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终考前模拟演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孙刚 文档编号:1093190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2.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终考前模拟演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终考前模拟演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终考前模拟演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终考前模拟演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终考前模拟演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镇平一高中 20182019高一期终考前模拟演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经历了大约三百年的分裂。但是与此同时,这三百年中形成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体系,为此后的文明发展轨迹指明了方向,很多其后的中华文明的要素,都可以从这段时期找到源头。佛教带来了新文化基因。魏晋南北朝是佛教在亚洲大陆兴起和传播中的一环。仅仅从政治史的层面讲,佛教对未来美好世界的描述,以及对理想的世俗君主的界定,在数百年中,对中土政治的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政治术语、帝国仪式、君主头衔、礼仪革新、建筑空

2、间等方面。又比如从城市空间的角度看,佛教兴起之前的中国城市,基本上分为“官” “民”两种空间,国家祭祀的礼仪空间老百姓是进不去的。佛教出现之后,在官一民的结构之外,提供了双方都可以去的近乎公共空间的场域;城市空间在世俗空间之外,也出现了宗教(神圣)空间。从北魏人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中,我们可以生动地读出这种变化带来的城市活力。这种空前的文化融合局面,也有极其丰富的文献和图像资料支持。不同知识和信仰体系之间高度融合。文化的冲突、融合,是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带来的是新的文化形式和内容。比如佛教与中土文明的冲突,其复杂性和重要性,仍然需要深入挖掘和重新审视。佛教进入中国之初,就已经中国化了,并逐渐成为

3、中华文明固有的组成部分。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就面对中国高度系统化的知识系统,所以我们看到,最初的佛教译经,就开始大量借用阴阳五行的词汇和概念,来表达佛教的教义和学说。魏晋南北朝时期,不论是佛教、道教,还是儒家思想,乃至民间文化,都能够看到阴阳术数的元素。很多脱胎于各种知识和信仰系统的谶言,开始逐渐跟道教、佛教相结合,继续影响着当时的历史。这种影响不但是政治和思想上的,而且对当时的自然知识发展,乃至文学写作都有深刻的影响。比如江淹等人的写作,就受到这种知识的影响(参见日本学者松浦史子的相关文章)。关于佛教,现代学者汤用彤说:“北朝经学上承汉代,本杂谶纬。而元魏僧人,颇兼知术数,则亦汉世佛道与阴阳历

4、数混杂之余绪。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这可谓真知灼见。与域外文明高度关联。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呈现出更加开放的姿态。沿着丝绸之路东来的,也包括各种宗教信仰和围绕这些信仰形成的观念、习俗和符号等等。比如宗教信仰- 2 -的兴起,带来了新的艺术形式,敦煌和云冈的壁画、雕塑成为文化珍宝。随着龟兹等地的中亚音乐的传入,中土音律的宫、商、角、徵、羽五音音律固有的缺陷被不断挑战, “琵琶及当路,琴瑟殆绝音” 。以琴瑟、钟磬为乐器的时代过去了,音乐进入了新的时期。中华文明更加紧密地和中亚连在一起,各种思想和信仰元素沿着古丝绸之路输入中土。(摘编自孙英刚魏晋南北朝时期知识与信仰的再造)1. 下列关于原文内

5、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长期分裂,但是这时期的文化发展不仅没有停滞,反而取得了重大成就。B. 佛教与中土文明的冲突,给文明的发展带来破坏,这种冲突的复杂性和重要性,需要重新界定。C. 阴阳术数、谶言因和佛教、道教等知识信仰融合,而对政治思想、自然知识、文学都产生了影响。D. 中亚音乐没有中土音乐的五音音律,传入中土后,中土的一些乐器被边缘化,音乐进入新的时期。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阐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知识与信仰的再造,有助于理解中华文明演进的轨迹。B. 文章三个分论点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每个立论角度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6、。C. 文章阐述域外文明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为中国文化具有多样性这一观点提供论据。D. 文章运用了举例、引用的论证方法,论据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有力地支撑了论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史中的政治术语、君主头衔等方面,可以发现佛教中对未来美好世界的描述和对理想的世俗君主的界定所产生的影响。B. 中国古代的相关文献和图像资料显示,佛教改变了城市空间结构,世俗空间之外出现了宗教空间,促进了文化融合,也给城市带来了活力。C. 敦煌和云冈的壁画、雕塑成为文化珍宝,与域外各种宗教信仰和围绕这些信仰形成的观念、习俗和符号等传入中国有密切关系。D. 魏晋南北朝时期

