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阶段检测十(专题十).docx

上传人:bowdiet140 文档编号:1084724 上传时间:2019-04-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8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阶段检测十(专题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阶段检测十(专题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阶段检测十(专题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阶段检测十(专题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阶段检测十(专题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阶段检测十(专题十)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下列危险化学品标志中表示腐蚀品的是( )答案 A A 项,图示标志是腐蚀品标志,故 A 正确;B 项,图示标志是易燃固体标志,故 B 错误;C 项,图示标志是放射性物品标志,故 C 错误;D 项,图示标志是氧化剂标志,故 D 错误。2.仪器名称为“分液漏斗”的是( )答案 D 根据仪器的特征,A 为量筒,B 为容量瓶,C 为圆底烧瓶,D 为分液漏斗。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中托盘天平、玻璃棒

2、是必需仪器B.实验室中,盛装 NaOH 等碱性溶液的试剂瓶用橡胶塞C.加入稀 NaOH 溶液,没有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该未知液中不含 NH+4D.用 pH 试纸测定某溶液的 pH 时,需预先用蒸馏水润湿 pH 试纸答案 B A 项,利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不需要托盘天平,故 A 错误;B 项,二氧化硅与 NaOH 反应生成具有黏合性的硅酸钠,则盛装 NaOH 等碱性溶液的试剂瓶用橡胶塞,故 B 正确;C 项,加入稀 NaOH 溶液,可能生成一水合氨,没有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不能说明不含 N ,故 C 错误;D 项,用 pHH+4试纸测定某溶液的 pH 时,试纸不

3、能润湿,否则测得溶液的 pH 有误差,故 D 错误。4.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注意事项)基于实验安全考虑的是( )加热盛有液体的烧瓶时,需加碎瓷片或沸石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能少于酒精灯容积的13实验前,要对气体实验装置进行气密性检査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慢慢注入水中实验结束后,清洗后的洁净试管要倒放在试管架上2A. B.C. D.答案 B 给盛有液体的烧瓶加热时,为了防止暴沸,要加碎瓷片或沸石,故正确;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能少于酒精灯容积的 1/3,否则容易发生爆炸,故正确;实验前,要对气体实验装置进行气密性检査,以防止漏气而导致实验失败,故错误;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慢慢沿器壁注入水中,否则

4、浓硫酸容易溅出,发生危险,故正确;实验结束后,清洗后的洁净试管,要倒放在试管架上,是为了便于试管中的水流出试管,故错误。故选 B。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滴定前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B.容量瓶和滴定管使用前均需要检漏C.蒸馏完毕时,先关闭冷凝水,再停止加热D.分液时,下层液体先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再从下口放出答案 B A 项,滴定前,锥形瓶不能用待测液润洗,否则待测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大,测定结果偏高,故 A 错误;B 项,容量瓶和滴定管使用前均需要检漏,故 B 正确;C 项,蒸馏时,为防止冷凝管破裂,蒸馏完毕,应该先撤酒精灯再关冷凝水,故 C 错误;D 项,分液时,为了避免污染试剂,下

5、层液体先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上层液体再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故 D 错误。6.下列除杂或检验的方法正确的是( )A.镁粉中混有少量铝粉:加入过量烧碱溶液充分反应,过滤、洗涤、干燥B.在溶液中加 KSCN,溶液显红色,证明原溶液中有 Fe3+,无 Fe2+C.氯化亚铁溶液中混有少量氯化铁:加入足量双氧水D.灼烧某白色粉末,火焰呈黄色,证明原粉末中含有 Na+,无 K+答案 A 铝可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镁和氢氧化钠不反应,可用于除杂,A 项正确;Fe 3+遇 KSCN 会使溶液呈现红色,Fe 2+遇 KSCN 无现象,加 KSCN,溶液呈红色,证明存在 Fe3+但并不能证明无 Fe2+,B 项错误

6、;双氧水将氯化亚铁氧化为氯化铁,C 项错误;灼烧某白色粉末,火焰呈黄色,证明原粉末中含有 Na+,但并不能证明无 K+,因为黄光可遮住紫光,观察 K+焰色反应需透过蓝色钴玻璃滤去黄光后观察,D 项错误。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烧杯可以精确配制 0.1 mol/L 的 NaOH 溶液B.用淀粉溶液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存在碘单质C.可利用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与溶液D.用苯可以萃取溴水中的溴单质3答案 A 精确配制 0.1 mol/L 的 NaOH 溶液用容量瓶,不能用烧杯,A 项错误;碘单质遇淀粉变蓝,可以用淀粉溶液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存在碘单质,B 项正确;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而溶液没有,所以可利

