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boatfragile160 文档编号:1098911 上传时间:2019-04-16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9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周口中英文学校 2018-2019 学年度上期高三第三次月考高三历史第 I 卷(选择题 60 分)一、选择题(每一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1.从夏朝开始,中国古代政治就形成“一姓王朝” ,也就是君位由异姓接替即表示朝代的变更,如隋、宋王朝的建立和汉、唐王朝的灭亡。中国古代政政治的这一特点A. 体现了政治体制的不断创新 B. 是封建王权专制的必然结果C. 说明中国古代政局长期动荡 D. 是传统宗法观念影响的表现【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中国古代朝代变更不以王朝政治体制的变化、疆域控制范围的变化为标准,而以家族的血缘继承与否为标准,这念 体现的是血缘宗法观念,

2、D 项正确;A 项中的创新材料没体现;B 项错误,夏朝不是封建王权;C 项与题干无关,不选。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2.下面是太湖地区东晋至清各代水旱比较示意图(数据整理自太渐水利技术史) 。这说明古代太湖地区A. 自耕农经济的脆弱性明显B. 农耕发展恶化了生态环境C. 自然环境不利于农业生产D. 农耕开发的难度十分艰巨- 2 -【答案】B【解析】【详解】图表中主要反映了自东晋到清代以来太湖地区水旱灾害爆发的次数,水旱灾害的次数不能说明自耕农经济的脆弱性,故排除 A 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地区得到开发,所以自北宋以后水旱灾害的次数明

3、显增多,说明农耕的发展恶化了生态环境,故选 B 项;太湖地区水旱灾害次数的增加是农业过度开发的结果,并不能说明自然环境不利于农业生产,故排除 C 项;是由于农业的过度开发导致灾害增加,而不是农耕开发的难度艰巨,故排除 D 项。【点睛】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地区农耕的过度开发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而不是由于自然环境问题影响了农业发展。3.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贵族政治时代,贵族们有掌握权力的习惯,如隋之文帝等一代英主的出现后,虽然在制度上否决了贵族的权力,实际上在从政中,仍有那种形式的残迹,政治成为与贵族的协议体。 ”能佐证该观点的史实是:A. 唐朝设立三省B. 宋朝设参知

4、政事C. 明朝设置内阁D. 清朝设置军机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隋唐时期实行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在强化君权的同时也有利于集思广益。因此 A 符合题意。B 不对,是为了分割宰相行政权;CD 不对,明朝内阁与清朝军机处都没有实权,与题干不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名师点睛】在唐朝,通过设三省,将宰相一分为三,实现了君权对相权的削弱;同时这种体制也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式如下: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政令审

5、批)尚书省(行政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4.1855 年开始,太平天国“商贾资本皆天父所有,全应解归圣父”的制度逐渐转变为士农工- 3 -商各力其业的政策。导致变化的原因是A. 清政府取得军事优势B. 列强侵华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C. 太平天国的物资缺乏D. 洪秀全发展了天朝田亩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圣库制度逐渐转变为士农工商各力其业的政策。是因为太平天国的圣库制度无法满足产品分配需要。故选 C。结合所学,当时太平天国处于军事上的攻势,所以 A 错。列强侵华使得自然经济

6、逐步解体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排除 B。D 不符合事理。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圣库制度5.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都是近代著名的爱国运动,两大事件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演进。这一演进主要表现在A. 文明;从专制到民主B. 风俗:从落后到进步C. 革命:从暴力到合法D. 思想:从保守到激进【答案】A【解析】【详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五四运动反对了北洋政府的腐败统治,都体现了文明从专制到民主的演进,故选 A 项;辛亥革命的爆发原因之一就在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中国社会的风俗已经开始从封闭走向近代化,五四运动没能体现风俗的进步,故排除 B 项;五四运动是一场人民反帝爱国