7、,中亚文化传入中国,中国和中亚文化紧密联结;同时中国高度系统化的文化也通过对佛教的影响,传入域外地区。【答案】1. A 2. C 3. D【解析】- 3 -【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 项, “佛教与中土文明的冲突,给文明的发展带来破坏”错误,文中说的是“文化的冲突、融合,是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 ,并非是“破坏” 。C 项, “阴阳术数、谶言因和佛教、道教等知识信仰融合,而对

8、政治思想、自然知识、文学都产生了影响”错误,文中第三段只是说“很多脱胎于各种知识和信仰系统的谶言,开始逐渐跟道教、佛教相结合,继续影响着当时的历史。这种影响不但是政治和思想上的,而且对当时的自然知识发展,乃至文学写作都有深刻的影响” 。D 项,“中亚音乐没有中土音乐的五音音律”错误,从文章最后一段来看,应是没有“中土音乐的五音音律固有的缺陷” 。故选 A项。【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

9、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 项, “为中国文化具有多样性这一观点提供论据”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阐述域外文明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应是为“域外文明与中国文明高度关联这一观点提供论据” 。故选 C项。【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

10、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D 项, “同时中国高度系统化的文化也通过对佛教的影响,传入域外地区”错误,该推理有误,从文中来看,中国文化对佛教的影响应是“中国化” ,使之成为中国文明的一部分,文中没有信息表明,中国文化对佛教的影响传入了域外地区。故选 D项。【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4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

11、变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

12、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

13、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 “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暮 鼓铁凝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时段。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美优别墅的业主,房子都不小,院子也挺深。有一天,她的刚会说话的小孙女大声叫了她“奶奶”!她勉强笑着答应着,心中却是一惊:难道她

14、真的成了奶奶?她的儿子、孙女是保姆一手带大的,为了爱惜容颜,保证睡眠,她没为孩子熬过一次夜。后来她又有了孙女,她更没给孙女哪怕是象征性地换过一次纸尿裤。- 5 -她在十年前就提早退休了。同事们以为她要去自家的公司,她没这么做。她不想在家族企业里混,去了地产界的女友开办的一间农民工子弟学校做事。早晨醒来她奔进卫生间,惊恐地看见镜子里有一张旧报纸似的脸。黑眼圈,法令纹,起皱的鼻梁,爆着白皮的嘴唇。她意识到这是严重睡眠不足,她缺觉了。女人是不能缺觉的,所有的事都必须首先让位给她的睡眠。于是她不再去那学校。她爱孩子,更爱自己的脸。她恢复了以往的生活和健身,在黄昏里走路。她走上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

15、个拖着一把平头铁锨的老头和她齐头并进。她知道这是哪家施工队的工人,刚收工或者正要赶往哪个工地。到了丁字路口,老头果然拐向左边。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 “快点儿!菜汤都凉了!”她疑惑地看着迎面而来的这人,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

16、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 ;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耳边又响起一路上“老头”那粗砺的吼痰声,便更加难以承认刚才她一路的错判或者错认,她固执地想着自己的错认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假如生活的希望在于能够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生活的残忍也在于能够让不可能居然成为可能。这是一位励志作家在那间新工人子弟学校给孩子们演讲时说过的两句话,现在她差不多一字不落地想起了那作家的话,只不过把第一句和第二句的顺序颠倒了一下。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他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

17、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只不过,刚才跳跃在两人手中那小火把似的胡萝卜,转瞬之间已经缩得很短,好似教师站在黑板跟前握在手中的半截粉笔。就这- 6 -么一小会儿,火柴点烟似的一小会儿。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内

