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2015_2016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末复习练习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explodesoak291 文档编号:1121042 上传时间:2019-05-0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3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2015_2016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末复习练习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2015_2016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末复习练习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2015_2016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末复习练习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2015_2016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末复习练习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2015_2016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末复习练习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荆门市龙泉中学 2018届高一期末复习物理练习题(1) 一、选择题1.以 10m/s的速度沿平直公路行驶的汽车,遇障碍物刹车后获得大小为 的加速度,刹车后第 3s内,汽车走过的路程为( )A. 12.5mB. 2mC. 10mD. 0.5m【答案】D【解析】汽车速度减为零的时间为: ,则刹车后第 3s内的位移等于最后 0.5s内的位移,采用逆向思维,有: 。故 D正确,ABC 错误。故选 D。2.某质点做匀加速度直线运动,加速度为 ,关于此质点的速度和位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2s末的速度为 4m/sB. 在任意 1s内,末速度等于初速度的 2倍C. 任意 1s内的位移是前

2、1s内位移的 2倍D. 任意 1s内的位移比前 1s内的位移增加 2m【答案】D【解析】根据速度时间关系 可知,因不知道初速度,故不能确定 2s末的速度大小,故 A错误;加速度为 说明单位时间 1s内物体的速度变化 2m/s,而不是速度变为原来的 2倍,故 B错误;根据 知任意 1s内的位移比前 1s内位移大 2m,而不是前 1s内位移的 2倍,故 C错误,D 正确;故选 D.3.物体的初速度为 v0,以加速度 a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要它的速度增加到初速度的 n倍,则物体的位移是( )- 2 -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由于题目不涉及时间,我们可以根据位移速度关系式

3、整理出物体的位移物体的初速度为 ,加速度为 ,末速度为 倍,设物体的位移是 x,位移度关系可得,整理得 ,A 正确4.如图所示的四个图中,其中有一个图可以表示两个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同时落地的 vt图( t0表示落地时刻) ,这个图是( )A. B. C. D. - 3 -【答案】C【解析】【分析】自由落体运动初速度为 0,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大,加速度相同,所以图线的斜率相等,同时落地,知在同一时刻落地。【详解】AB、自由落体运动初速度为 0,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大。图线 1有初速度,故 AB错误;C、自由落体运动初速度为 0,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大,加速度相同,所以图线的斜率相等,同时落地,知在同一时

4、刻落地,故 C正确;D、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都为 g,所以图线斜率相等。故 D错误。故选 C。【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 0的加速度为 g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时间图线是过原点的一条倾斜直线。5.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时间为 t,这段时间内( )A. 初速度越大,通过的位移越大B. 平均速度越大,通过的位移越大C. 末速度越大,通过的位移越大D. 加速度越大,通过的位移越大【答案】B【解析】根据 ,可知初速度越大,通过的位移不一定越大,故 A错误;根据 ,可知平均速度越大,通过的位移越大,故 B正确;根据 ,可知末速度越大,通过的位移不一定越大,故 C错误;根据

5、,可知加速度越大,通过的位移不一定越大,故 D错误;故选 B。【点睛】对于运动学公式要全面理解,要明确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含义、公式适用条件等,不可片面的从某一角度理解6.一质点从某时刻开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经 2.5s速度减小到零,则该质点开始减速后的第 1秒内和第 2秒内通过的位移之比为( )- 4 -A. 2:1B. 7:5C. 3:1D. 5:3【答案】A【解析】质点的逆过程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把时间分为 5段,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比:1:3:5:7:9,则质点开始减速后的第 1秒内和第 2秒内通过的位移之比: s1: s2=(7+9):(5+3)=

6、2:1,故 A正确,BCD 错误。7.从同一地点同时开始沿同一直线运动的两个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在0 t2时间内,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不断增大,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不断减小B. 在第一次相遇之前, t1时刻两物体相距最远C. t2时刻两物体相遇D. 、两个物体的平均速度大小都是【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速度时间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从图中可知 I曲线的斜率都在减小,所以 I加速度都在减小,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I合力都在减小,II 斜率恒定,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合力恒定,A 错误;速度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由图可知在 时刻两物体面积差最大,相距最远,故