7、用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和溶液,C 项正确;溴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在苯中溶解度较大,且苯和水互不相溶,所以用苯可以萃取溴水中的溴单质,D 项正确。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使用滴定管前要检查是否漏液B.用简易量热计测定反应热时,用环形玻璃搅拌棒进行搅拌使酸和碱充分反应,以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C.用精密 pH 试纸测得某浓度氯水的 pH 为 3.5D.燃料电池实验中,用 KNO3溶液或 Na2SO4溶液代替蒸馏水,效果要好得多答案 C 有连接的装置或有活塞的仪器在使用前要检漏,滴定管有活塞或乳胶管的连接装置,所以在使用前要检漏,故 A 正确;用简易量热计测定反应热时,用环形玻璃搅拌棒进行搅拌使酸

8、和碱充分反应,以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故 B 正确;氯水具有漂白性,故不能用 pH 试纸测定氯水的 pH,故 C 错误;燃料电池实验中,用 KNO3溶液或 Na2SO4溶液代替蒸馏水,使溶液的导电能力更好,故 D 正确。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提出原子结构模型的科学家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是:道尔顿、卢瑟福、汤姆生、玻尔B.海水中含有丰富的碘元素,因此碘被称为“海洋元素”C.做焰色反应实验所用的铂丝应先蘸稀硫酸,再放在火焰上灼烧至无色D.用蒸馏的方法可将 CCl4和 Br2的混合物分开答案 D 道尔顿 1803 年最早提出原子结构模型、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是在 1904 年提出的、卢瑟福原子结

9、构模型是 1911 年提出的、玻尔原子结构模型是 1913 年提出的,故 A 错误。地球上 99%的溴元素以Br-的形式存在于海水中,因此溴被称为“海洋元素”,故 B 错误。焰色反应的铂丝应当先在浓盐酸中洗净,故 C 错误。Br 2与 CCl4两种液体互溶,而二者沸点不同,分离沸点不同且互溶的液体应当采用蒸馏的方法,D 正确。10.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蒸发操作时,当有大量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用余热使水分蒸干B.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C.取试样少许于试管中,加入足量 NaOH 溶液,加热,用湿润的 pH 试纸检验试纸变蓝,说明含有 NH+4D.衣服沾上大量的浓

10、 NaOH 溶液,需将此衣服浸泡在盛水的盆中4答案 D 蒸发操作时,当有大量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用余热使水分蒸干,故 A 正确;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故 B 正确;取试样少许于试管中,加入足量 NaOH 溶液加热,用湿润的 pH 试纸检验,试纸变蓝说明含有 N ,故 C 正确;氢氧化钠有腐蚀性,不能浸泡,应用大量水冲洗,H+4故 D 错误。11.下列实验方案的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将苯和溴水混合后加入 Fe 粉制溴苯B.为检验皂化反应进行程度,取几滴反应液,滴入装有热水的试管中,振荡,若无油滴浮在液面上,说明油脂已完全反应C.检验淀粉在稀硫酸催化条件下水

11、解产物的方法是取适量水解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新制 Cu(OH)2悬浊液,加热煮沸,观察是否出现砖红色沉淀D.探究化学反应的限度:取 5 mL 0.1 mol/L KI 溶液,滴加 0.1 mol/L FeCl3溶液 56 滴,充分反应,根据溶液中是否含有碘单质和碘离子判断该反应有一定限度答案 B A 项,应该用液溴,错误;B 项,油脂不溶于水,油脂皂化后生成甘油和高级脂肪酸盐,二者均能溶于水,所以若无油滴浮在液面上,说明油脂已完全反应,正确;C 项,在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之前首先要中和过量的酸,错误;FeCl 3和 KI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碘单质,溶液由黄色变为紫色,碘离子无法检验,D 错

12、误。12.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及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A 将 SO2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褪去 SO2具有漂白性B向 FeBr2和 KSCN 混合溶液中滴入少量新制氯水,再加入 CCl4混合振荡、静置有机相呈棕黄色,水相呈无色Fe2+的还原性大于 Br-C将稀硫酸滴入碳酸钠溶液中产生的气体通入硅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证明非金属性 SCSi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D铝丝用砂纸打磨后,放在冷的浓硝酸中浸泡一段时间后,放入 CuSO4溶液中铝丝表面变红色铝可从铜盐溶液中置换出铜答案 C A 项,SO 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利用的是 SO2的还原性,不