18、心变得踏实起来。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摘编自作家 ,2013 年第 7期)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写女主人公一直以为的“老头”竟然是个老太太,前后反差造成很强的艺术效果,使小说情节精彩奇妙,虽与生活实际不符,却又引人深思。B. 小说描写母子吃胡萝卜的情景, “拍打拍打” “蹭蹭” “掏出” “递给” ,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动作细节,生动传神地表现了“母亲”的爽朗和舐犊情深。C. “早晨醒来她奔进卫生间,惊恐地看见镜子里有一张旧报纸似的脸” ,运用比喻手法,刻画出女主人公暗淡无光

19、、皱巴巴的脸,形象可感。D. 小说以简约的文字交代女主人公的过往,交代她的身份,写了她退休后的工作;运用白描手法呈现平凡无华的小人物和日常生活场景,朴素简练。5. 小说中的住在美优别墅的女主人公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6. 小说结尾部分写女主人公昕到鼓声,作者这样处理有什么意图?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4. A 5. 生活优越、清闲。她富裕,有自家的公司,住在都市的别墅区;她清闲,十年前就提早退休了,不用帮忙带孙女。怕老,自私。她不愿意接受老的现实,听到刚会说话的小孙女叫自己“奶奶”,心惊肉跳;她爱自己的脸胜过孩子。 6. 在结构上,以暮中“鼓声”结尾,照应标题“暮鼓”,使小说结构严

20、谨。在主题上,“暮鼓”的寓意是日薄西山,临近结束,即将退场,却又坚强有力,引人觉醒,催人振奋,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解析】【4 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 ,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A 项, “虽与生活实际不符”错误,结合小说中该老太太的身份和当时的环境来看,老太太和她的儿子应该都是农民工,且是在建筑工地干活,从穿着服装等外在被误认为老头应该是符合生活实际的。故选

21、 A项。【5 题详解】- 7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小说中的住在美优别墅的女主人公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本题中,从居住的环境来看, “美优别墅的业主,房子都不小,院子也挺深” ,这说明她的生活应该是很优越,很富裕的,从生活的状况来看, “她在十年前就提早退休了。同事们以为她要去自家的公司,她没这么做。她不想在家族企业里混,去了地产界的女友开办的一间农民工子弟学校做事” ,她的生活很清闲,很自在;从她在家庭中扮演

22、的角色来看,她是母亲,也是奶奶, “她的刚会说话的小孙女大声叫了她奶奶!她勉强笑着答应着,心中却是一惊:难道她真的成了奶奶?她的儿子、孙女是保姆一手带大的,为了爱惜容颜,保证睡眠,她没为孩子熬过一次夜。后来她又有了孙女,她更没给孙女哪怕是象征性地换过一次纸尿裤” ,这是一个怕老而又自私的老太太,她爱自己的容颜胜过爱自己的孩子。考生围绕这些方面概括作答即可。【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结尾部分写女主人公听到鼓声,作者这样处理有什么意图?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然后找到结尾部分写“鼓声”的内容,然后从

23、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以及主旨的角度分析效果。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内心变得踏实起来。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结尾的“鼓声”虽也是暮色中的鼓声,虽也临近结束,却坚强有力,让“她”受到心灵的警醒,感悟到生活应该具有老而不衰、不抱怨、不消沉的态度,小说以此结尾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从情节结构的角度来看,小说的标题是“暮鼓” ,结尾以鼓声“与标题呼应,让小说的结构很严谨。考生围绕这些方面答题即可。【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

24、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8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l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2017

25、年 7月 17日,在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白皮书)中,关于我国通用语言文字普及规范、信息化建设、服务能力、语言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状况都有了数据支撑。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我国的普通话普及率已经从 2000年的53提高到 2015年的 73左右,预计到 2020年,普通话普及率将达到 80,这意味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书同文,语同音的梦想将会实现。 ”白皮书主编、语用司原司长姚喜双介绍说。2016年我国语言文字第一大研究热点就是服务“一带路”建设的语言问题研究。 “之所以说这是第一大热点,因为相关研究数量多,权威学者参与多,相关学术会议多,反映