7、运动,不是社会革命,故排除 C 项;辛亥革命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政体,不属于保守思想,故排除 D 项。【点睛】本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即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找出两者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6. 在南京临时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社会上大多数人都剪掉了辫子;但随之在社会上却又流行起戴帽子的风尚。这反映了( )- 4 -A. 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方面的不彻底性B. 辛亥革命后西方近代文明传播广泛C. 人们一时难以适应社会习俗的变革D. 民主共和的观念渗入到习

8、俗变迁中【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题眼是“社会上却又流行起戴帽子的风尚” 。留辫子是在清朝时期,而辫子作为清王朝统治的象征,辛亥革命推动剪辫子是反封建的一种表现,且流行戴帽子是社会自发而行的,不能反映出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方面不彻底,故 A 项错误;中国和西方的帽子有不同的含义,从材料中未能体现出与西方近代文明相关的内容,流行戴帽子不能说明西方近代文明传播广泛,故 B 项错误;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后,人们失去辫子,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兴起戴帽子,故 C 项正确;起初帽子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后来体现的便是彻底的装饰品和实用价值,流行戴帽子与民主共和的观念没有直

9、接关系,故 D 项错误。7.长征期间,中共代表在莫斯科发表宣言,提出“有钱出钱、有粮出粮、有力出力.有专门技能出专门技能”的口号,要把地主、资产阶级、一切军队都包括在统一战线之中。该宣言的发表表明A. 国共关系发生重大转变B. 中共的革命策略发生改变C. 中共放弃八七会议决策D. 中共欲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长征是从 1934年到 1936 年,器件的 1935 年华北事变爆发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所以中共发表宣言,即材料中“长征期间,中共代表在莫斯科发表宣言要把地主、资产阶级、一切军队都包括在统一战线之中”,

10、这直接表明中共的革命策略发生改变,故选 D。结合所学,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国共关系发生重大转变,但是在长征结束后,排除 A。革命统一战线是针对国内反革命势力的,所以排除 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八一宣言8.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中央就确立了“持久战略” ,提出“以空间换时间” , “一心一德”- 5 -抗战下去,以承接中国问题随世界战争结束而解决的自然机运” 。由此可见,其与中共提出的“持久战”方略最大的不同在于A. 准备作出巨大的牺牲换取胜利B. 积极配合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C. 依靠国际力量取得最后的胜利D. 单纯地依靠政府和军队消极抗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

11、考查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世界战争”结束而解决的自然机运意在强调国民党中央的“持久战略”是要依靠国际力量取得最后的胜利,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的主旨是要依靠国际力量取得最后的胜利而非准备做出巨大的牺牲换取胜利,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积极配合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是中共提出的“持久战”方略,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D 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中国军民抗日斗争【名师点睛】高考历史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理解、运用。因此,在审题时,一定要联系相关知识,一

12、是为了对备选项进行筛选,二是为了准确理解材料的意思。但是需要考生们特别注意的是审题的最基本做法是把题干和备选项细看一遍,千万不要只看一半就作出选择,而一定要把选择肢看完。9.英国外交部发言人在 1949 年 4 月 29 日官市:英国将致力于“中共当局建立友好关系,这样做将不会影响英国与国民党政府的现存关系。 ”中国共产党明确表示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这表明A. 英国政府力图维护其在华利益B. 中方方针为“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 这是英国支持国民政府的缓兵之计D. 中国坚决反对与殖民主义国家建交【答案】A【解析】【详解】英国致力于和“中共当局建立友好关系,这样做将不会影响英国与国民党

13、政府的现存关系”说明英国政府在极力维护在华利益,故选 A 项;中共表示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 6 -卖国条约属于另起炉灶,而非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故排除 B 项;英国政府的行为是为了维护其在华利益,而非是支持国民政府的缓兵之计,故排除 C 项;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卖国条约,是为了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并不是不与殖民主义国家建交,故排除 D 项。10.1953 年 6 月 5 日,周恩来在外事工作会议上说:“两大阵营的对立当然是基本的,但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 ”其意在说明A.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已不符合国情B. “冷战”并不影响不同

