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惠安惠南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ideacase155 文档编号:1105568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惠安惠南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福建省惠安惠南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福建省惠安惠南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福建省惠安惠南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福建省惠安惠南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惠南中学 2018 年秋季高一年 12 月月考历史试卷考试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2018.12.14第卷选择题(60 分)本卷共 24 小题(1-12 小题)2 分、 (13-24 小题3 分) ,计 6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涂在机读卡,并填在第卷的答题栏。1.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古代中国:”皇室的权总是在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在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元朝设置行省制明朝设置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

2、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 “皇室的权,总是在逐步升”的含义是指皇帝的权力不断的在增强,所以明朝设置内阁和清朝设立军机处均能充分的证明皇室的权,总是在逐步升,所以本题答案就是 C。2.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某项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队伍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最能体现这一论断的制度是A. 创立郡县制B. 确立三省六部制C. 开创科举制- 2 -D. 确立王位世袭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科举制扩大了统治

3、者的统治基础,科举制度使下层人也能通过考试成为统治阵营的一员,所以,开创科举制才能使官僚高度的流动,所以,最能体现这一论断的制度只能是 C开创科举制。3.中国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相互牵制。下列属于前者的措施是A. 汉武帝设立中朝B. 唐朝实行三省制C. 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D. 秦朝三公九卿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汉武帝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提拔一批低级官吏为郎,加以侍中、给事中、常侍等头衔,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决策机构“中朝” ;原以丞相为首的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为“外朝” 。中朝决策,外朝执

4、行,丞相、三公九卿的权力被大为削弱。中朝完全秉承皇帝旨意,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选 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朝4.从秦到宋的中国帝制社会中,官僚体制运作中存在宰相制度、封驳制度、谏官制度等,这些制度设计的目的是A.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B. 预防专制皇权出现错误C. 制约专制主义皇权D. 保障皇权体制正常运转【答案】D【解析】宰相辅助皇帝处理政事。唐代门下省审查政令,如果认为不当,有权退回或加以纠正,即- 3 -“封驳” ,其本质仍然是为皇权服务。谏官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但其目的也是促进皇权正常运转,故 D 正确;封驳制度、谏官制度不一定提高政府行政

5、效率,故 A 错误;防止皇权错误的目的仍然是保障皇权体制正常运转,而且封建专制制度下宰相制度、封驳制度、谏官制度不能从根本上预防皇权错误,故 B 错误;封建专制制度下宰相制度等制度设计也不可能真正制约皇权,故 C 错误。故选 D。5.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 “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 , “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借” 。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A. 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B. 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 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D. 削弱中央,加强地方权力【答案】

6、C【解析】材料“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 ,说明行省制下行省权利过大,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管理,C 正确;行省制下,行省长官及下属官吏由中央任命,受中央节制,不是分封制的复辟,排除 A;根据材料“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 ,说明行省制没有改善中央对地方管理,排除 B;通过材料“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可知,这是作者的假设,并没有出现地方割据,排除 D。6.明朝曾经出现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的情况。也曾出现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内阁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的情况。以上材料可以说明A. 明朝

7、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B. 明代内阁属于决策机构C. 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D. 制度设计与实际执行未必相符【答案】D【解析】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内阁”- 4 -由此出现。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材料中现象说明内阁运行超出了皇帝最初的设想,故 D 项正确;内阁权力受到皇帝制约,故 A 项错误;内阁没有决策权,故 B 项

8、错误;明朝皇帝权力是空前强化,故 C 项错误。7.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 ”这说明军机处A. 加强了中央集权B. 强化了君主专制C. 削弱了内阁的权力D. 扩大了统治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军机处。依据材料“军机处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 “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结合相关所学可知军机处的设置加强了君权,强化了君主专制,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军机处是在中央设置的加强君权的

9、机构,没有体现它加强了中央集权;C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 ”可知张瑞荫将军机处和内阁进行比较,并未说明军机处削弱了内阁的权力;D 选项错误,清政府统治基础仍是地主阶级,军机处的设置并未扩大统治基础。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8.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治国理念是A. 内重外轻B. 强干弱枝C. 外儒内法D. 重文轻武【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宋代中央集权的强化;依据材料“五代方镇残虐”和“儒臣分治- 5 -大藩”可知,宋太祖吸

