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世界现代史专题十五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讲义.doc

上传人:Iclinic170 文档编号:1093405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8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世界现代史专题十五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世界现代史专题十五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世界现代史专题十五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讲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世界现代史专题十五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讲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世界现代史专题十五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讲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专题十五 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挖命题【考情探究】5 年考情考点 主要内容考题示例 考查角度 核心素养 预测热度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新经济政策2014 江苏单科,15,3 分 固定粮食税的实 施 历史解释 2015 江苏单科,19,3 分 斯大林模式 的局限性 时空观念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斯大林模式”2016 江苏单科,19,3 分 斯大林模式的弊 端 史料实证二战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1)赫鲁晓夫改革(2)戈尔巴乔夫改革 2018 江苏单科,18,3 分 赫鲁晓夫改革 史料实证 分析解读 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江苏高

2、考每年都有涉及,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其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是命题重点,尤其注重对核心素养立意的考查。考查材料的选取多为文字和图片两种,强调能力立意,注意与现实的联系和启发意义。复习本单元要注重对现实有较强借鉴意义的知识点的复习,注意不同领导人执政时期经济政策的演变,切实理解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等,适当联系必修一、必修三中与这一阶段相关联的政治、思想等内容。【真题典例】2破考点【专题概览】一、时空定位二、知识线索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充满挫折的探索,建立了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对人类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前期列宁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

3、策,维护了十月革命的成果,又通过实行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斯大林统治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现了经济的突飞猛进,并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使苏联一跃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经济和军事大国;但其存在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缺陷,后来逐渐僵化,失去活力,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二战后苏联为摆脱斯大林模式对经济发展的束缚不断进行改革,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考点集训】考点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1.(2018 江苏苏北四市一模,17)19181919 年间,在苏俄的交通枢

4、纽、城乡结合部出现一批批贩卖粮食或其他物品的“背口袋的人”,从事黑市交易,尽管政府对这些人的处置十分严厉,但始终无法杜绝。有关资料表明,在此时期“背口袋的人”对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数额达 58%65%。这说明苏俄( )A.农业措施没有严格执行 B.余粮征集制影响民众生活C.经济政策不符合国家需要 D.自由贸易一直没有禁绝答案 B2.(2018 江苏常州 1 月,17)1922 年,苏俄在重申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和禁止买卖的同时,从3法定意义上确认了个体农民的存在和农民自由选择土地利用形式的权利。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苏俄( ) A.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 B.农村改革进一步发展C.土地国有政策的动摇 D

5、.小农土地所有制的确立答案 B3.(2018 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16)1925 年,苏联的一位农妇马秀拉给农民报写信说:“共产党好像竭力要使所有的农民变穷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就会从贫农队伍中除名,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把他看作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材料表明( )A.农民对战后继续实行余粮收集制不满B.新经济政策并没有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C.新经济政策导致农民成为政权的敌人D.农民对经济状况改善后政治地位的担忧答案 D4.(2015 海南单科,17,2 分)1924 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 。此后,党

6、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 。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答案 B5.(2014 课标,34,4 分)1928 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答案 D考点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2018 江苏南京、盐城二模,16)以下数据摘自齐世

7、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的1928 年和 1940 年苏联主要产品产量简表项目 1928 年 1940 年 增幅(%)钢(万吨) 430 1830 326煤炭(万吨) 3550 16600 368棉织物(亿米) 26.78 39.54 48谷物(万吨) 7300 9550 31对该表反映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农业集体化运动解决了粮食供应问题B.五年计划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C.新工业化模式成为经济发展重要途径D.以指导性计划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答案 C2.(2016 课标,34,4 分)1928 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 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

8、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 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4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答案 B3.(2016 浙江文综,22,4 分)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答案 C4.(2015 课标,34,4 分)1930 年苏联粮食产量为 835.4 亿千克,1931 年降至 694.8 亿千克;1930 年苏联粮食出口 483 亿千克,1931 年增至 518

9、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 A考点三 二战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1.(2018 江苏苏北四市高三上学期期中,17)历史学家黄安年评价某经济体制改革,“在冲击旧有模式方面的勇气上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他评价的最有可能是( )A.苏俄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余粮收集制B.苏俄采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C.赫鲁晓夫下放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D.戈尔巴乔夫推行企业租赁和承包制度答案 C2.(2018 海南单科,1

