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三单元2第11讲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课后达标检测(含2019届新题,含解析)岳麓版.doc

上传人:brainfellow396 文档编号:1097340 上传时间:2019-04-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三单元2第11讲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课后达标检测(含2019届新题,含解析)岳麓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三单元2第11讲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课后达标检测(含2019届新题,含解析)岳麓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三单元2第11讲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课后达标检测(含2019届新题,含解析)岳麓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三单元2第11讲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课后达标检测(含2019届新题,含解析)岳麓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三单元2第11讲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课后达标检测(含2019届新题,含解析)岳麓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建议用时:45 分钟)一、选择题1(2019德州高三期末)下图所列内容为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事件是( )工业文明外力冲击下社会矛盾的产物农民阶层的救亡图存运动基督教文明与中华本土文明相融合为特点以反清革命作为斗争目的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解析:选 A。根据材料信息“农民阶层的救亡运动” “基督教文明和中华本土文明相融合”可判断该事件为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对鸦片战争西方侵略的回应,以反清革命作为斗争目标,故 A项正确。2(2019全国卷“超级全能生”联考)近代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起义给清政府造成了巨

2、大打击,加速了它的衰落和败亡。在此意义上,太平天国运动( )A标志着旧式农民战争的结束B标志着民族民主革命的开端C削弱了清朝政府的集权统治D具有了工业文明的时代气息解析:选 C。太平天国运动仍是旧式农民运动的最高峰,仍将矛头指向封建势力,故A项错误;我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指的是反侵略反封建,材料中并未涉及反侵略,故 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太平天国起义给清政府造成了巨大打击,加速了它的衰落和败亡”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故 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工业文明的发展,故 D项错误。3(2019福州高三质检)出现下图所示人口变化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据大清会典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集资料编

3、制 2A自然经济的解体 B列强入侵的破坏C经济重心的转移 D江南战乱的影响解析:选 D。1851 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内乱导致江西人口减少,而随着 1856年太平天国的衰败,社会趋于稳定,人口转而增加,符合图中人口变化的趋势,故 D项正确。4(2019常州高三期末)某学者在研究中国近代人口的变化时,根据相关资料编制了下面的表格。据表格信息,推断导致此时期三省人口锐减的最主要因素是( )1851年、1874 年安徽、江苏、浙江三省人口变化表 省份 1851年 1874年安徽 约 3 760万 不足 1 460万江苏 约 4 430万 不足 2 000万浙江 约 3 000万 不足 1 100万A

4、.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战争的冲击B通商口岸开放后对人口的吸引C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恶果 D近代工业兴起对劳动力的吸纳解析:选 A。太天平天国运动的时间是 18511864 年,主要活动区域是安徽、江苏、浙江等省份,因此战争频繁导致安徽、江苏、浙江的人口都大量锐减,故 A项正确。5(2019南通模拟)“这文件之所以鼓舞人民,是因为人民希望一劳永逸地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总的说来平等主义社会使命至少跟它的种族排满主义一样有吸引力。 ”这一评论提到的“文件”( )A充分调动农民阶级的生产积极性B兼具革命性和空想性的双重特点C激发农民阶级开展反帝爱国运动 D反映

5、的是革命派民生主义的诉求解析:选 B。据材料“消灭清朝农村社会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平等主义社会使命至少跟它的种族排满主义一样有吸引力”可知这一“文件”是天朝田亩制度 ,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具有革命性的特点,但是,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又具有空想性的特点,故 B项正确。6(2019北京海淀区期中)1911 年 5月,作为“预备立宪”的成果,清政府出台了一个皇族占多数的内阁,人称“皇族内阁” ,立宪派的政治理想化为泡影,许多立宪派成员对清朝彻底失望。这一事态( )A促进了维新改良思想的传播3B推动了同盟会转向武装起义C使立宪派