14、制度国家间的交往C. 外交工作将迎来宽松的外部环境D. 外交工作在在国际社会取得重大的影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953 年两大阵营的对立当然是基本的,但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冷战”并不影响不同制度国家间的交往,故 B 正确。当时“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基本符合国情,故 A 错误。当时外交工作没有宽松的外部环境,处于冷战时期,故 C 错误。当时的外交工作在国际社会没有取得重大的影响,故 D 排除。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特点11.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家庭

15、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就其形成时言,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业生产合作社相比.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A. 农民是否自愿B. 是否改变土地所有制C. 是否面向市场D. 是否经营同类农产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变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出现后,农村仍然是以公有- 7 -制为主体,没有改变农村的所有制结构,而是建立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之上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是指由劳动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合作经济组织,将土地由私有转变为公有。所以应选 B。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程农村

16、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12. 20 世纪 50 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后者则认为 2030 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 “它”是指A. 土地改革 B. “一五”计划C.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 人民公社【答案】D【解析】20 世纪 20 年代到 30 年代苏联在农业上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但是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农业产量的下降。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类似于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故选 D。A项错误,当时是在 50 年代初期,尚未进入社会主义阶段,谈不上向共产主义过渡;B 项错误,

17、一五计划是在苏联的帮助下进行的,取得了很大的成就;C 项错误,三大改造的任务是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进入到社会主义阶段,而不是迈向共产主义。 ;【考点定位】必修二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和中国人民公社化运动13.1955 年,我国政府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要解决社会主义的经济任务,就不仅要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而且要把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转移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来,把包括多种经济成份的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 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进B. 经济中的“左”倾错误已经抬头C.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基本确立D. 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答

18、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一五”计划特点的把握。依据材料中“转移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来”和“多种经济成分的国民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可知, “一五”计划不仅发展生产力,- 8 -还要变革生产关系,因此 D 项符合题意。A 项只是变革生产关系;“一五”计划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因此不是“左”倾错误的表现;C 项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故选 D。【名师点睛】在过渡时期,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包括国营、集体、个体经济,以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到 1956 年,随着三大改造完成,公有制成为

19、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五计划14.据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新政府 24 个部长中的 11 个是小党派的代表或无党派“民主人士” , “虽然政权显然由中共掌握,但这些职位不仅仅是形式,更广义地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初期,对有威望的非党人士的意见是真心去征求的” 。这说明A. 中国特色人民代表大会已经确立B. 新中国诞生为民主党派的创立创造条件C. 中国特色的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形成D. 新中国诞生使民主党派获得了执政能力【答案】C【解析】题文材料反映的是新政府刚成立时期的情况。A 项错误,人大制度是在 1954 年确立,1954年召开了

20、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 项错误,民主党派是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纷纷成立的;C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议政的场景,体现了政协制度已经成立;D 项错误,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15.1956 年 4 月毛泽东说:“据说一直到十九次代表大会那个时候,苏联粮食的还没有达到沙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如果真是这样,集体化机械化的优越性在哪里?社会主义制度比沙皇制度好又怎么说呢?”毛泽东认为苏联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是A. 国情认识模糊,经济决策失误B. 经济比例失调,制度优越难显C. 农业技术薄弱、发展动力不足D. 建设经验缺乏,经济体制落后【答案】B【解析】试

21、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1956 年毛泽东说:“据说一直到第十九次代表大会那个时候,苏- 9 -联粮食的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如果真是这样,集体化机械化的优越性在哪里?社会主义制度比沙皇制度好又怎么说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认为苏联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是经济比例失调,制度优越难显,因此选 D。ABC 都不符合材料及知识,排除。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弊端16.雅典城邦时代戏剧流行,在戏剧公演上众多的雅典公民在同一个场合中,在同一个时段里经历同一种感受,他们一个挨一个都坐在一起,胳膊碰胳膊,腿碰腿,情感也会在他们之间流动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的人,一

