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讲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命题规律,考题扫描,1.从考查趋向看,主要集中在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上,多呈现君主专制异化的史实,通过对现象的透析,得出专制皇权强化的结论。 2.从社会热点看,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能否顺应潮流,抓住机遇,事关国运兴衰。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给当前我国的民主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3.从预测角度看,仍会围绕着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创设新的材料情境对教材知识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挖掘历史现象的深层内涵。,-3-,命题规律,考题扫描,考向一 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及实质 1.(2016课标全国,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
2、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答案,解析,-4-,命题规律,考题扫描,名师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中央集权的强化,但注重逻辑推理,根据教材知识并不能直接得出结论,需要通过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同时从行政效率的提高方面呼应了高效、便捷的大部制机构改革等社会热点。,-5-,命题规律,考题扫描,2.(2014山东,14)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A.中枢
3、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答案,解析,-6-,命题规律,考题扫描,考向二 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及实质 3.(2017课标全国,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答案,解析,-7-,命题规律,考题扫描,名师点评本题素养立意明显,以明初和明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的变化考查时空观念;材料情境比较新颖,涉及学生比较陌生的宦官专权,
4、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延伸,提升了思维层次。备考时要特别注意中国古代史上君主专制的异化现象,如监阁互制、外戚干政、阁臣擅权等,适当对其内容进行必要的拓展。,-8-,命题规律,考题扫描,4.(2014课标全国,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答案,解析,-9-,一、明朝 1.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会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2)废除: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
5、: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出现 (1)过程(2)特点: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10-,二、清朝 1.顺治帝时,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康熙帝时,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中枢机构一分为三。 3.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 (1)原因:办理西北军务。 (2)特点:机构简单;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3)影响: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11-,图示解史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趋势,拓展延伸密折制度 密折是将奏文
6、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外人无从得知。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时期。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密折制度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二是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的作用。,-12-,主题一,主题二,从“备顾问”到“寄大政”明朝内阁制的特点和影响 材料一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据明神宗实录 材料二 明成祖在位时,大学士职官的设立,填补了皇帝和帝国官僚体制之间的空白,大学士开始在政策问题上备皇帝顾问它们在发挥新出现的皇
7、帝的内廷助手内阁的职能时制度化了。这些炙手可热的翰林学士开始成为皇帝的主要顾问和作为皇帝与官僚政制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人,他们常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他们逐渐地左右了外廷的六部,内阁似乎恢复了以前中书省的气象。 摘编自英崔瑞德、美牟复礼剑桥中国明代史,-13-,主题一,主题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阁臣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明朝内阁制度设立的影响。,-14-,主题一,主题二,【思路指导】,-15-,主题一,主题二,【史论形成】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 (1)缺少名分:从明成祖开始,历代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寄大政于内阁,但他们谁也不敢担当违反祖制的
8、罪名,谁也不愿从皇权中拿出一部分权力给阁臣分享。所以内阁始终未能成为法定的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2)权力不稳:明代内阁权力不稳定,对一般阁臣来说,由于基本上都是文学侍从之臣出身,入阁后权力的大小,只决定于票拟被采用的情况,所以呈现为不稳定,没有保障,没有连续性。,-16-,主题一,主题二,(3)政绩一般:与汉、唐、宋宰相相比,明代阁臣的业绩并不显著,这一方面固然与入阁前之资历有关,他们没有从政经验,不知民间疾苦,对政事自然难以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但另一方面则由于他们权力不稳定,被司礼监挤着,被皇权压着,即使有抱负也难于施展。 (4)内外掣肘:在中枢系统中,内阁有票拟权,司礼监有批红权,是
9、内外相维的双轨制。但双方地位的特殊性使内阁难以与司礼监抗衡,双方权力的大小,又是以皇帝的向背为转移,因此,他们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相维相济,而只能有对权力的激烈争夺。,-17-,主题一,主题二,对点训练 1.(2018重庆三模,27)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同时,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这反映了明朝( ) A.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 B.削弱六部加强君权 C.创设了集体议事制度 D.分割事权相互牵制,答案,解析,-18-,主题一,主题二,强化与弱化的统一体军机处对君主专制的作用 材料 由于任何制度、机构、历
