以便人。比三年,公私稍济。抚蛮夷,约束明具,不辄生事。重慎端谨,虽淡于接物,而开府 极一时之选。时王承宗遣使奏事,请赦吴元济。请事于宰相,辞礼悖慢,元衡叱之。承宗因飞章诋元衡,咎怨颇结。元衡宅在静安里,十年六月三日,将朝,出里东门,有暗中叱使灭烛者,导骑诃之,贼射之,中肩。又有匿树阴突出者,以棓击元衡左股。其徒驭 已为贼所格奔逸,贼乃持元衡马,东

22、南行十余步害之,批其颅骨怀去。及众呼偕至,持火照之,见元衡已踣于血中,即元衡宅东北隅墙之外。时夜漏未尽,陌上多朝骑及行人,铺卒连呼十余里,皆云贼杀宰相,声达朝堂,百官恟恟 ,未知死者谁也。须臾,元衡马走至,遇人始辨之。既明,仗至紫宸门,有司以元衡遇害闻。上震惊,却朝而坐延英,召见宰相。惋恸者久之,为之再- 8 -不食。辍朝五日,谥曰忠愍。(取材自旧唐书列传第一零八武元衡 )【注释】比部:唐代为刑部所属四司之一。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员成立府署,选置僚属。徒驭:马夫。恟恟:议论纷纷。10. 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累辟使府 辟:授予官职。B. 时畿辅有镇军督将恃恩矜功者 矜:怜惜

23、。C. 比三年,公私稍济 济:得益,宽裕。D. 批其颅骨怀去 怀:揣在怀里。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不可/且锜自请/入朝诏/既许之/即又称疾/是可否在锜/今陛下新临大宝/天下属耳目/若使奸臣得遂其私/则威令从兹去矣。B. 不可/且锜自请入朝/诏既许之即/又称疾/是可否在锜今/陛下新临大宝/天下属耳目/若使奸臣得遂其私/则威令从兹去矣。C. 不可/且锜自请入朝/诏既许之/即又称疾/是可否在锜/今陛下新临大宝/天下属耳目/若使奸臣得遂其私/则威令从兹去矣。D. 不可/且锜自请/入朝诏既许之即/又称疾/是可否在锜/今陛下新临大宝/天下属耳目/若使奸臣得遂其私

24、/则威令从兹去矣。12. 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武元衡经历三朝,一直颇受皇帝的信任和器重,而他自己的确也处事谨慎守法,忠于皇帝。B. 武元衡的仕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曾因反感权贵而主动辞职,也曾因拒绝党附而被降职。C. 武元衡虽然不太热衷于与人结交,但他的口碑一直很好,办事公正而周到,为人们所敬重。D. 武元衡遇刺之初,大家都不敢相信被害人是他,直到他的马被认出来,君臣才都伤心起来。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题 5分,共 10分)(1)持平无私,纲条悉举,人甚称重。- 9 -(2)既明,仗至紫宸门,有司以元衡遇害闻。(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阅

25、读下面的诗,完成 1415题。 旦携谢山人至愚池 柳宗元新沐换轻帻,晓池风露清。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霞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 情。注愚池:柳宗元被贬永州在冉溪边居住时,运土堆石,堵住泉水通道筑成的池子。羲皇:指传说中的伏羲氏。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A此诗写诗人被贬永州后与谢山人清晨同游愚池的情景。 “山人”指隐士。B颔联写因为有谢山人同行,诗人便自然地产生了超然世外、隐居山林之情。C颈联对仗工整,用霞尽山远、天高雁鸣为读者描绘了一幅高远寥阔的图景。D永州民风淳朴,世情淳厚,诗人居住在这里,仿佛生活在远古的伏羲时代。15清人沈德潜评价柳诗时说:“

26、处连蹇困厄之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 ”结合本诗,谈谈你的理解。 (6 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每空 1分,共 6分)16.按要求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第 1、2 小题是必做题,第 3-6小题中任选两题。(1)身临天高水阔、秋霞绚丽之境,我们自然会联想到王勃滕王阁序中的“_,秋水共长天一色” 。(2) 论语述而中将“君子”与“小人”的心态进行对比的两句是:“_,小人常戚戚。 ”(3) 湘夫人中被誉为“千古言秋之鼻祖” ,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的写景的两句是:, 。(4) 长恨歌中描写仙境中贵妃悲伤凄惨之美的两句是:“ , - 10 -。 ”(5) 阿房宫赋中,用倒置式暗喻,借

