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江苏省吕叔湘中学 2019 届高三语文 9 月阶段性检测试题(含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24 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与众多西欧事物的“迁地弗良”不同,文学史这一著述形式进入中国以后,很快便_,而今已经变得枝繁叶茂。欧洲十九世纪兴盛一时的文学史,在十九世纪末遭遇了来自审美主义的_;二十世纪中叶,在美国学院占据主流的“新批评”更是公然拒绝文学史;尽管后来随着文学社会学、接受美学、新历史主义等研究路径的展开,文学史一度有复兴之势,但对这一学科进行理论反思的声音,一直_。A. 落地生根 置疑 不绝如缕 B. 入乡随俗 质疑 若隐若现C. 落地生根 质疑 不绝如
2、缕 D. 入乡随俗 置疑 若隐若现【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落地生根:比喻长期安家落户或切切实实、一心一意地做好所从事的工作。入乡随俗:是指到一个地方,就顺从当地的习俗,这个成语常形容外乡人尊重、适应和主动融入当地风俗文化。本题所给文段说文学史进入中国,如今已经“枝繁叶茂” ,用“落地生根”恰当。质疑:提出疑问。置疑:怀疑,多用于否定句。文中不是否定句,用“质疑”正确。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形容形势危急或者声音细微悠长。若隐若现,强调的是模糊、不清楚。文中用“不绝如缕”恰当。故此题答案应为 A 项。点睛: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的能力。辨析近义词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
3、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词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发展要讲节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自然的节奏,该发芽时发芽,该结果时结果,_。_,_。_。_。_。发展要讲成本。农谚讲:谷雨前后,种瓜点豆否则就会拔苗助长、竭泽而渔,出现不切实际的“大跃进”才有“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改革发展也如此,要学会依时而动- 2 -这也启示我们发展要遵循规律,不能急于求成这说的是谷雨节喜雨,种豆育秧正是时候,一旦错过,费时费力,事倍功半A.
4、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同时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题干要求选出“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通读所给文段和六句话可知,整个语段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说发展要讲节奏,后一部分说发展要讲成本。横线前的语句先是总说“发展要讲节奏” ,然后举自然界的事例予以说明,所给六句话中与“节奏”有关,应放在前三空,据此排除 A 项。是“该发芽时发芽,该结果时结果”的结果,应放在第一空,据此排除 D
5、项。是对中“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具体解释,故在前,据此排除 C 项。故选B。【点睛】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 ,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这段文字是说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有景仰之情的原因。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 、
6、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3.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丁忧,也称“丁艰” 。在我国古代,官员的父亲或母亲去世,官员则必须停职守制,处于丁忧期间的人皆不得为官,概无例外。B. 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长方形板子,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C.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 ,古人还常用致政、休致等名称,都指官员辞职归家。D. 谥号是一般指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颁赐的一种称号,带有评定性质。- 3 -【答案】A【解析】【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
7、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A 项, “官员则必须停职守制,处于丁忧期间的人皆不得为官,概无例外”说法错误,处于丁优期间的一些人由于国家需要,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称“夺情” 。或有的守制未满,而应朝廷之召出来应职者,称起复。故选 A。4.对下列材料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农民问教授:“一个聋哑人到五金行买钉子,他先把左手的两个指头放在桌上,然后用右手做链子的样子。店员拿
