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9年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考点48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含解析).doc

上传人:eventdump275 文档编号:1081552 上传时间:2019-04-07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2.9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2019年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考点48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备战2019年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考点48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备战2019年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考点48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备战2019年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考点48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备战2019年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考点48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考点 48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反射(1)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2)类 型 : 分 非 条 件 反 射 和 条 件 反 射 。 下 列 实 例 中 属 于 非 条 件 反 射 的 是 , 属 于条 件 反 射 的 是 。 望 梅 止 渴 膝 跳 反 射 眨 眼 反 射 一 朝 被 蛇 咬 , 十 年 怕 井 绳 学 生 听 到铃 声 向 教 室 奔 跑2反射弧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过程、形式及特点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结构与类型结构: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主要类型:a轴突细胞体型: ;b轴突树突型

2、: 。(2)兴奋传递的过程2(3)传递特点:单向传递,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原因是神经递质贮存于突触前神经元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5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6人脑的高级功能(连线)考向一 反射及其类型的判断1研究人员用狗做了三个实验,实验:狗吃食物能自然的分泌唾液;实验:在发出一些铃声的同时给狗提供食物,狗也能分泌唾液;实验:在发出一些铃声的同时给狗提供食物,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即使在只有上述铃声的情况下狗也能分泌唾液。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唾液分泌过程中,突触前膜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B实验、和中,刺激引起狗分泌唾液的反射弧是相同的C传出神经末梢

3、及其支配的唾液腺是上述反射弧的效应器D大脑内神经递质参与了实验条件下狗分泌唾液的过程3【参考答案】B解题技巧反射类型的速判法一看是不是“先天性”:如果是先天性的(即生来就形成的)则为非条件反射,如果是后天性的则为条件反射。二看是否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如果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则为条件反射,否则为非条件反射。2对“吃梅止渴”和“望梅止渴”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A前者属于条件反射,后者属于非条件反射B两种现象只有前者引起唾液腺分泌唾液C两种现象都是因为神经中枢受到直接刺激引起唾液分泌D两种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答案】D【解析】吃梅止渴是非条件反射,此时的效应器是唾液腺,而望梅止渴是在后天的生活经

4、验中学习得到的,效应器是唾液腺,属于条件反射,A、B 错误。两种现象虽然都引起了唾液分泌,但不是神经中枢直接感受刺激,是不同的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后将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C 错误。两个过程中都至少需要三个神经元的参与,在突触间都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D 正确。考向二 反射弧的结构及其功能分析43如图为人体发生某生理反应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edcba 是人体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Bc 处组织液中含有神经递质、离子和呼吸酶等Cc 处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D刺激 d,电流计指针会发生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参考答案】C技法提炼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

5、经节的是传入神经。神经节如图中的 c。(2)根据突触结构判断:图中与“ ”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与“ ”相连的为传出神经(e)。(3)根 据 脊 髓 灰 质 结 构 判 断 : 与 膨 大 部 分 相 连 的 为 传 出 神 经 , 与 狭 窄 部 分 相 连 的 为 传入 神 经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5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4如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乙代表脊髓神经中枢。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 e 为感受器,a 为效应器B当有刺激作用时,发生先缩手后产

6、生痛觉的现象,说明缩手中枢位于乙方框处;痛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C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 d 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答案】B考向三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特点及成因分析5如图表示某神经元一个动作电位传导示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6A动作电位传导是局部电流触发邻近细胞膜依次产生新的负电波的过程B图中 abc 的过程就是动作电位快速形成和恢复的过程C产生 a 段是由于 K+经载体蛋白协助扩散外流造成的,不消耗 ATPD若将该神经纤维置于更高浓度的 Na+溶液中进行实验,d 点将下移【参考答案】A6试判断一个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在添加具有

