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第六十六届友好学校)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说明:本试卷分为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8 页。考试时间为 90分钟,共 100 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将条形码粘贴到指定区域。2.选择题必须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 0.5mm 黑色中性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第 I 卷(60 分)一、
2、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夏朝设秩宗,商朝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由此可见夏、商、周政治制度A. 实行政权和神权相结合B.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C. 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D. 统治集团实现高度集权【答案】A【解析】【详解】 “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说明商朝政治的特点是政权和神权相结合,A 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B 错误;材料没有说明血缘关系的信息,C 错误;先秦时期统治集团尚未实现
3、权力的高度集中,D 错误。【点睛】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在复习时把握一个“主体” 、注意两个“角度” 、理解三个“特点” 。一个“主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两个“角度”:一是纵向认识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是横向与古希腊、- 2 -罗马政治制度的比较,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三个“特点”: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二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三是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2.荀子君道载:“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 ,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4、。 ”为此,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A. 确立皇帝制度B. 设立丞相协助处理政事C. 设立太尉掌管全国军务D. 设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抓住关键信息“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不可不略知也“,意为:君主要知道大臣的行为。荀子认为,君主要知道大臣的行为,仅在王宫里面是不知道的,故他主张国王要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因此本题选择 D 选项。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御史大夫3.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到:“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
5、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从材料中不能看出的是A. 制度推行是由于地方动荡、交通不便B. 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C. 官员选拔据民间舆论评价列出候选人D. 官吏的选拔由地方官员负责【答案】B【解析】【详解】 “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说明官员的选举权并不在中央,而是由地方负责,这一举措显然与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的材料主旨不符,所以选 B;“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可知 A 正确;“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说明 C 正确;“由中央指定各地
6、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说明 D 正确。- 3 -4.票拟作为内阁的一项基本职权,皇帝可以干预,但不能废除;皇帝可以改票,但他在形式上还是要尊重内阁票拟内阁常常在与皇帝意见不一时,有一票、再二票三票,乃至四五票,而不是皇帝亲自票拟批出。以下内容与材料符合的是A. 内阁是明太祖基于政务繁冗而设B. 票拟并不是一纸空文,对谕旨形成有约束力C. 内阁是皇帝的顾问与决策机构D. 内阁取得了与前代宰相同等的权力【答案】B【解析】【详解】 “内阁常常在与皇帝意见不一时,有一票、再二票三票,乃至四五票,而不是皇帝亲自票拟批出”说明内阁的票拟权并不是形同虚设,对于皇帝的谕旨有一定的约束力,B 正确;
7、内阁是明成祖时期设立,A 错误;内阁参与决策,没有决策权,C 错误;内阁并不是等同于宰相,D 错误。【点睛】清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裁决,称为“票拟“。也就是说对于来自全国各方面的奏章,在送呈皇帝批示以前,由内阁学士“用小票墨书“,即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各奏疏的对面上以进呈。5.“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里的“它”应是指A. 鸦片战争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第二次鸦片战争【答案】D【解析】【详解】 “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 “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说明外国人进入
8、了京津地区,应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D 正确;鸦片战争没有打到京津地区,A 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是从广东开始,直接在京津地区,B 错误;甲午中日战争没有进入到京津地区,C错误。6.醒睡录记载:“威丰三年(1853 年)冬,粤逆由扬州两淮至大河南北,扰山东山西界,回窜天津卫京师震动,都中大员家眷,及官绅商民,无不各鸟兽散。 ”这里记载的军事- 4 -行动是A. 英军割占香港岛B. 太平军进行北伐C. 英法联军入侵北京D. 八国联军进攻天津【答案】B【解析】【详解】1853 年, “粤逆”可知是起源于广州的太平天国运动, “扬州两淮至大河南北,扰山东山西界,回窜天津卫”可知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北伐,