10、1,2 分)1956 年 12 月,人民日报刊文指出: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已经成为影响许多国家共产党及党与党相互团结的重大问题;对斯大林的错误应该批评,但必须在肯定和维护他正确方面的前提下进行。与此直接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A.万隆会议召开 B.越南战争爆发C.苏共“二十大”召开 D.朝鲜战争停战答案 C3.(2018 江苏苏锡常镇二模,17)1958 年,苏共中央计划三到五年内,将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但在赫鲁晓夫的要求下,不到一年就完成了。结果,大多数集体农庄由于要花费大笔钱财购买机械设备,不得不取消或推迟许多计划内的项目;由于缺乏技术人员,许多拖拉机处于闲置状态,这

11、项改革最终不了了之。由此可见,“拖拉机改革”失败的直接原因是( )A.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旧模式B.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C.操之过急,缺乏科学规划D.未能调动农民积极性答案 C4.(2018 课标,35,4 分)1959 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 7 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 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5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答案 A5.(2018 江苏海门中学高三适应性考试,18)1966 年苏联正式推行“新经济体制”,其中包括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增强国家计划在

12、编制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减少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企业支配利润的权限。由此可以看出“新经济体制”( )A.对斯大林模式有所冲击B.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主导作用C.完善巩固了斯大林模式D.放弃使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答案 A探史料探究一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史料呈现史料 1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牲畜种类和数量、作业方法、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

13、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 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 13.2%,土豆7.5%,牛肉 5%。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 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 432千克和 30 千克,比革命前 1913 年的 540 千克和 31.4 千克还要低。中学历史教学史料 2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世界历史读史指导史料 1: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特点和影响史料主旨 史料 2:斯大林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唯物史观史料 1:农业集体化政策并未促进苏联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14、,实施越久,弊端越大。史料 2:斯大林的经济政策忽视了经济规律史料解读 重点阐释史料 1:苏联农业集体化造成农业长期落后。说明集体农庄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史料 2: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公有制经济。说明斯大林忽视了私有制的合理性史料认识 斯大林模式迅速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史料应用1.根据史料 1 及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工业化有何重要特点。答案 片面发展重工业;国家对农业的强制剥削,牺牲农民利益为工业化积累资金。2.斯大林,有人视他为天之骄子,扭转俄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巨人;也有人说他是残暴凶狠的魔鬼,十恶不赦的历史罪人。据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15、答案 他创立了斯大林模式,将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世界工业强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但这一体制高度集中的弊端以及片面发展重工业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探究二 从“修补”到“蜕变”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史料呈现6史料 1 赫鲁晓夫所进行的经济管理体制改组作为战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对后来的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应该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开拓者。他勇于突破旧的模式,探索新的道路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但是,他毕竟受到历史局限性的束缚,对社会主义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病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还缺乏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因此也就不可

16、能产生成熟的改革理论和思想。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史料 2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读史指导史料 1: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史料主旨 史料 2: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史料解读家国情怀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找到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史料解读重点阐释史料 1: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小修小补”失败。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不清。史料 2:戈尔巴乔夫改革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

17、苏联解体史料认识斯大林模式弊端丛生,赫鲁晓夫改革是突破斯大林模式的一次不成功的尝试,戈尔巴乔夫改革在经济上突破了这一体制,政治上却又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史料应用1.结合史料 1 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答案 史料 1 表明,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不会成功。2.如何认识史料 2 中的观点?答案 戈尔巴乔夫“剥卷心菜”的过程就是他改革的过程,先改革经济,未取得成效后又转向政治改革。在政治上,倡导“民主化” “公开性”,实行多党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18、过专题【五年高考】A 组 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1.(2016 江苏单科,19,3 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答案 C2.(2015 江苏单科,19,3 分)“20 世纪 50 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 1/10 到 1/5,因而被 28 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 年,苏联自身只有 11

19、%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答案 B73.(2014 江苏单科,15,3 分)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 份 19201921 19211922 19221923 19231924平均税款(卢布) 10.30 6.11 3.98 3.06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 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 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答案 BB 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17 课标,34,

20、4 分)1953 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答案 A 2.(2017 海南单科,18,2 分)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 1940 年间,一段时期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这一时期是( )A.二月革命时期 B.国内战争时期C.农业集体化时期 D.德军入侵时期答案 B3.(2015 山

21、东文综,21,4 分)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 19291938 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 )答案 A4.(2014 大纲全国,21,4 分)1928 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 。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答案 CC 组 教师专用题组8考点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1.(2015 天津文综,9,4 分)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

22、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 )A.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B.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C.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答案 A2.(2015 广东文综,22,4 分)发生在 1920 年苏俄的现象有( )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答案 C3.(2014 安徽文综,20,4 分)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 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苏维埃政