7、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河豚毒素(Na 通道蛋白抑制剂)后,是如何变化的A BC D【答案】A【解析】神经细胞内的 K 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 Na 浓度比膜外低。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 K 有通透性,造成 K 外流,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河豚毒素是 Na+通道蛋白抑制剂,对 K 的跨膜运输无影响,因此在添加河豚毒素后,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不变,A 项正确,B、C、D 三项均错误。7考向四 膜电位的测定7将记录仪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膜外的 a、c 两点,c 点所在部位的膜已被损伤,其余部位均正常。如图是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兴奋的产生与膜对 Na 的通透性

8、改变有关B被损伤部位 c 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C兴奋传到 b 点时记录仪的指针将向左侧偏转D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参考答案】C归纳整合神经纤维上电位测定的方法(1)静息电位的测量灵敏电流计一极与神经纤维膜外侧连接,另一极与膜内侧连接,只观察到指针发生一次偏转(如图甲)。两极都与神经纤维膜外侧(或膜内侧)相连接时,指针不偏转(如图乙)。(2)动作电位的测量8灵敏电流计的两极都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或内)侧,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下面图中 a 点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依次通过“abcc 右侧”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变化如下:8某人用不同的药物处

9、理蛙的坐骨神经纤维,分别测得各组处理前后蛙的坐骨神经纤维上膜电位的变化,如图甲、乙、丙、丁所示(虚线代表药物处理后的膜电位变化)。下列关于各组实验的推论,合理的是A处理甲组的药物阻断 Na+内流B处理乙组的药物阻断 Na+内流C处理丙组的药物抑制 K+外流D处理丁组的药物导致 C1 外流【答案】B9考向五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分析9如图为突触结构和功能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恰当的是A瞬间增大轴突末端细胞膜对 Ca2 的通透性会加速神经递质的释放B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C过程表示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D过程可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参考答案】C10如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

10、(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 2 通道开放,使 Ca2 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10A乙酰胆碱和 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同B若乙神经元兴奋,会引起丙神经元兴奋C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D若甲神经元上的 Ca2 通道被抑制,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乙酰胆碱和 5羟色胺都与突触后膜对应的特异性受体结合,A 错误;乙神经元兴奋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故丙神经元不兴奋,B 错误;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只能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C 正确;若甲神经

11、元上的 Ca2 通道被抑制,乙酰胆碱不能正常释放,不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D 错误。考向六 综合分析兴奋的传导和传递11图甲为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实验装置,两个神经元以突触联系,并连有电表(两电极位于 Q 点位置的膜外和膜内)、(R 处和 S 处电极分别位于膜外和膜内),给予适宜刺激后,电表测得的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电位变化对应于 PQ 兴奋传导过程B电表记录到处电位值时,Q 处无 K 外流C电表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乙基本相同D若 S 处电极移至膜外,电表的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参考答案】C11解题必备兴奋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分析(1)在神经纤维上

12、刺激 a 点,b 点先兴奋,d 点后兴奋,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 c 点(bccd),b 点和 d 点同时兴奋,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2)在神经元之间(abbd)刺激 b 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 点先兴奋,d 点后兴奋,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 c 点,兴奋不能传至 a 点,a 点不兴奋,d 点可兴奋,电流表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12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a、d 两点分別为电表和电表两电极的中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刺激 c 点,若检测到 b、d 点都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可以双向传导B刺激 c 点,电表偏转

13、一次,电表偏转两次C兴奋由 c 传导到 e 时,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D刺激 a 点,电表不会发生偏转【答案】B12考向七 兴奋传导和传递特点的实验验证13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可提高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若促进 Na 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若促进 Cl 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抑制,为探究乙酰胆碱作用于某种神经元后,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还是抑制,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1)将电表接于 B 神经元细胞膜内、外两侧,此时电表指针的偏转如图所示,这是因为突触后膜处于_状态,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存在电位差,使电表指针向左偏转。(2)在突触间隙注入

14、一定量的乙酰胆碱,观察电表指针偏转方向,若电表指针_,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若电表指针_,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抑制。在注入乙酰胆碱的同时不能刺激 A 神经元,原因是_。【参考答案】(1)静息 内负外正 (2)向右偏转 向左偏转且幅度更大 刺激 A 神经元会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13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规律总结兴奋传导方向的实验探究(1)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法设计:电刺激图中处,观察 A 的变化,同时测量处的电位有无变化。结果分析:若 A 有反应,且处电位改变,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 A 有反应而处无电位变化,则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2)

