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2 节 生活中的透镜教材解读本节介绍生活中常用的透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的、具体的感性认识,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做准备。教学时可先出示真实的照相机,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相机的镜头,使他们对照相机镜头有直观的印象,指出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自制模型照相机,使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有较直观、深刻的印象,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投影仪是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仪器,先介绍投影仪的构造,让学生仔细观察投影仪的投影镜头,演示利用凸透镜可以成放大的像,让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放大、倒立的实像有较深的印象。放大镜是凸透镜,也是常用的光
2、学仪器之一,让学生用放大镜看书上的字,并改变放大镜到字的距离,观察字的放大情况,使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放大的虚像有初步的印象。知识与技能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凸透镜成像是有规律的,并粗略认识成像的规律性。过程与方法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模型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培养动手制作的兴趣和获得成功的愉悦;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重点通过实验活动和观察,归纳出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成像特点是进一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3、的基础,要重视实验认识的过程。重难点处理 难点区分实像和虚像。本节课中第一次出现了实像,要与前面学过的虚像从形成原因上进行区分。创新探究一、模型照相机的制作与操作截取长度约等于镜头(放大镜)焦距的羽毛球筒,在其一端切一缺口,以便安装镜头;用一硬纸板(长度约等于镜头焦距)套在羽毛球筒上,粘合成一个纸筒,用橡皮筋把一张半透明薄膜扎在纸筒一端,这就制成了模型照相机。拿起模型照相机,将透镜对着大屏幕,半透明膜面向自己,观察半透明膜。(提醒学生没必要把眼睛贴着纸观察,应2离纸远一点)二、模型投影仪的制作如图所示,调整灯泡(浴霸灯泡)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先后让灯丝、铭牌上的字通过凸透镜成像,引导学生观察像
4、的性质;通过“如何让像出现在正上方”的讨论和演示,引出平面镜的作用。教学过程 教师札记【新课引入】 采用素材一中的导入方式二【故事导入】。【新课推进】一、照相机1自制一个照相机,凸透镜相当于镜头,光屏相当于胶卷,把凸透镜对着景物,前后移动(伸缩)纸筒,观察光屏上的成像情况。2分析照相机成像光路图及成像特点。结论: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当物体位于凸透镜二倍焦距之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二、投影仪演示:通过凸透镜让灯丝变大,启发学生思考利用凸透镜这一成像特点可以做些什么。下面,我们看这样一台机器投影仪。设问 1:投影仪的构造有哪些?结论:投影仪由灯泡、投影片、镜头、平面播放视频“模型照相机”和“照
5、相机镜头的调节与光路图”。注意提醒学生:倒立不只是上下颠倒,同时左右也是颠倒的!提示学生平面镜和螺纹透镜的作用播放视频“生活中的透镜投影仪”或“投影仪的结构解说”对比:投影仪与照相机的相同点是在屏上成倒立的实像;二者的区别是投影仪的物距小、像距大,成放大的像;照相机的物距大、像3镜、屏幕等组成。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而屏幕相当于光屏。设问 2:将投影片“ F”放在投影仪的载物台上,显示出的像的大小、正倒将会如何?演示:将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取下,将投影片放到载物台上,调节镜头(可以让学生操作),在天花板上得到投影片上图案的清晰的像,观察像的正倒、大小,比较像距、物距的大小,像与物体在透镜的同侧还是
6、异侧。再将平面镜装上,观察像的位置,启发学生分析平面镜的作用。归纳:屏幕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投影仪中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投影片的像出现在投影机前方的屏幕上。距小,成缩小的像。(续表)教学过程 教师札记三、放大镜下面,我们做两个小游戏:1在玻璃上滴一滴水,把它靠近书本,观察书本上的字,会发现字明显变大。2找一个凸透镜,靠近手指观察手纹,或靠近比较小的字观察现象。结论:放大镜的原理是:当物距小于 1 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四、实像和虚像活动一:学生跟着老师一起画光路图,分析凸透镜成像。结论: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像。活动二:展示图片: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实像,能用光屏承接到。展示图片: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成的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到。播放视频“生活中的透镜放大镜” 播放视频“凸透镜、凹透镜成像光路” 4探究归纳:实像与虚像:1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像叫做实像。2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成的像叫虚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