10、取唐代五代后期武将藩镇割据的教训,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这体现了宋太祖“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 “内重外轻”指的是宋代强调内政,忽视边防问题,与材料内容不符;B 选项错误,宋代的“强干弱枝”政策是指将各地方军强壮之人都入选进军,禁军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以达到“内外相制”的目的,可以更好的对京师作出保护,也更有效的控制军队,从而使皇权更加稳固,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与材料内容不符;C 选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儒法思想。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9.钱穆评论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学术环境不普遍限于少数私家,而有所谓累世经学天下仕途渐渐走入一个特殊阶层的手里去” 。

11、据此反映了这一时期的选官依据是A. 门第高低B. 军功大小C. 道德和学问D. 财产多少【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依据材料“学术环境不普遍限于少数私家” 、 “天下仕途渐渐走入一个特殊阶层的手里去”可知此时期少数特殊阶层垄断了学问和官位,结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相关所学可知,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的特征,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注重出身门第,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按照军功大小授予官爵的选官制度是军功爵制;C 选项错误,按照道德和学问选拔官员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D 选项错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并不以财产多少为标准选拔官员。故

12、正确答案为 A 选项。10.下图是某研究型学习小组设计的示意图,最适合作为其标题的是A. 多样性的政治文明B. 典型的民主政治制度C.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6 -D. 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第一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二幅图反映的是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第三幅图反映的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反映了政治文明的的多样性,因此选 C。考点:中西方历史中西方的政治制度多样性的政治文明【名师点睛】复习中外政治制度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重点问题:古希腊民主形成的条件及历史意义;古罗马法制的演变及影响;比较中西方早期政治差异及原因;比较英、法、美、德四国政体,概括各

13、自特点,并作出客观评价;思考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确立、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启示。11.亚里士多德说:“个体只有在属于雅典时,其存在才有意义。不属于雅典的个体非鬼即兽。 ”据此判断,亚里士多德A. 肯定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B. 认为城邦集体利益高于一切C. 反对神学对人理性的严重束缚D. 主张社会精英统治雅典【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个体只有在属于雅典时,其存在才有意义。不属于雅典的个体非鬼即兽”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公民个体和城邦的关系,城邦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一切,故选 B;A 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在材料中没有涉及“神学对人理性的严重束缚” ,排除 C;材

14、料无法体现“精英统治” ,排除 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个体只有在属于雅典时,其存在才有意义” ,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分析解答。12.十二铜表法规定的诉讼制度是法律诉讼,其特点是整个诉讼过程全用言词,不作记录;且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必须严格使用法律术语,否则即使理由充分也会败诉。比如:某人因葡萄蔓被毁而起诉,诉讼过程中在陈述时把“葡萄蔓”说成了“树木” ,他将败诉。这一规定说明当时的罗马法A. 重视财产所有权的保护- 7 -B. 具有实用性和灵活性C. 注重形式且受传统习惯法的影响D. 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整个诉讼过程全用言词,不

15、作记录” 、 “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必须严格使用法律术语,否则即使理由充分也会败诉。 ”可知当时的罗马法注重形式,并且受到传统习惯法的影响,还存在一些缺陷,保留了一些不合理的法规,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罗马法注重形式并且受到习惯法的影响,并不主要体现对财产所有权的保护;B 选项错误,具有灵活性和实用性的是罗马万民法,不是十二铜表法 ;D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罗马法注重形式并且受到习惯法的影响,并未体现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13.下面是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一组列表,其中逻辑关系正确的是选项 史料论据 结论A 查阅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的具体内容

16、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B找到“非经所有人同意,不得在离其房屋六十尺以内进行火葬或挖造坟墓”的法律条款罗马法保护财产所有权C伯利克里时期,创制了雅典公民参加公民大会的“津贴制度”说明财产上实现了公民的平等D“陶片放逐法”是雅典公民大会在终结对城邦造成威胁的公民之政治生涯的惩办方法最大限度的保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A. AB. BC. CD. D【答案】B- 8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分析表格信息结合所学可知, 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是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 ,故 A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非经所有人同意,不得在离其房屋六十