13、是漂白性,故错误;B 项,向FeBr2和 KSCN 混合溶液中滴入少量新制氯水,Fe 2+先被氧化,水相呈红色,故错误;C 项,非金属性越强,其5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产生 CO2气体,说明硫酸酸性强于碳酸,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碳酸的酸性强于硅酸,故正确;D 项,铝丝用砂纸打磨后,放在冷的浓硝酸中浸泡一段时间后,铝表面发生钝化,放入 CuSO4溶液中,铝丝表面无变化,故错误。13.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及结论都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A向酸性 KMnO4溶液中滴加双氧水至过量紫色消失 H2O2在该反应中作还原剂B 溶有 SO2的 BaCl2溶液中通入气体 X 有白色

14、沉淀生成 X 一定是 Cl2C 向某溶液中滴加 KSCN 溶液 溶液显血红色 原溶液中有 Fe3+,无 Fe2+D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熔化后的液态铝滴落下来 金属铝的熔点较低答案 A 向酸性 KMnO4溶液中滴加双氧水至过量,紫色消失,H 2O2在该反应中被高锰酸钾氧化,H 2O2作还原剂,故 A 正确;溶有 SO2的 BaCl2溶液中通入气体 X,有白色沉淀生成,X 可以是具有氧化性的 Cl2、NO 2或碱性气体,如氨气,故 B 错误;加入 KSCN 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说明含 Fe3+,不能确定是否含有 Fe2+,故 C 错误;铝在加热时迅速转变成氧化铝

15、,因为氧化铝的熔点高于铝单质,因此不会滴落下来,故 D 错误。14.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方法及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A.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则原溶液中一定有 CO2-3B.向某溶液中先加足量稀盐酸无现象,再滴加 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SO2-4C.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显红色,该溶液中一定含有大量的 H+D.向某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则原溶液中一定有 Ba2+答案 B 盐酸能与含 C 或 HC 的物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且能使澄清石灰水O2-3 O-3变浑浊的气体,

16、则原溶液中不一定有 C ,还可能是 HC ,故 A 错误;加盐酸的目的是排除其他离子的O2-3 O-3干扰,加入 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一定含有 S ,故 B 正确;酚酞遇碱变红,说明溶液中含有大O2-4量 OH-,故 C 错误;向某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则原溶液中一定有Ba2+或 Ca2+,故 D 错误。615.实验室按照如图操作程序提纯某种物质,下列分析一定正确的是( )A.操作一定是过滤,其目的是将固液分离B.可以提纯含少量杂质水的酒精C.可以提纯含少量氯化钠杂质的硝酸钾D.不能提纯含少量碳酸钙杂质的氯化钠答案 C A 项,操作将固体溶于水,故

17、是溶解操作,A 错误;B 项,提纯含少量杂质水的酒精,应先加生石灰,再蒸馏,故 B 错误;C 项,提纯含少量氯化钠杂质的硝酸钾,操作为溶解,二者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采取冷却结晶法分离出硝酸钾,则操作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操作是过滤、洗涤,故 C 正确;D 项,提纯含少量碳酸钙杂质的氯化钠,可以先加水,操作为溶解,操作为过滤,操作是蒸发结晶,故 D 错误。16.某研究小组为了探究一种无机盐 X(仅含有 H、N、O、S、Fe 五种元素且含有结晶水)的组成和性质。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另将生成的气体甲与过量灼热氧化铜粉末反应,生成两种单质,再将产物通入浓硫酸洗气后测得标准状况下的气体乙为 0.22

18、4 L。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固体 2 的化学式为 BaSO4B.X 的化学式为(NH 4)2Fe(SO4)22H2OC.固体 3 的化学式为 Fe2O37D.气体甲在一定条件下与过量氧化铜还能发生另一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的气体乙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仍为 0.224 L,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NH3+6CuO Cu2O+N2+3H2O答案 B 铵盐与碱反应生成氨气,无机盐 X 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钡溶液产生的气体甲为 NH3,氨气与过量灼热氧化铜粉末反应,生成两种单质,则化学方程式为 2NH3+3CuO N2+3Cu+3H2O,氮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0.224 L,物质的量为 0.01 m