27、用璀璨星星描写阿房宫中宫女对镜梳妆情形的句子是: , 。(6) 蜀相中描写春景衬出周围环境清寂令人伤怀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1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中秋节期间,在“传统节日与当代价值”的国际学术对话中,一位年轻的外交官,对传统节日给出了一个令人 的定义。她认为节日不仅是传承文化,更是人类追求艺术的极致表达。什么是节日?“节”本意取自竹节,但我们给了它更多的思想内涵生活在时间的流里, ( ) 。而八月十五这一天,本就是每年十二个圆月中的一个,这“节”便成了我们中国人内心深处与幸福紧密相连的时间密码。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终极表达。 ,没有什么能比艺术做得更出色

28、。因为,只要是真正的美,一定会受到千千万万人的喜爱,而这分喜爱会变成文化创造的巨大动力。面对时代变化,只有发挥这份创造力,在保持节日文化的内涵的基础下,在尊重民心、民情、民意的前提上,利用包括现代科技在内的各种手段,诠释传统节日艺术的多重表达,才可能创造出为人民 、有强烈感染力的新的节俗文化产品。开贞起元, ,此其时也!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 不 同 民 族 根 据 不 同 的 文 化 给 无 尽 的 时 间 之 流 安 排 刻 度 , 以 此 赋 予 节 日 不 同 的 深 刻 意 义B. 不 同 民 族 根 据 不 同 的 文 化 给 无 尽 的

29、时 间 之 流 安 排 刻 度 , 以 此 对 时 间 长 短 进 行 深 度 切 割C. 节 就 是 为 无 尽 的 时 间 之 流 安 排 的 刻 度 , 而 不 同 民 族 可 根 据 不 同 的 文 化 对 时 间 进 行 切 割D. 节 就 是 为 无 尽 的 时 间 之 流 安 排 的 刻 度 , 而 不 同 民 族 根 据 不 同 的 文 化 赋 予 这 刻 度 以 意 义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A. 耳目一新 移风易俗 喜闻乐见 推陈出新B. 焕然一新 入乡随俗 乐此不疲 革故鼎新C. 耳目一新 移风易俗 喜闻乐见 革故鼎新D. 焕然一新 入

30、乡随俗 乐此不疲 推陈出新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 在保持节日文化的内涵的基础下,在尊重民心、民情、民意的前提上,利用包括含现代科技在内的各种手段,赋予传统节日艺术的多重表达B. 在保持节日文化的内涵的前提下,在尊重民心、民情、民意的基础上,利用包括现代科技在内的各种手段,赋予传统节日艺术的多重表达C. 在保持节日文化的内涵的前提下,在尊重民心、民情、民意的基础上,利用包括现- 11 -代科技在内的各种手段,传统节日被赋予艺术的多重表达D. 在保持节日文化的内涵的前提下,在尊重民心、民情、民意的基础上,利用包括含现代科技在内的各种手段,赋予传统节日艺

31、术的多重表达20.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6 分)通过讲述家风传承故事,能实现对主流价值观的正确引领,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家风让每个成员参与其中,形成呼应共鸣的氛围,能遏制犯罪率的提高。媒体传递当下的良好家风,目的是唤起人们对农村广袤田野的热爱、对父老乡亲的亲近。讲述家风传承故事不一定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_。 _。 21.下面是某地全民阅读活动的标志,请写出除汉字以外的主要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 80个字。 (6 分)4、作文(60 分)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1、当代著名作家池莉说:“一个人一生可以做

32、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做好一件事。”2、法国画家雷杜德一生只画玫瑰,整整二十年,他记录了 170种玫瑰的姿容,绘成了被誉为“玫瑰圣经”的玫瑰图谱,至今无人逾越。- 12 -3、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建树广泛的通才形象: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写一篇议论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不得抄袭、套作。字数不少于 800。- 13 -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分) 1D(A “更能体现出严歌苓代表一代人集体怀念与