17、尺以内进行火葬或挖造坟墓”可知罗马法保护私人财产所有权,B 选项正确;“津贴制度”的实施是为了保证所有公民都能够参与政治活动,这是在政治上实现了公民的平等,并非财产上平等,故 C 选项错误;“陶片放逐法”可能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造成权力的滥用和勿用,形成多数人的暴政,不利于公平的实现和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故 D 选项错误。因此正确答案为 B 选项。14.伊丽莎白在位时期(15581603 年) ,有一个流行说法:“议会下院中的每个议员都比勋爵或主教有着更强的发言权,只需国王与其平民就可以维持议会”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议会下院成为英国的权力中心B. 议会上院的立法权明显衰落C. 贵

18、族阶层已无法干预立法创议D. 英国社会的等级意识已淡化【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不能得出议会下院成为英国的权力中心,所以排除 A;C 说法太绝对,所以排除 C;由材料也不能得出英国社会的等级意识淡化,所以排除 D;由材料可知,议会下院的议员有发言权,而在英国议会上院是拥有立法权的,但是材料却告诉我们,下院的议员比勋爵等更有发言权,这就说明了议会上院的立法权有了明显衰落,所以答案选 B。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议会【易错警示】英国议会(THE PARLIAMENT OF UNITED KINGDOM)又称威斯敏斯特议会,是英国的

19、最高立法机关,是英国政治的中心舞台。政府从议会中产生,并对其负责。国会为两院制,英国议会由上院 (HOUSE OF LORDS)(贵族院)、下院(平民院)(HOUSE OF COMMONS)和国王共同组成,行使国家的最高立法权。上院行使国家最高司法权;下院的立法职权主要是:提出重要法案;先行讨论、通过法案;提出质询;财政法案只能由下院提出和通过;国王是国家的象征。15.白之浩将英国政治制度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尊严的部分” ,一是“效率的部分” 。 “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治制度获得了权威和动力,而“效率- 9 -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 “尊严的部分” “

20、效率的部分”分别指的是A. 君主制和议会制B. 君主制和共和制C. 立宪制和共和制D. 立宪制和议会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材料中“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治制度获得了权威和动力” ,表明英国政治制度中“尊严的部分”是指君主制,而“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即议会制,议会行使原来专制君主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故答案为 A 项。其他三项与上述分析不能对应,排除 BCD 项。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16.美国宪法之父、第四任总统麦迪逊曾说, 联邦宪法一些制度性要素主要就是一套“地域与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 。这些具有“地

21、域与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特征的“制度性要素”包括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的分权制衡总统行政权与军事权的分权制衡联邦政府内部三权间的分权制衡设立两院对立法权进行再度分割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的政治体制明显的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这种制衡不仅是在国家机构之间,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也能体现。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的分权制衡;联邦政府的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门间分权制衡;国会参众两院对立法权的分权制衡,这些都能体现这一点。因此制衡机制包括三项。故选 C。在美国,总统掌握行政权和军权,因此二者并不制衡。- 10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

22、确立与发展美国 1787 年宪法美国 1787 年宪法的原则17. 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国会分参、众两院。参议院由各州议会分别选派两名参议员组成,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由各州选民普选产生,每两年选举一次。这些规定体现了A. 参议院代表少数人利益B. 各州根据人口分享联邦权力C. 联邦制与共和制的原则D. 众议院主导联邦的立法权力【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参议院由各州议会分别选派两名参议员组成”体现的是联邦制原则, “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由各州选民普选产生”体现的是共和制原则,所以本题答案为 C 项。A 项、B 项和 D 项说法均错误,故排除。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

23、立美国 1787 年宪法18.据法国 1875 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选出,议会两院共同拥有立法倡议权;总统在参议院同意下有权解散众议院。此规定说明该宪法A. 确立了总统共和制B. 指明了总统对议会负责C. 照搬了美国的政体体制D. 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法国 1875 年宪法。依据材料可知,法国总统由选举产生,并且总统解散众议院必须经参议院同意,这是政治民主化的体现,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法国是议会制共和制国家,不是总统制共和制;B 选项错误,总统能够解散众议院,说明总统不对议会负责;C 选项错误,美国中央权力结构体