19、ol,根据氮原子守恒,4.72 g 无机盐 X 中含有 0.02 mol N ,无机盐 XH+4(仅含有 H、N、O、S、Fe 五种元素且含有结晶水)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后再加入过量的盐酸,产生的沉淀为 BaSO4,6.99 g BaSO4的物质的量为 0.03 mol,则 4.72 g 无机盐 X 中含有 S 的物质的量O2-4为 0.03 mol,向溶液 2 中通入过量氨气,生成的沉淀为 Fe(OH)3,洗涤、灼烧后的固体 3 为氧化铁,1.60 g 氧化铁的物质的量为 0.01 mol,4.72 g 无机盐 X 中含有 0.02 mol Fe,4.72 g 无机盐 X 中含有水的质量

20、为4.72-(180.02+960.03+560.02) g=0.36 g,水的物质的量为 0.36 g18 g/mol=0.02 mol,所以无机盐 X 中 n(N )n(Fe)n(S )n(H 2O)=0.020.020.030.02=2232。根据上H+4 O2-4述分析可知,固体 2、固体 3 的化学式分别为 BaSO4、Fe 2O3,A、C 正确。无机盐 X 中 n(N )n(Fe)nH+4(S )n(H 2O)=2232,所以无机盐 X 的化学式为(NH 4)2SO42FeSO42H2O 或(NH 4)2Fe2(SO4)32HO2-42O,B 错误;气体甲为氨气,氨气与过量氧化铜还

21、能发生另一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的气体乙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仍为 0.224 L,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H3+6CuO Cu2O+N2+3H2O,D 正确。17.在实验室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金属钠分别与水和乙醇反应,比较水和乙醇分子中羟基氢的活性B.石墨作电极,电解 Cu(NO3)2、AgNO 3的混合溶液,比较金属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C.分别测定 CH4和 H2S 的沸点高低,比较硫和碳两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D.用检验 Na2CO3和 Na2SO4水溶液酸碱性的实验,比较碳和硫两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答案 C 由于水和乙醇中羟基氢的活性不同,因此与金属钠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A 正确;

22、由于 Ag+的氧化性比 Cu2+的强,所以在电解时先放电,B 正确;CH 4和 H2S 的熔、沸点高低只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小有关,所以不能用来比较硫和碳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C 错误;由于 C 易水解成 H2CO3(为弱酸),能够比O2-3较碳和硫两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D 正确。1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不慎将酸或碱液溅入眼内,立即闭上眼睛,用手揉擦B.在进行焰色反应时,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到紫色,证明含有钾元素,不含钠元素8C.分液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D.萃取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必须比水大答案 C 不慎将酸或碱液溅入眼内,应立即用水冲洗,

23、故 A 错误;在进行焰色反应时,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到紫色,能证明含有钾元素,但是不能证明不含钠元素,B 错误;分液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故 C 正确;选择萃取剂与密度无关,故 D 错误。19.以下是测定某补血剂(FeSO 47H2O)中铁元素含量的流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步骤配制 100 mL 1 mol/L 的稀硫酸所用的仪器有量筒、胶头滴管及 100 mL 容量瓶等B.步骤一系列操作中包括洗涤、分液、蒸发和称量等C.步骤最后一步操作的目的是确保氢氧化铁完全分解成了氧化铁D.假设实验无损耗,则每片补血剂含铁元素的质量为 0.07a g答案 B 步骤

24、需要 100 mL 1 mol/L 的稀硫酸,应该用 98.3%、 =1.84 g/cm 3的浓硫酸配制,所用的仪器有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及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需要的 100 mL 容量瓶,A 正确;步骤一系列操作依次是:过滤、洗涤、灼烧、冷却、称量、恒重操作,但不包括分液、蒸发,B 不正确;步骤最后一步操作的目的是确保氢氧化铁完全分解成了氧化铁,C 正确;假设实验无损耗,a g 红棕色固体中 m(Fe)= a g=0.7a g,则每片补血剂中 Fe 的质量为 0.07a g,D 正确。11216020.下列说法或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用 50 mL 量筒量取 5.2

25、mL 盐酸B.用 100 mL 容量瓶配制 50 mL 0.1 molL-1的 H2SO4溶液C.区别 NaCl、Na 2SO4时需用到胶头滴管、试管D.试管、烧杯均可用于盛放液体、固体加热答案 C 用 50 mL 量筒量取 5.2 mL 盐酸时误差较大,应选用 10 mL 量筒进行量取,A 错误;100 mL 容量瓶只能配制 100 mL 溶液,无法配制 50 mL 溶液,B 错误;由于物质鉴别所用试剂量较少,故应使用试管作为反应容器,通过胶头滴管滴加试剂,C 正确;烧杯只能用于盛放液体加热,D 错误。21.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9A.用长颈漏斗分离出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产物B.

