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祁县中学2018届高三生物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explodesoak291 文档编号:1105173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祁县中学2018届高三生物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西省祁县中学2018届高三生物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西省祁县中学2018届高三生物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西省祁县中学2018届高三生物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山西省祁县中学2018届高三生物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山西省祁县中学 2018 届高三 12 月月考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某同学欲通过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的实验,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 滤纸片上需附有过氧化氢酶B. 酶促反应时间可用 t3t1来表示C. 每个烧杯中需放多个滤纸片,目的是设置对照实验D. 可通过设置不同 pH 的过氧化氢溶液探究 pH 对酶活性的影响【答案】C【解析】本题结合实验装置图,考查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要求考生理解该实验的原理和方法,能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装置图,明确酶促反应速率可以用滤纸片从进入液面之时到浮出液面之时的时间差(t 3-t1)来表示,同时掌握对照实验设计的原则,对各选项做出正确的判

2、断。结合题意分析装置图可知,该实验原理是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附着在滤纸,导致滤纸上浮;滤纸上附着的过氧化氢酶一进入过氧化氢溶液就开始催化反应,故酶促反应时间可以用 t3-t1来表示;每个烧杯中需放多个滤纸片,统计滤纸上浮的平均时间,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因此滤纸上需附有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水解,A 正确;酶促反应时间可用滤纸片从进入液面之时到浮出液面的时间差(即 t3-t1)来表示,B 正确;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提高实验的准确性,每个烧杯中需放多个滤纸片,计算反应时间的平均值,C错误;探究 pH 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可设置不同 pH 的过氧化氢溶液,D 正确。2.植物的生长发育

3、与激素调节息息相关。下列关于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 植物激素可以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B. 植物幼嫩的芽可利用色氨酸经一系列反应转变为生长素- 2 -C. 乙烯仅在植物体成熟的果实中产生,且只能促进果实成熟D. 休眠的种子经脱落酸溶液处理后,种子的休眠期将会被打破【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要求考生明确激素的作用,知道不同植物激素的来源和作用,此题难度一般。植物激素是作为信息分子在细胞间传递信息,调节靶细胞的代谢活动,并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A 错误;植物幼嫩的芽可利用色氨酸经一系列反应转变为生长素,B 正确;植物的各个部分均能合成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C

4、 错误;休眠的种子经赤霉素溶液处理后,种子的休眠期将会被打破,D 错误。3.现有等量的 A、B 两个品种的小麦种子,将它们分别置于两个容积相同、密封的棕色广口瓶内,各加入适量(等量)的水。在 25条件下,瓶内 O2含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在 t1t 2期间,B 种子释放 CO2量的变化趋势是先递减后递增B. 在 t1t 2期间,A 种子比 B 种子的呼吸速率快C. 在 t1t 2期间,瓶内 O2含量的降低主要是由种子的有氧呼吸引起的D. 0t 1期间,广口瓶内的 CO2有少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种子的无氧呼吸产生了 CO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细胞呼吸及其实验,意在考

5、查考生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分析处理和分析图表的能力,试题难度中等。分析题图可知,在 t1t 2期间,瓶内 O2含量的降低,减少的氧气主要用于种子的有氧呼吸,C 正确;在 t1t 2期间,B 种子氧气减少的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即种子的细胞呼吸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因此子释放 CO2量的变化趋势是先递增后递减,A 错误;在 t1t 2期间,相对于- 3 -B 品种,由于 A 品种瓶内的氧气减少速率更快,因此与 B 品种相比,A 品种呼吸速率快,B 正确;0t 1期间,氧气含量没有变化,即细胞不进行有氧呼吸,广口瓶内的 CO2有少量增加的原因是种子的无氧呼吸产生了 CO2,D 正确。4.下图中

6、图 1、图 2 表示雌性动物(AABb)细胞内的染色体行为变化,图 3 为该个体某种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图 1 可表示初级卵母细胞中一条染色体的行为变化B. 图 1 中 ea 表示在分裂后期发生的染色体复制过程C. 图 3 细胞中 CD 段所处的时期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 图 2 含一个染色体组,其中 a 基因来自于基因突变【答案】D【解析】本题结合图像考查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规律及变异的知识,要求考生理解相关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像和分析图像的能力。分析图 1 可知,a 是细胞分裂后期着丝

