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14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鲁教版.doc

上传人:boatfragile160 文档编号:1097488 上传时间:2019-04-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14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鲁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14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鲁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14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鲁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14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鲁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0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14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鲁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14 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时间:45 分钟 分值:9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4 分)(2019深圳一模)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简称 NPP)是指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数量。图示意研究区范围,图示意研究区 20012010 年间年 NPP 的变化。据此完成 13 题。1观测结果显示,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年 NPP 大小顺序为常绿阔叶林混交林草地农田植被落叶阔叶林湿地。由此推测,年 NPP 最大的地区是( )A洞庭湖平原 B东南丘陵C山东丘陵 D华北平原220012010 年间,研究区年 NPP 呈显著波动状态。这种波动

2、主要是因为( )A植被类型的变化 B土壤肥力的变化C雾霾天数的变化 D水热状况的变化3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 年间洞庭湖平原年 NPP 呈显著增加趋势,主要原因是( )A种植结构和技术变化 B城市化进程加快C退耕还湖 D围湖造田解析:第 1 题,一般丘陵地形林地比重大,平原地形耕地比重大,依据不同植被类型的年 NPP 排序,可判断丘陵地形大于平原地形;而东南丘陵位于亚热带,植被类型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山东丘陵位于暖温带,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林为主;故年 NPP 最大的地区应该是东南丘陵。第 2 题,水热状况影响植被生长状况,从而影响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弱,故水热状况变化会影响年 NPP 的

3、波动。一般短期内植被类型、土壤肥力等因素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我国东部属于季风区,主要是夏季风带来降水,而季风气候具有非常大的不稳定性,故可能造成短期内的水热状况变化。第 3 题,洞庭湖平原年 NPP 显著增加,说明光合2作用增强;结合不同植被类型的年 NPP 大小顺序可判断,可能是种植结构发生了变化所致。在 2001 至 2010 年间,不可能大规模地进行围湖造田活动。因不同植被类型年 NPP 排序中农田植被大于湿地,则退耕还湖会降低年 NPP。答案:1.B 2.D 3.A(2019北京东城区期末)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 46 题。4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 )A BC D

4、5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C水文 D生物6图示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区域性 B整体性C差异性 D开放性解析:第 4 题,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湖泊泥沙沉积量逐渐增加,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到后期陆生生物生长,演变过程结束;结合四幅图可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故 A 项正确。第 5 题,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植物营养素沉积湖底(动植物枯死、腐烂)是最早发生的现象,生物的生长是在营养素的条件下发生的,并且一直持续到陆生生物的形成,故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生物,故 D 项正确。第 6 题,图中演变过程最初是由生物因素发生变化引起,从而导致水文、

5、地形等因素的改变,最终使环境整体发生变化,故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故 B 项正确。答案:4.A 5.D 6.B(2019安徽六校模拟)曾经的西双版纳,橡胶林在低于海拔 800 m 的低山、丘陵地带随处可见。下图为当时因植被破坏而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现今的西双版纳采用上层乔木树种,下面种植茶树、咖啡等喜光的灌木植物,底层种植药材、草果等喜阴的地被植物,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完成 78 题。37图示时期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体现了( )A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B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C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6、D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8现今的西双版纳农业生产类型属于( )A雨林生态农业 B热带种植园农业C基塘农业 D河谷农业解析:第 7 题,由图示内容可知后面的各种现象都是由砍伐自然植被引起的,A、B、D 三项表述虽然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故选 C 项。第 8 题,西双版纳采用上层乔木树种,下面种植茶树、咖啡等喜光的灌木植物,底层种植药材、草果等喜阴的地被植物,可以判定这里发展的是立体农业与生态农业,充分利用了光照与地形。答案:7.C 8.A9(高考江苏卷)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下图是索科特拉岛位置图。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

7、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 )A温暖湿润 B温和干燥C高温多雨 D高温干燥解析:选 D。瓶状茎、多刺、硬叶等性状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避免阳光灼伤,说明该地高温干燥。(2019青岛模拟)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 1011 题。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处所示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区B处所示地貌都是由流水侵蚀造成的4C图示地貌景观在湿热的环境条件下发育更好D处指示的岩层弯曲现象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11图中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页岩、砂岩、花岗岩、石灰岩 B页岩、砂岩、石灰岩、花岗岩C石灰岩、砂岩、页岩、花岗岩 D花岗岩、石灰岩、砂岩、页岩解析:第 10 题,据图可知该地