15、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法设计:先电刺激图处,测量处电位变化;再电刺激处,测量处的电位变化。结果分析:若两次实验的测量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一处电位改变,则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14蟾蜍的坐骨神经(含有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由腰骶部的脊髓沿大腿后面下行连接到足,管理下肢的活动。为研究可卡因对坐骨神经的麻醉顺序,研究人员用已被破坏大脑并暴露出坐骨神经的蟾蜍进行如下实验:刺激趾尖和腹部皮肤,后肢均出现收缩现象;将含有一定浓度可卡因的棉球放在坐骨神经上,刺激趾尖和腹部皮肤,前者无反应,后者后肢出现收缩现象;一段时间后,再刺激腹部皮肤,收缩反应消

16、失。(1)中两次收缩的反射弧,除感受器不同外,_也不14同。(2)分析该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_。(3)蟾蜍毒素能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结合。先用蟾蜍毒素处理坐骨神经,一段时间后再将坐骨神经移至高浓度氯化钠溶液中,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结果动作电位峰值大幅下降。可能的原因是_。【答案】(1)传入神经(2)可卡因先麻醉传入神经,再麻醉传出神经(3)蟾蜍毒素与 Na+通道蛋白结合导致蛋白质结构发生改变,Na +内流减少【解析】(1)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题中“刺激趾尖和腹部皮肤,后肢均出现收缩现象”,很明显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传入神经不同,而发生的反应相同,说明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相同。(2)将含有一

17、定浓度可卡因的棉球放在坐骨神经上,刺激趾尖和腹部皮肤,前者无反应,后者后肢出现收缩,则至少坐骨神经的传出功能是正常的;而刺激趾尖无反应,因此是传入功能丧失;间隔一段时间后,再刺激腹部皮肤,反应消失,说明坐骨神经传出功能又丧失。由以上分析可得,注射可卡因先麻醉传入神经纤维,再麻醉传出神经纤维。(3)动作电位形成的机理是 Na 内流。用蟾蜍毒素处理坐骨神经,导致动作电位峰值大幅下降,且蟾蜍毒素能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结合,因此推测蟾蜍毒素是与 Na+通道蛋白结合导致其结构发生改变,使 Na+内流减少,导致动作电位峰值下降。考向八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5如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黑点表示神经元细胞体,表

18、示神经纤维。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大脑也能产生感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5A大脑支配肌肉运动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B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收缩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C兴奋只能由传递至而不能由传递至D肌肉受到刺激,大脑产生感觉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参考答案】A16下列实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C大脑皮层语言 H 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答案】D16考向九 人脑高级功能的实例分析17科学家在研究大脑皮层某些区域(如图)时,发现它与躯体运动和语言活动功能有密切

19、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科学的是A小脑内存在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B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CS 区受损,患者会得听觉性失语症DH 区受损,患者会得运动性失语症【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呼吸中枢位于脑干;S 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H 区受损会得听觉性失语症。解题必备大脑皮层在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中的作用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神经中枢,其中包括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听觉中枢、视觉中枢、嗅觉中枢和语言中枢等。大脑皮层中的高级中枢可以控制脊髓中的低级中枢,例如排尿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但是,大脑皮层对低级中枢的控制也是相对的,一定条件下会失去对低级中枢的控制。18下列关

20、于人体大脑皮层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大脑皮层能控制位于脊髄的排尿中枢B能听懂别人的谈话,但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属于运动性失语症C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D短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答案】D171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不能仅靠神经细胞来完成B在特定情况下,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C树突增大了神经细胞的膜面积,有利于酶附着以提高代谢速率D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中含有许多神经中枢2下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模式图,虚线框中代表神经中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 端与效应器相连接,b 端与感受器相连接Bc 处的液体