7、点分裂形成的一对姐妹染色体,b 是间期复制前的染色质,c 是细胞间期复制后的染色质,d 是分裂前期染色质变成的染色体,e 是细胞分裂中期进一步缩短变粗的染色体,初级卵母细胞中没有着丝点分裂,A 错误;图 1 中 ea 表示在分裂后期发生的着丝点分裂过程,B 错误;图 3 细胞中 CD 段染色体数目加倍,是由于着丝点分裂导致的,因此所处的时期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或有丝分裂后期,C 错误;对于二倍体雌性动物(AABb)来说,图 2 含一个染色体组,其中 a 基因来自于基因突变,D 正确。【点睛】细胞分裂图像中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细胞图像的判定方法:(1)若图甲为减数分裂图像,图乙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

8、的,则染色体上出现 B、b 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若要确定还需要结合其他信息,如体细胞基因型、其他染色- 4 -体上基因情况等。(2)图甲若为有丝分裂图像,则 B、b 不同的原因只能是基因突变,这是因为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等现象。(3)若细胞图像中的四分体时期体现出交叉互换现象,则一定发生了基因重组。5.下图为某植物细胞一个 DNA 分子中 a、b、c 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图中、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发生的碱基对替换属于基因突变B. 基因 a、b 在转录时都以链为模板合成 mRNAC. c 中碱基对若发生变化,个体性状不一

9、定会发生改变D. b、c 互为非等位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时可自由组合【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基因的概念、基因突变及其遗传的知识,要求考生理解相关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判断出图中、区段不是基因,而 a、b、c 基因在遗传时表现为连锁遗传。基因突变是指 DNA 分子中发生的碱基对增添、缺失或替换,导致基因结构发生了改变,而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根据题意,图中、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即、区段均不是基因,因此、发生的碱基对替换不属于基因突变,A 错误;不同的基因在转录时模板链不一定相同,因此基因 a、b 在转录时不一定都以链为模板

10、合成 mRNA,B 错误;c 中碱基对若发生变化,由于密码子具有兼并性的特点,个体性状不一定会发生改变,C 正确;b、c 位于同一个 DNA 分子上,互为非等位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时连锁遗传,D 错误。【点睛】基因突变不一定导致生物性状改变的原因:突变可能发生在没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基因突变后形成的密码子与原密码子决定的是同一种氨基酸。基因突变若为隐性突变,如 AAAa,不会导致性状的改变。6.下图是甲病(用 A、a 表示)和乙病(用 B、b 表示)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已知其中一种为伴性遗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5 -A. 3 号、4 号、5 号、6 号均为杂合子B. 甲病为伴 X

11、 隐性遗传,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C. 若 9 号携带乙病致病基因,那么此基因最终来自 1 号D. 7 号与 9 号结婚,生育的子女患甲病的概率为 5/1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系谱图中遗传病类型的判断及发病率的计算,要求考生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判断出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是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再利用孟德尔遗传定律进行相关基因型的推理及发病率的计算。分析系谱图可知,图中 5 号、6 号表现正常但其女儿 9 号为甲病患者,可确定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题意“己知其中一种为伴性遗传” ,可知乙病为伴性遗传病,又 4 号女性患者的父亲 2 号和儿子 7 号均为乙病患者,因此

12、乙病是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 错误;因此对甲性状来说,图中 8 号和 9 号的基因型均为 aa,则 3 号、4 号、5 号、6 号均为杂合子,即都是甲病基因的携带者(Aa) ,A 正确;由上述分析可知,若 9 号携带乙病致病基因,那么此致病基因只能来自 5 号,而 5 号的乙病基因只能来自 2 号,C 错误;由于 3 号、4 号均为甲病基因的携带者(Aa) ,而 7 号不患甲病,故 7 号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AA:Aa=1:2;9号为甲病患者(aa) ,所以 7 号与 9 号结婚,生育的子女患甲病(aa)的概率为2/31/2=1/3,D 错误。二、非选择题7.细叶桉(喜光耐旱的高大乔木)和