9、B 正确;英军割占香港岛是 1842 年,A 错误;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是 1860 年,C 错误;八国联军进攻天津是 1900 年,D 错误。7.孙中山先生针对近代中国某一历史事作评价如下:“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根本不值得效法。”这一事件A. 被中外反动势力勾结镇压B. 成为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C. 是中国近代史开始的标志D. 迫使清政府推行“新政” 、 “预备立宪”【答案】A【解析】【详解】 “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只关注民主,并没有建立民主性国家, “封建王朝而已”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即使胜利了也只是
10、封建王朝的翻版,太平天国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勾结镇压,A 正确;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是禁烟运动,B 错误;中国近代史开始的标志是鸦片战争,C 错误;迫使清政府推行“新政” 、 “预备立宪”是八国联军侵华及其辛丑条约签订,D 错误。8.下表为某同学所整理的读书笔记,其中错误的是选项 史实 结论A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掠夺原料、开拓海外市场市场,发动鸦片战争B 资政新篇 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5 -C 南京条约 拓展了列强在华资本输出的新途径D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联军洗劫并火烧了圆明园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详解】 南京条约之后列强主要是输出商品为主,拓展了列
11、强在华资本输出的新途径是甲午战争之后,C 错误,符合题意;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主要是销售工业革命产品,A 正确;资政新篇是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B 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洗劫并火烧了圆明园,D 正确。【点睛】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或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9.1854 年英法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断然拒绝。1856 年英法提出递交国书一项,只是按照西方的国际法惯例行事。当满
12、清朝廷提出见皇帝需要磕头时,被他们以国家之间一律平等的理由加以拒绝。据此可知A. 清廷拒不承认西方的平等地位B. 西方假借国际法制造战争借口C. 清廷利用近代外交抗衡西方D. 西方挑战满清统治的合法性【答案】A- 6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晚晴的外交。英法按照国际法惯例行事,并未假借国际法制造战争借口,故排除 B 项;题意反映了清朝“天朝上国”的高高在上的心态,并没有利用近代外交抗衡西方,故排除 C 项;西方提出修约是为了获取更多的侵略权益,而不是挑战满清统治的合法性,故排除 D 项。根据“英法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断然拒绝” 、 “满清朝廷提出见皇帝需要磕头”可知清廷拒不承认
13、西方的平等地位,故选 A。10.孙中山认为“袁氏可为善,勿逼他为恶” , “他不承认共和则已,即已承认共和,若是一朝反悔,就将失信于天下,外国人也有不能答应的” 。材料中孙中山的想法不受下列哪一因素影响A. 革命派政治上不成熟B. 袁世凯真心拥护革命C.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D. 革命派缺乏足够实力【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孙中山认为“袁氏可为善,勿逼他为恶” ,说明革命派政治上不成熟,A 正确;“外国人也有不能答应的”说明孙中山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C 正确;材料中对于让权与袁世凯,说明革命派缺乏对抗袁世凯的足够实力,D 正确;袁世凯是封建官僚,显然不是真心拥护革命,这一点孙中山肯定认识到
14、,B 项符合题意。11.学者陈旭麓认为:“(毛泽东)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 ”其中“辛亥革命的事业”是A. 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B. 颁布临时约法C.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 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答案】D【解析】【详解】 “辛亥革命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说明是近代民主革命的任务,即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没能完成的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解放- 7 -战争时期完成,D 正确;A、B 和 C 项是辛亥革命完成的任务,排除。【点睛】本题要注意辛亥
15、革命属于近代民主革命,近代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12.“青岛问题未及,福州交涉又起。某国恃强凌弱,骄横蔑视公理。一面提倡国货,一面仇物抵制。国民皆用国货,何惧强邻无理。 ”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A. 辛亥革命B. 国民革命C. 五四运动D. 抗日战争【答案】C【解析】【详解】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把德国占领青岛割让给日本,引起国内的五四运动,材料“青岛问题未及,某国恃强凌弱,骄横蔑视公理”可知是巴黎和会对于中国问题的处理,C 正确;辛亥革命属于国内问题,A 错误;国民革命不涉及青岛问题,B 错误;抗战战争不符合“某国恃强凌弱,骄横蔑视公理”信息,D 错误。13.下图为某一时期的标语口号(落款为国