26、出学术界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的家国情怀。 ”2016年火爆荧屏的央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约有 486 亿人次收看,成为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中国成语大会之后的又一文化品牌。这三个节目从字、词、篇的角度,展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体现了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云南省九河乡的普米族,除两名 60岁以上的老年人汉语不熟练外,其余 474名普米族人都能熟练使用汉语。同时,普米族人的母语意识近年也逐渐提高,一些家庭开始教孩子学习普米语。调查显示,现今台湾大学生对简化字的理解度 80以上者已超过六成,阅读简化字书报刊物没有问题。香港已开展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 20年,年均测试人数由 1996年的 l41人次发展

27、到 2016年的 7338人次。澳门 2016年有 387人次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达历史新高。汉语国际传播逐步推进,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 。我国已在 14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11所孔子学院和 l07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全球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的考生达 600万人次。(摘编自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首次发布)材料二:人类的一些种群长期生活在不同的地区,逐步分化出方言,最后形成独立的语言,语言的多样性由此形成。这是一个历史过程,至少需要 l 500年。因此语言中保存了使用该语言族群的大量历史信息。要了解语言分化的历史,必须结合使用该语言群体的分化历史。(摘编自“语言保护”多人谈)- 9 -材料三:广告

28、宣传中常见的用字错误:“绅士”误为“绅仕” 。随着中产兴起, “绅士”一词大行其道,常现身广告中。香港明星黄宗泽今年当选了某时尚杂志评选的“新绅仕” ,广告随处可见,但“绅仕”其实是“绅士”之误。 “绅士”指有现代文明修养的男士,其“士”是对男子的美称,不能写作“仕” 。 “士”古代指未婚男子,也可做成年男子的通称,或做男子的美称;“仕”则作动词用,通常指做官。(选自咬文嚼字公布 2016年十大语文差错)材料四:报道中禁止使用“哇噻” “妈的”等脏话、黑话等。近年来网络用语中对各种词语进行缩略后新造的“PK” “TMD”等(新媒体可用“PK”一词),也不得在报道中使用。近年来“追星”活动中不按

29、汉语规则而生造出的“玉米” “纲丝” “凉粉”等特殊词汇,我社报道中只能使用其本义,不能使用为表示“某明星的追崇者”的引申义。如果报道中因引用需要,无法回避这类词汇时,均应使用引号,并以括号加注,表明其实际内涵。(选自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材料五: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汉语)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这个国家就是中国。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材料六:- 10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有关我国通用语言文字普及规范、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在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中都有相关的数据。B. 在港澳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成效显

30、著:简化字在台湾得到一定程度的接受,香港、澳门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人数增长突出。C.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问题成为 2016年我国语言研究第一大热点,是因为相关研究数量多,权威学者参与多,相关学术会议多。D. 云南普米族有几百人熟练使用汉语,同时母语意识也开始提高,这表明我国在通用语言推广的同时,也重视汉语方言的传承。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 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制订了计划,到 2020年,我国普通话的普及率将达到80,到时中华民族的“书同文,语同音”的梦想将会实现。B. 央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取得成功,这说明我国在语言文化品牌建设

31、方面和优秀语言文化传承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C. 语言多样性的形成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语言中保存了使用该语言族群的大量历史信息,该语言群体的分化历史决定了语言分化的历史。- 11 -D. 中产兴起, “绅士”一词常出现在广告中,但是某影响较大的广告宣传语中将常用字“绅士”误为“绅仕” ,这反映出某些语文知识的欠缺。E. 新华社规定,近年来网络用语中对各种词语进行缩略后新造的词语和在“追星”活动中不按汉语规则而生造出的特殊词汇,一律不得在报道中使用。9. 世界正掀起汉语热,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原因。【答案】7. D 8. BD 9. 中国正在崛起,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位,学习汉语可以更接近世