13、蛤蒌(常生长在树林中半阴处)均为我国南方地区常见的植物。图甲为这两种植物在温度、水分均适宜的条件下,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速率的比值(P/R)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图,据图回答。- 6 -(1)图中表示蛤蒌的是曲线_ 。(2)当光照强度为 a 时,B 植物叶肉细胞内产生 ATP 的膜结构有_ 。光照强度在c 点之后,限制植物 P/R 值增大的主要外界因素是_ 。(3)若其他条件不变,光照强度突然从 d 变为 b,则 A 植物叶肉细胞中的 C3 消耗的速率将_,此时 C3 生成的速率_ (大于、小于、等于)C 3 消耗的速率。(4)某科研人员研究了细叶桉凋落叶对蛤蒌幼苗的影响,部分研究结果见图乙。研究

14、结果表明:与凋落叶量为 0(g/kg 土壤)相比,凋落叶量 30(g/kg 土壤)主要影响了蛤蒌幼苗光合作用中的光反应速率,依据是_ ;在凋落叶含量为 90(g/kg 土壤)时, C 3生成速率下降,说明蛤蒌幼苗对_的利用下降。【答案】 (1). B (2). 类囊体薄膜、线粒体内膜 (3). CO2浓度 (4). 减小 (5). 大于 (6). 光合色素含量减少,C 3生成速率无明显变化 (7). CO 2(或“C 5”)【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细胞呼吸,考查对环境因素影响光合作用的理解,解答此题,可根据 P/R 含义确定两曲线对应的光补偿点,并根据其生活环境确定两曲线代表的植物

15、。(1)蛤蒌属于阴生植物,光补偿点较小,当 P/R=1 时,对应的光照强度为光补偿点,曲线B 的光补偿点为 a,小于 A 曲线的光补偿点,据此可知图中表示蛤蒌的是曲线 B。(2)当光照强度为 a 时,B 植物叶肉细胞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产生 ATP,产生 ATP 的膜结构有类囊体薄膜、线粒体内膜。实验在温度、水分均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光照强度在 c 点之后,限制植物 P/R 值增大的主要外界因素是 CO2浓度。(3)其他条件不变,光照强度突然减弱,光反应产生的H和 ATP 减少,A 植物叶肉细胞中的 C3 被还原的速率将减小,但 CO2被固定的速率不变,C 3 生成的速率大于 C3 消耗的速率

16、。 (4)与凋落叶量为 0(g/kg 土壤)相比,凋落叶量 30(g/kg 土壤) C 3生成速率无明显变化,光合色素含量减少,影响光反应速率,导致净光合速率降低;在凋落叶含量为 90(g/kg 土壤)时, C 3生成速率下降,说明蛤蒌幼苗对 CO2(或“C 5”)的利用下降。- 7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 P/R 含义为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速率的比值,确定当P/R=1 时,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对应的光照强度即为光补偿点。8.当过量的 UV(紫外线)照射人体时,会诱导细胞凋亡,为探究相关蛋白在 UV 诱导的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研究者做了系列实验,部分结果见下表。凋亡细胞比例(%)

17、组别UV(20J,20h) 一正常细胞 49.5 0.4J 酶基因敲除细胞 1.3 0.35(1)细胞凋亡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_,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2)表中数据表明,UV 照射条件下,J 酶基因敲除细胞组凋亡细胞比例_,据此推测 J 酶可以_。(3)实验研究发现,J 酶催化 B 蛋白的磷酸化反应,磷酸化的 B 蛋白又可以与 J 酶结合抑制其活性。可推测,B 蛋白通过影响 J 酶活性抑制 UV 诱导的细胞凋亡过程。若要验证上述推测,实验组的设计及结果应该为_(填选项前的字母) 。A.正常细胞 b.J 酶基因敲除细胞 c.B 蛋白基因

18、敲除细胞 d.用 UV(20J,20h)照射 e.不用 UV(20J,20h)照射 f.J 酶活性较高 g.J 酶活性较低 h.细胞凋亡率较高 i.细胞凋亡率较低(4)由上述实验可推知,机体一方面通过 J 酶的作用使 DNA 被紫外线损伤的细胞不至于发生_对身体造成更大伤害,同时又可通过 B 蛋白的调节防止_,从而使细胞对 UV 刺激的反应维持在平衡水平。【答案】 (1). 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 (2). 显著低于正常细胞组 (3). 促进 UV 诱导的细胞凋亡 (4). c、d、f、h (5). 癌变 (6). 细胞过度凋亡【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细胞凋亡,考查对细胞凋亡机制的理解。解答此题