16、民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印行) ,该标语口号最有可能出现在A. 19271936 年B. 19241927 年C. 19371945 年D. 19461949 年【答案】B【解析】- 8 -【详解】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可知是国民大革命时期北伐时期铁四军,国民大革命是年,故项正确;A 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抗日战争时期;D 是解放战争时期。14.“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后很多人都说,这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 ”这次会议A. 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B. 结束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C. 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D. 形
17、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答案】C【解析】【详解】 “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说明是遵义会议,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召开生死攸关转折点会议,这一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领导地位,明确了长征新的方向,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C 正确;A 是国民党一大;B 是八七会议;D 是井冈山时期。15.下表是解放战争时期某一战役的战况简介,据此判断该战役是时间 参战部队 战法 战果1948 年 11 月至 1949年 1 月东北解放军华北解放军先打两头,后取中间,逐个歼灭傅作义集团歼灭、改编敌军 52万余人A. 辽沈战役B. 淮海战役C. 渡江战役D. 平津战役【
18、答案】D【解析】【详解】三大战役中平津战役和平改编的是傅作义集团, “先打两头,后取中间”是平津战- 9 -役的战略战术,D 正确;辽沈战役参战部队是东北野战军,A 错误;淮海战役主要俘虏的是黄维、黄伯韬军团,B 错误;渡江战役发生于 1949 年 4 月,C 错误。16.我国制定的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内部事务的制度是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政治协商制度D. 村民自治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新中国成立之初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行管理,B 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A 错误;政治协商制度(政协制度),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
19、导下,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组织形式,C 错误;D 是基层民主选举制度。17.新中国的一部法律序言中写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及外交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团结斗争中,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这部法律是A. 1982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 1954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 198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知是改革开放之后,由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对
20、 1954 年宪法进行修订,这部宪法是 1982 年修订宪法,A 正确;1954年还没有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B 错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 1949 年颁布,C 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主要是针对民族区域自治问题,D 错误。18.周恩来说:“五大国外长和其他有关外长们坐在一起来审查和解决最迫切的亚洲问题,这还是第一次。我们的任务是复杂的。但是举行这个会议本身,就意味着经过和平协商解决- 10 -国际争端的可能性的增长。 ”这次会议上,中国代表团A. 实现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B. 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 推动印度支那问题和平解决D. 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联系
21、【答案】C【解析】【详解】 “五大国外长” “最迫切的亚洲问题” “和平协商解决国际争端”可知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应该是 1954 年日内瓦会议,这次会议推动印度支那问题和平解决,C 正确;A 是 1979 年,B 是 1971 年,周恩来都没有参加;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联系是万隆会议,错误。19.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其对外报告中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这表明A. 美国被迫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B. 旨在阐明中国国际地位的重要C. 主张建立和平共处的国际关系D. 美国孤立中国失败,考虑改善两国关系【答案
22、】D【解析】【详解】世纪年代由于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准备利用中国对抗苏联。尼克松的报告说明美国准备和中国友好,正确;美国并不是被迫承认新中国,A 错误;材料尼克松的意思是与中国关系友好,B 错误;美国的意图并不是主张建立和平共处的国际关系,C错误。20.中国邻国众多,周边地缘环境复杂,新中国建国以来把奉行睦邻友好作为我国外交一贯战略方针。 ”进入新时期,走和平发展道路,继续奉行睦邻周边的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的表现为A. 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B.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C. 参与联合国组织的多边外交活动- 11 -D. 积极参加国际维和行动【答案】A【解析】【详解】上海合作组织是中俄