7、B正确; 时刻,物体 I的位移比物体 II的位移大,两者又是从同一地点同时开始运动的,所以 时刻两物体没有相遇,故 C错误;物体的位移就等于图中两图象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平均速度就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由图知物体 I的位移比物体 II的位移大,且 II物体做匀减速运动,其平均速度为 ,I 的平均速度大于 ,D 错误。考点:考查了速度时间图像- 5 -【名师点睛】在速度时间图像中,需要掌握三点,一、速度的正负表示运动方向,看运动方向是否发生变化,只要考虑速度的正负是否发生变化,二、图像的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三、图像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在坐标轴上方表示正方向位移,在坐标轴下方表示负方

8、向位移8.某同学欲估算飞机着陆时的速度,他假设飞机在平直跑道上做匀减速运动,飞机在跑道上滑行的距离为 s,从着陆到停下来所用的时间为 t,实际上,飞机的速度越大,所受的阻力越大,则飞机着陆时的速度应是( )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由题意知,当飞机的速度减小时,所受的阻力减小,因而它的加速度会逐渐变小。画出相应的 v t图象大致如图所示。根据图象的意义可知,实线与坐标轴包围的“面积”表示的位移为 x,虚线(匀减速运动)下方的“面积”表示的位移为 t,应有 tx,所以 v ,所以选项 C正确。【点睛】本题通过速度时间图线,结合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结合平均速度推

9、论分析比较方便9.甲、乙、丙三辆汽车以相同的速度同时经过某一路标,从此时开始,甲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乙先加速后减速,丙先减速后加速,它们经过下一路标时速度又相同,则( )A. 甲车先通过下一路标B. 乙车先通过下一路标C. 甲车先通过下一路标- 6 -D. 无法判断哪辆车先通过下一路标【答案】B【解析】【分析】比较三辆汽车运动的 v-t图像,根据图像的面积相等,即可比较时间。【详解】如图所示,甲、乙、丙三辆汽车的 v-t图像如下图所示,甲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乙先加速后减速,丙先减速后加速,他们的位移相同,初速度相同,末速度也相同。根据 v-t图像的面积代表位移,三个图像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相等可

10、知,乙到达下一路标所用时间最短。故 B正确【点睛】本题采用图象法进行分析;也可以由利用分析法得出结果。10.下图所示的各图象中能正确反映自由落体运动过程的是(设向上为正方向)( )A. B. C. D. 【答案】C- 7 -【解析】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 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v gt,其 v t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因取向上为正方向,故只有 C对11. 两物体从不同高度自由落下,同时落到同一水平地面上.第一个物体下落时间为 t,第二个物体下落时间为 t/2.则当第二个物体开始下落时,两物体相距( )A. gt2 B. 3gt2/8 C. 3gt2/4 D. gt2/4【答案】D【解析】当第二个物

11、体开始下落时,第一个物体已下落 时间,此时离地高度 h1 gt2 g 2;第二个物体下落时的高度 h2 g 2,则待求距离 h h1 h2 gt22 g 2 .12.四个小球在离地面不同高度同时从静止释放,不计空气阻力,从开始运动时刻起,每隔相等的时间间隔小球依次碰到地面如图所示,其中能反映出刚开始运动时各小球相对地面的位置的是( )A. B. C. D. 【答案】B- 8 -【解析】试题分析:每隔相等的时间间隔小球依次碰到地面,可以知道第一个球经过 T时间落地,第二球落地的时间为 2T,依次 3T、4T逆过来看,相当于一个小球每经过相等时间所到达的位置可以知道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越来越大,所

12、以从下而上,相邻两个小球之间的竖直位移越来越大故 B正确,ACD 错误故选 B考点: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名师点睛】此题是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考查;解决本题的关键采取逆向思维,把四个小球的运动,等效为一个小球的运动。13.下列对加速度的定义式 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加速度 a与速度变化量 v 成正比B. 加速度 a的大小由速度变化量 v 决定C. 加速度 a的方向与 v 方向相同D. 加速度 a的大小决定于速度变化率 v/t【答案】CD【解析】【分析】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 ,可以知道,加速度与速度的变化量无关,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详解】AB、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 ,可以知道,加速度与速