32、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可以有更好的前途;汉语本身独特的魅力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国家推动汉语的国际传播,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解析】【7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要求选出“不恰当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D 项, “云南普米族有几百人熟练使用汉语,同时母语意识也开始提高,这表明我国在通用语言推广的同时,也重视汉语方言的传承”错误, “这表明重视汉语方言的传承”错误,云南普米族有几百人熟练使用汉语,同时母语意识也开始提高,说明重

33、视“少数民族母语” ,普米族使用的是汉语,而不是“汉语方言” 。故选 D项。【8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 “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 项, “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制订了计划,到 2020年,我国普通话的普及率将达到 80,到时中华民族的书同文,语同音的梦想将会实现”错误,从材料一第二段来看,这是白皮书主编、语用司原司长姚喜双的观点,而不是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制定的计划

34、。C 项, “该语言群体的分化历史决定了语言分化的历史”错误,选项表述太绝对化。材料二只是说“要了解语言分化的历史,必须结合使用该语言群体的分化历史” 。E 项, “一律不得在报道中使用”错误,一些词语可以在特定媒体中使用,一些词语可以使用其原意。故选 BD两项。【9 题详解】- 1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世界正掀起汉语热,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原因” ,然后到材料中筛选出相关的信息,如中国的影响、汉语的魅力、国家推动汉语传播的措施等,依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如材料一“2016 年火爆荧屏的央

35、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约有 486 亿人次收看,成为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中国成语大会之后的又一文化品牌。这三个节目从字、词、篇的角度,展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体现了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材料五“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汉语)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这说明汉语本身就具有独特的魅力;如材料一“汉语国际传播逐步推进,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 。我国已在 14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 511所孔子学院和 l07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全球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的考生达 600万人次” ,这说明国家在推动汉语国际传播方法做出了努力;从材料六的图表来看,中国国内的生产总值居

36、世界第二位,而且汉语水平考试人次也是逐年递增,这说明中国正在崛起,这也是汉语热的原因。考生结合这些内容答题即可。【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

37、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

38、),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 13 -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小题,l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李虚己,字公受。父寅,仕江南国 李氏。江南国除,伪官皆入留京师。举进士,起家为衢州司理参军。母

39、老,弃官以归。虚己亦中进士第,知遂州。时太宗励精政事,尝手书累二十余纸,日:“公勤洁己、奉法除奸、惠爱临民者,乃可书为劳绩,月给奉以实钱。 ”命有司择群臣以治最闻者赐之,仍谕日:“除奸之要,在乎奉法,不可因以生事。 ”时虚己被赐因献诗自陈父子遭遇荣及祖母帝悦为批其纸尾日虚己学古入官荣亲事生奉书为郡欲布新规朕得良二千石矣遂赐五品服,又赐其祖母钱五十万,命儒臣遍阅所批诏。虚己请罢其妻封以授祖母,诏悉封之,世以为荣。会遣使察川峡吏能否,而州多不治,唯虚己与薛颜等数人,以能任职称。以便亲,请通判豫章。是时寅已谢归,春秋高,寅母尚无恙,虚己双舆迎侍。寅至豫章,乐其山水,曰:“此可以终吾身也。 ”遂临州之

40、东湖,筑第宇以居。虚己累迁兵部郎中。求补外,真宗称其儒雅循谨,特迁右谏议大夫。迁尚书工部侍郎。求分司南京,卒。初,虚己分司南京而归。其季虚舟仕至余干县令,坐法免官,不复言仕。初,太宗既赐虚己钱,翌日,以语宰相日:“虚己诗思可嘉,予钱五十缗矣。 ”宰相对以所予乃五十万,帝知其误,由是诏群臣以章献者閣门勿受,皆由中书、门下阅而上之。然论者谓虚己父子笃行,家甚贫,虽人主一时之误,殆天赐也。寅事亲孝,治家有法,闺门之内肃如也。虚己以孝友清慎世其家。虚己喜为诗,数与同年进士曾致尧及其婿晏殊唱和。初,致尧谓日:“子之词诗虽工,而音韵犹哑。 ”虚己未悟。后得沈休文所谓“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 ,遂精于格律。