23、与中亚四国成立的睦邻友好的区域组织, “奉行睦邻周边的睦邻、安邻、富邻”是这一组织的宗旨,A 正确;B 是建国初期外交成就,不是新时期外交成就,排除;参与联合国组织的多边外交活动不符合材料中“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 ,C 错误;D 是以联合国组织的多边外交活动表现,排除。2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谈到:(雅典)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这种“政治自由化”确立的标志性事件是A. 雅典城邦的建立B. 梭伦改革C. 伯利克里改革D. 克里斯提尼改革【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中产阶级”是雅典工商业奴隶制阶层, “要求政治自由化”
24、说明是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确立的标志是克里斯提尼改革时期,D 正确;A 是城邦建立时期,不符合材料主旨,梭伦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奠基时期,B 错误;C 是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时期,排除。22.“十二铜表法中公法与私法、刑法与民法、实体法与程序法、氏族继承与遗嘱等等相互交错。 ”这反映了十二铜表法A. 是成文法的开端B. 内容广泛庞杂C. 侧重保护私有财产D. 注重诉讼程序【答案】B【解析】【详解】 “公法与私法、刑法与民法、实体法与程序法,相互交错”说明十二铜表法涉及法律内容广泛而且庞杂,B 正确;A 是针对习惯法角度说明;私有财产不符合材料主旨,C- 12 -错误;注重诉讼程序与材料信息不符
25、合,D 错误。23.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一书中说:“如果说,罗马法有所创制,那是因为罗马共和国之后的帝国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种族的大国的缘故。 ”罗马法中最符合材料的新创制是A. 习惯法B. 成文法C. 万民法D. 公民法【答案】C【解析】【详解】随着罗马帝国形成以及帝国对外扩张过程中原先公民法不适应帝国统治需要,为此颁布万民法以适用新形势需要,C 正确;习惯法是共和国时期法律,A 错误;成文法是按照罗马法形式分类,B 错误;公民法是被万民法代替的法律,D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关键信息“帝国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种族的大国”可知此时适应帝国时代需要的万民法。24.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
26、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联邦议会的主席职务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帝国依据本宪法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 ”宪法内容中最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的是A. 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B. 联邦议会主席职位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C. 帝国依据本宪法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D. 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答案】D【解析】【详解】资产阶级代议制最大特点是议会立法和选举, “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体现出选举的特征,符合代议制特点,D 正确;A、B 和 C 均没有涉及选举和议会立
27、法特点,排除。25.马克思在论述某次革命时说:“不是为了把国家政权从统治阶级这一集团转给另一个集团而进行的革命,它是为了粉碎这个阶级统治的凶恶机器本身而进行的革命。 ”马克思论述- 13 -的这场革命是A. 英国光荣革命B. 美国独立战争C. 法国巴黎公社D. 中国太平天国【答案】C【解析】材料中“它是为了粉碎这个阶级统治的凶恶机器而进行的革命” ,由此判断是政权性质的改变,建立人民政权。故选 C。AB 建立是资产阶级政权,排除;中国太平天国失败告终,排除D。26.“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明确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
28、得政权。 ”以上内容出自A. 共产党宣言B. “四月提纲”C. 马克思主义理论D. 社会主义理论【答案】B【解析】【详解】列宁在二月革命回到苏俄之后,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以及“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故 B 正确;共产党宣言是 1848 年发表,不符合材料时间,A 错误;材料论述的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排除 C和 D 项。27.加亚尔在欧洲史中说道:“1948 年 4 月 16 日,欧洲经济组织成立,其任务是分配美国援款,欧洲人从此走上了合作之路” 。材料所指为A. 马歇尔计划B. 杜鲁门主义C. 北约组织建立D. 欧共体成立【答案】A-
29、 14 -【解析】【详解】冷战时期。美国为达到控制西欧目的,进行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这一计划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国家的联合,A 正确;B 是冷战政治上表现;C 是冷战军事上表现;D 是 1967年成立,不符合题意。【点睛】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28.1955 年,面对西德加入北约的不可逆转,苏联立刻发出了强硬警告:“在伦敦和巴黎会议上制定的复活德国军国主义和把一个军国主义化的西德拉入军事联盟的计划,只会使欧洲局势复杂化如果爱好和平的欧洲各国人民迫不得已而采取保障他们的安全的新措施,那将是十
30、分自然的。 ”为此苏联A. 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B. 修筑柏林墙,挑起柏林危机C. 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D. 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答案】D【解析】北约属美国主导的军事集团,是冷战在军事上的表现。为实现保障“爱好和平的欧洲各国人民” ,1955 年,苏联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故选 D;A 属于热战,排除;1961 年 8 月 13 日开始建造修筑柏林墙,它是欧洲分裂的重要事件,排除 B;C 属于经济上对抗资本主义阵营的体现,排除 C。29.某国际组织在其宣言中说:“我们一开始就坚持反对集团政策和外国统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政治和经济霸权,而主张每一个国家拥有自由、独立和自主发展的权利。我们从来不同意充当任何人