19、,应根据实验结果理清 J 酶、B 蛋白、细胞凋亡与 UV 照射之间的关系。(1)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 8 -因素的干扰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2)根据表中数据可知,UV 照射条件下,J 酶基因敲除细胞组凋亡细胞比例显著低于正常细胞组,据此推测 J 酶可以促进 UV 诱导的细胞凋亡。(3)实验研究发现,J 酶催化 B 蛋白的磷酸化反应,磷酸化的 B 蛋白又可以与 J 酶结合抑制其活性。可推测,B 蛋白通过影响 J 酶活性抑制 UV 诱导的细胞凋亡过程。若要 验证 B 蛋白通过影响 J 酶活性抑制 UV 诱导的细胞凋亡过程,实验组应选择 B 蛋

20、白基因敲除细胞,用 UV(20J,20h)照射,实验结果应是 J 酶活性较高,细胞凋亡率较高。(4)DNA 被紫外线损伤的细胞可能发生癌变对身体造成更大伤害;机体通过 B 蛋白的调节防止细胞过度凋亡,从而使细胞对 UV 刺激的反应维持在平衡水平。9.胰岛素可以改善脑神经元的生理功能,其调节机制如图所示。据图分析:(1)胰岛素受体 InR 的激活,可以促进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_作用于_,改善突触后神经元的形态与功能。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_功能,且与细胞膜的_(特性)有关。(2)胰岛素可以抑制神经元死亡,其原因是胰岛素激活 InR 后,可以_。(3)某些糖尿病病人胰岛功能异常,但体内胰岛素对 InR

21、 的激活能力下降,导致 InR 对GLUT 转运葡萄糖的直接促进作用减弱,同时对炎症因子的抑制能力降低,从而_(加强、减弱)了炎症因子对 GLUT 的抑制能力。最终,神经元摄取葡萄糖的速率_(上升、下降)与正常人相比,此类病人体内胰岛素含量_(偏高、偏低) 。【答案】 (1). 神经递质 (2).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3). 信息交流 (4). 选择- 9 -透过性 (5). 抑制神经元凋亡,并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导致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6).加强 (7). 下降 (8). 偏高【解析】本题结合图形考查神经调节和胰岛素的功能,要求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进行综合分析、推

22、理并得到正确结论的能力。(1)分析图形可知,图中“+”表示促进或增加, “”表示抑制或降低,胰岛素受体 InR的激活,可以促进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改善突触后神经元的形态与功能。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且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功能特点有关。(2)题图表明,胰岛素受体被激活后,抑制了神经元凋亡,也抑制了神经元释放炎症因子,从而抑制其导致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3)题图显示,炎症因子对 GLUT 具有抑制作用,若胰岛素对 InR 的激活能力下降,则导致InR 对炎症因子的抑制能力降低,从而导致炎症因子对 GLUT 的抑制作用增强,最终导致神经元摄取葡萄糖的速率下

23、降,因此糖尿病人的 InR 敏感性降低,与正常人相比,此类糖尿病人体内胰岛素含量偏高。10.为图探究温度对甘蔗有机物运输的影响,某研究小组把一定量的 14CO2供给甘蔗叶片(饲喂叶)吸收后,置于光照适宜、温度不同的条件下一段时间后,分别检测三组实验植株的饲喂叶以及其他部位的放射性强度,结果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1)这三组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是_组,各组饲喂 14CO2后,甘蔗叶中最早具有放射性的有机物是_,其转移途径为_,这种研究方法称为同位素标记法。(2)比较三组实验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组植物- 10 -的饲喂叶光合产物运出最多。当_时,甘蔗光合产物运向根部的比例较大;当_时,

24、则有利于光合产物向顶端运输。(3)某同学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光合产物的运输存在主动运输过程,你认为该突出的推测_(填“有”或“没有” )道理,判断的理由是_。【答案】 (1). A 组 (2). C3 (3). 14CO2 14C3( 14CH2O) (4). 不同组合的气温与根温 (5). A (6). 根温高于气温(或气温低于根温) (7). 气温高于根温(或根温低于气温) (8). 有 (9). 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范围内,有机物在温度高的器官中含量较高,因为温度升高呼吸作用增强,能为主动运输提供较多能量【解析】本题结合实验考查光合作用过程及温度对光合产物运输的影响,要求考生理解光合作

