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三单元5第15讲国共十年对峙课后达标检测(含2019届新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confusegate185 文档编号:1104436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三单元5第15讲国共十年对峙课后达标检测(含2019届新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三单元5第15讲国共十年对峙课后达标检测(含2019届新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三单元5第15讲国共十年对峙课后达标检测(含2019届新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三单元5第15讲国共十年对峙课后达标检测(含2019届新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三单元5第15讲国共十年对峙课后达标检测(含2019届新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课后达标检测(建议用时:45 分钟)一、选择题1(2019北京西城区期末)下图出自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 “八一”军旗衬托着步枪的雕塑,寓意南昌起义(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揭开序幕B象征着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C首倡“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D宣告工农红军战略转移胜利完成解析:选 B。五四运动揭开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故 A 项错误;据材料“军旗衬托着步枪”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开始创建人民军队,故 B 项正确;“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是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中提出来的,故 C 项错误;宣告工农红军战略转移胜利完成是 1936 年 10 月在甘肃会宁,与材料中时间、地点不符,故 D 项错误。2

2、(2019贵阳一中高三适应性月考)1927 年 8 月,中共八七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党党员书 ,该书强调指出:“工人阶级的革命党,要纠正自己的错误,只有公开地批评这些错误,而且要使全党党员都参加这种批评。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我们是最先进的阶级,无产阶级之先锋队能够在自己错误经验里学习出来,绝无畏惧地披露自己的错误并且有力量来坚决地纠正。 ”材料反映了中共( )A认识到工人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B主张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相结合C放弃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模式D已经从国民革命中吸取了教训解析:选 D。材料中的“我们是最先进的阶级,无产阶级之先锋队

3、能够在自己错误经验里学习出来,绝无畏惧地披露自己的错误并且有力量来坚决地纠正”说明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大革命中吸取教训,故 D 项正确。3(2019北京海淀区期末)建军大业是献礼建军 90 周年的历史影片,讲述了从1927 年“四一二”政变到 1928 年 4 月朱德、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历史过程。以下场景应该出现在该影片中的是( )2A国民党在黄埔创办军官学校B广州国民政府正式出师北伐C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D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解析:选 C。1924 年,国民党在黄埔创办军官学校,与材料中“从 1927 年”不符,故 A 项错误;1926 年 7 月,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与材料中“从

4、1927 年”不符,故B 项错误;1927 年 9 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与材料中“从 1927 年四一二政变到 1928 年 4 月”相符,故 C 项正确;1935 年 1 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与材料中“到 1928 年 4 月”不符,故 D 项错误。4(2019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阶段性测试)据统计,1927 年 11 月后,中共中央各类文献中频繁出现“割据”一词,如:“暴动割据” “农民割据” “农村割据” “割据局面” “割据地带” “割据区域”等。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 )A对革命方式有了新认识B放弃了城市革命中心论C支持井冈山式革命道路D开始注重农民阶级力量解

5、析:选 A。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逐渐认识到城市中心道路不可行,开始思考革命的新出路,故 A 项正确;大革命失败后党把工作重心逐渐从城市转向农村,但并非放弃了城市革命中心论,故 B 项错误;材料提及“割据”等理论不等同于支持井冈山式革命道路,故 C 项错误;在中共成立之初就开始注重农民阶级的力量,故 D 项错误。5(2019重庆六校高三期中)毛泽东在 1928 年写给中央的信说:土地分配的标准,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现依中央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这表明土地革命时期( )A用人人平等去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B反封建斗争与经济发展要求相结合C毛