33、致敬青春时代”错;B “引入”错,原文是“颇有德国作家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的味道” ;C “以新闻记者的态度”错) 2B(应是论证作者对于个人记忆与集体叙说的错综交织始终保持着清醒和警惕)3C(“外部体验”错,原文说“严歌苓在处理其他题材时,一直是一个注重外部体验的作家”)(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 3小题,14 分)4 (3 分)D(孙姨的沉默包含了她几十年的坎坷和苦难。 )5. (5 分)评分标准:每点 2分,语言表述有条理,有美感 1分。要点:亲切热情(开朗) 、精神饱满(充满活力)6. (6 分)评分标准:观点表述清晰且与理由相对应,给 2分;理由合理,给 3分;理由合理且充分(如多角度、

34、多层次) ,给 6分。示例一:我觉得此处的题目更好。首先,这篇文章主要内容是写一个身处逆境的普通母亲,即“孙姨” ,她生活艰辛但坚强乐观;“梅娘”则突出了孙姨的创作才华、精神世界的丰富,这正是她内心坚毅的原因之一。而从“梅娘”到“孙姨” ,称谓的变化也反映出她人生的遭际、时代的变迁,这给作者带来激励和鼓舞,也带来思考和深深的感慨。因此题目叫做“孙姨和梅娘”更好。示例二:我觉得题目应该为“回忆梅娘” 。文中的孙姨其实就是作家梅娘,只是历史的原因使得后人不知道梅娘的文学成就了。 “梅娘”的身份给了孙姨丰饶的内在精神世界来面对逆境,也正是这样的精神力量感染和激励着作者,因此题目叫做“回忆梅娘”更好。

35、(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2 分)7 (3 分)A【解析】 “这个问题目前无法解决”材料并未提及,无法推断。8 (3 分)C【解析】A 项,应该是引起政府的重视;B 项,材料二没有批评大众的意思;D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较多,材料二和材料三只是从一个角度探寻出路,没有给出所有问题的解决办法。9 (6 分) 【参考答案】政府推进立法工作,增加保护经费;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非遗传承人也要坚守传统文化, 并创新传统手艺及经营方式;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吸引大众关注;需要有更多社会力量投入非遗保护中。 (每要点 2分,答出其中 3点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 、文言文阅读(本

36、大题共 6小题,共 15分)10. (3 分)B 矜(夸耀)11. (3 分)C12. (3 分)D(弄清死者之后,皇上驾临紫宸门,主管官员把武元衡遇害的事奏报皇上)13. (10 分)(1)他为官公正无私,严守纲纪律条,人们很敬重他。- 14 -(“持平”翻译出来给一分;“举”翻译出来给一分;“称重”翻译出来给一分,整体效果给两分)(2)弄清死者之后,皇上驾临紫宸门,主管官员将武元衡遇害之事奏报皇上。 (“既明” ,翻译出来给一分;“仗”理解说到皇帝,给一分;“有司”翻译出来给一分;“以闻”翻译出来给一分,整体效果给一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14B (B项,颔联意为这景致自然最合

37、我超然世外的心意,更何况与隐士相携同行。D 项对“当路”的理解有错, “当路”指的是当权的人)15诗人虽然被贬永州,仕途失意,但本诗所写景物清静幽雅、高远寥阔,所发之情恬淡闲适、豁达洒脱,表面看并无怨愤之情;(3-4 分)但在诗人喜爱愚池和希望归隐的背后则蕴含着他对官场的不满和对现实的无奈。(2 分)(意思对即可)16.(1) 、落霞与孤鹜齐飞 (2) 、君子坦荡荡 (3)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4)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5)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6)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17. (3 分)【答案】D【解析】考虑话题一

38、致性,排除 A、B。考虑语意的连贯性,排除 C。18. (3 分)【答案】A【解析】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焕然一新: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此处语意想要表达有人提出一个新奇的观点,让作者感觉新鲜,所以用“耳目一新”。移风易俗: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入乡随俗:到一个地方就遵从当地的风俗习惯。此处强调艺术改造的力量,所以用“移风易俗”。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不作定语。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意在表明对传

39、统节日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所以用“推陈出新”。开贞起元,“贞”取自“元亨利贞”,这四字分别代表仁、礼、义、正。具有万物创始的伟大天圆,亨通顺利的成长,祥和有益前进,贞正坚固。“开贞起元”意约为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19. (3 分)【答案】B【解析】“前提上”、“基础下”不符合搭配,排除 A。“利用,做”,主语应保持一致,排除 C项。“包括含在内”,句式杂糅,去掉“含”,排除 D。20.(6 分)形成呼应共鸣的氛围不一定能遏制犯罪率的提高。媒体传递良好家风的目的不完全是唤起人们对农村的热爱,父老乡亲的亲近。(答出 1点给 2分,两点给 5分。)21 (6 分)示例:标志主体为一本竖立着的打开的书