13、度的变化量无关。故 AB错误;CD、加速度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可能相同,可能相反,可能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故 CD正确;故选 CD。【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加速度的定义式 ,知道加速度与速度的变化量无关,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14.物体以速度 v匀速通过直线上的 A、 B两点,所用时间为 t;现在物体从 A点由静止出发,先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 a1)到某一最大速度 vm后立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2)至 B点速度恰好减为 0,所用时间仍为 t,则物体的( )- 9 -A. vm只能为 2v,与 a1、a 2的大小无关B. vm可为许多值,与 a1、a 2

14、的大小有关C. a1,a 2须是一定的D. a1、a 2、v、t 的大小必须满足一定的函数关系。【答案】AD【解析】【分析】结合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推论得出 和 的关系;结合速度时间公式,以及 和 v的关系得出 、 满足的关系【详解】AB、当物体匀速通过 A、B 两点时, 。当物体先匀加速后匀减速通过 A、B 两点时,根据平均速度的公式,总位移 ,得: ,与 、 的大小无关。故 A正确,B错误;CD、匀加速运动的时间和匀减速运动的时间之和 。而 ,代入并整理得:,故 C错误,D 正确。故选 AD。【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学公式和推

15、论,并能灵活运用.15.如图所示,处于平直轨道上的甲、乙两物体相距 s,同时同向开始运动,甲以初速度 v1、加速度 a1做匀加速运动,乙由静止开始以加速度 a2做匀加速运动, 下述情况可能发生的是( 假设甲能从乙旁边通过且互不影响)( )A. a1=a2,能相遇一次B. a1a 2,能相遇两次C. a1a 2 ,可能相遇一次D. a1a 2 ,可能相遇两次- 10 -【答案】ACD【解析】【分析】作出不同情况下 A、B 的速度时间图线,结合图线围成的面积分析判断相遇的次数。【详解】用图象法。我们画出满足题给条件的 v-t图象图甲对应 a1=a2的情况,两物体仅在 t=t1时相遇一次(图中阴影部

16、分面积为 s) ;图乙对应 a1a 2的情况,两物体仅在 t=t2时相遇一次(图中阴影部分面积为 s) ;图丙对应 a1a 2的情况,若阴影部分面积等于 s,则相遇一次;若阴影部分面积小于 s,则A、B 不可能相遇;若阴影部分面积大于 s,则可能相遇两次,如图丁所示。故选 ACD。【点睛】本题为追及相遇问题,首先要从题意中找中运动的情景,再由运动学中位移关系确定二者能否再次相遇;本题用图象进行分析比较简便。16.t0 时,甲、乙两汽车从相距 70 km的两地开始相向行驶,它们的 V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对汽车运动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在第 1小时末,乙车改变运动方向B. 在第 2小时末,

17、甲、乙两车相距 10 kmC. 在前 4小时内,乙车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总比甲车的大D. 在第 4小时末,甲、乙两车相遇【答案】BC【解析】【分析】- 11 -速度-时间图线中速度的正负表示运动方向,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速度的正负表示运动的方向。【详解】A、在第 1小时末,乙车的速度仍然为负值,说明运动方向并未改变。故 A错误;B、在第 2小时末,甲的位移大小 ,乙的位移大小,此时两车相距x=70-30-30=10(km) 。故 B正确;C、在前 4小时内,乙图线的斜率绝对值始终大于甲图线的斜率绝对值,则乙车的加速度大小总比甲车大。故 C正确;D、在第 4小时末,

18、甲车的位移 ,乙车的位移 ,因 ,可知甲乙两车第 4小时末没有相遇。故 D错误。故选 BC。【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速度时间图线的物理意义,知道图线斜率、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的含义。17.下列关于物体运动的情况中,可能存在的是( )A. 物体具有加速度,而其速度为零B. 物体具有恒定的速率,但仍有变化的速度C. 物体具有恒定的速度,但仍有变化的速率D. 物体具有沿 x轴正方向的加速度,沿 x轴负方向的速度【答案】BCD【解析】竖直上抛最高点,速度为零,加速度为 g,故 A正确;恒定的速率,但速度仍变化,比如匀速圆周运动,故 B正确;物体速度恒定,其速率一定不变,故 C错误;当物体沿 x