23、权农业税过重 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 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答案 B考点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2013 课标,35,4 分)1931 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 50100 年。我们应当在 10 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 (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答案 B2.(2013 课标,33,4 分)1952 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 80 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 1940 年增加了 48%。以

24、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答案 D考点三 二战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1.(2017 课标,35,4 分)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9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答案 D2.(2014 福建文综,22,4 分)1952

25、年到 1964 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 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 15.69 倍。这是 (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答案 D【三年模拟】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64 分)1.(2019 届江苏苏州高三期初调研测试,17)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始于 1926 年,到 1940 年也就是 14 年中,苏联完成了两个半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平均每年增长率是 19.2%,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平均每年增长率是 17%,到 1940 年,苏联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其国民生产

26、总量仅次于美国,经济产值在世界总量中的比例从 4%跃升到 19%。上述成就的取得主要是因为( )A.新经济政策促进经济的迅速恢复 B.资本主义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创建 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速度惊人答案 C2.(2019 届江苏海门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调研,19)赫鲁晓夫继承了一份可怕的遗产。 “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 ”为此,他的农业改革措施是( )A.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B.组织个体农民,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C.收购制代替产品义务交售制D.建立家庭农场,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答案 C3.(201

27、9 届江苏南京高三学情调研,17)布哈林说:“托洛茨基主义的思想家天真地认为,每年最大限度地把资金从农业抽调到工业能保证整个工业的最大发展速度。但是,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只有工业在农业迅速增长的基础上达到高涨这样的结合下,我们才能长期地保持最大速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工业发展打破纪录。 ”这表明他主张( )A.协调工农业发展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推行农业集体化 D.加快农业的发展答案 A4.(2018 江苏海门一调,19)一位俄共领导人抱怨说,经济政策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 。列宁解释说,政策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用非共产党员的手来建设共产主义” 。

28、该政策( )A.保证了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B.利用经济危机推动工业化建设C.开创了新型的工业化模式D.促进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答案 D5.(2018 江苏百校大联考,19)从 1920 年到 1926 年,苏俄(联)共与外国资本家签订 135 个合同,并和美、英、日等国签订过为期 20 年或 30 年的金矿、锰矿、石油开发协定。这些外资10项目都是有选择的、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和受法律监督的,到一定年限,苏俄(联)可以无偿地把租让企业收归国有。这表明当时苏俄(联)实行的经济政策( )A.具有国家资本主义的色彩B.排斥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C.体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D.严重脱离苏俄(联)的社会实际答案

29、 A6.(2018 江苏苏州期初,17)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说:建设社会主义“依靠个人兴趣,依靠从个人利益上的关心,依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达到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向共产主义” 。由此可见(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确保了国内战争胜利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可巩固工农联盟C.斯大林模式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D.农业集体化推动苏联农业持续发展答案 B7.(2018 江苏南京三模,17)1938 年,苏联政府在一份决议中指出:企业中不安心工作者、懒汉、旷工者和贪图私利的人给工业、运输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

30、他们常常只工作 45 小时,白白浪费了其余 23 小时的工作时间,国家和人民因此常常每年损失几百万个工作日和几十亿卢布。该决议反映出当时苏联( )A.工人阶级队伍觉悟低下 B.国民经济呈现衰退景象C.工业化的目标难以实现 D.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初显答案 D8.(2018 江苏苏北四市期中,15)下表为“苏联一五计划部分重要产品指标完成情况” 。关于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产品项目 1928 年 “一五”计划初步方案 实际完成数(1932 年)煤(万吨) 3550 6800 6440石油(万吨) 1160 1900 2140生铁(万吨) 338 800 616钢(万吨) 430 830 592汽

31、车(万辆) 0.07 2.39拖拉机(万辆) 0.13 4.89A.煤和生铁的增长率最高B.苏联新型工业化模式优势初显C.苏联按计划实现了工业化D.各项产品均超额完成预定指标答案 B9.(2018 江苏徐州高三考前模拟,18)1958 年赫鲁晓夫将机器拖拉机站进行改组,把拖拉机卖给集体农庄,这是符合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正确措施,可是赫鲁晓夫把这一改革解释为“有助于把集体农庄所有制转变为全民所有制”,并且强调指出这一措施不是“所有制的倒退” 。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A.破除了经济发展的桎梏 B.未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C.平衡了农轻重发展比例 D.强化了国家对农业管理答案 B10.(2018