26、滴加试剂时,滴管的尖嘴可以接触试管内壁C.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的操作有溶解、过滤、蒸发D.将 Cl2与 HCl 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得到纯净的 Cl2答案 C 乙酸和乙醇反应的产物为乙酸乙酯,分离乙酸乙酯应该用分液漏斗,故 A 错误;滴加试剂时,应防止污染滴管,滴管不能接触试管内壁,故 B 错误;不溶性固体与液体的分离用过滤的方法,故 C 正确;将Cl2与 HCl 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除去其中的 HCl,但是得到的 Cl2未干燥,会含有水蒸气,故 D 错误。22.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过滤时,漏斗的尖端应接触烧杯内壁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铜粉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 NO

27、C.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D.用浓硫酸干燥 MnO2与浓盐酸反应产生的 Cl2答案 B 过滤时为防止液体飞溅,漏斗的尖端应接触烧杯内壁,使滤液沿烧杯内壁缓缓流下,故 A 正确;NO 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 NO2,且 NO 密度与空气相近,故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 B 错误;氯化铁易发生水解,所以配制时应在较浓的盐酸中溶解来抑制其水解,再加水稀释,故 C 正确;浓硫酸可以用来干燥 Cl2,故 D 正确。2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所用的玻璃仪器有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烧杯B.除去乙酸乙酯中混有的乙酸采用加入饱和 NaOH 溶

28、液后进行分液的方法C.滴定接近终点时,滴定管的尖嘴可以接触锥形瓶内壁D.向容量瓶转移液体时,引流用的玻璃棒可以接触容量瓶内壁答案 B 酸碱中和滴定用到碱式滴定管、酸式滴定管、锥形瓶等玻璃仪器,故 A 正确;乙酸乙酯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水解,应用饱和碳酸钠溶液除杂,故 B 错误;滴定接近终点时,滴定管的尖嘴接触锥形瓶内壁,可使滴定管流出的液体充分反应,故 C 正确;向容量瓶转移液体时,为防止液体流出容量瓶外,引流用的玻璃棒可以接触容量瓶内壁,故 D 正确。24.用下列实验装置完成对应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10答案 A 滴定管可以精确到 0.01 mL,题给滴定管的活塞是特制的,耐强酸、强碱

29、,所以可以量取 10.00 mL NaOH 溶液,A 正确;要获得结晶水合物不能直接加热蒸发,应选择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B 错误;制得的氢气立即点燃容易发生爆炸,应先检验氢气的纯度,C 错误;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D 错误。25.某溶液中只可能含有下列离子中的几种(不考虑溶液中含有的较少的 H+和 OH-):Na+、N 、S 、C 、N 。取 200 mL 该溶液,分为等体积的两份分别做下列实验。实验 1:第一H+4 O2-4 O2-3 O-3份加入足量的烧碱并加热,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为 224 mL。实验 2:第二份先加入足量的盐酸,无现象,

30、再加足量的 BaCl2溶液,得固体 2.33 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溶液中可能含有 Na+B.该溶液中肯定含有 N 、S 、C 、NH+4 O2-4 O2-3 O-3C.该溶液中一定不含 NO-3D.该溶液中一定含 Na+,且 c(Na+)0.1 molL -1答案 D 根据实验 1:第一份加入足量的烧碱并加热,会产生气体,证明含有 N ,且 N 物质的量为H+4 H+40.01 mol;实验 2:第二份先加入足量的盐酸,无现象,则一定不含有 C ,再加足量的 BaCl2溶液,得固O3-3体 2.33 g,证明一定含有 S ,且 S 物质的量为 =0.01 mol,根据溶液中的电荷守

31、恒,可知O2-4 O2-42.33 g233 gmol-1一定含有钠离子,且钠离子的浓度 =0.1 molL-1。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Na+,故 A 错误;0.01mol2-0.01mol0.1 L该溶液中肯定含有 N 、S 、Na +,可能含有 N ,故 B、C 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c(Na+)0.1 H+4 O2-4 O-3molL-1,故 D 正确。11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50 分)26.(4 分)已知:草酸(乙二酸)的钠盐和钾盐易溶于水,而其钙盐难溶于水;草酸晶体(H 2C2O42H2O)受热会失水和升华,草酸晶体的熔点为 101 ,170 以上发生分解。为检验草酸