8、出锤子,他摇摇头,用右手指了指左手的两个指头;店员拿出钉子,他点点头。这时,一个盲人走进来。先生,请您想一下,他会如何买到一把剪刀?”教授从容答道:“简单。他只要伸出两个指头,模仿剪刀的样子就可以了。 ”农民笑起来:“先生,他不需要这样,盲人是会说话的。 ”A. 莫因专业蒙蔽真相 B. 人有认知限制C. 审慎辨析言语歧义 D. 勇于质疑权威观点【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语段,概括语段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所给的材料,把握材料的大概意思,然后分析其中的内涵。材料中,农民先给教授讲述聋哑人买钉子的过程,且把这一过程讲述得非常详细,然后问教授“如果现在一个盲人走进来,他
9、想买把剪刀,他会怎么做” ,教授的回答是“他只要伸出两个指头,模仿剪刀的样子就可以了” ,教授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前面农民说“一个聋哑人到五金行买钉子,他先把左手的两个指头放在桌上,然后用右手做锤子的样子。店员拿出锤子,他摇摇头,用右手指了指左手的两个指头” ,农民的讲述在教授的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并把教授往这个方面指引,材料中聋哑人用手比划买钉子,这一现象在教授心里形成一个固定模式,他认识到聋哑人不能说话,同意也认为盲人也不能说话,也用比划的方式,于是陷入农民的问题中,出现思维定式,教授是受到自己既有认知的限制。由此可知,人是有认知限制的。故选 B 项。5.阅读这幅漫画,下列最能体现此漫画寓
10、意的一项是- 4 -A. 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B.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C.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D. 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答案】B【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探究漫画寓意的能力。解答漫画题,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认真看图,这是解答好漫画题的前提条件;二是审读寓意,这是解答漫画题的关键所在,学会由表及里,由实及虚,挖掘漫画隐含的信息,用概括性的语言,揭示漫画主题,指出漫画的弦外之音。此题漫画中,一个人坐在地上,捧着一本百科书在读,该人身边有一根鱼线垂到一口井口里的鱼竿,还有一只桶。旁边还有一只桶。画面上有一行字“书上说,鱼儿离不开水” ,由此可见该人是在
11、钓鱼,钓鱼的目的是要验证书上的话“鱼儿离不开水” 。也就是说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选项中符合这一主题意思的只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故选 B。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逮其父时 逮:到B. 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 戢:管束C. 诚知其如此 诚:如果D. 环堵萧然 堵:堵塞【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本题可采用字形推断法、语法推断法和语境推断法等多种方法推断“堵”的意思。D
12、项, “堵”作“环”的宾语,应是名词。且“堵”的形旁是“土” ,结合语境, “堵”应译为- 5 -“墙” 。故本题选 D 项。【点睛】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一、代入检验法。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二、字音推断法。文言文中有许多通假字,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往往是相同或相近的,可以借助原文中的通假字并结合文意,推断它的本字,用本字的意义解释通假字。三、字形推断法。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对于一些词语的意义可以通过字形特征进行推断。四、邻字推断法。
13、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可以利用相邻字的这种意义“相同”“相反”的关系,推断实词的意义。五、成语推断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根据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六、语境推断法。一个词一般有多种意义,只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它的意义才是确定的。所以一定要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来考查词义,即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七、词性推断法。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词,其词性是动态的,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词性,意义也就不会相同(即词类活用) 。考生可以根据词语在文言文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再根据它的词性推断它的意义。八、语言结构推断法。在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