41、有雅正集十卷。(选自宋史李虚己传 ,有删改)【注】江南国:南唐。浮声:平声。切响:仄声。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旬,正确的一项是( )A. 时虚己被赐因献诗自陈父子遭遇荣及祖母帝悦为批其纸尾曰虚己学古入官荣亲事生奉书为郡欲布新规朕得良二千石矣B. 时虚己被赐因献诗自陈父子遭遇荣及祖母帝悦为批其纸尾曰虚己学古入官- 14 -荣亲事生奉书为郡欲布新规朕得良二千石矣C. 时虚己被赐因献诗自陈父子遭遇荣及祖母帝悦为批其纸尾曰虚己学古入官荣亲事生奉书为郡欲布新规朕得良二千石矣D. 时虚己被赐因献诗自陈父子遭遇荣及祖母帝悦为批其纸尾曰虚己学古入官荣亲事生奉书为郡欲布新规朕得良二千石矣11. 下列

42、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江南国,即南唐,五代十国时期李氏在江南建立的政权,后主是著名词人李煜。B.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某些官员。C. 古代极重长幼之序,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次序, “季”表示排行第四。D. 格律,文中指诗、词、曲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虚己政绩突出。他因政绩突出获得太宗亲笔书写的勉励官吏的书法;朝廷派人考察川峡官吏的治理能力,他获得好评。B. 李虚已孝顺长辈。他继承父亲孝顺的传统;请求免掉妻子的封号

43、而把封号赐给自己的祖母;他为侍奉长辈请求到豫章任职。C. 李虚已深受赏识。皇帝提拔他,并给他优待;皇帝要奖赏他五十缗钱,宰相认为应该奖赏五十万缗钱,皇帝同意了宰相的意见。D. 李虚己喜欢作诗。李虚己多次和曾致尧、晏殊唱和,曾致尧指出李虚己诗词的不足,李虚己没有明白,后来有所领悟,精通格律。13. 翻译下列句子。(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2)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答案】10. B 11. C 12. C 13. (1)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的变故。(2)樊哙说:“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未节,行大礼

44、,不必讲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解析】【10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 15 -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 “时虚己被赐,因献诗自陈父子遭遇,荣及祖母。帝悦,为批其纸尾曰:虚己学古入官,荣亲事生,奉书为郡,欲布新规,朕得良二千石矣” ,这段话是说“当时李虚己得到赐书,于是献诗自述父子的遭遇,使自己的祖母也得到荣光。皇帝高兴,在他的诗的末尾批写道:李虚己学习古人做官,使亲人荣

45、光,侍奉生者,接受赐书后出任太守,想建新的楷模,我得到好的太守了” ,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虚己” “父子遭遇” “祖母” “帝”等,然后依据语法关系和句意进行排除,如“虚己被赐”和“献诗”是两件事,各自独立,且结构完整,中间应该断开,排除 AC两项;皇帝的批词中是评价李虚己“为官” “奉亲”等表现,其中“荣生”和“事生”都是奉养亲人的表现,故二者应放在一起,排除 D项,故选 B项。【11 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

46、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C 项, “季表示排行第四”错误,“季”不一定表示排行第四,还可以表示排行最后的。【1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 项, “皇帝要奖赏他五十缗钱,宰相认为应该奖赏五十万缗钱,皇帝同意了宰相的意见”错误,从文中来看,应该是宰相奖赏李虚己五十万缗钱后,皇帝对宰相说奖赏李虚己五十缗钱,这时宰相才知道自己搞错了。故选 C

47、项。【1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 “所以” ,古今异义,的原因;“者,也” ,判断句;“出入” ,偏意复词,偏在“入” ,即进入;“非常” ,古今异义,意外变故。第二句中, “顾” ,顾及;“细谨”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细枝末节;“让” ,谦让;“方” ,正, “为” ,是;“鱼肉” ,古今异义,鱼和肉;“何辞为” ,还告辞什么, “为” ,语气助词。- 16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48、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 、焉、耶(邪)

49、等等;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 “而”字前面要断开)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 “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 ,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