40、,书的封面封底上分别画有窗户和阶梯的图案。 (4分)其寓意是:书籍是一扇窗户,可以打开眼界;读书是阶梯,通向更远的未来。 (2 分)(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分析徽标的题目,分析徽标常见的题目是写出构图要素和分析寓意,构图要素要概括题干要求的徽标中索要的图案的内容,重点注意徽标中的一些抽象变形的图案,时间、地点、主题的汉语或英文的首字母的变形;分析寓意要结合徽标的名称分析,如此题注意“打开的书” “窗户”和“阶梯”的图案)22. 作文:(略)【文言文参考译文】- 15 -武元衡应举进士登第,屡次被使府征召,官至监察

41、御史。后为华原县令。当时京畿的镇军督将有人倚凭朝廷恩宠或仗恃功劳,经常侵扰官吏和百姓,武元衡颇感苦恼,便称病辞官。好长时间,他都纵情政事之外,沉溺宴饮歌咏之中。德宗闻知他的才干,召授比部员外郎。一年后,调任左司郎中。人们因其行事周全而称赞他。顺宗即位,因病不能亲理政事。王叔文等派党徒用权力引诱武元衡,遭到武元衡拒绝。时逢护送德宗遗体葬于山陵,武元衡为仪仗使。监察御史刘禹锡,属王叔文一党,请求充当仪仗判官,武元衡不允许。他们一伙越发不高兴。数日后,贬武元衡为右庶子。宪宗即位,又拜武元衡为御史中丞。他为官公正无私,严守纲纪律条,人们很敬重他。当初,浙西节度使李锜请求入朝晋见,于是授为右仆射,命他入

42、朝,既而李锜又称病,请求延期到年底。皇上问宰臣意见,郑絪请求按李锜奏请处理,武元衡说:“不可。李锜自己请求入朝,诏令已准许他,马上又称病,这就是说行或不行都是李锜说了算。现在陛下新登宝座,天下人侧耳拭目以待,若使奸臣得以顺遂其私欲,那么圣命威严就从此消失了。 ”皇上认为言之有理,立即追令李锜入朝,李锜终于没有办法回来了。在此之前,高崇文平定蜀乱,因而被授以节度使。高崇文治军有方,却不懂州县政务。皇上认为难有替代者,于是派武元衡去替代高崇文,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到任后,凡事节约,办事务一定任用行家里手。三年之后,无论公家或私人都稍许宽裕一些。他安抚蛮夷,又以明文相约束,使其不致时常生事。武

43、元衡为人沉稳端直,行事慎重谨严,虽在待人接物方面很冷淡,但开府治事,却是当时最佳人选。这时王承宗派使者上奏,请求赦免吴元济。使者向宰相请示,言辞倨傲无礼,遭到武元衡的呵叱。王承宗因此迅疾奏章诋毁武元衡,彼此深结仇怨。武元衡宅第在静安里,元和九年六月三日,正欲上朝,出了静安里东门,忽有人暗中呵叱令熄灭蜡烛,他叱骂贼人,贼人用箭射中他的肩膀。又有隐匿之贼从树荫下冲出,以棒击武元衡左股。武元衡的侍从已被杀散奔逃,贼人便拉着武元衡的坐骑,往东南行十余步将他杀害,砍下头颅放入怀中而去。及至众人齐声呼喊而至,只见武元衡已倒在血泊之中,正在他的宅第东北角墙外。此时天色未明,街道上有许多骑马的朝官及行人,巡逻兵卒连声呼喊十余里,都说是盗贼杀了宰相,喊声直达朝堂。百官议论纷纷,不知死者是谁。一会儿,武元衡的马跑到,遇见的人辨认了出来。弄清死者之后,皇上驾临紫宸门,主管官员将武元衡遇害之事奏报皇上,皇上震惊,退朝而坐延英殿,召见宰相。皇上久久地凄伤悲痛,两餐不食。停止坐朝五日,定谥号为“忠愍”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