25、用过程中 C 的转移路径,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实验结果,判断出该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能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1)结合题意分析图形可知,这三组实验中,A 组所处的条件是自然环条件,在该实验中起对照作用;各组饲喂 14CO2后,参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其 14C 转移途径为14CO2 14C3( 14CH2O) ,因此甘蔗叶中最早具有放射性的有机物是 C3。(2)比较三组实验结果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组合的气温与根温,因变量是三组实验植株的饲喂叶以及其他部位的放射性强度;与 B、C 两组相比,A 组植物的饲喂叶所含的放射性强度最小,但总放射性强度最高,说明 A 组含 14C 的光合

26、产物( 14CH2O)运出最多。当根温高于气温(或气温低于根温)时(即 B 组) ,甘蔗光合产物运向根部的比例较大;当气温高于根温(或根温低于气温)时(即 A、C 组) ,则有利于光合产物向顶端运输。(3)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范围内,有机物在温度高的器官中含量较高,因为温度升高呼吸作用增强,能为主动运输提供较多能量,因此可以推测,光合产物的运输存在主动运输过程。11.某二倍体植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为 XY 型。该植物叶形有宽叶和窄叶两种,由基因 B、b 控制;花色有白色和蓝色两种,由基因 D、d 控制。研究者让一宽叶白花雌株与另一宽叶白花雄株杂交,产生的 F1情况如下表。假设在遗传过程中不存在

27、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回答下列问题:子代性状 宽叶白花 宽叶蓝花 窄叶白花 窄叶蓝花- 11 -数量(株) 243 82 130 39(1)上述结果表明,基因 B、b 和基因 D、d 遵循_(哪些)定律;若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该植物中相关的基因型共有_种。(2)在上述 F1植株中,雌雄比例接近_时,说明控制宽叶和窄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其亲本基因型分别是_;若雌雄比例接近_时,说明控制宽叶和窄叶的基因只位于 X 染色体上,其亲本基因型分别是_;若让多组宽叶植株杂交,分别统计每组杂交后代中窄叶植株的雌雄比例,当出现时_,说明控制宽叶和窄叶的基因位于 X 和 Y 染色体同源区段上。(3)有

28、人认为,控制叶型的 B/b 基因无论位于何种染色体上,种群中雌雄宽叶植株不存在纯合子。请写出作出此判断的依据。_【答案】 (1). 基因的分离定律与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 6 (3). 1:1 (4).BbDd BbDd (5). 1:2 (6). DdXBXb DdXBY (7). 部分植株杂交所产生的窄叶植株全为雌株(或者部分植株杂交所产生的窄叶植株全为雌株,另一部分植株杂交所产生的窄叶植株全为雄株) (8). 宽叶植株与宽叶植株杂交,后代中宽叶与窄叶植株比为 2:1,此现象表明宽叶中基因型为 BB 的个体或者 XBXB的个体都不能发育或者致死【解析】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及孟德尔遗传定律

29、的应用,要求考生能理解常染色体、X 和 Y 染色体非同源区段、X 和 Y 染色体同源区段上基因的遗传特点,利用所学知识解读题给信息,判断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位置,进行分析、推理并得出正确的结论。(1)根据题意分析表中数值可知,两株宽叶植株杂交,子代中宽叶:窄叶=(243+82):(130+39)2:1,说明宽叶对窄叶为显性,该对性状遵循基因分离定律遗传;两白花植株杂交,子代中白花:蓝花=(243+130):(82+39)3:1,说明白花对蓝花为显性,该对性状也遵循基因分离定律遗传,由于两对相对性状在子代的比值由差异,因此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遗传。若两对基因位于常染

30、色体上,即子代中宽叶(Bb):窄叶(bb)=2:1,种群中基因型为 BB 的个体致死;子代中白花(1DD:2Dd):蓝花(dd)=3:1,因此该植物中相关的基因型共有 23=6 种。(2)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若控制宽叶和窄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在上述 F1植株中,- 12 -雌雄比例接近 1:1,其亲本基因型分别是 BbDd、BbDd;若控制宽叶和窄叶的基因只位于 X 染色体上,则在上述 F1植株中,雌雄比例接近 1:2,说明其亲本基因型分别是 DdXBXb、DdX BY,即子代中 XBXB:X BXb:X BY:X bY=1:1:1:1,其中 XBXB的个体致死;若控制宽叶和窄叶的基因位于

