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13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检测试题(含解析)湘教版.doc

上传人:dealItalian200 文档编号:1107532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地理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13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检测试题(含解析)湘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版高考地理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13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检测试题(含解析)湘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版高考地理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13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检测试题(含解析)湘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版高考地理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13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检测试题(含解析)湘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0版高考地理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13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检测试题(含解析)湘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选择题(2019深圳一模)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简称 NPP)是指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数量。图 1示意研究区范围,图 2示意研究区 20012010年间年 NPP的变化。据此回答 13 题。1观测结果显示,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年 NPP大小顺序为常绿阔叶林混交林草地农田植被落叶阔叶林湿地。由此推测,年 NPP最大的地区是( )A洞庭湖平原 B东南丘陵C山东丘陵 D华北平原220012010 年间,研究区年 NPP呈显著波动状态。这种波动主要是因为( )A植被类型的变化 B土壤肥力的变化C雾霾天数的变化 D水热状况

2、的变化3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 年间洞庭湖平原年 NPP呈显著增加趋势,主要原因是( )A种植结构和技术变化 B城市化进程加快C退耕还湖 D围湖造田解析:第 1题,一般丘陵地形林地比重大,平原地形耕地比重大,依据不同植被类型的年 NPP排序,可判断丘陵地形的年 NPP大于平原地形;而东南丘陵位于亚热带,植被类型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山东丘陵位于暖温带,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林为主,故年 NPP最大的地区应该是东南丘陵。第 2题,水热状况影响植被生长状况,从而影响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弱,故水热状况变化会影响年 NPP的波动。一般短期内植被类型、土壤肥力等因素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我国东部属于季风区,

3、主要是夏季风带来降水,而季风气候具有非常大的不稳定性,故可能造成短期内的水热状况变化。第 3题,洞庭湖平原年 NPP显著增加,说明光合作用增强;结合不同植被类型的年 NPP大小顺序可判断,可能是种植结构发生了2变化所致。在 2001至 2010年间,不可能大规模地进行围湖造田活动。因不同植被类型年NPP排序中农田植被大于湿地,则退耕还湖会降低年 NPP。答案:1.B 2.D 3.A(2019北京东城区期末)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 46 题。4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 )A BC D5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C水文 D生物6图示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

4、环境的( )A区域性 B整体性C差异性 D开放性解析:第 4题,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湖泊泥沙沉积量逐渐增加,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到后期陆生生物生长,演变过程结束;结合四幅图可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故 A项正确。第 5题,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植物营养素沉积湖底(动植物枯死、腐烂)是最早发生的现象,生物的生长是在营养素的条件下发生的,并且一直持续到陆生生物的形成,故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生物,故 D项正确。第 6题,图中演变过程最初是由生物因素发生的变化,导致水文、地形等因素的改变,最终使环境整体发生变化,故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B 项正确。答案:4.A 5

5、.D 6.B(2019安徽六校模拟)曾经的西双版纳,橡胶林在低于海拔 800 m的低山、丘陵地带随处可见。下图为当时因植被破坏而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现今的西双版纳采用上层乔木树种,下面种植茶树、咖啡等喜光的灌木植物,底层种植药材、草果等喜阴的地被植物,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回答 78 题。7图示时期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体现了( )A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B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3C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D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8现今的西双版纳农业生产类型属于( )A雨林生态农业 B热带种植

6、园农业C基塘农业 D河谷农业解析:第 7题,由图示内容可知后面的各种现象都是由砍伐自然植被引起的,A、B、D 三项表述虽然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故选 C项。第 8题,西双版纳采用上层乔木树种,下面种植茶树、咖啡等喜光的灌木植物,底层种植药材、草果等喜阴的地被植物,可以判定这里发展的是立体农业与生态农业,充分利用了光照与地形。答案:7.C 8.A9(高考江苏卷)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下图是索科特拉岛位置图。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 )A温暖湿润 B温和干燥C高温多雨 D高温干燥解析:选 D。瓶状茎、多刺、硬叶等性状可以

7、减少水分蒸发、避免阳光灼伤,说明该地高温干燥。研究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农业生产、植被恢复和土地的合理利用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图为黄土高原某沟壑区不同坡度和坡向的土壤水分含量剖面分布图。读图,回答 1011 题。410甲图表明,随着坡度的增加( )A土壤剖面相同深度含水量增加B土壤的总储水能力提高十分显著C地表径流下渗补给的能力降低D降水后形成的地表径流减少明显11从土壤水分条件看,黄土高原沟壑区植被生长条件较好的是( )A阳坡 缓坡 B阳坡 陡坡C阴坡 陡坡 D阴坡 缓坡解析:第 10题,根据甲图信息,土层深度相同,坡度越大,土壤含水量越小,由此说明土壤水分大多来自地表径流的下渗。因此

8、,图示说明随坡度增加,地表径流下渗补给的能力降低。故选 C。第 1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土高原植被生长条件与水分条件息息相关。根据乙图可知,到达一定深度后,同一深度,阴坡的含水量较大;根据甲图可知,同一深度,坡度缓的地方含水量较大。故选 D。答案:10.C 11.D二、非选择题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林线是指高纬度地区或高山,由于低温(大约与最热月平均气温 7 等温线相吻合)、风及土壤等条件而不能形成森林的界线。一般纬度越低,林线越高;中高纬地区降水越少,林线越高。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林线高度的分布状况。5(1)描述图中林线的分布特征。(2)分析青藏地区林线向北凸出的原因。(3)在林

9、线附近多生长针叶林,试分析针叶林的生长习性。(4)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推测 Q地区的林线高度会如何变化,试说明理由。解析:(1)描述多条等值线的分布特征时,一般从变化趋势、疏密状况、极值位置及弯曲方向等方面去考虑。(2)青藏地区林线向北凸出的原因,主要从地势及降水条件去分析。(3)针叶林的生长习性主要根据林线附近的自然环境特点去分析。(4)Q 地区林线高度的变化,取决于水热状况的变化,气候变暖,热量条件及水源条件都会有所改善,因而林线会上升。答案:(1)林线高度由南向北降低,且疏密分布较均匀;最高值出现在西藏南部地区;南部大体由南向北凸出,北部大体由北向南凸出。(2)西部受西南暖湿气流的

10、影响;东部受东南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林线较低;中部降水少,林线高。(3)耐寒、耐旱、耐贫瘠。(4)上升。气温升高,热量条件有所改善;冰雪融水增多。13(2019安徽“江淮十校”协作体联考)湿地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洪泛平原、河口三角洲、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 ,具有调蓄径流等多种基本生态效益。结合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东北地区沼泽地分布图。6材料二 三江平原沼泽率与垦殖率的变化图。(1)简析东北地区大面积沼泽地的形成条件。(2)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指出三江平原沼泽地发展趋势对该区自然环境的影响。解析:

11、(1)大面积沼泽地一般具有地势低洼、来(降)水量大、排水不畅的共同特点。东北地区纬度高,沼泽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有气温低、蒸发弱和冻土层阻碍地表水下渗。(2)自然地理环境由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要素组成,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图示三江平原沼泽率降低,湿地面积萎缩,水环境趋于恶化,对气候、水文、生物等环境要素影响明显。答案:(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弱;夏季降水多;河网较密,径流丰富;土质黏重,有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2)自然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湿地生态功能下降,生态环境恶化;淡水资源减少;气候趋于干燥;旱涝灾害增加;水质变差;生物多样性减少。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