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兰陵县东苑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registerpick115 文档编号:1115853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兰陵县东苑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山东省兰陵县东苑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山东省兰陵县东苑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山东省兰陵县东苑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山东省兰陵县东苑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山东省兰陵县东苑高级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 12 月月考试卷(含解析)2018、12 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第卷(共 48 分)、本大题共 3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国以前, “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 “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这一变化本质上反映了A. 血缘政治衰落B. 农民阶级兴起C. 分封制的瓦解D. 井田制的破坏【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史实可知,古代庶民无姓,有官爵者的贵族才有姓,遂以“百姓”作贵族的通称,战国以后,宗族逐渐破坏,

2、血缘政治衰落,百姓逐渐失去贵族的意义,社会地位与庶民相似,故 A 正确;BC 涉及的是政治上的表现,故排除;D 是土地制度上的表现,故排除。2.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赞扬郡县制是“千古创论” 。这说明郡县制A. 对地方控制加强B. 巩固了国家统一C. 适应了集权需要D. 对后世影响深远【答案】D【解析】【详解】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适应了专制主义集权政治的需要,郡县制的设立为后来各朝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是“千年创论” ,故 D 正确;秦朝设立郡县制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并不能体现题中的“千年创论” ,故 AC 错误;郡县制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属于郡县制的重要

3、作用,但并不能体现题中“千古2创论”特点,故 B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郡县制是千古创论 ”,结合所学郡县制的特点和影响分析解答。3.某学者说:“自秦王朝以后,平民的流动性日益扩展到政府结构,平民社会成了中国社会的主流。 ”这表明A. 选官标准发生变化B. 官吏监察日益严密C. 贵族政治完全消失D. 行政效率逐渐提高【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平民的流动性扩展到政府结构,主要是通过选官制度完成的,由先秦的世官制到察举制,而最终到科举制,故 A 项正确;平民流动与政府构成和官吏监察无关,故 B 项错误;贵族政治完全消失,不符合史实,故 C 项错误;平民流动性与行政效率提高无关,故

4、D 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4.元代以前中国主要根据山川地形来划分行政区,从元代开始则任意把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行政区。这一举措A. 说明民族文化影响制度B. 便于中央对地方的军事控制C. 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D. 是鉴于宋代地方积病的教训【答案】B【解析】【详解】元代把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行政区,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限制,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强化了对方的控制,故 B 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民族文化,故 A 错误;元代把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行政区,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并非君主专制,君主专制得到加强是加强

5、皇权,与行政区划无关,故 C 错误;根据“元代以前中国主要根据山川地形来划分行政区”可知,并非“鉴于宋代地方积病的教训” ,故 D 错误。35.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由此可知,明代内阁A. 具有最高决策权B. 与汉唐宰辅权力相同C. 是管理六部的中枢机构D. 承担了宰相的职能【答案】D【解析】【详解】在中国古代,具有最高决策权的,一直都是皇帝,不论是材料中的宰相和内阁,都只是辅助皇帝处理政事,并不具有最高决策权,故 A 错误;根据材料“俨然汉唐宰辅” ,含义是明朝的内阁和汉唐时期的宰相很相似,并不是和宰相权力相同,故 B 错误;材料

6、中的内阁在明成祖朱棣时期建立,职权越来越重,后来六部几乎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但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不是“管理六部的中枢机构” ,故 C 错误;材料中“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 “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说明明代内阁的权力,和汉唐时期的宰相很相似,承担了宰相的职能,故 D 正确。6.下表是“忠观念”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统计情况,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史官主导思想的转变B. 封建伦理教化逐步加强C. 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D. 强化专制主义的需求【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官方强调“忠” ,是忠君的意思, “忠”所占的比例不断增长也就反映了君主专制日