14、对仗,在上下句中处在同一位置上的词语意思往往相同、相对或相反。考生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7.下列句子中不含有官职名称的一项是A. 答司马谏议书B. 上枢密韩太尉书C.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D. 司马迁,曾任太史令,故称其为太史公【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句子中不含有官职名称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这道题集中考查学生对古代官名的了解。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对相关的官职名称应多多识记积累。A 项,司马光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所以“谏议”是官名。B 项,韩琦时任枢密使,掌军政大权,因职权相当于汉代的太尉,故称韩太尉。D 项,
15、 “太史令”是官职名。故本题选 C 项。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辟、拜、封”是表授予官职一类的词, “迁、转、徙”是表调动官职一类的词, “罢、- 6 -除、黜”是表罢免官职一类的词, “判”则表高位兼低职。B. 古代纪年方法大致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等,文中“乾德三年”应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C. “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D. 古代对人“死”的称呼不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 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
16、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A 项,错在“除、黜”是表罢免官职” 。 “除”是授予官职一类,是“除去旧职任新职”的意思。故本题选 A 项。【点睛】复习时识记、积累大量的文化常识是解题的关键,而且掌握一些识记技巧对应考是十分必要的。介绍三种常用的记忆方法:1穿针引线法。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例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时间线穿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2联想记忆法。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
17、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比如记忆屈原:屈原离骚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李白、李贺。这样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3积累法。对于一些常识性知识,要加强梳理和记忆。如古代的“官职常识” “人物称谓常识” “文集命名常识” “科举常识” “地理常识” “古籍常识”等,可以将所有需要记忆的文学文化常识化整为零,分配在各个时间段里予以记忆。文化常识推断“两法”:1联系课内。高考对文化常识的考查,是由课内到课外的一个延伸拓展过程,许多知识来自课内,只要能把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记牢,就能轻易解答此类题目。2语境推断。对文化常识的考查,高考其实不主张“死记硬背” ,所有考题,均与语 境有密切的联
18、系,可以根据前后语境推断。二、文言文阅读(20 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大义感人洪迈理义感人心,其究至于浃肌肤而沦骨髓,不过语言造次之间,初非有怪奇卓诡之事也。- 7 -楚昭王遭吴阖庐之祸,国灭出亡,父老送之,王曰:“父老返矣,何患无君!”父老曰:“有君如是其贤也!”相与从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救,竟以复国。汉高祖入关,召诸县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凡吾所以来,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毋恐!”乃使人与秦吏行至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已而项羽所过残灭,民大失望。刘氏四百年基业定于是矣。唐明皇避禄山乱,至扶风,士卒颇怀去就,流言不逊,召入谕之曰:“朕托
19、任失人,致逆胡乱常,须远避其锋。卿等仓卒从朕,不得别父母妻子,朕甚愧之。今听各还家,朕独与子弟入蜀,今日与卿等诀。归见父母及长安父老,为朕致意。 ”众皆哭曰:“死生从陛下。 ”自是流言遂息。贼围张巡于雍丘,大将劝巡降,巡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而斩之,士心益劝。河北四凶称王,李抱真使贾林说王武俊,托为天子之语,曰:“朕前事诚误,朋友失意,尚可谢,况朕为四海之主乎?”武俊即首唱从化。及奉天诏下,武俊遣使谓田悦曰:“天子方在隐忧,以德绥我,何得不悔过而归之?”王庭凑盗据成德,韩愈宣慰,庭凑拔刃弦弓以逆。及馆,罗甲士于廷。愈为言安、史以来逆顺祸福之理,庭凑恐众心动,麾