32、江苏无锡期中,17)有人说,“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已经处于严重的经济、社会、精神道德和政治危机之中(而)30 年前在苏联开始的改革被社会上很多人视为期11盼已久的事情” 。这里提到的“30 年前”的苏联改革( )A.放弃工业化的方针 B.具有实事求是的作风C.偏离社会主义道路 D.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答案 D11.(2018 江苏宝应中学检测一,20)下列关于赫鲁晓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改革初期农业形势有所好转赫鲁晓夫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1985 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后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同步进行,

33、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戈尔巴乔夫的“过”主要体现在政治改革中没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改革加速了苏联解体的进程A. B.C. D.答案 C12.(2018 江苏如皋期初,13)导致下图(出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中 1980 年后中苏两国粮食产量出现不同趋势的原因是(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了农村的改革中国实行“包产到户”,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戈尔巴乔夫的经济“加速发展战略”陷于困境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 B. C. D.答案 D13.(2017 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 5 月,16)1918 年 3 月,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列宁提出了发

34、展国家资本主义,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严格的计算和监督,建立合作社等具体设想,作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大生产的中间环节。这说明以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 )A.主张全面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已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C.设想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D.决定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答案 C14.(2017 江苏扬州三模,16)关于新经济政策,学者郑异凡提出:“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并不新,只是 1918 年春政策的继续;斯大林和季诺维也夫等人强调新经济政策仅仅是退却,是对农民的暂时让步,要求转入进攻。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新经济政策与 1918 年春的政策相同B.新经济政策的“退却”是指退回到资本主义12C

35、.“对农民的暂时让步”是指实行余粮收集制D.“转入进攻”的办法包括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答案 D15.(2017 江苏苏北四市期中,17)1932 年 12 月 27 日,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和苏联人民委员会通过决议,在全国实行身份证制度,唯独不给农民发身份证,理由是防止广大农业居民在国内各地不受控制地移动。这一做法( )A.促进了农业的持续增长B.保证了工业化顺利进行C.巩固了苏联的工农联盟D.维持了工农业均衡发展答案 B16.(2017 江苏南京 9 月,16)“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的私人土地上辛勤劳作,因为在那里,他们可以按照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耕种,然后在公开市场上以他们所能得到的最高价格、而不是

36、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产品。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 3%到 5%,却生产了 25%到 30%的苏联的农产品。 ”以上现象客观上反映了( )A.单一公有制的产生B.新经济政策的成效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D.余粮收集制的扩大答案 C二、非选择题(共 13 分)17.( 2018 江苏南通等七市 5 月,23)新经济政策是历史上从行政命令式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第一次尝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当时许多领导人都把实施新经济政策看作是一种退却,以拯救苏维埃政权。正如列宁所强调,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正是从这一点产生了巨大意义。就

37、整体而言,新经济政策确实是由军事共产主义向后退却,用当时的说法,由直接进攻改为迂回。但是,这样理解是不够的。对当时的苏俄来说,首要的任务应当是全力抓经济,为落后的俄国创造社会主义所必须的物质条件。摘编自郑异凡对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诠释及其命运材料二 社会主义无非是从国家资本主义垄断再向前迈进一步。国家资本主义较之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目前的情况,是一个进步。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如果我们现在能紧紧“抓住”这个环节,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一定能够掌握整个链条,否则我们就掌握不了整个链条,建不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列宁选集材料三 新经济政策是一种二元的行政市场体系,庞大的行

38、政指挥机制总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或者以行政和法律的形式干预经济过程,或者直接参与生产。(20 世纪)20 年代对农民生活的调整实际上总是带有“军事共产主义”的色彩。同时由于新经济政策本身的不系统、不完善,苏联 20 年代的经济远没发挥尽其潜力。作为创造性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一例实践,新经济政策非常值得人们认真研究。徐向梅新经济政策:俄罗斯史学研究新视角评介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新经济政策是如何向农民13“让步”的?(4 分)(2)据材料二,概括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5分)(3)据材料三,分析

39、苏联 20 世纪 20 年代的经济“远没发挥尽其潜力”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从政策转变和体制创新两方面谈谈新经济政策的当代意义。(4 分)答案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俄国经济落后。(2 分)让步: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2 分)(2)实质: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通过自由贸易探索社会主义与小农经济的结合。(2 分)意义:国民经济迅速恢复;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分)(3)原因:国家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建设;新经济政策体系不完善。(2 分)意义:制定经济政策要从本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要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与其配套的社会主义新体制。(2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