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苑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dealItalian200 文档编号:1115845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东苑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山东省东苑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山东省东苑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山东省东苑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山东省东苑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2018-2019 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历史试题2018.12一、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A. 道家“无为而治”思想B. 儒家“仁爱”思想C. 法家“以法治国”思想D. 墨家“兼爱”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出自墨子兼爱中 ,大意是: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体现了一种无差别的平等观念,故选 D。道家主张的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与题干无关,故 A 错误。儒家的“仁爱”思想

2、指的是一种仁者爱人,大家互助互爱的观念,与题干意思不符,故 B 错误。法家提倡以法治国,强调君主权威,并无平等思想,故 C 错误。2.“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提出这一观点的思想家是A. 老子B. 孔子C. 孟子D. 韩非子【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意思是:国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效率高的机械也不使用;使人民爱惜生命,不详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和车,却没有地方要乘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陈列它。故排除 BCD,选 A。23.“今切以为其当与不当,可内反于心而定也。尧谓舜曰:天之历数在尔躬。言察

3、身以知天也。天子者,则天之子也,以身度天。 ”此话意在A. 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B. 提倡唯物主义思想C. 约束君主的权力D. 宣扬君权神授【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出自春秋繁露为西汉董仲舒所作,体现了“天”与“君”的关系,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认为君权神授,但是如果君主为政有失就会受到上天的惩罚,以此对君主的权力形成制约。故 C 正确。A 是心学的表述,B 唯物主义思想更是与“天人感应”相悖,D 不符合题意的主旨,排除。4.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 诗经 尚书 礼记 公羊传 谷梁传 左传周官 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A. 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B. 含“君权神授”内容C. 逐步官方化和

4、制度化D. 向社会下层扩展【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儒学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通过政府官办学校著书讲授儒学,使儒学逐渐官方化和制度化,故 C 项正确;A 中的“世俗化”在题干中不能体现,排除;材料中无法体现“君权神授”的内容,故 B 项排除;D 项中“向社会下层扩展”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材料“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可知,汉武帝时儒学成为主流思想;从而得出正确答案。5.明代王艮在传承阳明心学的基础上,提出“百姓日用即道” ,认为“道”就存在于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这反映了心学A. 逐步走向大众化世俗化B. 进一步得到民众的支持3C. 理论体系发生根本变

5、化D. 逐步背离传统民本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王艮认为“道”就存在于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故选 A;材料没有体现民众的态度,排除 B;心学属于理学的分支,没有从根本上突破理学体系,排除 C;材料没有体现与传统民本思想的关系,排除 D。6.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这样评论李斯关于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仪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 ”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A. 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须要坚决B. 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C. 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D. 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

6、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仪之后,势必至此。 ”可知李贽认为焚书乃是势之必然,即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所以本题选 B,A、C、D 与材料不符。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李贽。7.苏格拉底认为“如果神不制定正义的法律就很难有什么别的人制定这样的法律。 ”他还论证说:“凡是其本身就给违犯的人带来刑罚的法律,一定是有比人更好的法者所制定的。 ”这反映了苏格拉底A. 强调公民应该都是法律的服从者B. 思想主张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C. 竭力推崇神的意志高于人的意志D. 主张城邦法律应遵从神的律法【答

7、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苏格拉底认为法律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因4此公民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规定。B 选项不符合苏格拉底人本主义的思想特点;C 选项也是不符合他的人本主义思想;D 选项没有在材料中找出有关城邦的内容。因此本题选择 A选项。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思想8.14 世纪初的佛罗伦萨“俗语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不在于传授某种技能,而是促成人心智之完善和潜能的发挥,注重培育人的语言、社交能力和品德。这反映“俗语学校”教育A. 开始摆脱宗教神学束缚B. 重在培养人们的政治素养C. 意在追求人的个性发展D. 渗透理性主义的基本理念【答案】C【解析】【