6、泽东思想在实践中走向成熟D统一战线是革命致胜法宝解析:选 B。材料中将土地分给农民,进行了反封建斗争,同时通过调整土地分配的标准来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与经济发展要求相结合,故 B 项正确。6(2019河南林州一中调研)1928 年井冈山土地法规定:“红军及赤卫队的官兵,在政府及其他一切公共机关服务的人,均得分配土地,如农民所得之数,由苏维埃政府雇人代替耕种。 ”这一规定( )A增强了红军抗敌的信心 B意在改善农民生活C推动了根据地经济发展 D具有社会保障思想3解析:选 D。材料分地给“红军及赤卫队的官兵,在政府及其他一切公共机关服务的人” ,带有对部队及公职人员社会保障的意味,故 D 项正确。

7、7(2019石家庄二中模拟)1929 年,实际主持中央工作的周恩来在给贺龙及湘鄂西前委的指示中明确指出:“目前所应注意者,还不是什么占领大城市,而是在乡村中发动群众,深入土地革命。 ”这表明周恩来( )A重视推广井冈山经验B抵制党内泛滥的“左”倾错误C认为革命尚处于低潮D党内普遍认可毛泽东的做法解析:选 A。由材料“目前所应注意者,还不是什么占领大城市,而是在乡村中发动群众,深入土地革命”可知,周恩来重视发动农民开展土地革命,而这是 1928 年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故 A 项正确。8(2019河南省中原名校质评)1930 年 10 月,共产国际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在暂时还不是苏区的地方,发展农民运

8、动,发展游击战争” ,中共的干部工人骨干才开始按共产国际的要求向农村地区转移。这表明当时( )A中共始终以农民运动为革命的核心B井冈山道路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认可C土地革命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开展D中共党内关于革命道路的分歧消失解析:选 B。材料中共只是在暂时还不是苏区的地方发展农民运动,可见不是以农民运动为革命的核心,故 A 项错误;材料共产国际主张在暂时还不是苏区的地方发展农民运动,说明井冈山道路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认可,故 B 项正确;材料中土地革命只是在暂时还不是苏区的地方发展,而非全国各地,故 C 项错误;材料“才开始按共产国际的要求向农村地区转移” ,说明中共党内对革命道路问题之前是有分歧的

9、,而且“分歧消失”不符合史实,故 D 项错误。9(2019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三期初考试)1929 年 2 月中共中央致湖北省委的信:“不要城市就是否认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就是否认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结果共产党只有变成小资产阶级农民党。(你们)在斗争的布置上有用乡村包围城市的企图,这种倾向是极危险的。 ”这说明( )A中共中央坚持走苏俄道路B中共尚未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C中共当时存在性质转变的危险D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领导岗位解析:选 A。材料“不要城市就是否认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就是否认无产阶级对4农民的领导” ,说明中共中央依旧主张走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坚持苏俄式的革命道路,故 A 项正确

10、。10(2019湖南师大附中月考)某一个主题展览中出现了下列关于我国某民主革命势力发展态势的三幅图片,下列有关的解说正确的是( )A图一到图二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共的态势B “左”倾错误的发展是导致图一到图二的根本原因C图二到图三的发展是中共反击国民党的结果D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导致图二到图三的原因解析:选 B。图一反映的是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图二反映的是中共红军长征后建立陕甘宁边区的形势;图一至图二反映的应是土地革命时期红军长征后中共的态势,故 A 项错误;图一至图二的转变是因为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长征),

11、故 B 项正确;图三反映的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共在华北地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情形,图二至图三的发展是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结果,故 C 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才是导致图二至图三发展的原因,故 D 项错误。11(2019无锡调研)美国史学家曾指出:“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能够战胜途中大自然好像决意要阻挠他们前进而向他们提出的一切挑战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 ”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A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正式形成B第一次取得反侵略的完全胜利C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D保留了火种,使革命转危为安解析:选 D。毛泽东思想正

12、式形成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故 A 项错误;第一次反侵略完全胜利是抗日战争的胜利,故 B 项错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遵义会议,故 C 项错误;战胜自然困难、行军打仗、解决内部争端符合红军长征,长征的胜利使革命转危为安,故 D 项正确。12(2019广东五校协作体联考)1935 年,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必须“使我们的政策,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 ,必须使苏维埃本身适应目前策略变动的各种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这一认识( )5A强调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性B指引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C为国共双方和解创造条件D为持久抗战奠定思想基础解析:选 C。1935 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开始成为中国