31、的橡皮图章或后备军。 ”该国际组织A. 中国是其创始成员国之一B. 标志着发展中国家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C. 20 世纪 50 年代正式成立D. 始终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为行动纲领【答案】B【解析】【详解】在美苏争霸格局下,以埃及、南斯拉夫等国家组织不结盟运动,本着“非集团,独- 15 -立自主”原则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这一组织标志着发展中国家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B 正确;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创始成员国,A 错误;该组织成立于 1961 年,C 错误;D 中始终说法绝对,排除。【点睛】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
32、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促进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30.法里德扎卡里亚的后美国时代认为:“上个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 ”这里的“群雄竞起”A. 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B. 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C. 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D. 一超多强局面的基本瓦解【答案】A【解析】【详解】苏联解体之后,世界格局由两极格局变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材料“群雄竞起”是指当今世界“一超多强局面” ,这一格局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A 正确;此时两极格局已经结束,B 错误;材料中格局主要是政治多极化,不是经济一体化,C 错误;
33、一超多强局面出现,并没有瓦解,错误。【点睛】多极化趋势加强有利于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第卷(共 40 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31 题 13 分,第 32 题 13 分,第 33 题 14 分,共计40 分。 )31.余光中先生一首乡愁折射了国家分裂带给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愁,也让我们深思当今国家分裂的多方因素。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 ,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
34、的宗族称为“家” ,只知效忠于“家” ,而不知效忠于“国“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6 -材料二:下面是两幅古代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材料三:乡愁余光中 1971 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卿、大夫、土、庶民只知效忠于家 ,而不知效忠于国”的制度因素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图一、图二所属封建王朝在山东地区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及其所产生的不同社会影响。(3)针
35、对材料一、二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唐、元、清政府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4)分析导致材料三中“乡愁”出现的国内外因素。为了化解“乡愁” ,海峡两岸作出了哪些努力?【答案】 (1)分封制的实施。(2)制度及不同影响:秦朝的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的控制,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汉代推行郡国并行制,结果导致了“七国之乱” 。(3)措施:唐朝的科举制、元朝的行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4)国内因素:国共内战导致两岸处于隔绝敌对状态。国际原因:美苏“冷战”及美国对我国内政的粗暴干涉。努力:大陆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1987 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来。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36、 。2008 年,两岸实现直接“三通” 。- 17 -【解析】(1)结合所学,分封制下,诸侯享有世袭统治权,容易形成分裂割据势力,故, “卿、大夫、土、庶民只知效忠于家 ,而不知效忠于国” 。(2)由地图上的郡县的名称可知,秦朝在山东推行郡县制。秦朝的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的控制,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由地图上的郡县名称和封国名称,可知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导致了“七国之乱” 。(3)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唐朝实行科举制、元朝实行行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4)结合所学,国共内战导致两岸处于隔绝敌对状态,美苏“冷战”及美国对我国内政的粗暴干涉是台湾问题产生的外部因素。为实现统一
37、,大陆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1987 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来。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2008 年,两岸实现直接“三通” 。32.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中日关系发展,必须以史为鉴,才能够面向未来。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55 年,日本的吉田松荫公开宣称:“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1887 年,日本制定的清国征讨方略公然叫嚣:“欲维护我帝国独立,伸张国威,进而巍立于万国之间,保持安宁,则不可不分割清国,使其成为数个小邦国。 ”摘编自人教