8、详解】材料没有涉及宗教问题,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政治素养,故 B 错误;“教育的首要目标不在于传授某种技能,而是促成人心智之完善和潜能的发挥,注重培育人的语言、社交能力和品德”体现了关注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意在追求人的个性发展,故 C正确。材料与理性主义没有关系,排除 D。9.有学者称:“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下列选项能体现马丁路德对“文艺复兴思想深化”的是A. 主张因信称义,抨击教会的神学束缚B. 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权,助长民族意识C. 强调个性自由,体现人文主义思想D. 主张教徒自读圣经,倡导自由平等【答案】B【解析】【详解】马丁路德主

9、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政府来管理,这有利于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文艺复兴思想深化,故选 B。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带有人文主义倾向,把斗争矛头指向天主教会,倡导自由平等,但并非是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的表现,排除 ACD。10.18 世纪法国很多学者认为: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但创立之后上帝就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5律存在和发展下去。这一主张A. 充分体现了“人是万物的尺度”B. 为卢梭的分权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C. 非常利于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D. 主张教徒自读圣经,倡导自由平等【答案】C【解析】【详解】

10、材料反映了启蒙运动时期对宗教特权的批判和对自由的追求,这有利于启蒙思想和理性主义的广泛传播,故选 C。A 发生在古希腊时期,时间不符,排除 A;卢梭并不主张分权学说,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B。D 是宗教改革的内容,时间不符合,排除。11. 英国学者怀特海论及近代西方科学精神时说:人们“完全有意识地认识到 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并且也看到了技术进步的无限前程。 ”能够为这种观点提供论据的史实是A.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 B. 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创立C. 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 D. 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

11、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中 “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说明知识与科技的紧密结合性,这种现象出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本题选择 D 项。A 牛顿经典力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理论基础;B 是经典力学建立的基础;C 是运用经典力学原理,仍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考点:近代科学技术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电磁感应) 。12.有一种理论诞生后,激怒了宗教界,但是取得了初醒的民族主义者的喝彩;殖民主义者用它来为自己行为辩护;中产阶级也以它为依据来反对国家对促进社会平等而做出的干预。这是因为A. 马丁路德提出“信仰得救” ,否定教廷权威B. 牛顿创立

12、经典力学体系,找到改造世界的理论依据C. 拉马克的“用进废退”理论,形成了早期进化思想D.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宣扬生物进化、优胜劣汰【答案】D6【解析】【详解】马丁路德提出“信仰得救” ,否定教廷权威,但并不反对宗教,排除 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并没有在刚开始受到宗教界的敌视,排除 B;拉马克形成了早期进化思想,但没有冲击宗教神学,排除 C;我们可以知道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刚开始冲击了天主教的上帝造人说,为民族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后来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却被殖民主义者用来为其殖民行为辩护,故选 D。13.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多出于“老农”之类生产者之手,医学科技多出于“老中医”之手或祖传秘方,火药发

13、明是炼丹家在炼制丹药中偶然发现并经多次同类实践得出的。这说明我国古代传统科技A. 注重创新和逻辑B. 注重对经验的总结C. 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D. 与农业息息相关【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多出于老农之类生产者之手,医学科技多出于老中医之手或祖传秘方”等信息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科技注重对经验的总结。故答案为 B 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注重创新和逻辑,排除 A 项;C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 项说法绝对,材料信息涉及农业,但并非都是农业领域的成就,排除。14.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经历了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形式,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商品经济的发展B. 市民阶层的壮大C.

14、 统治者开明的政策D. 资本主义的萌芽【答案】A【解析】【详解】文化是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但起主导推动作用的还是经济的发展,它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故选 A;市民阶层的壮大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的结果,排除 BD。统治者开明的政策会影响文学样式的变化,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C。715.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A. 艺术内容的时代性B. 艺术形式的多样化C. 中西文化的交融性D. 佛教文化的中国化【答案】A【解析】【详解】一定的