19、轴负方向做减速运动时,物体具有沿 x轴正方向的加速度,沿 x轴负方向的速度,故 D正确18.如图所示,小球沿足够长的斜面向上做匀变速运动,依次经 a、 b、 c、 d到达最高点 e.已知 ab bd6 m, bc 1 m,小球从 a到 c和从 c到 d所用的时间都是 2 s,设小球经 b、 c时的速度分别为 vb、 vc,则( )- 12 -A. vb m/sB. vc3 m/sC. de3 mD. 从 d到 e所用时间为 4 s【答案】BD【解析】【分析】本题的突破口是 ab=bd=6m,bc=1m,小球从 a到 c的时间是 2s,从 a到 d的时间是 4s,根据即可求出 va和 a;再根据

20、速度公式 vt=v0+at求出 vc和 vd,然后根据 vt2-v02=2ax求出 de的距离,最后根据 vt=v0+at求出从 d到 e的时间。【详解】物体在 a点时的速度大小为 v0,加速度为 a,则从 a到 c有: 即:7=2v 0+2a物体从 a到 d有:即:3=v 0+2a解得: 所以:v 0=4m/s根据速度公式 vt=v0+at可得:,故 B正确;从 a到 b有:v b2-va2=2axab解得: ,故 A错误;根据速度公式 vt=v0+at可得:则从 d到 e有:-v d2=2axde则: ,故 C错误;vt=v0+at可得从 d到 e的时间为:- 13 -,故 D正确。故应选

21、 BD。【点睛】本题对运动学公式要求较高,要求学生对所有的运动学公式不仅要熟悉而且要熟练,要灵活,基本方法就是平时多练并且尽可能尝试一题多解。19.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斜面上放置 3个相同的小球(可视为质点),小球 1、2、3 距斜面底端 A点的距离分别为 x1、 x2、 x3,现将它们分别从静止释放,到达 A点的时间分别为t1、 t2、 t3,斜面的倾角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 C. D. 若 增大,则 的值减小【答案】BC【解析】试题分析:A、B、C 小球在光滑斜面上释放时均做加速度大小为 gsin 匀加速运动,加速度相同,由位移公式 x= 得 = = = 所以 A错,C 正

22、确;小球从斜面上下滑,做初速度为 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据 x= ,得 = at,由图可知,第一个小球运动时间最长,第三个小球时间最短,所以 B正确;加速度 a=gsin,若增大 ,加速度 a增大, = 得知, 的值增大,故 D错误。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综合运用- 14 -二、实验题20.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下列方法有助于减少实验误差的是_。A选取计数点,把每打 5个点的时间间隔作为一个时间单位B使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尽量小些C舍去纸带上开始时密集的点,只利用点迹清晰、点间隔适当的那一部分进行测量、计算D适当增加挂在细绳下钩码的个数【答案】ACD【解析】选取的计数点间隔较大,在用

23、直尺测量这些计数点间的间隔时,在测量绝对误差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相对误差较小,因此 A项正确;在实验中,如果小车运动的加速度过小,打出的点很密,长度测量的相对误差较大,测量准确性降低,因此小车的加速度应适当大些,而使小车加速度增大的常见方法是适当增加挂在细绳下钩码的个数,以增大拉力,故 B错,D 对;为了减少长度测量的相对误差,舍去纸带上过于密集,甚至分辨不清的点,因此 C项正确21.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如图所示为一次记录小车运动情况的纸带,图中A、B、C、D、E、F、G 为相邻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 T=0.1s,B、C、D、E、F、G各计数点到 A点的距离分别为:SAB=1.

24、30cm,S AC=3.10cm,S AD=5.38cm,S AE=8.16cm,S AF=11.45cm,S AG=15.26cm,利用逐差法求解加速度的表达式为 a=_,加速度大小为_ m/s 2.【答案】 (1). ; (2). 0.50;【解析】【分析】在处理纸带时可利用逐差法或图像法求加速度。【详解】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 得: , ,- 15 -所以加速度为:即:【点睛】要注意单位的换算和有效数字的保留,能够运用运动学公式处理纸带的问题。三、计算题22.火车以速度 v1匀速行驶,司机发现前方同轨道上相距 s处有另一火车沿同方向以速度 v2做匀速运动,已知 v1v 2司机立即以加速