7、益强化,故 D 项正确;官方强调“忠” ,这与史官思想无关,排除 A;“忠”不等于伦理教化,本质不能反映伦理教化逐步加强,排除 B;汉代到清代社会主流价值观都是儒家思想,C 项无法说明汉代到清代“忠”所占的比例不断增长的原因,排除。47.自秦朝建立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古代政治体制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其实质是A. 不同集团和阶层的利益之争B. 强化职能和提高行政效率C. 权力分配和权力结构调整D. 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导致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主要原因是体现的皇权与相权的权力分配上的问题,皇帝害怕相权太大威胁皇权,因而就不断的削弱相

8、权,至废除丞相;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害怕地方权力太大,会导致地方分裂,威胁中央集权,结果不断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实质上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的问题。故 C 符合题意;封建社会统治阶层都是封建地主阶级,A 项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B 项错误,如宋朝采取分化事权的做法,导致官员职能下降,行政效率降低,出现人浮于事的现象;D 项是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与君权和相权矛盾无关,故排除。8.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说:“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 ”这主要说明科举考试是A. 以追求

9、真才实学为宗旨B. 学子实现自身价值的体现C. 文人入仕的唯一途径D. 朝廷笼络文人的有效方式【答案】B【解析】【详解】明恩溥的这段记述表明了科举制存在一些问题,使得众多学子穷其一生去参加科举考试,这里面不仅仅是用追求功名利禄可以来解释学子动机的,还有的就是他们天生具有的忍耐品质,正是这种品质,促使他们孜孜不倦的去参加科举,这反映了古代学子的价值追求,故选 B;众多学子穷其一生去参加科举考试的动机,除了功名利禄,更体现了实现自身价值的追求,并非为了追求真才实学,排除 A;C 项表述错在“唯一”这个词语,排除;材料说明众多学子穷其一生去参加科举考试的动机,D 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59. 美国

10、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道:“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这一观点A. 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B. 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C. 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D. 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答案】C【解析】材料中作者把鸦片战争的责任推到中国方面,这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是工业革命后应该要求打开中国大门,以便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故 C 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不是材料体现的主旨,排除。10.对于被迫签订的条约,咸丰的态度是“自古要盟不信,本属权宜” ,表示不必严格守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11、恭亲王奕沂提出办理中外交涉,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 。这种变化客观上说明清政府A. 追求平等外交放弃华夷观念B. 半殖民地化程度已大大加深C. 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立场D. 外交政策正逐步走向近代化【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咸丰皇帝对于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态度是无所谓,并不打算遵守,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恭亲王奕欣则主张要严格遵守国际上的约定,客观上体现的是外交思想与政策与国际接轨,外交政策正逐步走向近代化,故 D 正确;材料体现了外交思想与政策与国际接轨,无法体现“放弃华夷观念” ,排除 A;材料体现了外交思想与政策与国际接轨,并非外交半殖民地化,排除 B;材料没有体现出维

12、护中国主权的信息,C 错误。11.美国时代周刊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 1937 年,日本的战争机器(在上海)被卡住了 13 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该战役A. 阻止了优势敌人的进攻B. 克服了国民党投降危险C. 打乱了日军的侵华部署D. 体现了国共的联合抗日6【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 1937 年,日本的战争机器(在上海)被卡住了 13 个星期之久”可知该战役是在 1937 年抗战爆发的淞沪会战,淞沪会战卡住了 13 个星期之久,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打乱了日军的侵华部署,故 C 正确;淞沪会战没有阻止了优势敌人的进攻,排除 A

13、;材料反映的是淞沪会战,淞沪战役时国民党没有投降的危险,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时国共还没有联合抗日,排除 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 1937 年,日本的战争机器(在上海)被卡住了13 个星期之久” ,联系所学淞沪会战的时间和意义分析解答。12.下表信息反映的战役是A. 淞沪会战B. 台儿庄战役C. 枣宜会战D. 百团大战【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1940 年下半年” “破坏交通线” “拔掉据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指的是 1940 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故 D 项正确;A 是项 1937 年,排除;B 项是 1938 年,排除;C 项

