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通过透镜看世界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望远镜、显微镜是由多个透镜组合而成的。2.了解望远镜、显微镜的基本作用。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利用两个透镜组成望远镜的实践过程。2.经历利用两个透镜组成显微镜的实验操作过程。3.初步学习逆向、类比的物理思维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宇观世界和微观世界进行观测的兴趣。2.增强学生的自然审美能力,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3.进一步形成科学的认识观。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望远镜、显微镜的结构和基本作用。教学过程情景导入400 多年前,荷兰的詹森还是一个 13 岁的男孩,他的爷爷是一们眼镜制造商。一天,他正在玩镜片,心
2、想:一个镜片可以使物体放大一些,把两个镜片摞在一起会怎样?于是,他一手拿一个凸透镜片把它们重叠在一起,看地板上的花纹,当他的手上下移动时,地板上的花纹便忽大忽小,他把镜片的距离固定,花纹一下变得又粗又大。詹森拿着镜片跑到花园里,看到树叶上有一个小甲壳虫,他把两个镜片的距离拉开,一看,哟,小甲壳虫简直成了一只小鸡!后来,詹森在爸爸的帮助下,用铁铁制作了世界上最早的显微镜。关于显微镜,你又了解多少呢?一起来学习吧!教学活动本节分为四个教学板块:(1)望远镜;(2)欣赏:展望遥远的宇宙空间;(3)显微镜;(4)欣赏:奇异的微观世界。一、望远镜 讲望远镜之前,可以先复习一下放大镜。用放大镜可以看清书本
3、上的小字等较小的物体,要想看远处的物体,用一个放大镜就无能为力了,这就引入了望远镜。照课本 P81 介绍望远镜的结构。利用望远镜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主要是由于望远镜物镜的直径比眼睛的瞳孔要大得多,它可以收集更多的光线,使远处的物体看起来更明亮。对于视角的问题,只要作简要的介绍,让学生知道有这么一个概念,不要求学生完全理解。主要还是要强调两个透镜的组合作用。 课本中主要介绍了开普勒望远镜,同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其他类型的望远镜,扩大学生视野。活动:阅读课本 P81,动手做:做一架望远镜。取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通过两个透镜远处的物体。调整两个透镜间的距离,起码到看得最清楚。你能看清元老睥物体吗?如果
4、不以有,将两处透镜的位置对调,有什么发现?注意:不能用永远镜直接观看太阳,否则有导致眼睛失明的危险。二、欣赏:展望遥远的宇宙空间(1)天文永远镜中的月球环形山(如图);(2)安装在北京天文台兴隆站的反射望远镜口径 2.16m,夜晚能观测到亮度相当于 20km外的一根点头的火柴发出的光那样的星星(如图);(3)天文爱好者常用的望远镜(如图);(4)美国 1990 年发射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可以观测到 100 多亿光年远的早期宇宙景观。人们把它称为“揭开天文学新纪元的望远镜”;(5)哈勃望远镜拍报的正在孕育新恒星的星云。三、显微镜学过望远镜之后,学生知道了利用两个透镜的组合,可以制成望远镜,望远镜的
5、物镜距离要观察的物体较远,使物体成一缩小的实像。如果利用物镜使近处的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这个实像再经过目镜放大,就能看清楚细胞等非常微小的物体,这就是显微镜。从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能使物体成放大的实像,凸透镜又能成放大的虚像,引导学生去思考:先用一个凸透镜使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然后再用另一个凸透镜把这个实像再一次放大,就能看清很微小的物体了,这就是显微镜的原理。教学时可以在投影片画一小物体,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投影片画面上的这个物体,再把投影片放到投影仪上,让学生观察屏幕画面上的这个物体,然后让学生拿着放大镜再去观察这个物体。说明这就是显微镜的原理,显微镜是利用两个透镜放大作用的组合制成的。
6、这里可以让学生讲一讲感受。活动:阅读课本 P83,动手做:做一架显微镜。让学生试着用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做一架显微镜,并观察微小细微的物体。四、欣赏:奇异的微观世界板书设计7.通过透镜看世界教学反思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的工作原理,要想让学生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必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先前知识,那就是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学生只有在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才能够上好本节课。所以在上本节课之前,务必的要进行一下课前的复习准备工作。我经过对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工作原理的复习之后,发现学生在理解和应用望远镜和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的工作原理上就容易多了。另一方面,我又让学生对比望远镜和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的工作原理的不同,由此又通过对比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