15、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因此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故壁画更多地宣传享受和娱乐;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因此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些都说明了艺术体现时代特征,故选 A;材料只涉及到壁画,不能体现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排除 B;材料无关中西文化的交融性,排除 C;材料的主旨不是反映佛教文化的中国化,排除 D。16.冯桂芬(18091874)是晚清思想家。他总结出中国五不如夷:除了认识到坚船利炮不如夷外,还认识到“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 ”这说

16、明冯桂芳主张A. 只学习西方“器物”B. 进一步学习“制度”C. 学习西方“文化”D. 排斥一切西方事物【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除了认识到坚船利炮不如夷外” ,说明冯桂芬突破洋务派只学“器物”的限制,排除 A;材料人尽其才、物尽其利、君臣同心、名实相符实际上侧重于政治制度方面,说明中国从根本上已落后于西方,中体西用已不现实,应进一步学习“制度” ,故选 B;作为早期维新派,冯桂芬的思想尚未达到学习西方“文化”的高度,排除 C;冯桂芬主张既学“器物” ,又学“制度” ,并非排斥一切西方事物,排除 D。17.1905 年春,严复与孙中山在伦敦会面,严复说:“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为8今之

17、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孙中山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这段对话主要说明了当时A. 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B. 救国途径选择的多样化C. 孙中山极力反对严复思想D. 革命派与立宪派的斗争【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强调的是救国的方式,没有阐释民族危机,故 A 错误;材料中“惟急从教育上著手” 、 “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等信息反映出严复与孙中山的救国方式不同,一个是教育,一个是革命,说明了救国路径趋于多元化,故 B 正确;孙中山认为中国当务之急是实干,并非极力反对严复思想,排除 C;此处的严复并非作为立宪派而存在,所以材料并非革命派与立

18、宪派的斗争,排除 D。18. 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 “温药治疗” “猛药重治” “开颅洗脑” 。其中“开颅洗脑”的意义是( )A. 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B. 是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C. 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 “开颅洗脑” ,指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实际上主要指新文化运动。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D 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本题正确答案选 D。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

19、学习(思想文化阶段)新文化运动意义19.下图中的诗歌内容反映了A.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9B. 旧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C. 新文化运动发展到新阶段D. 毛泽东思想的最终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民国七年即 1918 年。维新变法是 1898 年,时间不符合,排除 A;1924 年,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时间不符合,排除 B;民国七年指 1918 年,依据“一线红” “北极下来”等信息,可以判断材料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说明新文化运动发展到新阶段,故选 C;1918 年毛泽东思想尚未萌芽,更不用说毛泽东思想的最终形成,排除 D。20.孙中山在谈及“民生”问题时说:

20、“纯用革命手段不能完全解决经济问题。 ”“夫今日立国于世界之上,犹乎人处于社会之中,相资为用,互相以成者也。 ”由此可知,孙中山主要强调的是A. 解决民生问题以革命为主要手段B. 解决民生问题基于国内各民族的平等互利C. 解决民生问题基于国际上的互助合作D. 解决民生问题应以和平方式实现国民共享【答案】C【解析】【详解】孙中山明确表示“纯用革命手段不能完全解决经济问题” ,故 A 错误;题干强调的是民生主义(经济问题)而非民族主义,与题干不符,故 B 错误;孙中山认为解决民生问题不能靠暴力革命的手段,应当“夫今日立国于世界之上相资为用,互助以成” ,故 C 正确; 孙中山所说的“民生主义”的主

21、要内容是“平均地权” ,即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而不是单纯地让全体国民共享财富,故 D 项错误。21.毛泽东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 ”这一观点提出的背景是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 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10C.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 “文化大革命”结束【答案】C【解析】【详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于 1937 年,时间不符合,排除 A;1949 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排

22、除 B;1956 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人民内部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毛泽东阐发的就是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故选C;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前已经逝世了,排除 D。2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的与苏联模式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以下内容不属于邓小平理论的是A.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B.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 提出人民民主专政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