32、晶体的分解产物进行如图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前需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检验方法是 。 (2)对草酸晶体进行图示实验,在装置 C 中可观察到有气泡逸出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草酸晶体分解的产物中有 CO2。对此结论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 答案 (1)在 A 处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在 C 处导管口可看到有气泡产生,移去 A 处酒精灯,冷却后在 C处导管中出现一段稳定的水柱(2)合理;A 处产生的气体中可能含有草酸蒸气,经过装置 B 处冰水的冷却,可将草酸蒸气液化,防止草酸进入装置 C 与 Ca(OH)2反应生成草酸钙沉淀,干扰对 CO2的检验解析 (1)实验前需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33、检验方法是按题图装置,A 处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在 C 处导管口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移去 A 处酒精灯,冷却后在 C 处导管中出现一段稳定的水柱,则表明整套装置的气密性良好。(2)A 处产生的气体可能含有草酸蒸气,经过装置 B 处冰水的冷却,可将草酸蒸气液化,防止草酸进入装置C 与 Ca(OH)2反应生成草酸钙沉淀,干扰对 CO2的检验,所以在装置 C 中可观察到有气泡逸出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草酸晶体分解的产物中有 CO2。27.(8 分)已知苯甲酸乙酯的沸点为 213 ,水乙醇环己烷三元共沸物的共沸点为 62.1 (在此温度下水、乙醇和环己烷以 7.0%、17.0%、76.0%的比例成

34、为蒸气逸出)。请回答下列有关实验室制备苯甲酸乙酯的问题:(1)在三颈烧瓶中加入苯甲酸、浓硫酸、过量的乙醇、沸石;再向三颈烧瓶中加入足量的环己烷,装上分水器和回流冷凝管。加入环己烷的目的是 。 12(2)缓慢加热回流,至分水器中的液体不再增多,停止加热,放出分水器中液体,该液体的三种主要成分是 ;继续加热,使多余的液体蒸发至分水器中,至分水器中液体不再增加,停止加热,此时温度应低于 。 (3)将三颈烧瓶中的残液倒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用饱和 Na2CO3溶液中和至弱碱性,加入饱和 Na2CO3溶液的作用是 ; 。用 (填仪器名称)进行分离,分出粗产品;再用乙醚萃取水层中溶有的少量有机产品,将醚层与

35、粗产品合并;用蒸馏水洗涤有机层 2 次,将醚层与水层尽量分离干净,醚层从上口倒入一个干燥的锥形瓶中。 (4)加入适量无水氯化钙干燥剂,摇动锥形瓶,至醚层澄清透明;将醚层过滤后加入到干燥的蒸馏烧瓶中;先蒸出 ,后蒸出 。 答案 (1)通过形成水乙醇环己烷三元共沸物,除去反应中生成的水,使平衡向右移动(2)水、乙醇、环己烷 213(3)除去产品中的酸性杂质 降低苯甲酸乙酯在水中的溶解度 分液漏斗(4)乙醚 苯甲酸乙酯解析 本题考查物质的制备和常见仪器的使用。(1)由于酯化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除去反应生成的水,平衡向右移动,从而提高产率。加入环己烷,目的是形成水乙醇环己烷三元共沸物,以除去反应生成的

36、水。(2)由于水乙醇环己烷是三元共沸物,所以从分水器中放出的液体的三种主要成分是水、乙醇、环己烷;通过一段时间的加热,至分水器中液体不再增多,说明反应器中的水已全部蒸发出来了,再继续加热,使多余的乙醇、环己烷也被蒸发至分水器中;为了防止目标产物苯甲酸乙酯被蒸出,此时温度应低于 213 。(3)由于苯甲酸乙酯中混有少量的苯甲酸,所以加入饱和 Na 2CO3溶液不仅可以除去产品中的苯甲酸,还能降低苯甲酸乙酯在水中的溶解度;用分液漏斗可以分离出粗产品苯甲酸乙酯。(4)由于乙醚沸点较低,所以先蒸出乙醚,后蒸出苯甲酸乙酯。28.(6 分)实验室常用苯甲醛在浓氢氧化钠溶液中制备苯甲醇和苯甲酸,反应方程式如