22、个政治中的人,自己被深深地囊括在城邦之中,与其他观众有着紧密的联系。这表明戏剧公演A. 强化了雅典“人人平等”的原则B. 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开放性C. 扩大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D. 培养了雅典公民的集体意识【答案】D【解析】【详解】观看戏剧公演的都是雅典公民,所以是强化了雅典公民人人平等的原则,而非是所有人人人平等,故排除 A 项;题意主要反映了戏剧公演对雅典公民集体意识的培养,不是体现雅典民主制的开放性,故排除 B 项;雅典戏剧公演并不是扩大雅典公民的范围,所以不是扩大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故排除 C 项;根据“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的人,一个政治中的人,自己被深深地囊括在城邦之中,与其他观众有着

23、紧密的联系”可知戏剧公演培养了雅典公民的集体意识,故选 D 项。17.有学者认为,通过本国金融体系及设立股份制公司等手段募集社会资金从而为工业化提供资金保障,是西方工业近代化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中国的洋务运动偏偏这两条路都行不通,从而决定了它最终崩溃的命运。这一现象反映了A. 洋务运动资金保障严重缺陷B. 洋务运动背离了近代化潮流C. 晚清经济管理体制的落后D. 洋务派坚持“中体西用”思想【答案】C【解析】- 10 -试题分析:洋务运动是清政府发起来的自救运动,是通过政府财政拨款,给与资金保障, 故 A 项错误;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涉及洋务运动没有 通过本国金融体

24、系及设立股份制公司等近代化的手段募集社会资金,说明晚清的经济管理体制的落后,故 C 项正确;中体西用说的洋务派的指导思想,在立足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基础上 (不出触动封建根基的基础上) , 学习西方的器物, 但是与材料并无相关, 故 D 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18.19 世纪末,民族资本家办厂时为筹集资金往往要付出高达 8%的利率。1912 年,在农商部登记的全国钱庄和典当业资本为 1.6 亿多元,而全国工业资本仅有 5500 万元。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民族工业生存日益艰难B. 政府推动民族企业发展C. 金融行业影响工业发展D. 近代经济逐渐走

25、向复苏【答案】C【解析】依据题中办厂资金利率高达 8%和全国工业资本仅有 5500 万元为金融资本的三分之一,可以推导出金融行业影响了工业发展,故 C 项正确。A、B、D 三项在题文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19.“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确立这种“政体”形式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是A. 英国的权利法案B. 美国的1787 年宪法C. 法国1875 年宪法D. 德国德意志帝国宪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

26、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可以看出这是德意志帝国宪法 。 德意志帝国宪法有效地维护了德国的统一,同时- 11 -建立了代议制的民主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与自由;非平衡的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说的是专制色彩比较浓厚,故 D 项正确。ABC 项都是建立的共和制。所以答案选 D。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宪法20.下表是我国人口流动统计表,表中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A. 改革开放深入发展B. 城市化进程加快C. 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D.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年份分析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197

27、8 年后我国开始改革开放,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故选:A21.北宋真宗时期通行的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 ,益州 16 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 , “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 ”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 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B. 会子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C. 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D. 纸币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答案】B【解析】- 12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两宋时期的货币发展过程,即北宋铁钱重,难以携持益州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南宋朝廷命

28、印造会子,许与铜钱并行。由此可见,A 项说法与材料不符;B项说法错误,交子是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C 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所以答案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纸币【名师点睛】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其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各个时期发展不平衡。 2、官营和专卖长期存在。 3、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商业发展艰难曲折。 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5、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互相促进。 6、国内贸易、民族政权间的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7、古代金融业与商业互相促进。22.1815 年英国颁布的谷物法规定:“当国产谷物低于每夸特 80 先令时,禁止进