24、现三权分立原则,美国总统由选民选举产生,无权解散众议院,因此法国并未照搬美国政体体制。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19. 俾斯麦企图建立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立宪议会制度,以达到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的。这种设想在 1871 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下列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正确选项是- 11 -A. 联邦议会由民选产生 B. 帝国议会掌握着立法大权C. 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 D. 帝国皇帝有主宰议会之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中 “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的”的信息说明德国君主立宪至具有专制主义的色彩,符合这一趋势的是皇帝拥有立法

25、和行政大权,故 D 项正确。A 属于选举;B 中议会立法体现民主性;C 说法错误,德国宰相对皇帝负责。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0.1843 年 7 月和 10 月,中英先后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 ,作为南京条约的补充。一是规定了极低的“值百抽五”的关税税率;二是规定英国人在中国犯法,须由英国领事根据英国法律来裁决;三是规定今后中国“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上述规定中英国人所取得的特权有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传教士传教权片面最惠国待遇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一

26、是规定了极低的“值百抽五”的关税税率”体现的是协定关税权;“须由英国领事根据英国法律来裁决”体现的是领事裁判权;“今后中国“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体现的是片面最惠国待遇。传教士传教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正确,错误,答案为 A 项,排除 BCD 三项。21.某史学家在评价太平天国时说:“洪杨那个时代,他们只具有极大的改朝的机运,而无换制的机运。 ”洪秀全不能解决中国近代史上“换制”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2 -A. 中国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B.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C. 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D. 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洪秀全不能解决中国近

27、代史上“换制”问题也就意味着太平天国的失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等,B 正确;排除 ACD。所以选 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22.在一节“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的研讨课上,四位同学达成了“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小了阻力”的共识,并指明了自己的依据,你认为正确的是A. 甲同学: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B. 乙同学:太平天国颁布了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C. 丙同学:太平

28、天国运动扫荡王朝秩序,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D. 丁同学: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反封建的最高峰【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结合所学可知, 天朝田亩制度虽然提出了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要求,但目的是试图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理想社会,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并且天朝田亩制度并未真正实施,因此不能为中国近代化减少阻力,故 A选项错误;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具有一定进步性,但也并未真正实施,因此不能为中国近代化减小阻力,故 B 选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扫荡了王朝的秩序,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加速了清王朝和封建制度的崩溃与衰落,可以为

29、中国近代化减小阻力,故 C 选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反封建的最高峰,这是与以往农民战争相比,对近代化的影响不大,故 D 选项错误。因此正确答案为 C 选项。2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13 -第一次是 18401842 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 18561860 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 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A. 使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 使清政府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C. 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由内地向沿海扩展D. 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第一次

30、是 18401842 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 18561860 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 18941895 年同日本的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 A 正确。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属于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故 B 错误。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错在“由内地向沿海” ,故 C 错误。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属于甲午战争的影响,故 D 错误。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影响24.它彻底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所推行的“同光新政”的实质,打破了国民妄自尊大的心理,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强烈危机感和民族觉

31、醒。材料中的“它”A. 促发洋务运动的兴起B. 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C. 开启了中国的改革历程D. 导致义和团运动的兴起【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同光新政”指的是清朝同治和光绪年间出现的洋务运动,依据材料“打破了国民妄自尊大的心理,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强烈危机感和民族觉醒。 ”结合所学可知 1894 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战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洋务运动兴起于甲午战争之前,不符合题意;C 选项错误,近代中国改革在甲午战前就已经开始;D 选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是由列强瓜分狂潮引起的,甲午

32、战争并非直接原因。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14 -第 II 卷非选择题(2 大题,共 40 分)25.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伴随时代进步不断地走向完善和成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之后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1)根据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后至 19 世纪中期前,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材料二:“18 世纪后期以来的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

