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 2019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一诊模拟考试试题24中国许多大学的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易经 ;中国农业大学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出自离骚 ;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 ;厦门大学校训中“止于至善”出自礼记 。这表明A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 B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源远流长C高等教育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 D儒家思想传统影响着教育发展25汉文帝时,算赋(汉代对成年人所征的丁口税)由每个每年 120 钱减至每人每年 40 钱,徭役则减至每 3 年服役一次。景帝时,把秦时 17 岁傅籍(秦汉时适龄男子必须
2、在专门的名册登记,并开始服徭役、兵役)的制度改为 20 岁始傅。上述措施A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发展 B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C抑制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D推动征税标准重大变革26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出A儒学正统地位削弱 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 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表 1 可以用来说明,元至清初A.制瓷业利润日趋下降 B官营作坊垄断地位被打破C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D. 政府丧失了对经济的控制28大中祥符二年(公元 1009 年)十一月,真宗诏论监司失察罪时说:“分天下为郡县,总郡县为一道,而又总诸道于朝廷。委郡县于守令,
3、总守令于临司,而又察临司于近臣,此我朝内外之纪纲也。 ”材料从侧面反映了宋代A监察制度的弊端 B分权制衡的体制C君主专制的加强 D大一统局面形成29.据左传载:齐国大夫崔杼弑君,史官因如实记载而遭其杀害,其他史官继续秉笔直- 2 -书,直到崔氏妥协。此事被汉唐史官奉为佳谈,但明清史官却当作笑谈。这反映出A. 史学精神的传承受现实政治制约 B科举制度使史官缺乏独立精神C商品经济发展阻碍史学精神传承 D历史记述必须服务于现实政治30 “19 世纪中叶,西方的影响虽然削弱了清王朝的权威,但是清王朝真正的权威危机是来源于农民的造反运动与内部阶层的分离倾向。 ”材料中“农民的造反运动与内部阶层的分离倾向
4、” 是指中国历史上的 A太平天国运动和戊戌变法 B秋收起义和洋务运动C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 D义和团运动和戊戌变法31有学者认为,经过甲午战争,中国自我形象在中国人心中开始破碎。保守的知识分子群体走向了变法。他们将变法与求新相表里,求新与西学相表里。变法派生了改良和革命。中国进入急剧的社会变革时期。该学者认为维新思想A全面否定中国自我形象 B起于忧患引发社会剧变C完全师法西方挽救危亡 D引发中国阶级结构巨变32下面是清末中国机械进口趋势图(单位:元) 。该趋势的重要影响是A使清廷丧失了引导产业发展的能力 B减少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阻碍C有利于催生本土产业替代进口商品 D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3
5、3 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 ,而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 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 -表 2 可以说明,这一时期A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B工业化建设减轻了农民的负担C国家政策主导了经济运行的方向 D. 始终贯彻综合平衡的经济方针35有学者指出,之所以说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新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继承,首先
6、在于这两大科学理论的立论前提是一致的。这里的“立论前提”主要是指A基本国情的科学分析 B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C改革开放的成功探索 D革命伟人的特殊经历41 (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529 年,广州重开市舶贸易,澳门成为中国朝廷允许外国商船湾泊的八大海港之一。16 世纪中期以来形成了以澳门为中心的三条国际贸易航线,其中一条航线为:澳门一菲律宾马尼拉一墨西哥这是中国与美洲贸易的最早航线,构成了以中国丝货和世界各地的白银为大宗交易的国际海上丝绸大循环“丝银之路” 。16 世纪中叶以后,澳门曾是西学东渐和中学西渐的重要桥梁和通道。传教士在澳门开创的远东第一所西方式的大学圣保罗学院,
7、成为远东汉学家和西学人才的摇篮。利玛窦等传教士并经澳门进入中国内地进行传教活动,把西方国家的科学文化传入中国,又将中国的儒家经典和历史、文学、医学、工艺和工艺美术传到欧洲。摘编自话说澳门等材料二 “全球化”概念产生于西方社会,最终被全球接受和使用。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当时先进的中国人相继发现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上与国际接轨才能实现救亡图存这次“全球化”启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此时中国的外部环境是有利的,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关荚等国提出“新自由主义”政策,减少政府干预,如减少个人税和企业税等,扩大海外市场;美苏冷战缓和以及亚洲- 4 -“四小龙
8、”的崛起等都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条件。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 年中国举办北京奥运会。摘编自王栋曹德军著再全球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丝银之路”形成的背景及对中国的影响。 (15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新时期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有利因素,并比较中国两次融入“全球化”的不同特征。 (10 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 5 -材料 编者按:亮剑是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 100种优秀图书、100 部优秀影视片之一。 亮剑中体现的亮剑精神是: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