20、之使出,讫为藩臣。凡此数端,皆异代而同符也。国家靖康、建炎之难极矣,不闻有此,何邪?(选自容斋随笔 ,有删节)9.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其究至于浃肌肤而沦骨髓 浃:浸透B. 帅将士朝之 帅:带领C. 朋友失意,尚可谢 谢:道歉D. 庭凑拔刃弦弓以逆 逆:反叛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 竟以复国 微以自文于君亲B. 为父兄除害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C. 贼围张巡于雍丘 若亡郑有益于君D. 召入谕之曰 虽董之以严刑11.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吾所以来,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 8 -(2)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而斩之,士心益劝。(3)
21、天子方在隐忧,以德绥我,何得不悔过而归之?12. 请简要概括文中“感人心”的“理义”的几种情形。【答案】9. D 10. D 11. (1)我入关的原因,是为了替父老兄弟们除去祸害,并不是为了侵犯和虐待老百姓。(2)张巡把(劝他投降的)六个大将带到(皇帝画像)前,用忠义大孝指责他们,然后把他们斩首,守城将士的抗敌决心更加受到鼓舞。(3)皇帝正为了国家大事担忧,用恩德安抚我们,我们怎么能不改过自新,归顺朝廷呢? 12. 君主恤民,自省;臣子忠勇,明理。【解析】【9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
22、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本题可采用语法推断法和语境推断法等多种方法推断“逆”的意思。D 项, “逆”:动词,迎接。故本题选 D 项。【10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虚词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 项,前一个“以”为介词, “因为,依靠” ;后一个“以”为介词, “用来” 。B 项,前一个“为”是介词, “为了” ;后一个“为”是动词, “作为” 。C 项,前一个“于”为介词, “在” ;后一个“于”为介词, “对” 。D 项,均为第三人称代词,
23、“他们” 。故本题选D 项。【11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所以”:“的原因” ;“非”:“不是” ;“侵暴”:“侵犯和虐待” ;“为”:“替” 。第二句关键点:“引”:“带到” ;“责以大义”:“用忠义大孝指责(他们) ”;“责”:“指责” ;“劝”:“勉励,鼓舞” 。第三句关键点:“方”:“正” ;
24、“绥”:“安抚” ;“何得”:- 9 -“怎么能够” ;“归之”:“归顺朝廷” 。【12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请简要概括文中感人心的理义的几种情形。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句意意思。本题要整体把握全文,根据题干中“感人心”的“理义”这个要求,找准答题区域,并对原文内容加以概括。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涉题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要求简要概括文中“感人心”的“理义”的几种情形。解答本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依据文意,作出判断,注意从君主和臣子两个层次加以筛选归纳概括,即可得出答案。【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
25、。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参考译文:理义的力量足以深深地打动人心,最终能够穿越
26、肌肤,深入骨髓,这只不过是在言语瞬息间的事,原本没有什么特别的奇怪诡异之处。楚昭王遭到吴王阖庐的猛攻,国家灭亡,自己也被迫出逃,楚国的父老们给他送行,楚昭王说:“父老们,请回去吧,何愁没有国君呢?”父老们说:“哪里有像大王这么贤明的国君呢!”于是纷纷跟着楚昭王出逃。有人(申包胥)忙赶往秦国号哭求救,楚国最终因此得以复国。汉高祖刘邦进入关中后,召集各县的豪杰说:“大家被秦朝苛酷的刑法所害已经很长时间了,现在我统治关中,与父老们相约定下三条法律。我之所以入关,是为了替父老兄弟们除去祸害,并不是为了侵犯和虐待老百姓,请大家不要担心。 ”又派人和秦朝官吏一起到各郡县乡邑,向老百姓宣传政策,关中的百姓都
27、很高兴。不久,项羽率大军入关,所过之处,鸡犬不宁,血流成河,人民对项羽大失所望。于是刘氏四百年的江山基业就这样奠定了。唐明皇李隆基为了躲避安禄山的叛军,逃到扶风(今陕西宝鸡东)时,士兵中有许多人想逃走,而且谣言四起,对唐明皇出口不逊。唐明皇召见将士们并对他们说:“我用人不当,- 10 -以致胡人安禄山发动叛乱,现在必须长途跋涉以避开叛军的锋芒。各位仓猝之间跟随我出走,不能与父母、妻儿告别,对此我感到很惭愧,现在任凭大家回家,我和我的子弟们前往四川,今天在此和大家诀别。回去见到父母和长安的父老们,替我向他们致意问候。 ”众将士都哭着说:“无论是生是死,我们都跟随皇帝陛下” 。于是谣言便自动消失了