33、就是两个字“有衡” 。美国政治制度的“有衡”包括两层含义:其一,联邦政府中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第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均衡。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2)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当年设计的政治制度的名称?并分析美国政治制度是如何从两个层面(即权力之间和利益之间)体现“有衡”的?【答案】 (1)英国政治权力转移表现在:1689 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和限制了君主权力,立法权从君主转移到议会;1721 年形成责任制内阁,行政权从国王转移到内阁,国王“统而不治,虚位元首” ;1832 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力(或民主权利从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再到公民)(2)

34、美国政治制度:联邦制总统共和制体现:不同权力之间“制衡”:1787 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在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的同时,各州仍保留着一定独立性和自主性,反映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有衡” ;联邦政府内部实行三权分立,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之间相互制衡;不同利益之间“均衡”的体现: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两院议员的任期及数量分配的不同,平衡了大州与小州的利益【解析】【详解】 (1)本题考查近代英国民主政治的形成过程。结合所学从权利法案限制君权,君主立宪制确立、责任内阁制形成,国王“统而不治” 、1832 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民主权利等方面概括作答英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2)本题考查美国

35、1787 年宪法。依据材料“18 世纪后期以来的美国联邦党人” 、 “联邦政府中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实行的政治体制是联邦制总统共和制。依据- 15 -材料二“其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第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均衡”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政体的“有衡”主要表现为: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而各州仍保留着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反映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有衡” ;联邦政府内部实行三权分立,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之间相互制衡;国会两院制的设置,两院议员的不同任期及数量,则平衡了大州与小州的利益。26.近代中国内忧外患,中国军民奋起反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

36、题:材料一:(粤西)遍地皆盗盖承平久,孳息繁衍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取才之涂(途)太隘,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也,特无其虚仪及媚骨尔。汪士铎乙丙日记1856(注:汪士铎曾经担任过曾国藩的幕僚)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态度?说明你的判断依据?并据材料一概括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因素有哪些?(2)下表是关于“19 世纪中期以来的中国社会概况” ,按下列要求完成问题两次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总理衙门 近代化 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师夷长技以制夷 南京条约先从表中

37、任选出三或四个关键词,自拟一个主题,再运用所选的几个关键词对自拟的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要求:答题时要列出自己所选的准确关键词;所拟主题立意明确,围绕所选关键词信息;阐述时要能理清关键词与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史论结合)【答案】 (1)态度:敌视(或否定) ;依据:称太平军为“盗”和“逆匪”因素:人口过度增长加剧人地矛盾,人民无以谋生;国家选拔人才的途径(科举制)过窄;太平军将领具有才干。 (答出其中的两点可得)(2)论证题- 16 -示例一:关键词: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题: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史(或近代列强入侵对中国的破坏性)阐述:近代西方列强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和扩大侵

38、华利益,发动了一次次的侵华战争,对中国造成学深重灾难,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比如,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清政府战败并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及附件、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完整主权沦失,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后又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西方列强的侵华手段从“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大大加深。结论: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的侵华史,也是屈辱和抗争的历史。示例二:关键词:两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总理衙门、近代化主题:列强入侵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化起步阐述: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魏源为首的封建士大夫开始萌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

39、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并推动地主阶级洋务派兴起了“洋务运动” ,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推动中国近代化起步;同时,也促进清政府调整权力结构,设立了总理衙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外交之路。结论:两次鸦片战争是列强发动的非正义侵略战争,对中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性,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起步。(可以多角度提炼主题,言之有理即可,主题和关键词要明确)【解析】【详解】 (1)依据材料一“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也”可知,作者对太平天国的态度是否定和敌视的。其中对太平军的称谓就是证据。依据材料信息“盖承平久,孳息繁衍地不能增而人加众”