14、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役,不符合“破坏交通线” “拔掉据点” ,排除。【点睛】 “1940 年下半年” “破坏交通线” “拔掉据点”是解题的关键信息。13.有人把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分为“宗教构梦、战争追梦、政策筑梦、内乱毁梦”四个篇章。下列选项对应正确的是北伐西征金田举义天朝田亩制度7天京变乱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四个篇章都是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的过程特点, “宗教构梦、战争追梦、政策筑梦、内乱毁梦”分别指太平天国运动利用拜上帝教组织起义力量,发动反清战争(包括北伐西征)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变革中国和“天京变乱”导致革命力量由盛转衰的史实,故对应正确的是,故

15、选 A。14.“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 ”该观点意在强调辛亥革命A. 激发民主平等意识B. 实现人民当家作主C. 推动民族救亡运动D. 促进社会移风易俗【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说明辛亥革命不仅改变了传统社会的等级陋习而且还促进了民主平等思想意识的觉醒,故 A 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实现人民当家作主,B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 项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D 项说法正确,但是不是材料主旨,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

16、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 ,联系所学辛亥革命移风易俗的内容和影响分析解答。15.武昌起义后,各省代表通过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明确实行总统制;1912 年 3 月 8日,参议院表决通过临时约法 ,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落实三权分立原则的需要B. 袁世凯军事力量强大C. 孙中山革命策略的需要8D. 总统制在中国行不通【答案】C【解析】【详解】总统制是针对孙中山而设立,责任内阁制是针对袁世凯而设立,这是孙中山为了保护民主共和制度的需要,是革命策略的需要,故 C 正确;三权分立原则是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A;由总统

17、制改为内阁制主要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与“袁世凯军事力量强大”无关,排除 B;改总统制为内阁制主要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并非总统制在中国行不通,D 错误。16.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意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甚至英军在行进开战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 。这样的记载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A. 英方诋毁中国民众B. 中英贸易没有因战争而中止C. 民众的反封建思想强烈D. 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 项错误,由“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可以看出不

18、可能是英方诋毁中国民众;B 想错误,材料的主旨说的不是中英之间的贸易;C 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众的反封建思想。由材料描述看民众还向英军出售粮食,充当苦力,甚至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而不是参与到战争中,故 D 项说法正确。考点: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17.有学者认为:“从 1901 年到 1937 年新征服者来临之前的这段时间,是一个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规定A. 所有安分传教之人,均当一体矜恤保护,不可欺侮B. 允准与众友国钦差前往京师,到彼居住,或久或暂C.

19、 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9D. 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清国必须立时弹压惩办【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1901 年到 1937 年”及“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 ,可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1901 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材料“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清国必须立时弹压惩办”使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外国人才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所以答案选 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辛丑条约18. 1905 年东方杂志的一篇社论中提到“今日立宪之声,洋洋遍全国矣。上自

20、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一唱百和,异口同声” ,这说明( )A. 维新思潮开始演变为政治运动B. 戊戌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 民主革命运动形成广泛的社会风潮D. 政治变革成为晚清社会各阶层的共识【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立宪之声” “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可知,当时立宪成为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共识。1895 年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思潮开始演变为政治运动,故 A 项是错误;戊戌变法并没有广泛发动群众,排除 B;材料反映的是“立宪之声” ,故 C 是错误的;所以答案选 D。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清末新政新政的背景19.1926 年,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

21、农民运动一文中指出,若“论功行赏,如果完成民主革命的功绩作十分,则市民(工人)及军事的功绩只占三分,农民在乡村革命的功绩要占七分。 ”这反映了毛泽东A. 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B. 认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C. 在阐述国民革命运动的功绩D. 否定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答案】B10【解析】【详解】依据“农民在乡村革命的功绩要占七分”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故 B 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形成是在 1927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主力军作用,C 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依据材料“市民(工人)及军事的功绩只占三分”可知,毛泽东肯定