31、 X 和 Y 染色体同源区段上,让多组宽叶植株杂交,即 XBXb x XBYb和 XBXb x XbYB,分别统计每组杂交后代中窄叶植株的雌雄比例,则部分植株(X BXb x XbYB)杂交所产生的窄叶植株全为雌株(或者部分植株(X BXb x XbYB)杂交所产生的窄叶植株全为雌株,另一部分植株(X BXb x XBYb)杂交所产生的窄叶植株全为雄株) 。(3)由上述分析可知,宽叶植株与宽叶植株杂交,后代中宽叶与窄叶植株比为 2:1,此现象表明宽叶中基因型为 BB 的个体或者 XBXB的个体都不能发育或者致死,因此,控制叶型的 B/b基因无论位于何种染色体上,种群中雌雄宽叶植株不存在纯合子。- 13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ASTM D5365-2012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Long-Term Ring-Bending Strain of &ldquo Fiberglass&rdquo (Glass-Fiber-Reinforced Thermosetting-Resin) Pipe 《 玻璃钢 (玻璃纤维增强热固树脂)管长期环状弯曲应变的标准试验.pdf ASTM D5365-2012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Long-Term Ring-Bending Strain of &ldquo Fiberglass&rdquo (Glass-Fiber-Reinforced Thermosetting-Resin) Pipe 《 玻璃钢 (玻璃纤维增强热固树脂)管长期环状弯曲应变的标准试验.pdf
  • ASTM D5365-2018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Long-Term Ring-Bending Strain of &x201c Fiberglass&x201d (Glass-Fiber-Reinforced Thermosetting-Resin) Pipe.pdf ASTM D5365-2018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Long-Term Ring-Bending Strain of &x201c Fiberglass&x201d (Glass-Fiber-Reinforced Thermosetting-Resin) Pipe.pdf
  • ASTM D5366-1996(2002)e01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Dynamic Performance of a Wind Vane《确定风向标动态特性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ASTM D5366-1996(2002)e01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Dynamic Performance of a Wind Vane《确定风向标动态特性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 ASTM D5366-1996(2007)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Dynamic Performance of a Wind Vane《确定风向标动力特性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ASTM D5366-1996(2007)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Dynamic Performance of a Wind Vane《确定风向标动力特性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 ASTM D5366-1996(2011)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Dynamic Performance of a Wind Vane《风向标动力特性测定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ASTM D5366-1996(2011)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Dynamic Performance of a Wind Vane《风向标动力特性测定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 ASTM D5366-1996(2017)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Dynamic Performance of a Wind Vane《风翼动态特性测定方法》.pdf ASTM D5366-1996(2017)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Dynamic Performance of a Wind Vane《风翼动态特性测定方法》.pdf
  • ASTM D5367-2000 Standard Practice for Evaluating Coatings Applied Over Surfaces Treated With Inhibitors Used to Prevent Flash Rusting of Steel When Water or Water Abrasive Blasted《.pdf ASTM D5367-2000 Standard Practice for Evaluating Coatings Applied Over Surfaces Treated With Inhibitors Used to Prevent Flash Rusting of Steel When Water or Water Abrasive Blasted《.pdf
  • ASTM D5367-2008 Standard Practice for Evaluating Coatings Applied Over Surfaces Treated With Inhibitors Used to Prevent Flash Rusting of Steel When Water or Water Abrasive Blasted《.pdf ASTM D5367-2008 Standard Practice for Evaluating Coatings Applied Over Surfaces Treated With Inhibitors Used to Prevent Flash Rusting of Steel When Water or Water Abrasive Blasted《.pdf
  • ASTM D5367-2016 Standard Practice for Evaluating Coatings Applied Over Surfaces Treated With Inhibitors Used to Prevent Flash Rusting of Steel When Water or Water Abrasive Blasted《.pdf ASTM D5367-2016 Standard Practice for Evaluating Coatings Applied Over Surfaces Treated With Inhibitors Used to Prevent Flash Rusting of Steel When Water or Water Abrasive Blasted《.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