13、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共开始调整政策,主张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其确定政策具有深刻的民族性质,目的就是联蒋抗日,所以这一认识为国共双方和解创造了条件,故 C 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2019承德联校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据不完全统计,从秦汉至明清,各种灾害和歉饥就有 5 079 次。统治阶级为应付灾荒,设置了一些社会保障机构。民间也曾广泛流行着许多自发形成的地区性或行业性的互助团体,它们有的以同一村庄的邻里乡亲为依托,有的以同一姓氏家族为纽带,有的以亲朋好友为网络,有的以同业人员为单位,构成了一个社会互助救济的民间群体。当互助团体成员因年老、疾病、伤残、生

14、育或遭受不可抗拒的灾难时,能及时得到互助团体的救济。摘编自王国奇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初探材料二 1931 年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第 68 条规定,社会保险对于一切雇佣劳动者不论他在国家企业、协作社或私人的企业,不论工作时间之久暂,及付给工资的形式如何,都得施及之。社会保险基金用于支付工人年老、患病、伤残、生育、失业、死亡等情况。1931 年劳动法实施一年以后,由于有些条文规定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给根据地造成了很大危害,出现了许多私人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师傅不愿带徒传艺等现象,影响了根据地的生产、运输和市场供应。1933 年 10 月 15 日,重新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 ,

15、就上述情况做了一定的修改,主要是对某些过高要求做了适当地降低。摘编自王广彬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史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注重社会保障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共苏区社会保障政策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遵循哪些原则?解析:(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传统的民本思想、灾荒、小农经济的缺陷、政府的目的、宗法观念等角度思考。(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实行的保障,覆盖范围、目的、缺点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原则,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从参与主体、目的、公平公正及经济发展情况等角度思考。答案:(1)原因:民本思想的影响;自然灾害严重;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16、封建政府维护统治的需要;宗法观念的影响。(答出三点即可)6(2)特点:以立法的形式强制实行;覆盖面广,保障范围全面;旨在维护工农(劳动者)的利益;有些政策不符合现实,带有一定的“左”倾主义倾向。原则:政府主导和民间互助相结合;维护劳动者权益;坚持公平原则;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4(2019滨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多种信息,比较两幅地图,提取有关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解析:材料分别是红色根据地形势图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示意图,结合图中信息较容易直观地得出,根据地从原来的南方农村转移到了北方的沦陷区,因此能