9、一座山,一道岭!亮剑精神,是我们国家军队的军魂。剑锋所指,所向披靡。亮剑中的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历史现象。亮剑的主角李云龙,抗战初任八路军 386 旅独立团团长,指挥部队全歼骄横的日军山崎大队;后来,李云龙会同国民党 358 团团长楚云飞袭击日军县城守备部队,全歼日军守备部队官兵,从此二人惺惺相惜,成了朋友。1941 年冬天,李云龙率独立团在野狼峪设伏,全歼日军两个中队,引起极大震动。日军为剪除独立团,袭击赵家峪,并将李云龙妻子抓进平安县城。于是,独立团直接进攻平安县城。攻城期间,楚云飞部自觉阻击驰援平安县城的日军。在平安县城之战后,楚云飞派两个营进驻李云龙团部所在地大孤镇,此举激
10、怒了李云龙,李云龙以演习为名,围困楚云飞部,迫使其撤离大孤镇。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李云龙与楚云飞在淮海战场上交战,双方险些同归于尽。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45历史一一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材料 唐玄宗后期,边镇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使唐朝的军事形势由原来的“内重外轻”逐渐变成“外重内轻” ,这与府兵制度的瓦解密切相关。由于府兵必须自备兵甲衣粮,所以服兵役是一项极其沉重的负担。在均田制推行较好时,农民有一定数量的土地,
11、这种兵制还能勉强维持。后来均田制解体,农民占有的土地越来越少,生活尚难维持,沉重的兵役就更无力负担了。边将们对待士兵极其残酷,他们为了侵吞士兵携带的财物,强迫士兵白天服苦役,夜间住地牢,折磨致死。到京师进行宿卫的府兵,境况也极差。农民为了逃避兵役,有的向未设军府的州县迁移,有的甚至烫坏手足,到了 749 年(天宝八年) , “折冲府至无兵可交” ,因此唐政府不得不下令停止对府兵的征发。唐玄宗开元年间,无论京师宿卫、边镇戍兵乃至地方武力,已基本上被募兵制所替代。大致来说,士兵的军器、衣粮都由政府发给,长期服兵役,他们是被雇佣的职业兵。当时唐- 6 -朝的全部兵力约为 57 万多,而全国的边镇兵员
12、共有 49 万,马 8 万匹,精兵猛将都聚集在边镇。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政府废除府兵制的原因。 (8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募兵制取代府兵制的影响。 (7 分)- 7 -历史答案AACCC ACBCC CA41 (25 分)(1)背景:新航路开辟,全球性海上运输业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东西方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西欧对中国传统商品的需求增加;中国开放市舶贸易;中国传统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9 分,任意四点即可得9 分。 )影响:促进了中国传统封建经济的繁荣;客观上推动了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但它没有对中国社会发展进
13、程产生革命性影响,没有带来像西欧那样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6 分)(2)有利因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美苏冷战缓和及国际局势的相对稳定;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新自由主义”政策,扩大海外市场,促进了经济的全球贸易;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与推动。 (6 分,任意三点即可得 6 分。 )特征(4 分):第一次,在欧洲舰炮的打击下,中国被迫卷入全球化,在压迫中学习;(2 分)第二次,面对新的国际形势,中国主动融入全球化进程,共同成长。 (2 分)42 (12 分)原则:情节 2 分、历史现象 2 分、概述和评价 8 分示例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
14、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示例一:情节:李云龙和楚云飞袭击日军县城守备部队,惺惺相惜成了朋友。 (2 分)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2 分)概述: 1935 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36 年西安事变和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 年 8 月,国共双方达成了改编军队的协议,9 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4 分)评价:国共两党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援,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行全民族的抗战,是抗日战争最终胜利的根本原因。 (4 分)示例二:情节:李云龙与楚云飞在淮海战场上交战,双方
15、险些同归于尽。 (2 分)- 8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的战略决战(2 分)概述:抗战胜利以后,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国共矛盾无法调和,战争爆发。解放战争初期,共产党先后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1948 年 9 月,国共双方实力对比发生显著变化,共产党先后发起了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4)评价:战略决战使国民党的精锐部队消失殆尽,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地区,为解放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 分) 。45、 (1)均田制瓦解;兵役负担沉重;府兵境况悲惨,引起人民不满;兵员不足。 (8 分)(2)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推动了职业军人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4 分)地方军事实力增强,形成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 (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