29、口国外谷物。只有在达到这种价格或超出这一价格的情况下,才许可从国外输入粮食。 ”该法案A. 目的是为了打击荷兰的优势B. 体现的是贸易保护主义C. 保证了殖民争霸战争的胜利D. 维护了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解读信息及知识的运用能力。依据材料科得出在 1815-1846 年之间,政府采取措施保护英国国内的农产品市场,是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这样会给工业生产带来成本增加。政府的这一政策体现了贸易保护主义。所以答案选 B。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影响【名师点睛】业革命的影响:(1)积极影响: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

30、了物质生活。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产生了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逐渐战胜封建势力,掌握了政权;无产阶级逐渐觉悟,他们要改变自己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 13 -开始起来进行斗争。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城市化开始兴起。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客观上把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改变了世界面貌。工业革命对以后历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即自由主义,如 19 世纪中期欧美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社会主义,如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及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民族主义,如亚洲的革命风暴等。其中自由主义是主流,它决定和影响着其它两股潮流。(2)消

31、极影响:无产阶级遭受日益严重的剥削和压迫。亚非拉等落后地区加快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受到了日益严重的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23.明清时期粮食生产呈现集中趋势,太湖流域、鄱阳湖地区、洞庭湖地区、江汉平原、北方的井灌地区、成都平原成为粮食生产的重要地区。这一现象产生的客观影响是A. 经济作物扩大种植B. 经济重心继续南移C. 国内统一市场形成D. 粮食生产的商品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在考查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即粮食)生产的商品化,所以这一现象产生的客观影响只能是“粮食生产的商品化” ,而非其他的三个选项,另外,材料反映的是粮食作物的扩种而非经济作物的扩种,经济重心的南移并不是开始于明清时期

32、, “国内统一市场形成”也不是材料的主旨,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 D。24.2008 年美国总统初选中,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在“改变华盛顿“的竞选口号下一路领先。当年罗斯福总统也是在“新政“旗号下最终入主美国白宫,罗斯福最初竞选总统时面临的形势是A. 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政策使得经济缓慢发展B. 胡佛“繁荣就在眼前“增强了美国人民的自信心C. 胡佛反危机措施失败,美国社会动荡不安D. 国际局势日趋紧张,新政渐告结束- 14 -【答案】C【解析】【详解】罗斯福竞选总统时面临的形势是胡佛政府采取的自由放任政策没有挽救经济大危机给美国经济的损害,故排除 A 项;胡佛“繁荣就在眼前“的口号最终幻灭,

33、没有实现美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经济危机击溃了美国人民的自信心,故排除 B 项;胡佛政府继续采用自由放任政策应对经济危机,最终失败,美国经济动荡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罗斯福竞选总统成功,故选 C 项;罗斯福就任总统前美国没有实行挽救危机的新政,故排除 D 项。25.1921 年 3 月,俄共(布)“十大“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其根本目的是A. 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B. 解决国家粮食短缺的窘况C. 恢复国民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D. 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答案】C【解析】【详解】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是斯大林体制的特点,此时苏联还没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故排除 A 项;以实物

34、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是为了化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政治经济危机,而非为了解决国家粮食短缺,故排除 B 项;苏俄领导人在战争结束后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违背了人民的意愿,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因此推行新经济政策,以实物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故选 C 项;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是实行该决议的根本目的,故排除 D 项。26.2013 年,外交部部长杨洁箎在就“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答中外记者问时指山,“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地球村 ,所以我们出行要同舟共济,而不是同舟共挤” 。可见中国的外交态度是A. 秉承求同存异的方针B.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 消除意识形态的对立D. 奉行独立自主的精神【答

35、案】B【解析】- 15 -由材料“我们出行就要同舟共济,而不是同舟共挤” ,这说明我们应该互相帮助、而不是互相排挤,树立平等、开放、参与、合作的全球观念,体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 正确;材料与求同存异的方针无关,排除 A;C 表述过于绝对,错误;“奉行独立自主的精神”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D。27.海峡文流基金会金于 9 月 29 日举办“2015 大陆台商中秋节座谈联谊活动” 。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致词表示:两岸关系“相合则旺,相离则伤,相反则殇” 。两岸相合的关键在于A. 发表告台湾同胞书B. 提出“一国两制”C. 坚持“九二共识”D. 实现两岸三通【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