23、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均属于邓小平理论的组成部分,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ABC;1949 年 6 月,毛泽东提出人民民主专政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故 D 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D。23.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下列选项中直接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是A. 实施“两弹一星”战略决策B. 提出“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方针C. 开展“五讲” “四美”群众运动D. 启动“希望工程”公益事业【答案】D【解析】【详解】实施“两弹一星”战略决策是要维护民族独立,保证国家安全,排除 A;“百花11齐放” “百家争鸣”方针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排除 B

24、;“五讲” “四美”群众运动有利于提高我国文明程度,排除 C;“希望工程”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一项公益事业,启动“希望工程”直接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故选 D。24.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深刻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这两部“百科全书”的共同之处是A. 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B. 具有强烈的社会批评精神C. 促进了文学的改革与创新D. 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答案】B【解析】【详解】曹雪芹的红楼梦与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无关,排除 A;曹雪芹的红楼梦揭示了专制王朝和封建社会由强大走向衰落的必然历史命运,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

25、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痛斥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罪恶,故 B 项正确。曹雪芹的红楼梦属于中国古典文学,排除 C;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反映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罪恶,排除 D。25.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说:“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韵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 ”这种文学流派风格一致的是A. 自由引导人民B. 大卫.科波菲尔C. 百年孤独D. 格尔尼卡【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它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

26、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可知是现实主义风格。分析选项,A 是浪漫主义,B 是现实主义,C 是现代主义,D 是现代主义。所以应选 B。考点:19 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文学的繁荣现实主义风格12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和物质世界” 。他赞美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鬼怪” 。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象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节制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庞忠甲论儒学

27、的国际影响(1)根据材料一,概述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不同态度,并指出他们的目的在本质上的共同之处。材料二 在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特征是思想家们将“民”的概念正式引入政治思维,活跃于当时思想界中的诸子百家中的各派,大多都有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明末清初,思想家们积极评议时政,对传统的民本思想进行了理论的升华,使其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民本与民主的比较(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思想家对传统的民本思想做出的“升华”的表现,并从政治、经济两方面说明“升华”的原因。材料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坚持人民的

28、主体地位,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目的,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中共十九大报告(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蕴含哪些传统文化的内涵?【答案】 (1)伏尔泰推崇儒学,孟德斯鸠、卢梭批判儒学。共同目的:批判专制主义和教会神学,发展资本主义。(2)表现: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限制君主权力,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原因: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3)民本,顺应自然,法治,以德治国。【解析】13【详解】 (1)第一小问,由

29、材料“伏尔泰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可见伏尔泰推崇儒学,由材料“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象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节制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可见卢梭批判儒学。第二小问,作为启蒙思想家,无论借重或贬抑中国文化,其目的都是批判专制主义和教会神学,服务于发展资本主义。(2)第一小问,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起源较早,先秦儒家学派的民本思想在孔子的“为政以德” ,孟子的“民贵君轻”等思想中均有体现,但是要了解其实质还是为了统治阶级服务,而明末清初的民本思想,之所以说“对传统的民本思想进行了理论的升华,使其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则是因为批判君主

30、专制,主张限制君主权力。第二小问,可以从封建君主专制和商品经济发展等方面归纳说明。(3)由材料“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目的,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现了民本;材料“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体现了顺应自然;材料“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体现了法治和以德治国。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决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材料二

31、文艺复兴虽然许多新成就的基础是古典文化,但是它们很快地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文艺复兴包括一些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想和看法,使文艺复兴印上了一个独特社会的标记。总的说来,这是理想和看法中特别突出的是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美)AM 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第二卷(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文艺复兴“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是指什么?你如何看待文艺复兴当时的“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材料三 在“光荣革命”到来之前,一个伟大的人发现了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人们觉得,理性也能打开人类事务之门。随后,洛克发表政府论 ,他指出:政治权力是每个人交给社会的自然状态中所有的权力,由社会

32、委托给统治者,用来为他们谋福利和保护他们的财产。当统治者滥用权力,破坏而不是保护人民财产的时候,人民可以反抗甚至推翻它。14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3)联系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伟大的人”的名字及其所发现“钥匙”是什么?根据材料概括洛克的思想主张。【答案】 (1)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古典文化遗存丰厚;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罗马教廷的精神控制与经济掠夺;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典型的君主专制激发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反抗。(2)超越: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资产阶级思想。看待:追求自由幸福和现世享受,提倡个性的解放。但过分推崇个人主义,导致个人的私欲膨胀,社会混乱。(3)伟人:牛顿。钥