21、是组织液,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影响兴奋的传递C刺激 d 点,在 e 处测到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D把某药物放在 c 处,刺激 e 点,d 处没电位变化,说明该药物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3如图表示人体排尿反射的相关结构(虚线内表示脊髓的部分结构),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18A要检测反射弧是否完整和正常,可在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B若抑制某神经元的呼吸作用,将会影响兴奋的传递C在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大脑皮层会产生尿意D新生婴儿的兴奋,就会引起兴奋;正常成年人的兴奋,不一定兴奋4下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正常 Na 浓度和低 Na 浓度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

22、。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曲线 a 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B静息电位产生的原因是膜内的 K+外流C低 Na 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内 Na 外流而导致不能产生动作电位D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 Na 浓度高于膜内5如图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电流计 A1和 A2的两极 a、c、d、e 分别接在神经纤维外膜上,在 b、f 两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则电流计的偏转情况为(代表神经元细胞体,代表神经末梢,且 ab=bc、ac=de)A在 b 点与 f 点刺激时,A 1、A 2各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B在 b 点刺激时,A 1偏转两次,A 2偏转一次;在 f 点刺激时,A 1不偏转,A 2偏转一次C

23、在 b 点刺激时,A 1不偏转,A 2偏转一次;在 f 点刺激时,A 1不偏转,A 2偏转一次D在 b 点刺激时,A 1不偏转,A 2偏转两次;在 f 点刺激时,A 1不偏转,A 2偏转一次6如图显示的是正常神经元和受到一种药物处理后的神经元膜电位变化,则此药物的作用可能是19A阻断了部分 Na 通道B阻断了部分 K 通道C阻断了部分神经递质的释放D阻断了部分神经递质酶的作用7如图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所测得的膜电位变化,A、B、C、D 为四种测量方式,其中能测出这种膜电位变化的是A BC D8如图甲表示神经元的部分模式图,图乙表示突触的局部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兴奋在反射弧中传递是单向的,其

24、原因是兴奋在图乙所示结构上不能由传导B若给图甲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电位计会偏转两次C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D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痛,这是因为麻醉药最可能暂时阻断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9科研人员以大鼠神经元为材料,研究细胞 ATP 对突触传递的作用。20(1)Glu 是大鼠神经元的一种神经递质,科研人员分别用 Glu 受体抑制剂、ATP 处理离体培养的大鼠神经元,检测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结果如图 1 所示。实验结果表明,ATP 对突触传递产生_作用。(2)科研人员用 Glu 和 Glu+ATP 分别处理突触后神经

25、元,检测发现两组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无差异。由此推测 ATP 对突触_(结构)没有直接的作用。(3)科研人员给予突触前神经元细胞一个电刺激时,能够引起细胞膜上 Ca2+通道的开放,Ca 2+流入细胞,使_与突触前膜融合,递质释放。由图 2 所示实验结果分析,ATP 能够_。(4)综合上述结果推测,ATP 对神经元之间信号传递的作用是_。10下图是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时,突触间隙中的 Ca2 通过突触前膜上的 Ca2 通道内流,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在反射弧中称_。(2)神经递质

26、的释放依赖于细胞膜具有_的特点,神经递质尽管是小分子物质,但仍通过图示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其意义在于_。(3)乙酰胆碱属于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肌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能引起肌细胞收缩。-银环蛇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当 -银环蛇毒中毒时,肌肉表现是_。21(4)动态皱纹是面部表情肌长期收缩牵拉皮肤引起的。“肉毒毒素美容”已经成为时下普遍接受的面部除皱方式。肉毒毒素是肉毒杆菌分泌的一种神经毒素,能特异性地与突触前膜上 Ca2 通道结合。结合图解分析,“美容”的原因是_。11(2018全国卷)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 K+和 Na+的分布特征是A细胞外 K+和 Na+浓度均高于细