28、。(安禄山的)叛军围困张巡驻守的雍丘城(今河南枸县),大将们劝张巡投降,张巡设置了皇帝的画像,率领众将士朝拜。将士们都痛哭流涕,张巡把(劝他投降的)六个大将带到(皇帝画像)前,用忠义大孝指责他们,然后把他们斩首,守城将士的抗敌决心更加受到鼓舞。(唐德宗时),河北有四人叛乱称王。李抱真派贾林劝说王武俊,并假托皇帝的话说:“朕以前的确把事情做错了,朋友之间发生了误会,尚且可以相互道歉,何况我身为天下君主呢?”王武俊于是就首先倡议其他称王的人一同归顺朝廷。等到德宗皇帝在奉天下诏书时,王武俊派人对田悦说:“皇帝正为了国家大事担忧,用恩德安抚我们,我们为什么不能改过自新,归顺朝廷呢?”王庭凑窃据了成德(
29、今河北正定)以后,韩愈奉命前去安抚。王庭凑剑拔弩张迎接韩愈。到客馆后,王庭凑又在庭院内布满了全副武装的士兵。韩愈向他们讲述了安史之乱以来背叛和归顺朝廷的利害关系及祸福相互转化的道理,王庭凑害怕军心动摇,挥手让士兵出,最终王庭凑还是做了唐朝的藩臣。以上这几件事,虽然发生在不同的时代,但所用的方法都是相同的。我们大宋朝在靖康、建炎年间所遭受的灾难严重到了极点,但是却没有听说有类似的事情发生,这是为什么呢?三、名句名篇默写(8 分)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 (周敦颐爱莲说 )(2)乱花渐欲迷人眼,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_,往来无白丁。 (刘
30、禹锡陋室铭 )(4)_,连月不开。 (范仲淹岳阳楼记 )(5)射者中,弈者胜,_。 (欧阳修醉翁亭记 )(6)_,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7)_,而今迈步从头越。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8)子曰:“质胜文则野,_,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 )【答案】 (1). 濯清涟而不妖 (2). 浅草才能没马蹄 (3). 谈笑有鸿儒 (4). 若夫霪雨霏霏 (5). 觥筹交错 (6). 无为在歧路 (7). 雄关漫道真如铁 (8). - 11 -文胜质则史【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
31、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濯” “清涟” “妖” “浅” “鸿儒”“谈” “霪” “霏” “觥筹” “错” “歧” “漫” “胜” ,理解字义去记忆。【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
32、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四、现代文阅读(一) (20 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宁古塔余秋雨我正站在从牡丹江到镜泊湖去的半道上,脚下是清代称之为“宁古塔”的所在。有那么多的清廷大案以它作为句点, “宁古塔”三个字是清廷官员心底最不吉利的符咒。据研堂见闻杂记记载,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当时另有一个著名的流放地叫尚阳堡,但与宁古塔一比,尚阳堡还有房子可住,还能活得下来,简直好到天上去了。也许有人会想,有塔的地方总该有点文明的遗留吧?这就搞错了。宁古塔没
33、有塔,这三个字完全是满语的音译,意为“六个”(“宁古”为“六” , “塔”为“个”),据说很早的时候曾有兄弟六人在这里住过。当时的流放有着很大的株连规模。全家流放、祸及九族,甚至邻里,几十人、百余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到了目的地,选出一些女的卖给娼寮,选出一些男的去换马。最好的待遇是在所谓“官庄”里做苦力,当然也完全没有自由。照清代被流放的学者吴兆骞记述,“官庄人皆骨瘦如柴” 、 “一年到头,不是种田,即是打围、烧石灰、烧炭,并无半刻空闲日子” 。当官衔、身份、家产一一被剥除时,剩下的就是生命对生命的直接呼唤。著名的反清- 12 -义士函可,在东北流放时最要好的那些朋友,几乎都是被贬的清朝官吏。
34、但这些人都是一些善良而正直的人。例如,李裀获罪是因为上谏朝廷,指陈当时的“逃人法”立法过重,株连太多;魏琯因上疏主张一个犯人的妻子“应免流徙”而自己反被流徙;季开生是谏阻皇帝到民间选美女;郝浴是弹劾吴三桂骄横不法。现在他们的发言权被剥夺了,但善良和正直却剥夺不了。政敌不见了,对立松懈了,只剩下一群赤诚相见的朋友。我敢断言,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最珍贵、最感人的友谊必定产生在朔北和南荒的流放地,产生在那些蓬头垢面的文士们中间。除了流放者之间的友谊外,外人与流放者的友谊也有一种特殊的重量。康熙年间顾贞观知道老友吴兆骞在边荒时间已经很长,吃足了各种苦头,很想晚年能赎他回来过几天安定日子,为此他叩拜
35、座座朱门集资。但这事不能光靠钱,还要让当朝最有权威的人点头。他好不容易结识了当朝太傅明珠的儿子纳兰容若。纳兰容若是一个人品和文品都不错的人,也乐于帮助朋友,但对顾贞观提出的这个要求却觉得事关重大,难以点头。顾贞观没有办法,只得拿出他因思念吴兆骞而写的词作金缕曲两首给纳兰容若看。纳兰容若当时刚一读完就声泪俱下,对顾贞观说:“给我十年时间吧,我当作自己的事来办,今后你完全不用再叮嘱我了。 ”顾贞观一听急了:“十年?他还有几年好活?五年为期,好吗?”纳兰容若擦着眼泪点了点头。经过很多人的努力,吴兆骞终于被赎了回来。我常常想,今天东北人的豪爽、好客、重友情、讲义气,一定与流放者们的精神遗留有某种关联。
36、流放,创造了一个味道浓厚的精神世界,使我们得惠至今。在享受友情之外,文化素养高一点的流放者则把东北作为文化考察的对象,并留诸文字。例如, 宁古塔志 宁古塔山水记 柳边纪略 龙沙物产咏等等,这些著作具有很高的历史学、地理学、风俗学、物产学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流放者脚下的这块土地给了他们那么多无告的陌生,那么多绝望的辛酸,但他们却无意怨恨它,而用温热的手掌抚摸着它,让它感受文明的热量,使它进入文化的史册。但流放无论如何也是对文明的一种摧残。尽管屈原、司马迁、曹雪芹也受了不少苦,但宁古塔那样的流放方式却永远也出不了离骚 史记和红楼梦 。部分文人之所以能在流放的苦难中显现人性、创建文明,本源于他们内心