8、区地表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应为我国西南地区;为流水的侵蚀或溶蚀作用形成,为地下溶洞里的钟乳石,为沉积作用所形成;处岩层弯曲上拱,形成背斜部位,为内力作用所形成。第 11 题,页岩、砂岩和石灰岩都属于沉积岩,所以三者据先后顺序沉积,依次为页岩、砂岩、石灰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其应在其所切穿的岩层之后形成,故花岗岩最后形成。答案:10.C 11.B二、综合题(共 46 分)12(2019玉溪一中、昆明三中联考)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4 分)材料一 “一样春风有两般,南枝盛开北枝寒” 。1 月 10 等温线和10 的 7 000 积温等值线通过南岭南侧,也是雨雪的分界线(为降雪

9、或雨夹雪能达到的最南界线)。材料二 南岭地势不高,海拔仅千余米,西段的盆地多由石灰岩组成,形成喀斯特地貌;东段的盆地多由红色砂砾岩组成,经风化侵蚀后形成丹霞地貌,低谷隘口构成南北交通孔道。毛泽东主席曾用“五岭逶迤腾细浪”来形容南岭的地貌特征。材料三 南岭美食自成一派,如“清炒蕨菜蕨莱是最为普遍的野菜” ;“石头猪肉精干瘦小、脾气执拗的山猪” ;“米味十足肠粉本地的好水、靓米” ;“紫苏爆炒螺奇香紫苏叶去螺蛳腥味”等。(1)南岭作为我国雨雪分界线的原因是什么?(6 分)(2)以南岭地区喀斯特地貌或丹霞地貌为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体现。(10 分)(3)请结合材料分析“南岭美食自成一派”的地

10、理原因。(8 分)解析:(1)降雨、降雪分异主要受气温影响,降雪多分布在盛行冬季风的冬半年且较高纬地带。南岭为重要东西走向山地,成为我国雨雪分界线应从纬度、冬季风、地形等方面5考虑。(2)结合气候条件和材料,从喀斯特地貌或丹霞地貌所处环境的地形、水文、生物、土壤等地理环境要素及其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的整体性角度分析。(3)南岭天然食材丰富且环保,是形成美食文化的基础条件;“自成一派”说明受其他地方饮食文化影响小,这与山区内外联系困难有关。答案:(1)纬度低,太阳高度大,获太阳辐射多;距冬季风源地较远,受冬季风影响小;寒冷冬季风受山脉阻挡作用明显,气温高。(2)以喀斯特地貌为例:岩石:石灰

11、岩分布,可溶性、透水性好。气候: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利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形成和富集。水文:强烈的流水溶蚀作用,发育喀斯特地貌。地形:山地、丘陵广布,坡度大。生物:生物种属多,生物活动活跃。土壤:生物活动利于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的含量较高。它的形成和发育与该地区岩石条件、气候条件、生物条件等密切相关,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或以丹霞地貌为例:岩石:垂直节理发育的红色砂砾岩。气候: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利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形成和富集。水文:强烈的流水侵蚀作用。地质:地壳的升降运动。风化作用:山区昼夜温差大,风化、侵蚀作用强烈。它的形成和发育与该地区岩石条件

12、、气候条件、地质条件等密切相关,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3)气候温暖湿润,生物品种多,纯天然绿色食材丰富;山区有可供人们享用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河湖多,高山泉水多,水量大,水生动植物多;山区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少、烹饪手法质朴天然自成一派。13(2019安徽“江淮十校”协作体联考)湿地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洪泛平原、河口三角洲、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 ,具有调蓄径流等多种基本生态效益。结合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 分)材料一 东北地区沼泽地分布图。6材料二 三江平原沼泽率与垦殖率的变化图。(1)简析东北地区

13、大面积沼泽地的形成条件。(10 分)(2)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指出三江平原沼泽地发展趋势对该区自然环境的影响。(12 分)解析:(1)大面积沼泽地一般具有地势低洼、来(降)水量大、排水不畅的共同特点。东北地区纬度高,沼泽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有气温低、蒸发弱和冻土层阻碍地表水下渗。(2)自然地理环境由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要素组成,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图示三江平原沼泽率降低,湿地面积萎缩,水环境趋于恶化,对气候、水文、生物等环境要素影响明显。答案:(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弱;夏季降水多;河网较密,径流丰富;土质黏重,有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2)自然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湿地生态功能下降,生态环境恶化;淡水资源减少;气候趋于干燥;旱涝灾害增加;水质变差;生物多样性减少。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