27、胞内B细胞外 K+和 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C细胞外 K+浓度高于细胞内,Na +相反D细胞外 K+浓度低于细胞内,Na +相反12(2018天津卷)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不受激素影响C不存在信息传递D能直接消灭入侵病原体13(2018浙江卷)下列关于人体膝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A若脊髓受损,刺激传出神经后伸肌也会收缩B刺激传入神经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不会兴奋C膝反射的反射弧中,传出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中D若膝盖下方的皮肤破损,刺激肌梭后也能发生膝反射14(2018江苏卷)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K +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

28、的主要原因Bbc 段 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22Ccd 段 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 +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D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15(2017北京卷)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通过电刺激实验,发现学习、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H 区)密切相关。(1)在小鼠 H 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 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_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2)如果在 H 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 100 次/秒、持续 1 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

29、受过 HFS 处理时高 23 倍,研究者认为是 HFS 使 H 区神经细胞产生了“记忆”,下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如图所示,突触后膜上的 N 受体被激活后,Ca 2+会以_方式进入胞内,Ca 2+与_共同作用,使 C 酶的_发生改变,C 酶被激活。(3)为验证图中所示机制,研究者开展了大量工作,如: 对小鼠 H 区传入纤维施以 HFS,休息 30 分钟后,检测到 H 区神经细胞的 A 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 A 受体数量明显增加。该结果为图中的_(填图中序号)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 图中 A 受体胞内肽段(T)被 C 酶磷酸化后,A 受体活性增强,为证实 A 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 T

30、 上,需将一种短肽导入 H 区神经细胞内,以干扰 C 酶对T 的磷酸化,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所用短肽分别应与 T 的氨基酸_A数目不同序列不同 B数目相同序列相反 C数目相同序列相同 为验证 T 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将 T 的磷酸23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用 HFS 处理 H 区传入纤维,30 分钟后检测 H 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 A 受体能否磷酸化,请评价该实验方案并加以完善_。(4)图中内容从_水平揭示了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1【答案】C【解析】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在反射弧的组成中,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

31、肉或腺体组成,因此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不能仅靠神经细胞来完成,A 正确;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相接触的部位类似突触,在特定情况下,当兴奋传至传出神经末梢时,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能使肌肉收缩或某些腺体分泌,B 正确;树突增大了神经细胞的膜面积,有利于接受来自突触前膜的神经递质,而不是利于酶附着,C 错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和脊髓中都含有许多神经中枢,D 正确。2【答案】B3【答案】C【解析】分析图形可知在上有神经结,所以是传入神经,是感受器,是传出神经,是效应器。要检测反射弧是否完整和正常,可以在感受器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如果效应器有反应,说明反射弧完整,A 正确。如果抑制某

32、神经元的呼吸作用,此时能量供应减少,而兴奋的传递是需要消耗能量的,B 正确。在传出神经上给予电刺激,因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所以大脑皮层不会接受兴奋,C 错误。新生婴儿因为大脑发育不完全,只要兴奋,就会引起兴奋;而正常成年人的兴奋时,如果没有合适的排尿地点,此时低级的神经中枢会受到相应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不一定兴奋,D24正确。4【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时,膜内电位是负电位,膜外电位是正电位,这主要是由于 K+外流形成的;受刺激后,Na 通道开放,造成 Na 大量内流,如果出现膜内外电位逆转,即外负内正,则说明产生了动作电位;但若因神经纤维膜外 Na 浓度较低,内流

33、 Na 量较少,不能引起膜内外电位逆转,则说明神经纤维膜没有产生动作电位(或没有产生兴奋)。分析题图可知,曲线 a 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A 正确;静息电位产生的原因是膜内的 K+外流,B 正确;低 Na 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内流 Na量较少,不能引起膜内外电位逆转,导致不能产生动作电位,C 错误;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 Na 浓度高于膜内,D 正确。5【答案】D6【答案】A【解析】用药物处理后动作电位小于正常时动作电位,可推知 Na 内流减少,进一步推测该药物可能阻断了部分 Na 通道,A 正确。7【答案】A【解析】由图可知,图示为神经细胞膜内电位变化图,膜电位应该是测的