22、了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D 项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农民在乡村革命的功绩要占七分” ,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20.1930 年,中共中央要求红军将湖南国民党军队“完全予以消灭” ,切断武汉长沙铁路,牵制常德,夺取长沙,并攻占岳州。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A. 正确地预判了革命的战略形势B. 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C.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D. 坚持红军反围剿的战略战术【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切断武汉-长沙铁路,牵制常德,夺取长沙,并攻占岳州”反映了红军进攻的主要地点是城市,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故 C 正确;当时的革命形势是城市中敌强我弱,应该选择敌人力量薄弱

23、的农村进军,故 A 错误;材料中反映了要坚持以城市为中心,而不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 B 错误;红军反围剿指的是红军反对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红军的围剿,长沙不属于革命根据地范围,与材料“夺取长沙”不符,故 D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切断武汉-长沙铁路,牵制常德,夺取长沙,并攻占岳州” ,结合所学城市为中心革命道路模式分析解答。21.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记载;“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一日,中美、中英新约签字,一百年来的不平等条约正式终止。治外法权、租界、内河航行权、军舰驶入中国领海权、北平使馆区及北平至海口交通线外围驻兵权,一一取消。 ”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 这些主权最早都是在南京条

24、约及附件中丧失的B. 新约的签字,宣告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C.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场上所做的贡献D. 该材料的记载反映了近代中国从屈辱到最终独立的历史11【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不平等条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平使馆区及北平至海口交通线外围驻兵权”出自辛丑条约 ,排除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于新中国成立,排除 B;近代中国从屈辱到最终独立的的标注是 1949 年新中国成立,排除 D;由于中国的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重大的民族牺牲,国际地位提高,所以能够收回部分民族权益,故选 C。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日战争

25、中华民族的抗战22.毛泽东说:“我刘邓、陈粟、陈谢三路野战大军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歼灭大量敌人,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 ”上述军事行动A. 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B. 消灭了国民党主力军C. 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D. 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毛泽东所指的军事活动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事件的战略意义在于拉开战略反攻的序幕,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故 A 正确;B 项出现在三大战役之后,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 1947 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拉开战略反攻的序幕,1948 年战略决战开始,C 错误,排除;三大战役解放了长

26、江以北地区,材料反映的是 1947 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D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我刘邓、陈粟、陈谢三路野战大军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 ,结合所学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反攻的知识解答即可。23.下表是欧美 1819 世纪大事年表对此时期欧美社会分析和说明,最符合历史史实的是:12A. 资本主义仍旧处于不断上升和发展的时期B. 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完全具备C. 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题是社会主义运动D. 社会主义运动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18-19 世纪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18 世纪的启蒙运动,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两次工业

27、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内战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1861 年改革和明治维新,反映出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因此本题选择 A 选项。B 选项错误,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物质基础已经形成,故排除 B 选项。C 选项错误,这一时期社会主义运动并不是主流,而是处于萌芽阶段。D 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观点。24.(2017 年江苏卷)1917 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 ”7 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A. 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

28、已经成熟B. 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C. 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D. 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答案】C【解析】“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指的是当时的俄国革命应该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指明了革命的斗争方式,故 C 项正确。A 项应发生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之前;B 项在材13料中没有体现;“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说明和平夺权已经不可能了,故 D 项错误。【考点定位】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点睛: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期间俄国社会发生的

29、变化:(1)政权:沙皇专制政权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苏维埃政府。(2)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3)革命策略:和平夺权武装夺权。(4)国家性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25.三百多年来,俄罗斯一直是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的一个主角。在拿破仑战争后,俄罗斯还是国际体系的缔造者之一。但 1917 年的革命使俄国破天荒地成了一个“革命的国家” ,一个“叛逆者” 。这里“叛逆者”的含义是:A. 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在俄国结束君主制B. 发动武装起义,建立了苏维埃组织C. 发动城市工人革命,退出了协约国集团D. 推翻资产阶级,创建新的社会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17 年的

30、革命” “革命的国家”可知, “叛逆者”指的就是俄国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的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这是一种史无前例的创举,故 D 项正确;“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在俄国结束君主制”的是二月革命,故 A 项排除;苏维埃政权最早在二月革命后的苏俄就已经出现,故 B 项排除;“发动城市工人革命,退出了协约国集团” ,这与“革命的国家”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故 C 项排除。26.巴黎公社形成了异于“三权均衡”的“人民监督”这一新型的权力制约机制。在马克思看来,公社的“人民监督”像一个“倒金字塔”结构,与人民选举的“正金字塔”结构形