36、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告台湾同胞书首先提出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但不是改善两岸关系的关键因素,故 A 项错误;“一国两制”的提出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但是不是关键的前提条件,故 B 项错误;“九二共识”坚持一个祖国的原则,是两岸相合的关键,故 C 项正确;两岸三通 2008 年实现,但不是两岸相合的关键因素,故 D 项错误。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祖国统一【名师点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的历史,高考中出现频率相对较低。复习时,要全面掌握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对重要的政治制度要分阶段把握其发展的历程,要充分认识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优越

37、性以及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性;全面认识“一国两制”的内涵及成功实践的重大意义;复习中国外交时,要把中国民主政治探索、经济建设成就、国际格局演变等知识联系,把握中国政府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20 世纪 70 年代、改革开放后三个历史时期所取得的外交成就。28.1926 年苏联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 ,其进程是集中全部力量生产枪支、弹药等军工产品;之后,这种着眼于备战和打仗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以更强的势头继续发展。由此可知斯大林模式A. 为其它各国工业化提供了新模式B. 国家工业化并不等于国家现代化C. 是国内环境影响的结果- 16 -D. 极大地提高了经济实力【答案】B【解析】根

38、据“这种着眼于备战和打仗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 ,反映了苏联重点进行国防建设,没有为其它各国工业化提供了新模式,没有提高经济实力,当时苏联处在国际帝国主义包围封锁之中,是国外环境影响的结果,排除 ACD。现代化主要包括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还有思想解放和社会风俗的开放等等,苏联的这种国家工业化并不等于国家现代化,故 B 正确。29.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工业复兴局对遵守最高工时最低工资的雇主颁发蓝鹰标志,并号召消费者购买标示蓝鹰标志的产品。对此,有人在媒体上发表如图漫画,这表明作者A. 站在罗斯福一边反对法西斯B. 质疑罗斯福新政侵犯自由C. 担心德国纳粹思想危害美国D. 拥护国家干预

39、经济的主张【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漫画信息说明了由蓝鹰标志到纳粹标志的变化,这反映出作者对政府干预经济的担心,认为罗斯福行政侵犯了自由,故 B 正确,D 错误;AC 不符合材料信息。30.据国语晋语记载,春秋末年,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的子孙因国内政治斗争失败避难到齐国后,从事农耕,牛也从“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牺牲品) ”变为“畎亩(田地)之勤” 。这表明了A. 春秋时出现了牛耕技术B. 农耕经济取代游牧经济C. 宗法和宗庙已不受重视D. 铁器和牛耕已得到普及【答案】A- 17 -【解析】【详解】牛也从“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牺牲品) ”变为“畎亩(田地)之

40、勤” ,意味着牛的功用增加,可以用来耕地,这是因为春秋时出现了牛耕,这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故选 A;齐国本来就是农耕经济,故不存在农耕经济取代游牧经济的问题,故排除 B;宗法和宗庙一直是备受重视的,故 C 也不符合史实;铁器和牛耕在春秋时期刚刚出现,所以 D 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点睛】时代特征是我们做好选择题的一个关键。考生根据题干中的材料确定出时间和空间,然后据此就可以知道这一时代某一地区或者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阶段特征,所有的试题和选项设计都应该符合该时代的特征,所以选项要符合它才可以是正确的说法,不符合的就错误。然后考生就可以根据题意进行准确判断了。这一题就要抓住春秋时