34、细胞膜内和细胞膜外的电位差值,即导线的一极在细胞外,另一极在细胞内,A 正确;导线的两个极均在细胞外或细胞内,电流表的指针会发生偏转,也就是有电位的变化,但不是膜电位,B、C 错误;图中 b 处为化学信号,所测不是膜电位,D 错误。8【答案】C【解析】兴奋在反射弧中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突触中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小泡释放到突触间隙,而不能由突触后膜释放,所以兴奋不能由传递,A 正确;若给图25甲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产生的兴奋会先后经过电位计的左右两侧,所以电位计会偏转两次,B 正确;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是胞吐,利用细胞膜的流动性,不是主动运输,C 错误;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

35、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痛,这是因为麻醉药最可能暂时阻断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D 正确。9【答案】(1)(部分)抑制(2)后膜(或“后膜上的受体”)(3)突触小泡 抑制 Ca2+内流(4)抑制突触前神经元递质的释放从而抑制突触传递10【答案】(1)效应器 (2)一定流动性 短时间内使神经递质大量释放,从而有效实现兴奋的快速传递(3)松弛(或不能收缩、或舒张)(4)肉毒毒素阻止 Ca2 内流,影响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导致面部肌肉松弛【解析】(1)传出神经纤维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称为效应器。(2)神经递质以胞吞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依赖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特点。这种方式有利于神经递质在短

36、时间内大量释放,从而有效实现神经兴奋的快速传递。(3)依题意可知:当 -银环蛇毒中毒时,-银环蛇毒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导致乙酰胆不能与肌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因此肌肉表现为松弛(或不能收缩、或舒张)。(4)肉毒毒素能特异地与突触前膜上 Ca2+通道结合,阻止 Ca2+内流,影响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导致面部表情肌松弛,从而达到面部除皱的美容效果。11【答案】D【解析】由于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钾离子通过26协助扩散方式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产生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随着钾离子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电位差,阻止钾离子继续外流,故细胞外的钾离子浓度依然低于细胞内

37、;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激活钠离子通道,使钠离子通过协助扩散方式往内流,说明膜外钠离子浓度高于膜内,据此判断,A、B、C 错误,D 正确。12【答案】A时候,靠反射并不能对其作出反应,D 错误。13【答案】B【解析】若脊髓受损,刺激传出神经产生的兴奋仍可传递到伸肌,引起伸肌收缩,A正确;刺激传入神经元,产生的兴奋可传递到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进而引起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兴奋,B 错误;膝反射的反射弧由两个神经元组成,其中传出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中,C 正确;肌梭是一种感受肌肉长度变化或牵拉刺激的特殊的梭形感受装置,若膝盖下方的皮肤破损,刺激肌梭后,产生的兴奋也能沿着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到效

38、应器,进而引发膝反射,D 正确。14【答案】C【解析】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钾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外流,A 错误;bc 段动作电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开放,Na +内流造成的,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B 错误;cd 段是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该过程中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 +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C 正确;在一定范围内,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而刺激强度较小时是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的,D 错误。15【答案】(1)神经递质(2)易化扩散/协助扩散 钙调蛋白 空间结构(3) C、B 27该实验方案存在两处缺陷:第一,应补充一组对未突变小鼠同样处理的

39、对照实验。第二,应补充施加 HFS 后检测和比较以上两组小鼠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的实验(4)细胞和分子【解析】(1)在小鼠 H 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导入实验组的短肽含有磷酸化位点,导入对照组的短肽不含有磷酸化位点,则实验组所用短肽应与 T 的氨基酸数目相同序列相同,对照组所用短肽应与 T 的氨基酸数目相同序列相反。为了验证 T 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将T 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用 HFS 处理 H 区传入纤维,30 分钟后检测 H 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 A 受体能否磷酸化,还应补充一组对未突变小鼠同样处理的对照实验;检测的实验结果应可操作,膜 A 受体是否磷酸化不易检测,应补充施加 HFS 后检测和比较以上两组小鼠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的实验。(4)图中所研究的机制涉及受体(糖蛋白)、酶及物质的运输,所以是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揭示学习和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