37、的高贵。他们的外部身份可以一变再变,甚至终身陷于囹圄,但内心的高贵却未曾全然销蚀。凭着这种高贵,人们可以在生死存亡线的边缘上吟诗作赋,可以用自己的一点温暖去化开别人心头的冰雪,继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点燃文明的火种。我站在这块古代称为宁古塔的土地上,长时间地举头四顾又终究低下头来,为他们在- 13 -苦难中的高贵。(选自余秋雨宁古塔 ,有删节)14. 被流放宁古塔的官员命途多舛,他们的不幸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试作概括。15. 为什么要写顾贞观营救老友吴兆骞的事情,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16. 理解文章第七小节画线句子的含义。17. 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的情感态度。【答案】14. 流放途中充满艰险,有
38、丧命的可能;全家遭遇流放,以至于祸及家族、邻里;到达流放地丧失自由,遭受凌辱奴役。 15. 侧面写出被流放文人处境的艰难 ;突显外人与流放者之间友谊的珍贵;引出有关东北人性格与流放者“精神遗留”的联想。 16. 屈原、司马迁、曹雪芹等人也遭受了人生的命运坎坷;但流放宁古塔的方式极端野蛮、残忍,超越了人的忍受底线,是对文明的蹂躏摧残;这使得部分文人面临苦难可以保持精神的高贵,却很难创造出更为辉煌的文学巨制。 17. 通过对宁古塔环境残酷的渲染表达对被流放文人的悲悯之情;表达对清廷统治者用残忍流放的行为戕害文人的愤慨之情;对在苦难中文人相互间珍贵友情的赞美之情;对被流放文人在经受苦难之后仍能点燃文
39、明火种的敬佩之情。(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14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概括作品内容要点能力。概括作品内容要点,要通读全文,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和主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本,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最后根据题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筛选整合,逐条概括即可。 “宁古塔三个字是清廷官员心底最不吉利的符咒” ,是因为一方面, “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 ”“到了目的地,选出一些女的卖给娼寮,选出一些男的去换马。最好的待遇是在所谓官庄里做苦力,当然也完全没有自由。 ”另一方面, “当时的流放有着很大的
40、株连规模。全家流放、祸及九族,甚至邻里。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15 题详解】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上了解文本内容主旨。然后仔细阅读语段,把握相关语段内容。最后把语段置于文本中,理出语段在文本中作用。理文语段在文本中作- 14 -用时,要结合具体内容,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写顾贞观设法营救老友吴兆骞的事情,一方面照应上文流放者的艰难处境和在这样的处境中建立起的珍贵的友谊;一方面得出“流放,创造了一个味道浓厚的精神世界”的结论。自然引出“今天东北人的豪爽、好客、重友情、讲义气,一定与流放者们的精神遗留
41、有某种关联”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16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含义能力。体会重要语句含义,要先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主旨和情感,然后根据题目回归文章,仔细阅读所要体会的语句,同时联系语句上下文内容,体会句子的含义。体会句子含义一定要做到“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 “尽管屈原、司马迁、曹雪芹也受了不少苦,但宁古塔那样的流放方式却永远也出不了离骚史记和红楼梦 。 ”对比之下,突出了宁古塔流放之苦甚于屈原、司马迁、曹雪芹之苦。出不了离骚 史记和红楼梦 ,可见“流放无论如何也是对文明的一种摧残” ,表现出作者对这种酷刑的痛心。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
42、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17 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作者情感取向的探究题。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主题,在此基础上,根据文章中表达的情感态度,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因为情感感取向就是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这要联系全文内容来看。如果是记叙写景抒情类文章,要注意文中议论性语句,因为这些句子直接体现了作者的态度。此外,要养成边读边划的良好习惯。本文通过对宁古塔残酷环境的渲染,和对流放生活的描述,表达了对被流放文人的深切悲悯;对清廷统治者用残忍的流放刑法戕害文人和大规模株连治罪行为的愤慨;对在苦难中文人间能产生最珍贵友情的赞美,体现出对高