41、期的时代特征才可以准确作答。第卷(非选择题共 40 分)31.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929 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国民经济陷入绝境。从 1933 年开始,政府一改原有的经济政策,大力进行改革,使经济在 1933 年夏和 1934 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 年和 1937 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国民经济状况得到显著改善。(1)材料一中所说的“原有的经济政策”是指什么政策?改革后开创了怎样的经济发展新模式?材料二:在斯大林体制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曾取得巨大成就。1940 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后来

42、,该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虽历经几次改革,都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到 20 世纪 80 年代,苏联经济陷入困境,出现了危机。材料三: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中国的经济体制基本采用苏联模式,经济建设取得过巨大成就,但是后来社会经济却逐渐丧失了活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20 世纪 90 年代后,逐步形成了新的经济体制,国民经济高速发展。(2)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苏联、中国经济体制曾经共有的特征是什么?并说明中国自 1978 年以后是怎样一步步突破这种旧体制模式的?(3)综上,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得到哪些启示?【答案】 (1) “自由放任”政策;国家干预经济

43、发展。- 18 -(2)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突破: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首先在农村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90 年代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 21 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3)启示:不同的经济体制可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调整经济体制要从具体国情出发;经济体制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要充分发挥政府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调整经济体制要勇于创新等。【解析】【详解】 (1)根据“从 1933 年开始,政府一改原有的经济政策,大力进行改革”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原有的经济政策”指的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自由放任

44、的经济政策没有挽救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愈演愈烈,因此在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实行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2)根据“斯大林体制下” 、 “中国的经济体制基本采用苏联模式”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苏联、中国经济体制曾经共有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20 世纪 90 年代后,逐步形成了新的经济体制,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自 1978 年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首先在农村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90 年代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 21 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3

45、)根据美国、苏联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调整可知,同的经济体制可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调整经济体制要从具体国情出发;经济体制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要充分发挥政府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调整经济体制要勇于创新等。言之成理即可。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三角贸易示意图。- 19 -材料二:19 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材料三: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经过。(2)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本主义殖民侵略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因素有哪些?【答案】 (1)新航路开

46、辟,世界各地的文明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2 分)殖民掠夺和殖民扩张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2 分)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19 世纪中后期,以欧美资本主义 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或初步)形成;(2 分)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 分)- 20 -早期:抢掠、欺诈、种族灭绝、贩卖黑奴等野蛮的资本原始积累方式;(2 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抢占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原料;(2 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在继续商品输出的同时,以资本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 (2 分)资本的开放与扩张

47、的本性;(2 分)新航路的开辟;(2 分)殖民侵略扩张;(2 分)工业革命的推动。 (2 分)【解析】题主要考查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第(1)问主要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经过。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第(2)问主要考查资本主义殖民侵略方式发生的变化。根据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得出答案。第(3)问主要考查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因素。根据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要用精炼的语言和书面语来回答。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1 -文字内涵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迁,请根据图一或者图二,确立一个主题,并进行评析。(要求主题明确,评析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本题具有

48、开放性,学生只要从“土豪”或“老师”内涵变化角度分析入手,并结合时代分析即可。以下示例仅供阅卷参考,不是唯一答案。示例(一):从土豪内涵的变化看时代的变迁(2 分)土地革命时期,国内的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为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革命。由此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巩固了红色政权。那时的土豪指那些为富不仁、盘剥贫苦农民、破坏革命的反动派,他们是被专政与被打击的对象。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物质文化生活逐渐丰富。但少数人有钱不理性消费、没什么品味、喜欢炫耀。 “土豪”成了这部分人的代名词。后来该意义衍生出“土豪,

