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专题闯关检测时间:45 分钟 分值:85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4分,共 48分)1.(2019辽宁葫芦岛协作体联考)有学者认为商周之际的中国文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是全方位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革命”。其意义,当然不仅仅是在王权易姓,还在于理性超越了信仰,引领了此后三千年的文明。材料反映了( )A.分封制取代内外服制是历史的进步B.西周的制度推动了各地的文化认同C.西周制度文化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D.礼乐制度确立使自然信仰逐渐衰亡答案 C 西周实行分封制 ,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确立,以严格的等级制度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以政治制度
2、的理性超越了信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故 C正确。2.(2019广东茂名模拟)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公方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周官(周)然封伯禽、康叔于鲁、卫,地各四百里太公于齐,兼五侯地 史记A.西周的疆域极为广阔B.天子对地方控制严密C.西周的分封等级分明D.西周的诸侯势力强大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 西周时期,在地方实行分封制 ,按照等级高低对诸侯分封大小不等的封地,故选 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西周的疆域如何,排除 A项;西周时期,周天子对地方控制
3、相对松弛,故 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诸侯势力大小,排除 D项。23.(2019湖南衡阳模拟)晋献公夺取晋国国君位置后,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国无公族”。这样一来,政权就落到卿大夫手中,于是就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这说明( )A.西周的分封制开始瓦解 B.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C.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 D.家国体制退出历史舞台答案 B 从材料信息可知 ,晋献公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 )势力屠杀殆尽,造成“晋国无公族”,使政权落入卿大夫手中,最终导致三家分晋。也就是说,晋国没有亲族的支持,导致卿大夫夺权,这说明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
4、故选 B项。材料未体现 A项;材料信息强调公族的作用,无法体现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故 C项错误;D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4.(2019湖南怀化模拟)历史学家研究发现,春秋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 516人,出身低微的占26%;战国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 713人,出身低微的占 55%。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B.东周权力关系变化C.贵族政治彻底结束D.官僚政治已经形成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 从春秋到战国,在政治上活动的人 “出身微贱的”比例迅速上升,这反映了当时世卿世禄制受到冲击,权力关系发生变化,故选 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百家争鸣”,故 A项错误;C 项中的“彻
5、底结束”与史实不符,排除;官僚政治形成于秦朝,郡县制的建立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 D项错误。5.(2018山东济宁模拟)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但考古发现,在长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洛阳王城、郑州碧沙岗和山西侯马等地春秋中晚期以至战国之际的遗址中,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由此可见春秋时期 ( )A.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B.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平原C.中原地区的战乱严重影响了这些地区经济发展D.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答案 D 从材料信息可知 ,据考古发现,春秋时期的许多墓葬中发现的
6、农业生产工具多为青铜器和石、骨、蚌器。这些实物史料说明春秋时期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故选 D3项。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长江流域,故 A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信息无法体现 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原地区战乱对这些地区经济的影响,故 C项错误。6.(2018山东德州模拟)后汉书卷七十六载:“(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材料旨在说明( )A.兴修水利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B.采用犁耕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C.使用曲辕犁大幅增加了耕地面积D.盐铁官营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普及
7、答案 B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 ,王景是东汉时期人 ,故 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得出材料重在强调采用犁耕技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 B项正确;曲辕犁是唐朝时出现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 C项错误;盐铁官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D项错误。7.(2018湖南衡阳一联)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国家对市场有一套管理制度,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下面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虣”,管理度量衡的“质人”。西周的这套做法( )A.打破了“工商食官”局面 B.强化政治等级制度C.促进国家管理制度化 D.不利于工商业
8、发展答案 C 西周时期并没有打破 “工商食官”政策,故 A项错误;政治等级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B项错误;材料中“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虣,管理度量衡的质人”体现出国家管理走向制度化,故 C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对市场进行管理,有利于商业的发展,故 D项错误。8.(2018河北石家庄一模)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 )A.三省集体议