43、贵人格的赞美;对被流放文人在跨越苦难之后,创造文明传承文化的敬佩之情。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五、现代文阅读(二)(18 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题目。在聪明与糊涂之间牟钟鉴板桥书写过一横额:“难得糊涂” ,颇受人喜爱,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以其新颖独特- 15 -也。平常生活中,人们都想做聪明人,都愿别人夸自己聪明;都不想做糊涂人,都不愿别人说自己糊涂。可是板桥别出心裁,偏偏称赞糊涂,而且这种糊涂一般人还不易达到,在中国文人里,题写“难得糊涂”者只此一家,这就引起社会关注,纷纷加以解说并列为座右铭。在喜欢“
44、难得糊涂”的人中,有些人把它看作是宣扬圆滑自私、不分是非、明哲保身的处世格言,果若如此,那就是孔孟尖锐批判的“乡原” ,完全曲解了板桥的本心。板桥在此横额下有几句解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再联系板桥为人行事, “难得糊涂”的真义是劝人在处理利益关系上多一点忠厚利他之心,少一点个人盘算之机,不斤斤计较,忍让吃亏,多做善事,使自己心安理得,并不求回报,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大智若愚,它是经由大聪明的反思而得来的。板桥的“糊涂”乃是“中庸”的兼顾,不是“乡原”的世故。 “中庸”和“乡原”表面上有些相似,都不走极端,而骨子
45、里完全相反。 “中庸”以利他济世为准则,“乡原”则为私媚世而乱德。板桥认为,要关爱、包容他人,必须“糊涂”一点,就是要自觉吃亏。什么是“吃亏”?俗人认为是个人利益受损,板桥认为是人我俱安。他写过“吃亏是福”的横额,并注曰:“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利于彼,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 ”这里有着儒家“爱人者人恒爱之”的情怀,又有道家“满招损,谦受益”的智慧。如果读者要真正了解板桥心中的“难得糊涂” ,不妨看一下他于雍正十年寄舍弟墨的一封家书,内中说:“愚兄为秀才时,捡家中旧书簏,得前代家奴契券,即于灯下焚去,并不返诸其人。恐明与之,反多一番形迹,增一番愧恧。自
46、我用人,从不书券,合则留,不合则去。何苦存此一纸,使吾后世子孙,借为口实,以便苛求抑勒呼!如此存心,是为人处,即是为己处。若事事预留把炳,使入其网罗,无能逃脱,其穷愈速,其祸即来,其子孙即有不可问之事、不可测之忧。试看世间会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别人一点,直是算尽自家耳!可哀可叹,吾弟识之。 ”板桥思想里有着“天道福善祸淫” “天道循环倚伏”的观念,虽未必都符合科学理念,然而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把聪明用在损人利己上的人,到头来往往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工于谋画害人的人,难免以害己告终,所以红楼梦里说“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这是历史昭示给我们的真理。板桥的“难得糊涂” ,从思想根源上说
47、是受益于孔子的“德不孤,必有邻”和老子的“愚人之心” ,孔老都坚信与人为善则人亦善己。老子所谓“愚”乃真朴之义。人类在进化的同时,人性亦有退化,如同一个人在智力成长的同时往往丧失儿童的赤子之心。老子提倡- 16 -返朴归真,却被自认为聪明的世俗之人视为蠢笨。 道德经说:“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二十章)一般人总是自作聪明,精于计算,分毫必较,却昧于大道,这是小聪明大糊涂。得道之人,虽昧于个人利益,却明于“知和曰常” (十六章) 、 “既已为人己愈有,既已与人己愈多” (八十一章) ,这是大聪明小糊涂,可以说是
48、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故板桥说“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 。 庄子.德充符有言:“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所以道通为一。这是一个“大我”的境界,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彼此不能分离,社会是一个共同体,如墨子所说“兼相爱则交相利” ,反之兼相恶则交相害,板桥是有这种智慧的。当然,社会人群具有复杂性,我们不能要求人人都做圣贤;人们都有个人、家庭正当利益的考量,但底线是不能损害他人。 聊斋说“有心为善,虽善不赏” ,意思是做好事动机要纯,否则不宜赞扬,如同板桥以仁心积阴德,不求受惠者回报,甚至不使其知晓施惠者为谁,这个标准也许太高了。人人都想做聪明人而不糊涂,但对聪明与糊涂的理解颇难取得共识。不过聪明人只要不聪明到害了自己,糊涂人只要不糊涂到触犯法律,也就罢了。正如板桥在家书中所说“他自做他家事,我自做我家事。世道盛则一德遵王,风俗偷则不同为恶。”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人,精神生活中会充满光明,心中安详而自在,丑恶和烦恼便会离他而去。(选自中华读书报 ,有删减)18. 请简要归纳本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