40、、 “取才之涂(途)太隘” 、 “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也”从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官员选拔途径狭隘、太平军将领具有才干等方面概括作答。(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查中国近代史。首先选定关键词拟定主题,在选定关键词时需要注意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进行分类,也可以选定的关键词既有思想文化又有政治、经济方面的,进行分析即可。如选定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关键词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所学分析列强的侵华进程,然后结合相关史实进行分析论述;或选定两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总理衙门、近代化等关键词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所学分析中- 17 -国的近代化过程,然后结合相关史实进行分析论述。要求围绕所拟论题,概念解析准确,史实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结论有提炼。- 18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DIN EN 60684-3-403 bis 405-2003 Flexible insulating sleeving - Part 3 Specifications for individual types of sleeving Sheets 403 to 405 Glass textile sleeving with acrylic coating .pdf DIN EN 60684-3-403 bis 405-2003 Flexible insulating sleeving - Part 3 Specifications for individual types of sleeving Sheets 403 to 405 Glass textile sleeving with acrylic coating .pdf
  • DIN EN 60684-3-409-2000 Flexible insulating sleeving - Part 3 Specification for individual types of sleeving - Sheet 409 Glass textile sleeving with polyurethane (PUR)-based coatin.pdf DIN EN 60684-3-409-2000 Flexible insulating sleeving - Part 3 Specification for individual types of sleeving - Sheet 409 Glass textile sleeving with polyurethane (PUR)-based coatin.pdf
  • DIN EN 60684-3-420 bis 422-2003 Flexible insulating sleeving - Part 3 Specifications for individual types of sleeving Sheets 420 to 422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textile sleeving .pdf DIN EN 60684-3-420 bis 422-2003 Flexible insulating sleeving - Part 3 Specifications for individual types of sleeving Sheets 420 to 422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textile sleeving .pdf
  • DIN EN 60688-2013 Electrical measuring transducers for converting A C and D C electrical quantities to analogue or digital signals (IEC 60688 2012) German version EN 60688 2013《将交流.pdf DIN EN 60688-2013 Electrical measuring transducers for converting A C and D C electrical quantities to analogue or digital signals (IEC 60688 2012) German version EN 60688 2013《将交流.pdf
  • DIN EN 60689-2009 Measurement and test methods for tuning fork quartz crystal units in the range from 10 kHz to 200 kHz and standard values (IEC 60689 2008) German version EN 60689.pdf DIN EN 60689-2009 Measurement and test methods for tuning fork quartz crystal units in the range from 10 kHz to 200 kHz and standard values (IEC 60689 2008) German version EN 60689.pdf
  • DIN EN 60695-11-4-2013 Fire hazard testing - Part 11-4 Test flames - 50 W flame - Apparatus and confirmational test method (IEC 60695-11-4 2011) German version EN 60695-11-4 2011《着.pdf DIN EN 60695-11-4-2013 Fire hazard testing - Part 11-4 Test flames - 50 W flame - Apparatus and confirmational test method (IEC 60695-11-4 2011) German version EN 60695-11-4 2011《着.pdf
  • DIN EN 60695-4-2013 Fire hazard testing - Part 4 Terminology concerning fire tests for electrotechnical products (IEC 60695-4 2012) German version EN 60695-4 2012《着火危险试验 第4部分 电工产品着.pdf DIN EN 60695-4-2013 Fire hazard testing - Part 4 Terminology concerning fire tests for electrotechnical products (IEC 60695-4 2012) German version EN 60695-4 2012《着火危险试验 第4部分 电工产品着.pdf
  • DIN EN 60695-5-1-2003 Fire hazard testing - Part 5-1 Corrosion damage effects of fire effluent General guidance (IEC 60695-5-1 2002) German version EN 60695-5-1 2003《着火危险试验 第5-1部分 .pdf DIN EN 60695-5-1-2003 Fire hazard testing - Part 5-1 Corrosion damage effects of fire effluent General guidance (IEC 60695-5-1 2002) German version EN 60695-5-1 2003《着火危险试验 第5-1部分 .pdf
  • DIN EN 60695-6-1-2011 Fire hazard testing - Part 6-1 Smoke obscuration - General guidance (IEC 60695-6-1 2005 + A1 2010) German version EN 60695-6-1 2005 + A1 2010《着火危险试验 第6-1部分 烟雾.pdf DIN EN 60695-6-1-2011 Fire hazard testing - Part 6-1 Smoke obscuration - General guidance (IEC 60695-6-1 2005 + A1 2010) German version EN 60695-6-1 2005 + A1 2010《着火危险试验 第6-1部分 烟雾.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