31、成了权力对称,有效地防止了官僚腐败和权力失衡。这表明巴黎公社A. 实现了权力的绝对监督B. 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C. 选举权与监督权相矛盾D. 堪称科学社会主义典范14【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公社的“人民监督”像一个“倒金字塔”结构,与人民选举的正“金字塔”结构形成了权力对称,有效地防止了官僚腐败和权力失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巴黎公社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故 B 正确。实现了对权力的绝对监督,说法过于绝对,故 A 排除。材料说明选举权与监督权相互保障,不是矛盾,故 C 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巴黎公社堪称为科学社会主义典范,故 D 排除。考点: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

32、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27.马克思曾说:“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受人敬仰。它的英烈们已永远铭记在工人阶级的伟大心坎里。 ”这主要说明巴黎公社:A. 标志着无产阶级首次登上世界历史舞台B. 是人类历史上首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C. 是在历史条件成熟的形势下进行的第一次伟大尝试D. 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方面提供了有益经验【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方面提供了有益经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故 D 项正确;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是 19 世纪三四年代的三大工人运动,故 A 项

33、错误;B 项是指俄国十月革命,排除;巴黎公社的进行没有成熟的历史条件,故 C 项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受人敬仰,它的英烈们已永远铭记在工人阶级的伟大心坎里” ,联系巴黎公社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分析解答即可。28.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 1948 年 8 月到 1949 年 8 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 20 批,其中有 119 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A. 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 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C. 贯彻“长

34、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 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答案】A【解析】1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迅速展开筹建新中国的工作。故本题应选 A 项;B 项发生于“文革”结束后,C 项提出于 1956 年,D 项提出于 1953 年,均与题目中的时间“1948-1949 年”不符。【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新中国建立前后的民主政治建设。29.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国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这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

35、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平等性广泛性继承性深刻性A. B. C. D.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政治制度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材料中的“第一次”主要指的是平等性、广泛性和深刻性。是错误的;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和旧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所以没有继承性。所以选 C。30.从 1946 年 l 月在重庆成立的旧政协到 1949 年 9 月 21 日在北京成立的新政协, “政协会议都具有临时权力机构性质” 。人民政协存在的依据由“组织法”变为“章程” ,这是一个重大的、质的变化。这一性质和职能发生变化是在:A.

36、共同纲领失效后B. 1954 年全国人大召开后C. 1956 年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后D. 1956 年中共八大召开后【答案】B【解析】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结束了新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职能,故 B 正确;A、C、D 错误。【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结束了新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职能, 共同纲领代行临时宪法的职能结束。31. 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16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领导完成了

37、社会主义改造A. B. C. D.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从题干结构图中看出该时期政治协商会议处于最高领导地位,中央人民政府受政协领导。这说明该时期应该是在建国初期,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责的时期,故 正确。是 1954 年颁布;完成于 1956 年底,因此与题意不符。【考点定位】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2.邓小平指出:“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材料主要说明A.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可以共存B. “一国两制”的政策已被台湾当局接受C. 台湾问题的核心

38、是“一个中国”D. 海峡两岸已经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答案】C【解析】【详解】 “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说明“一个中国”是台湾问题的核心,C 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一个中国,而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排除 A;B 选项表述不符合事实,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海峡两岸已经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排除 D。17【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紧扣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第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秦朝建立宰相制度以来,历朝的相权在原则上是不可以独自占有的,秦朝和西汉初期,虽然只设一相制,但是有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其左右,

39、以分其权,共同辅佐皇帝,以后汉代有三公制,于是相权便一分为三,从此一人独专相权便被多人共有相权的历史趋势所代替,并被历朝所沿袭,魏晋南北朝时又有了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郎等。隋唐有三省制,三省长官都为宰相,共议国政,几经发展,最终形成了一个宰相群体。摘编自瑰晓巍、钟卫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研究材料二 黄仁宇曾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三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宰相