6、成员淡出政治舞台D有利于扩大武昌起义的声势解析:选 D。联系所学知识,根据材料清政府组建“皇族内阁” ,立宪派的政治理想化为泡影,许多立宪派成员对清政府彻底失望,人们转而支持革命派,这有利于扩大武昌起义的声势,故 D项正确。7(2019孝义入学摸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总纲第四条规定: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这一规定反映出( )A议会主权至上 B分权制衡的原则C人民主权至上 D政府权力过于分散解析:选 B。国家的统治权由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共同行使,这本身即是一种分权与制衡,故 B项正确;材料中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总纲第四条并没有凸显议会在国家权力运行中

7、的重要地位,故 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人民主权的相关提及,故 C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我们不难知道,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是在防范权力过分集中导致的个人独裁而非使权力变得日益分散,故 D项错误。8(2019桂林、北海等模拟)20 世纪初,革命党人高举排满兴汉的大旗发动革命并取得了胜利,中华民国建立后, 临时约法提出五族共和的治国理念,这成为中国最有政治影响力的口号之一。这反映辛亥革命( )A消解了民族压迫与歧视的现象B促使中国主要矛盾发生变化C有力促进了近代民族意识形成D实现政治民主化的完全转型解析:选 C。材料“革命党人高举排满兴汉的大旗发动革命并取得了胜利”说明当时民族复仇和民族压

8、迫观念流行,不可能短时间消解,故 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B项错误;材料“五族共和的治国理念”体现了五族一体的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故 C项正确;材料中“五族共和的治国理念”有利于推动政治民主化,但不能实现政治民主化的完全转型,故 D项错误。9(2019东北育才学校联考)有人指出: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但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此人认为纪年改革( )A有助于推翻皇帝制度B实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C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D消除了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束缚4解析:选 C。材料中“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

9、皇帝已经倒了”说明纪年改革有助于人民对民主革命的了解,故 C项正确。10(2019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模拟)1911 年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并提出召开会议组建中央政府。而在政体实践中,各省的政体模式不尽相同。根据下表概括当时中国的政治特点是( )省份 政体模式湖北 民主共和制江苏 单一的中央集权制浙江 议会为权力核心的代议制A. 先有独立的地方民选政府,再有统一的中央政府B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日渐明确,效仿美国的联邦制C地方权力是由中央权力赋予,中央拥有绝对权力D存在着革命派、立宪派与旧官僚的政治力量博弈解析:选 D。由材料“湖北:民主共和制” “江苏:单一的中央集权制” “浙江:议会为权

10、力核心的代议制”可知,武昌起义后,在各派政治力量的博弈下出现了各省政体模式不尽相同的局面,故 D项正确。11(2019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学者易中天说,实际上,历史的进步往往因为妥协其实妥协是一种政治美德。下列史实能够诠释上述观点的是( )A版籍奉还 B公车上书C清帝退位 D一票共和解析:选 C。清帝退位是三方(革命党、袁世凯、清皇室)妥协、三方共赢的结果,而且成功地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避免了一场内战,有利于社会进步,故 C项正确。12(2019北京海淀期末)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期间“新知识分子从象牙塔中走出来,到十字街头,大庭广众之间与商人、店员、都市工人、工业家以及职业政客相往来” 。这

11、说明五四运动( )A促进新文化运动兴起B知识分子是运动的主力军C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解析:选 C。1915 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与材料中“五四运动期间”的 1919年不符,故 A项错误;五四运动的主力军是工人阶级, “知识分子是运动的主力军”与史实不符,故 B项错误;材料中“与商人、店员、都市工人、工业家以及职业政客相往来”表明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 C项正确;五四运动的目标是反帝反封建,D 项与史实不符,5故 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9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帝逊位诏书全文如下:“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

12、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

13、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材料二 “关于民元孙中山让位的历史问题,以往学界大都认为这是孙中山不能坚持斗争,屈服于袁世凯的表现,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标志;或把袁世凯看作一个玩弄权术,坐享其成者,轻易就将革命党人的政权骗到手,是个十足的大赢家;帝国主义、立宪派就只有破坏革命,站在袁世凯的一边,帮其夺权。而事实上,民元孙中山让位是一个共赢的结果。 ”改编自丁健民元孙中山让位的共赢性(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帝逊位诏书出台的原因并作简要评价。(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民元孙中山让位是一个共赢的结果”?(3)民国初年的两次逊