37、下:2 +NaOH +HCl +NaCl已知:不同温度下苯甲酸在水中的溶解度分别为 0.18 g(4 )、0.34 g(25 )、0.95 g(60 )、6.8 g(95 );乙醚的沸点为 34.6 ,密度为 0.713 8 gcm-3,微溶于水,易燃烧,当空气中含量为 1.83%48.0%时易发生爆炸。13图 1 图 2实验步骤如下:向图 1 所示装置中加入 8 g 氢氧化钠和 30 mL 水,搅拌溶解。稍冷,加入 10 mL 新蒸过的苯甲醛。开启搅拌器,调整转速,使搅拌平稳进行。加热回流约 40 min。按如下流程分离可得到苯甲醇和苯甲酸:根据以上步骤回答下列问题:(1)操作、分别是 。

38、(2)无色液体 A 是 。 (3)上述流程中无水硫酸镁的作用是 。 (4)上述装置中进出水的方向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a 进水,c 进水 B.a 出水,c 进水C.a 进水,c 出水 D.a 出水,c 出水(5)为了检验白色固体 B 中是否含有 Na+,简述其操作: 。 (6)某同学通过滴定法测出所得产品中苯甲酸的量偏高,可能的原因是 。 答案 (1)分液、蒸馏(2)苯甲醇(3)作干燥剂(4)D(5)将白色固体 B 溶于水配成溶液,用洁净的铂丝蘸取溶液于酒精灯外焰上灼烧,观察焰色,若呈黄色则证明含有 Na+14(6)苯甲醛已被部分氧化成苯甲酸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物质的制备、检验、分

39、离与提纯。乙醚微溶于水,所以题述流程中采用萃取、分液的方法分离,苯甲醇溶于乙醚,在上层,进一步蒸馏可得苯甲醇;苯甲酸钠易溶于水,在下层,加入盐酸可制取苯甲酸,因苯甲酸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较大,故将溶液经过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即可得苯甲酸。29.(10 分)碘被称为“智力元素”,科学合理地补充碘可防止碘缺乏病。以海带为原料提取碘的工艺流程如图 1 所示:图 1图 2 图 3 回答下列问题:(1)步骤灼烧海带时,除三脚架、坩埚、坩埚钳、酒精灯外,还需要用到的实验仪器有 。 (2)步骤的实验操作名称为 ;步骤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3)下列有关步骤中分液漏斗的使用方法表述合理的有 (填字

40、母)。 a.分液漏斗使用前必须要检漏,只要旋塞处不漏水即可使用b.萃取时振摇放气操作如图 2 所示c.静置分层后,先放出下层液体,然后继续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d.放出下层液体时,需将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4)步骤中采用蒸馏方法是不合适的,理由是 。 (5)某兴趣小组用电位滴定法测定海带中碘的含量,测得的电动势(E)可反映溶液中 c(I-)的变化。该小组同学称取 a g 海带,经过步骤、操作得到含 I-水溶液 b mL,取 100.00 mL 该溶液至滴定池,用 0.010 0 molL-1的 AgNO3标准溶液滴定,测得的部分数据如下表:15V(AgNO3溶液)/mL15.

41、00 19.00 19.80 19.98 20.00 20.02 21.00 23.00 25.00E/mV -225 -200 -150 -100 50.0 175 275 300 325该次滴定终点时用去 AgNO3溶液的体积为 mL,计算得出海带中碘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6)以碘为原料,通过电解法制备碘酸钾的实验装置如图 3 所示。电解前,先将一定量的精制碘溶于过量氢氧化钾溶液,溶解时发生反应:3I 2+6KOH 5KI+KIO3+3H2O。将该溶液加入阳极区。另将氢氧化钾溶液加入阴极区,电解槽用水冷却。电解时,阳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 。 答案 (1)泥三角(2)过滤 2I -+Mn

42、O2+4H+ Mn2+I2+2H2O(3)bd(4)碘易升华,会导致碘损失(5)20.00 100%254b10-6a(6)I-+6OH-6e- I +3H2OO-3解析 本题以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为背景,考查实验操作相关知识。(1)步骤灼烧海带时,除三脚架、坩埚、坩埚钳、酒精灯外,还需要用到的实验仪器有泥三角。(2)步骤是分离固体和液体,则实验操作为过滤;碘离子在酸性条件下可被 MnO2氧化,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I-+MnO2+4H+ Mn2+I2+2H2O。(3)分液漏斗使用前必须要检漏,分液漏斗的旋塞处和上口的活塞都不漏水才可使用,故 a 错误;萃取时振摇放气,应打开分液漏斗的旋塞,此时