10、史事件的社会影响都是复杂多样的,在任何情况下,历史演变的真实效果与当事者的主观动机都会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有时甚至朝相反方向发展,因此,对军机处这样一个存在了近两百年之久的政治机构,治史者不应仅仅依据时人对其创设初期运行情况的初步印象(特别是赵翼、王昶等人的部分记录),而简单地得出全局性的历史结论。事实上,对军机处强化皇权的作用,我们不但不宜过分强调,而且应充分重视其负面影响。 摘编自高翔略论清朝中央权力分配体制 对内阁、军机处和皇权关系的再认识,-19-,主题一,主题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关于军机处的观点与教材的不同之处。 【思路指导】 现行教材观点认为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
11、专制发展到顶峰。而材料则认为军机处对君主专制有一定的弱化作用。,【史论形成】 军机处给皇权带来的新的异己因素 (1)用人方面:在军机处设立之前,皇帝挑选亲信顾问参与决策是非制度化的,选人没有成文的标准和硬性的规定,一切但凭皇帝之好恶。军机处作为一个正规的决策和协理机构出现,它就必然逐渐形成一套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章制度,这就或多或少地限制了皇帝的用人权。,-20-,主题一,主题二,(2)权力分配体制方面:军机处设立以后,清廷固有权力分配体制发生了微妙变化,其最明显的表现是入值军机处的官员对朝廷决策影响力有所扩大,这就有可能给专制皇权制造出新的异己力量。军机大臣位高权重,专制皇帝如果失于懈怠,或用人
12、不当,就极有可能出现臣权侵犯皇权的情况。事实上,在军机处创设以后,“宰辅”植党揽权现象从未断绝。对军机处可能给皇权造成的危害,一些皇帝已有察觉,力图对军机处的权力作出限制。 (3)政治规范执行情况:高度的机密性是军机处最重要的特色之一,这对皇帝有效地行使自己的独裁权力极为重要。到乾隆中期以后,这一制度开始遭到破坏。军机处保密性下降,出现机密泄露情况,从而严重侵犯了皇帝对政务的独裁权。,-21-,主题一,主题二,对点训练 2.(2018江苏如皋期末,4)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
13、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 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C.有利于建立民主政府 D.是清统治延长的根源,答案,解析,-22-,内阁和军机处所体现的制度创新 1.创新表现:从明朝的“内阁”到清朝的“军机处”,是加强君主权力的又一创新。宰相具有两大职能:百官之首和皇帝的助手。宰相制度废除后,封建君主想找到一种制度,这种制度仅保留宰相作为皇帝助手的职能,杜绝“皇帝助手”演变为“百官之首”的可能,也就是要建立一个高效的辅政机构,但不允许辅政机构变成握有实权的行政机构。 2.实施效果 (1)明中后期出现阁臣权力膨胀的现象,并且还有伴随而来的太监乱政问题
14、,说明明朝的内阁制度不是一种理想的辅政制度。 (2)清朝的探索相对比较成功,其辅政机关实行的是内阁和军机处并行的双轨制,重要的事务由皇帝在军机处的协助下完成,一般事务由内阁来处理。这样既照顾到事情的轻重缓急,又分散了中央权力,二者相互牵制,保证了君主集权。,-23-,对点训练 3.(2018江苏南京二模,5)“它的设立,本是一种超常规的做法。这个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造成了中国特色的机构名实不符现象。”材料中的“临时秘书机构”( ) A.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 B.妨碍皇权高度集中 C.削弱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D.强化君主专制统治,答案,
15、解析,-24-,【典例剖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朱元璋亲自选定品学俱佳的士林领袖、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 三月初发布皇榜。然而数日内,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因为中榜的51名贡生清一色地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因此,说主考收受钱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25-,事件引起明王朝上下震撼。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士、忠直敢言的大臣在内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结论认为刘三吾等人的阅卷公平公正,无任何问题。这再次引起落榜的北方学子哗然,朝中许多北方籍的官员要求重新复核,
16、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定刘三吾为“反贼”,发配西北;朱元璋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名南方人。 该事件以后,明朝的科举录取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摘编自张嵚不容青史尽成灰明清卷 上述材料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确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26-,参考答案:示例一 主题:科考结果体现了鲜明的君主专制特征。 阐述:(1)科考的主考官刘三吾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选定的,充分体现了皇帝的意志。 (2)
17、落榜考生怀疑考试的公正性时,朱元璋下诏调查,调查组的人员也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 (3)朱元璋突然下诏,罗织罪名,严厉惩处主考官和调查组的官员,一些饱学之士成为替罪羊。 (4)朱元璋亲自选定中榜考生,完全推翻了原来的结论,全部选择北方人。 朱元璋非常清楚科考的选拔结果是公正的,可是出于“稳定”的政治需要,不惜以牺牲一些忠心耿耿的官员为代价来平息事端。这个事件的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皇帝决策的独断性和随意性。,-27-,示例二 主题:经济状况对文化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 阐述:(1)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结果,充分反映了南方经济重心地位的加强。 (2)南方在南宋时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以后,文化教育上已经取得
18、了长足的进步。 (3)南方文化教育的发展,反映在科考的中榜人数上,南方对北方的优势不断扩大。 (4)按照此次科考及其调查结果,可以证明第一次选拔是正常而且正确的,充分反映了南方经济状况的优势影响了文化教育方面。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需要有相当大的资金投入。如果经济地位削弱或者教育投入(相对)减少,都会对教育事业产生不利的影响。,-28-,解析:首先选择一个角度,确定明确的主题,然后选择合适的史实加以论证。如选择科考结果体现了鲜明的君主专制特征,从科考主官的选定、科考案的最终裁决等方面分析;如选择经济状况对文化教育有着重大影响,从南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文化教育的长足进步等方面分析。,-29-,情怀链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现实意义 选官制度,是一个国家或政权选拔官吏的实体和程序规章,又可以称作仕进制度。它与我们今天的人事制度中公务人员录用大体相当。由于官吏担负着国家的日常管理职责,因此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都把官吏的选拔考核置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并十分注意积累经验,完善制度。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最高统治者的重视,从夏、商、周三代到明清,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选官制度体系。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研究,对于了解把握中国古代社会的政府管理体制、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行政管理和人员录用制度有重要作用,尤其是要从中汲取经验,这对当今中国的公务员的选拔和任用制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