33、匙:经典力学体系主张:统治者的权力源于人民,要保护人民的权利;如果它威胁到人民权利时,人民有权推翻它。【解析】【详解】 (1)由材料“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指意大利爆发文艺复兴和德意志爆发宗教改革和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高潮所在地有各自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2)第一小问,文艺复兴“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是指借文艺复兴借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之名,宣传资产阶级思想。第二小问,要一分为二评价文艺复兴,既要承认它追求自由幸福和现世享受,提倡个性的解放,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但是,文艺复兴过分推崇个人主义,导致个人的私欲膨胀,社会混乱。(3)第一小问,由材料“在光荣革命到来之前,一个伟大的人

34、发现了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 ,结合所学,1687 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构建了经典力学体系。第二小问,由材料“政治权力是每个人交给社会的自然状态中所有的权力” ,可见统治者的权力源于人民,要保护人民的权利;由材料“当统治者滥用权力,破坏而不是保护人民财产的时候,人民可以反抗甚至推翻它” ,可见如果它威胁到人民权利时,人民有权推翻它。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署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史记商君列传(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社会转型的措施材料二 19061908

35、年,清政府更定刑名,删除凌迟、枭首、戳尸等酷刑,完成了大清新刑律的制定,并预定 1913 年开始实行。新刑律以“折中各国之良规,又不戾乎15我国历史相沿之礼教民情”为基本宗旨,并采用西方国家法律中的缓刑和假释制度。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司法改革的特点并从社会转型角度加以评价。【答案】 (1)奖励军功,打破世卿世禄制;建立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废井田,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2)特点:删除酷刑,制定新刑法;借鉴西方法律思想的同时又保留传统。评价:有利于司法近代化,为近代法治建设奠定基础;但是其目的是维护专制统治,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作用不大。【解析】【详解】 (1)由材

36、料“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可知,商鞅在经济上废井田制,奖励耕织,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由材料“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署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可知,在政治上,商鞅主张奖励军功,建立县制,以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第一小问,由材料“删除凌迟、枭首、戳尸等酷刑,完成了大清新刑律的制定” ,可见删除酷刑,制定新刑法;由材料“折中各国之良规,又不戾乎我国历史相沿之礼教民情” ,可见借鉴西方法律思想的同时又保留传统。第二小问,晚清司法改革有利于司法近代化,为近代法治建设奠定基础;但是晚清司法改革本质是维护专制统治,所以对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作用不大

37、。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日本明治政府曾以公历代替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等。一开始“欧化”铺天盖地。但是,这样的“欧化”很快被“日本化”回潮所压倒,尤其是思想界。被称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则从论语里寻找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结合点,提出了著名的“论语加算盘”即“道德经济合一”论,这种社会大转型过程中的文明与文化“离异”与“回归”现象,在东亚具有普遍性。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并分析其主要影响。材料二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

38、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16国是,二曰立封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源于此。康有为应召统筹全局折(2)依据材料二,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皇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结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答案】 (1)特点:“欧化”和“日本化”相结合;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相结合。影响:推动日本近代化,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保留了封建残余,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2)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

39、于直接效法。认识:改革可以借鉴,但要结合国情;改革具有多样性;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符合题意即可)【解析】【详解】 (1)第一小问,由材料“欧化很快被日本化回潮所压倒”可见“欧化”和“日本化”相结合;由材料“从论语里寻找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结合点”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相结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明治维新推动日本近代化,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使日本迅速成为东亚强国。但是,由于明治维新保留了封建残余,使得日本最终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2)第一小问,由材料“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 ,可见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由材料“变久迹绝” ,可见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由材料“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 ,可见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第二小问,言之成理即可。如改革要结合国情;改革具有多样性;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