38、版历史(高中) 必修一材料二:(田中奏折)还明确提出了侵略步骤:“寓明治大帝之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既已实现,惟第三期灭亡满蒙,以及征服支那领土,使异服之南洋及亚细亚全带,无不畏我仰我鼻息之云云大业。尚未实现,此皆臣等之罪也。 ”摘编自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材料三:“帝国所以向英美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而战局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朕欲忍其所难忍以为万世开太平”摘编自 1945 年日本天皇停战诏书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制定清国征讨方略的原因。指出日本在 19
39、世纪末为实施其方略采取的举措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 18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20 世纪 30 年代,日本在华是怎样逐步实施第三期目标的?面对日本侵华,中华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强,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方面的主要表现。(3)据材料三概括日本天皇停战的原因,这对当今日本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答案】 (1)原因:日本对华侵略蓄谋已久;明治维新,实力增强。举措: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影响: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2)实施:1931 年,在中国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1937 年,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
40、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3)原因:美国投放原子弹,战局不利:为了保护日本民族和世界文明:为了维护世界太平。影响:未能深刻反思战争的罪行,否认侵华历史,导致当今右翼势力猖獗。【解析】(1)由材料“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说明日本对华侵略蓄谋已久。结合所学,明治维新以来,实力增强。第二小问,容易答为: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2)结合所学,1931 年,在中国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19
41、37 年,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为反抗日军侵略,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3)由材料“战局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 ,可见日本天皇认为停战原因是:美国投放原子弹,战局不利;为了保护日本民族和世界文明;为了维护世界太平。由此可见,日本未能深刻反思战争的罪行,否认侵华历史,导致当今右翼势力猖獗。33.民主政治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是几千年来文明沉淀的精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近代民主思想属于一种“混和物” 。它们有的是对古典时代直接民主思想的继承,但大部分是中世纪
42、的创新,英王爱德华一世在 1295 年召集议会的诏书中直接引用- 19 -了这一格言:“关涉大家的事需得到大家的同意” ,从而将这一原则提升为宪法原则,自觉地依据这一原则所召集的这次议会也被视为英国议会制度的开端。R达尔现代政治分析材料二:有学者指出, “在率先建设现代化的那些社会中,由于现代性的挑战主要来自内部,因而转变过程徐徐展开,延续了几个世纪” 。以英国为例,传统领导嬗变为现代化领导发生在 16491832 年,经济和政治转变是在 18321945 年,直到 20 世纪国家的政治体制才完全适应了经济和社会的变革,社会整合则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的事情。邢悦国际关系:理论、历史与现实材料
43、三:宪政主义、联邦主义和有限政府在欧洲倒不是新颖的思想,它们溯自中世纪美国革命使这些思想变成进步的思想。美国的影响为欧洲的发展势力增添了力量,使启蒙运动后期的思想变得更加民主。合众国取代英国,成为先进思想家的模范国家。帕尔默现代世界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西方近代代议制的渊源。(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英国“传统领导嬗变为现代化领导”在政治体制上的表现?列举 16491832 年中,英国确立与完善这一政体的重要历史事件。(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美国选择了怎样的政体?又是如何将“宪政主义、联邦主义和有限政府”这些进步思想付诸实践的?(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人类政治制度的
44、发展有何认识?【答案】 (1)继承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思想借鉴了 13 世纪英国的议会制度。(2)政体:由君主专制转变为君主立宪制。事件:光荣革命:1689 年颁布权利法案) ;责任内阁制形成,1832 年议会改革。(3)政体:民主共和政体。实践。颁布 1787 年宪法:实行联邦制:实现三权分立(民主共和制)(4)政治制度发展具有继承性:政治制度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政治制度具有多样性:政治制度必须与国情相适应【解析】(1)由材料“对古典时代直接民主思想的继承” “1295 年召集议会的诏书” ,可以答为:继承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思想,借鉴了 13 世纪英国的议会制度。- 20 -(2)结合所学,经过光荣革命,英国政体由由君主专制转变为君主立宪制。相关事件有光荣革命;1689 年颁布权利法案) ;责任内阁制形成;1832 年议会改革。(3)由 1787 年宪法可知,近代美国选择的是民主共和政体。为将“宪政主义、联邦主义和有限政府”这些进步思想,美国的实践有:颁布 1787 年宪法:实行联邦制:实现三权分立(民主共和制) 。(4)从英国和美国政治制度的演进来看,政治制度发展具有继承性;政治制度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政治制度具有多样性;政治制度必须与国情相适应。-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