14、位反映了辛亥革命有何显著特点?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得出武昌起义,各省纷纷独立,辛亥革命使清统治难以为继;根据材料一“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 “人心所向,天命可知”得出共和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根据材料一“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得出北方军事将领通电要求确定共和政体;根据材料一“长受国民之优礼”得出民国给予清帝退位以优厚的条件。第二小问评价,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承认共和政体、和平退位减少战乱值得肯定,而保留宫中小朝廷则是辛亥革命不彻底的表现。(2)从各派力量在“孙中山让位”中获得的利益这一角度来分析,清皇室、革命派、袁世凯、立宪派、帝国主义

15、的利益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3)“两次逊位”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曲折性和复杂性,一方面说明了革命派的软弱妥协,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袁世凯精于权术,等等。答案:(1)原因:武昌起义,各省纷纷独立,辛亥革命使清统治难以为继;共和乃大势6所趋,人心所向;北方军事将领通电要求确定共和政体;民国给予清帝退位以优厚的条件。评价:清帝逊位,实行共和政体,是历史的进步;和平逊位减少了战争可能带来的损失。清帝逊位是清王朝一种无奈的自保举措,保留了宫中小朝廷,是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的表现。(2)理解:清皇室退位,享有优待条件;袁世凯获得大总统席位和全国的统治权;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借袁世凯之手实现了推翻清王朝、速

16、定共和的目的;帝国主义、立宪派通过调停盼到了一个他们希望的袁世凯建立的政局较为稳定的国家。(3)特点:辛亥革命呈现出曲折性、复杂性;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革命党人软弱妥协;袁世凯善于权术,辛亥革命成果落入袁世凯之手;等等。(任答一点即可)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111928 年间的这段历史是国人寻求宪政救国而归于失败的历史,袁世凯及北洋系在其中无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把这段历史称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则明显是用一个集团来代替整个时代,而且,这段历史在国民党看来就是北洋军阀扰乱宪政,分裂割据的历史。在我们传统注重“大一统”历史观的民众看来,国民党无疑把这段历史的混乱责任简单地推

17、给了北洋军阀。今日如果抛开党派的偏见来看待这段历史就会发现:民初宪政失败,最终归于分裂和政局动荡,并非全然是北洋系的责任,即使是北洋系上台的民初总统和政治治理也并非乏善可陈。摘编自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民国初年宪政失败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解析:根据题目要求,首先,找出材料中的观点。材料“民初宪政失败,最终归于分裂和政局动荡,并非全然是北洋系的责任”表明作者主张民国初年宪政失败并不全是北洋军阀的责任。其次,表明自己的观点,可以赞成作者的观点,也可以反对,或者提出新的观点。再次,根据所学,

18、引用史实论证你的观点。最后,对自己的观点做简要的总结。如民国初年宪政的失败不是单一因素所导致的,不能把责任简单归结为北洋系。答案:示例一我认同民国初年宪政失败并不全是北洋军阀的责任这一观点。理由:民国初年宪政失败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同盟会力量涣散,革命党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旧三民主义号召力不足;帝国主义威胁革命党,先扶植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扶植军阀混战;封建势力强大,反对和破坏宪政;袁世凯窃权后实行专制统治,破坏临时约法和国会等。(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二作者认为民国初年宪政失败并不全是北洋军阀的责任,我不认同这一观点。7理由:我认为北洋军阀统治是造成民国初年宪政失败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袁世凯代表的封建势力强大,造成宪政阻力大;袁世凯复辟帝制;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破坏临时约法和国会;北洋军阀镇压“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 “护法运动” ;北洋军阀镇压五四运动和国民大革命;军阀割据混战不断,使宪政缺乏社会环境。(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