25、度 a紧急刹车,要使两车不相撞,加速度 a的大小应满足什么条件?【答案】 【解析】【分析】两车不相撞的临界情况是当两车速度相等时,恰好不相撞,结合速度时间公式和位移公式,根据位移关系求出加速度满足的条件。【详解】两车恰好不相撞时应满足下列关系:速度相等时只要追不上以后就不会相撞,故:联立方程得:所以当 时,两车即不会相撞。【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恰好不相撞的临界条件,结合运动学公式灵活求解,本题也可以结合速度时间图线进行求解。23.某人骑自行车以 4m/s的速度匀速前进,某时刻在他前面 7m处以 10m/s的速度同向行驶的汽车开始制动,而以 2m/s2的加速度减速前进,求:自行车未追上前,两

26、车的最远距离; 自行车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追上汽车?【答案】 (1)16m(2)8s【解析】- 16 -【详解】 (1)分析题意可知,两车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则:(2)汽车做初速度为 10m/s,加速度大小为 2m/s2的匀减速直线运动,5s 就能停下所以汽车在 5s内走过的距离为:这段时间内自行车走过的位移为:故此时自行车在汽车后方距离仍然有故自行车追上已经静止的汽车,还需要的时间为故自行车追上汽车的时间为 。24.同一高度有 AB两球,A 球自由下落 5米后,B 球以 12米/秒竖直投下,问 B球开始运动后经过多少时间追上 A球。从 B球投下时算起到追上 A球时,AB 下落的高度各为多少?(g

27、=10m/s 2)【答案】56.25m;61.25m【解析】【分析】要使 B追上 A,则在时间 t内两小球的位移应相等,列出方程可求得追上所用的时间;再由位移公式即可确定位移【详解】A 下落 5m所需的时间为 t,则 ,设 B经历 时间两者相遇,故有:解得:故 A下落距离为:B下落的距离为:【点睛】本题为追及相遇问题,抓住时间相同,位移之间的关系即可,要注意此类问题的中方程法的应用25.一辆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该公路每隔 x =15m安置一个路标,如图所示,汽车通过 AB两相邻路标用了 t1=2s,通过 BC两路标用了 t2=3s,求汽车通过 A、B、C 三个路标时的速度。-

28、17 -【答案】 【解析】【详解】汽车从 A到 C是匀减速运动,设汽车通过路标 A时速度为 ,通过 AB的时间 ,通过 BC的时间 。根据位移公式 ,研究 AB运动的过程,有 ,研究 AC运动过程,有其中 解得:再根据速度公式可得:26.在火车站站台上有一观察者,在列车开动时恰好站在第一节车厢的最前端,列车起动后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 4s第一节车厢通过观察者,整个列车经过他历时 20s,设每节车厢等长,车厢连接处长度不计,求:(1)这列列车共有多少节车厢(2)最后 9节车厢通过观察者所经历的时间.【答案】 (1)25 节(2)4s【解析】【分析】(1)根据 求出一节车厢的长度,再根据该公式求

29、出 20s内火车通过的位移,两个位移的比值为火车的节数;(2)求出车厢的节数,然后根据运动学公式求出 n-9节车厢通过观察者的时间,从而得出最后 9节车厢通过观察者所经历的时间。【详解】车厢长度为 L,则有 ,解得: 节前 16节车厢经过他的时间为 =16s故最后 9节车厢通过观察者所经历的时间为:20-16=4s【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灵活运用公式进行求解。- 18 -27.超声波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测速仪发出并接收反射回来的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时间差,测出汽车的速度。图 A是在高速公路上用超声波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

30、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时间差,测出汽车的速度。图 B中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 n1、 n2分别是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 p1、 、 p2之间的时间间隔 t 1.0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 v340m/s。若汽车是匀速行驶的,则根据图 B。求:(1)汽车在接收到 p1、p 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是多少?(2)汽车的速度是多少?【答案】(1) 17m (2) 【解析】【详解】 (1)设 、 、 、 对应的时刻分别为 、 、 、 。从题目所给条件得,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时间为: 超声波第一次与汽车相遇位置与测速仪的距离为: 超声波第二次与汽车相遇位置与测速仪的距离为: 汽车的位移为: (2)超声波第一次与汽车相遇到第二次与汽车相遇的运动时间为:汽车的速度为: - 19 -从标尺上读出数据代入得:v=17.9m/s【点睛】本题综合考查速度已及声波的计算,确定声音传播的时间是本题的难点,注意紧扣公式然后找出相关物理量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0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