40、制度的发展趋势。(2)结合明清史实说明材料二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后至 19 世纪中期前,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答案】 (1)趋势:宰相数量由一相制发展到多相制;相权由一相独占到群相共有;中央其他部门不断分割相权。(2)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内阁不是法定一级中央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清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3)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18 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 “国王统而不治” ;1832 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

41、政治权利。【解析】【详解】 (1)从材料“秦朝和西汉初期,虽然只设一相制隋唐形成了一个宰相群体” “一人独专相权便被多人共有相权” “隋唐有三省制,三省长官都为宰相”可以概括出答案。18(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主要是指该时期皇权进一步的集中,其举措主要包括: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清朝设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3)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发展来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得出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18 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 “国王统而不治” ;1832 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3

42、4.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 2.3 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 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 3 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材料二:“1937 年 7 月 7 日晚上,有人对正在京郊外卢沟桥上演习的日军进行炮击。同年 8 月,在外国权益所集中的上海,有二位日本士兵被人射杀,中日国为

43、此进入全面作战。日军以为如果攻陷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南京,蒋介石就会投降,遂于 12 月占领南京(这时,由于日军占领,有许多民众死伤,即南京事件) 。 ”摘编自 2001 年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作者为何认为甲午战争中“没有赢家”?(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批驳材料二的说法。(3)综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人民抗争的主旋律是什么?【答案】 (1)对中国而言:清廷战败,被迫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 ,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对日本而言: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促使它进一步扩军备战,发动了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44、最终导致日本战败投降。(2)将日本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描述为“中日作战” 。用“推动蒋介石投降”来掩盖进攻南京的实质目的:灭亡中国。把日军的屠杀淡化为“占领” 。将骇人听闻的平民死亡数字淡化为“许多” 。将南京大屠杀的性质定性为“南京事件” 。(3)主旋律:反侵略,求民主。或民族独立和近代化19【解析】【详解】 (1)对中国而言: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来分析;对日本而言:根据“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分析得出,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最终

45、导致日本战败投降。(2)从材料“有人对正在京郊外卢沟桥上演习的日军进行炮击” “有二位日本士兵被人射杀,中日国为此进入全面作战”中可以归纳出观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推动蒋介石投降”掩盖发动战争的目的、把日军的屠杀淡化为“占领” 、将骇人听闻的平民死亡数字淡化为“许多”和将南京大屠杀的性质定性为“南京事件”等角度进行批驳。(3)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近代中国人民抗争的主旋律是反侵略,求民主。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

46、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材料二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2008 年 2 月 7 日德国新德意志报材料三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

47、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中国政治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临时约法体现的政治原则。(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中国(18401919 年)复制西方民主的事例。并指出新中国初期“特殊的民主”的主要形式。(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其体现的原则。20【答案】 (1)建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原则:主权在民的原则,三权分立的原则,民族平等的原则,责任内阁制的原则。 (2)事例:维新变法、清末新政(预备立宪)辛亥革命。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48、商制度。(3)背景:新中国建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国民经济恢复,政权得到巩固。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解析】【详解】 (1)第一小问体制,根据“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并结合所学得出建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临时约法的意义,可从一定程度体现了民主、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和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等角度回答。(2)第一小问事例,根据所学内容可知,1840 年1919 年中国对西方民主的复制主要有维新变法、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第二小问形式,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分析

49、出,新中国建立初期开始了民主政治制度的筹建,建立的民主制度主要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政协制度。(3)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从新中国建立、国民经济恢复和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等角度分析总结。第二小问原则,结合所学可知,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近代中国革命运动此伏彼起,义和团运动失败后辛宝革命和五四运动相继发生。革命与义和团相比已有很大不同,而五四运动则带有更新的时代烙印。材料二 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一这就是结论。毛泽东选集材料三 20 世纪上半叶,面对民族危亡与重建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