43、分液漏斗下管口应略高于漏斗上口,故 b 正确;静置分层后,先放出下层液体,然后从上口倒出上层液体,故 c 错误;放出下层液体时,需将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使内外压强相等,便于液体流下,故 d 正确。(4)步骤中采用蒸馏方法是不合适的,理由是碘易升华,会导致碘损失。(5)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当加入 20.00 mL 硝酸银溶液时,电动势出现了突变,则可知滴定终点时消耗了 20.00 mL 硝酸银溶液;20.00 mL 硝酸银溶液中含有硝酸银的物质的量为0.010 0 molL-10.020 L=0.000 2 mol,则 b mL 原浸出液完全反应消耗硝酸银的物质的量为 0.

44、000 2 mol =2b10-6 mol,说明 a g 该海带中含有 2b10-6 mol 碘离子,所以海带中碘元素的质量分数为b10016100%= 100%。(6)阳极上碘离子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2b10-6mol127 gmol-1ag 254b10-6a式为 I-6e-+6OH- I +3H2O。O-330.(8 分)亚硝酸钠(NaNO 2)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时必须严格控制其用量。某兴趣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备 NaNO2并对其性质进行如下探究(A 中加热装置已略去):.【背景素材】2NO+Na 2O2 2NaNO2;NO 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成 N ,而 Mn 被

45、还原为 Mn2+;O-3 O-4在酸性条件下 NaNO2能氧化 SO2。.【制备 NaNO2】(1)装置 A 三颈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装置 B 的目的是 、 。 (3)为保证制得的亚硝酸钠的纯度,应在装置 B、C 间增加装置 E,E 中盛放的试剂应是 (填字母)。 A.P2O5 B.碱石灰C.无水 CaCl2 D 生石灰(4)装置 D 的作用是 。 【NaNO 2性质探究】(5)将 NaNO2滴加到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可观察到紫色溶液颜色变浅,直至消失。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将 SO2通入用稀盐酸酸化的 NaNO2溶液中,为证明有氧化还原反应发生,设计实验的具体操作是

46、。 答案 (1)C+4HNO 3(浓) CO2+4NO 2+2H 2O(2)将 NO2转化为 NO 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 NO17(3)BD(4)吸收有毒的 NO 气体,避免污染空气(5)2Mn +5N +6H+ 2Mn2+3H2O+5N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向试管内滴加盐酸酸化的氯化O-4 O-2 O-3钡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就说明含有硫酸根离子,则二者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解析 本题考查有关制备实验方案、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等。装置 A 用于制备二氧化氮,二氧化氮进入装置 B 后和水反应生成 NO 和硝酸,硝酸和 Cu 反应生成 NO,根据2NO+Na 2O2 2NaNO2知,NO 和过氧化钠

47、反应生成亚硝酸钠,根据题给信息可知,未反应的 NO 可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生成 N 。(1)装O-3置 A 中在加热条件下,C 和浓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4HNO3(浓) CO2+4NO 2+2H 2O。(2)装置 B 的目的是 将 NO2转化为 NO,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3)反应后得到的 NO 气体中还含有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和水分别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所以为保证制得的亚硝酸钠的纯度,应该除去二氧化碳和水,故装置 E 中盛放的试剂可以为碱石灰、生石灰。(4)由题给信息可知,D 装置的作用是吸收有毒的 NO 气体,避免污

48、染空气。(5)将NaNO2滴加到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可观察到紫色溶液颜色变浅,直至消失,说明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亚硝酸根离子被氧化生成硝酸根离子,高锰酸根离子被还原生成锰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Mn +5NO-4+6H+ 2Mn 2+3H2O+5N ;将 SO2通入用稀盐酸酸化的 NaNO2溶液中,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会O-2 O-3生成硫酸根离子,为证明有氧化还原反应发生,可用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检验硫酸根离子,其实验操作为: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向试管内滴加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含有硫酸根离子,则二者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31.(6 分)谢弗勒尔盐(Cu 2SO3CuSO32H2O)是一种深红色固体,不溶于水和乙醇,100 时发生分解。可由 CuSO45H2O 和 SO2等为原料制备,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1)装置 A 在常温下制取 SO2时,用较浓的硫酸而不用稀硫酸,其原因是 。 (2)装置 B 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3)装置 C 的作用是 。 18(4)从装置 B 中获得的固体需先用蒸馏水充分洗涤,再真空干燥。检验固体已洗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