17、得出“革命根据地主要分布在南方农村,抗日根据地主要分布在北方沦陷区”的信息,结合史实可知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是红军长征,第二是抗日战争爆发,再结合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进行史论结合的论述即可。结合所学知识,这两幅历史地图的变迁也伴随着国共关系的变化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等,也可以提取相关信息加以论证。答案:示例一信息:革命根据地主要分布在南方农村,抗日根据地主要分布在北方沦陷区。说明: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共选择在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根据地实力的壮大,迫使国民党对其展开“围剿”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促使中共进行长征,实施战略转移,红军主力于 1936 年在陕北会师,完成了革命重心的转移,保存了有生力量。适逢日军加紧侵略中国,北方大部沦陷。中共在日军沦陷区展开游击斗争,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革命力量不断成长,并成为抗战后期的主要力量。结论:根据地的转移反映出中国革命(战略)中心的转移。示例二:中国主要矛盾的变化。示例三: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示例四:中共的政治斗争策略的变化。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EN 13461-2009 en Packaging - Cylindrical flexible laminated tubes - Dimensions and tolerances《包装 圆柱形柔性层压管 尺寸和公差》.pdf EN 13461-2009 en Packaging - Cylindrical flexible laminated tubes - Dimensions and tolerances《包装 圆柱形柔性层压管 尺寸和公差》.pdf
  • EN 13463-1-2009 346 Non-electrical equipment for use in potentially explosive atmospheres - Part 1 Basic method and requirements《在潜在爆炸性环境中使用非电气设备 第1部分 基本方法和要求》.pdf EN 13463-1-2009 346 Non-electrical equipment for use in potentially explosive atmospheres - Part 1 Basic method and requirements《在潜在爆炸性环境中使用非电气设备 第1部分 基本方法和要求》.pdf
  • EN 13463-2-2004 en Non-Electrical Equipment for Potentially Explosive Atmospheres - Part 2 Protection by flow restricting enclosure fr 《潜在爆炸性空气中使用的非电气设备 第2部分 通过限流外壳实现的保护措施 fr》.pdf EN 13463-2-2004 en Non-Electrical Equipment for Potentially Explosive Atmospheres - Part 2 Protection by flow restricting enclosure fr 《潜在爆炸性空气中使用的非电气设备 第2部分 通过限流外壳实现的保护措施 fr》.pdf
  • EN 13463-3-2005 en Non-electrical equipment for use in potentially explosive atmospheres - Part 3 Protection by flameproof enclosure d 《潜在爆炸性环境中使用的非电气设备 第3部分 防火外壳 d 型》.pdf EN 13463-3-2005 en Non-electrical equipment for use in potentially explosive atmospheres - Part 3 Protection by flameproof enclosure d 《潜在爆炸性环境中使用的非电气设备 第3部分 防火外壳 d 型》.pdf
  • EN 13463-5-2011 2500 Non-electrical equipment intended for use in potentially explosive atmospheres - Part 5 Protection by constructional safety -c-《非电气设备拟用于潜在爆炸性环境 第5部分 防护带构造》.pdf EN 13463-5-2011 2500 Non-electrical equipment intended for use in potentially explosive atmospheres - Part 5 Protection by constructional safety -c-《非电气设备拟用于潜在爆炸性环境 第5部分 防护带构造》.pdf
  • EN 13463-6-2005 9549 Non-electrical equipment for use in potentially explosive atmospheres - Part 6 Protection by control of ignition source ′b′《潜在爆炸性环境中使用的非电气设备 第6部分 火源控制 b 型防护设备》.pdf EN 13463-6-2005 9549 Non-electrical equipment for use in potentially explosive atmospheres - Part 6 Protection by control of ignition source ′b′《潜在爆炸性环境中使用的非电气设备 第6部分 火源控制 b 型防护设备》.pdf
  • EN 13463-8-2003 Non-electrical equipment for potentially explosive atmospheres Part 8 Protection by liquid immersion ′k′《潜在爆炸性环境中使用的非电气设备 第8部分 液浸 K 型防护设备》.pdf EN 13463-8-2003 Non-electrical equipment for potentially explosive atmospheres Part 8 Protection by liquid immersion ′k′《潜在爆炸性环境中使用的非电气设备 第8部分 液浸 K 型防护设备》.pdf
  • EN 13466-2-2001 en Fertilizers - Determination of Water Content (Karl Fischer Methods) - Part 2 2-Propanol as Extracting Medium《肥料 含水量的测定(卡氏法) 第1部分 以2-丙醇为萃取介质》.pdf EN 13466-2-2001 en Fertilizers - Determination of Water Content (Karl Fischer Methods) - Part 2 2-Propanol as Extracting Medium《肥料 含水量的测定(卡氏法) 第1部分 以2-丙醇为萃取介质》.pdf
  • EN 13467-2001 en Thermal Insulating Products for Building Equipment and Industrial Installations - Determination of Dimensions Squareness and Linearity of Preformed Pipe Insulation.pdf EN 13467-2001 en Thermal Insulating Products for Building Equipment and Industrial Installations - Determination of Dimensions Squareness and Linearity of Preformed Pipe Insulation.pdf
  •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