49、我们做朋友吧” 、 “土豪,求抱大腿”等,则有拜金主义倾向,与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显相违背,不值得提倡。 (10 分)示例(二):从被称“老师”的群体看时代价值取向(2 分)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唐韩愈对老师职业功能作了精辟阐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从中看出,老师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 “老师“这个词是社会对教书者的敬称,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的优良传统和美德。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教育日益重视,特别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广大教师通过他们的努- 22 -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他们的的社会地位也日益提高。然而现在很多电视节目对坐在台上评委都称为“老师” ,还有更甚者称为“导师” ,虽然体现了对评委的尊敬,但“老师”严重泛滥,则显得有些不合适了。 (10 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答案,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主题,注意观点要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论证要充分,史论结合要注意思维的逻辑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DIN EN 62027-2012 Preparation of object lists including parts lists (IEC 62027 2011) German version EN 62027 2012《零部件清单的编制 包括零件清单(IEC 62027-2011) 德文版本EN 62027-2012》.pdf DIN EN 62027-2012 Preparation of object lists including parts lists (IEC 62027 2011) German version EN 62027 2012《零部件清单的编制 包括零件清单(IEC 62027-2011) 德文版本EN 62027-2012》.pdf
  • DIN EN 62028-2004 General methods of measurement for digital television receivers (IEC 62028 2002) German version EN 62028 2004《数字电视接收器测量的一般方法》.pdf DIN EN 62028-2004 General methods of measurement for digital television receivers (IEC 62028 2002) German version EN 62028 2004《数字电视接收器测量的一般方法》.pdf
  • DIN EN 62034-2013 Automatic test systems for battery powered emergency escape lighting (IEC 62034 2012) German version EN 62034 2012《电池供电的应急疏散照明的自动试验系统(IEC 62034-2012) 德文版本EN 62034.pdf DIN EN 62034-2013 Automatic test systems for battery powered emergency escape lighting (IEC 62034 2012) German version EN 62034 2012《电池供电的应急疏散照明的自动试验系统(IEC 62034-2012) 德文版本EN 62034.pdf
  • DIN EN 62037-1-2013 Passive RF and microwave devices intermodulation level measurement - Part 1 General requirements and measuring methods (IEC 62037-1 2012) German version EN 6203.pdf DIN EN 62037-1-2013 Passive RF and microwave devices intermodulation level measurement - Part 1 General requirements and measuring methods (IEC 62037-1 2012) German version EN 6203.pdf
  • DIN EN 62037-2-2013 Passive RF and microwave devices intermodulation level measurement - Part 2 Measurement of passive intermodulation in coaxial cable assemblies (IEC 62037-2 2012.pdf DIN EN 62037-2-2013 Passive RF and microwave devices intermodulation level measurement - Part 2 Measurement of passive intermodulation in coaxial cable assemblies (IEC 62037-2 2012.pdf
  • DIN EN 62037-3-2013 Passive RF and microwave devices intermodulation level measurement - Part 3 Measurement of passive intermodulation in coaxial connectors (IEC 62037-3 2012) Germ.pdf DIN EN 62037-3-2013 Passive RF and microwave devices intermodulation level measurement - Part 3 Measurement of passive intermodulation in coaxial connectors (IEC 62037-3 2012) Germ.pdf
  • DIN EN 62037-4-2013 Passive RF and microwave devices intermodulation level measurement - Part 4 Measurement of passive intermodulation in coaxial cables (IEC 62037-4 2012) German v.pdf DIN EN 62037-4-2013 Passive RF and microwave devices intermodulation level measurement - Part 4 Measurement of passive intermodulation in coaxial cables (IEC 62037-4 2012) German v.pdf
  • DIN EN 62037-5-2013 Passive RF and microwave devices intermodulation level measurement - Part 5 Measurement of passive intermodulation in filters (IEC 62037-5 2013) German version .pdf DIN EN 62037-5-2013 Passive RF and microwave devices intermodulation level measurement - Part 5 Measurement of passive intermodulation in filters (IEC 62037-5 2013) German version .pdf
  • DIN EN 62037-6-2013 Passive RF and microwave devices intermodulation level measurement - Part 6 Measurement of passive intermodulation in antennas (IEC 62037-6 2013) German version.pdf DIN EN 62037-6-2013 Passive RF and microwave devices intermodulation level measurement - Part 6 Measurement of passive intermodulation in antennas (IEC 62037-6 2013) German version.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