9、政提高了行政效率B.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的机构C.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4D.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答案 C 从材料信息可知 ,秦汉时期,丞相位高权重。到了南北朝时期 ,“门下”从皇帝的侍从机关发展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故选 C项。A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B 项与史实不符;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后,宰相退出了权力中心,故 D项与史实不符。9.(2018河北唐山一模)秦始皇在全国进行各项标准化建设,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注意整顿各地风俗习尚。这些建设的实行主要借助于( )A.君主专制的决策模式 B.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C.嬴政本人的雄
10、才大略 D.分久必合的历史大势答案 B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 ,建立了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便于秦始皇在全国进行各项标准化建设,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注意整顿各地风俗习尚。故选 B项。A、C 两项并非主要原因;“历史大势”并不意味着这些建设必须在秦始皇时期得以实现,排除 D项。10.(2018广东汕头一模)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从十多万片甲骨中精选 41 956片分类进行编排,共分成奴隶和平民、奴隶主贵族、官吏、军队刑罚监狱、战争、农业、商业、建筑、天文历法、祭祀等二十多个类别。由此可推知( )A.史家的研究大都具有主观偏见B.甲骨文已是成系统的文字C.当时已建立强有力
11、的中央政权 D.当时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 郭沫若精心研究了甲骨文字后 ,主编了甲骨文合集,将甲骨分为二十多个类别,这说明甲骨文已是成系统的文字。故选 B项。史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但不能说大都具有主观偏见,故 A项错误;甲骨文出土于殷墟,殷商时期并未建立中央集权,故 C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信息无法体现 D项。11.(2018山东济宁 3月模拟)下表为汉代政治家提出的思想主张。这些主张体现出的共同的治国策略是( )时期政治家主张汉文 贾谊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5帝时期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汉景帝时期晁错昔高
12、帝初定天下大封同姓分天下半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A.无为而治 B.强干弱枝C.郡国并重 D.重视儒术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 贾谊、晁错和主父偃都主张削弱王国的力量以加强中央集权 ,这体现了强干弱枝的治国策略。故选 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 A、C、D 三项。12.(2018湖北八市 3月模拟)董仲舒哲学之“天”的属性是由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三者相结合的混合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道德之天是核心,“仁”是“天”的精神,“天”是“仁”之表象。董仲舒这样构建“天”的目的是(
13、)A.神化儒家学术,强调“独尊儒术”的必要B.吸收道家、阴阳家学说改造儒学C.利用儒家的仁德之政解决现实需要D.论证“天人合一”的观念答案 C 由材料信息可知 ,董仲舒以“道德之天”为核心 ,将“仁”与“天”结合,其主要目的是要求君主效法道德之天,进而把儒家的仁德之政与西汉的治国策略相结合,以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故 C项符合题意。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独尊儒术”,故 A项错误;董仲舒改造儒学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故 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天人合一”,排除 D项。二、非选择题(共 37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
14、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9 分)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 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
15、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6分)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马端临文献通考等北宋商税情况简表年 代 年商税额 指 数995998年 400万贯 10010041008年 450万贯 1131058 年 700万贯 17510641068年 846万贯 2121077 年 879万贯 220来源: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3)分析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4 分)(4)依据上述材料,
16、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6 分)答案 (1)孟子:农商平等 ;商鞅:重农抑商。7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2)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3)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4)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有财政等方面的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14.(2018山西太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大学载“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
17、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做主,由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南阳人为纪念这两位太守,修建了一座“二郡守祠”,俗称“父母祠”。“父母官”一词由此而来,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的敬称。据汉书后汉书等整理解读材料并
18、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所述历史现象的认识。(要求:准确概括历史现象,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 分)答案 示例现象:中国古代对官民关系的定位是官员爱民如子,民视官如父母。(4 分)认识:受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影响,出于发展农业生产、保证政府财政收入和维护统治的需要,官员往往爱民如子;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政治与伦理相结合,百姓把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称为父母官,表达了自己对官员的肯定和爱戴。(4 分)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有利于缓和官民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政府财政收入;但另一方面,这种界定也强化了官民的不平等性,不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4分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