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2 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正确理解诗句的内容,懂得本诗的意思。 2、 在朗读中理解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在读中感悟的能力。2 学情分析 学生对杜甫的诗歌并不陌生,教学时可以在诵读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3 重点难点 1、 重点: 在朗读中理解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背诵本诗。 2、 难点: 理解诗人推已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4 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 教学活动 活动 1【讲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课前积累 二、导入: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
2、夺目的明珠。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占鳌头,被誉为“诗圣” 。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背景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图片及相关音乐,进入诗的氛围) 三、新授 1、 释题 为:被 歌:古诗体例,指铺叙,记述 意思是茅屋被秋风所破坏 2、介绍“茅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诗人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
3、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学生看图片,师指名学生读相关资料。 ) 杜甫草堂至今犹在,诗因秋风破屋而作,茅屋凭诗人高风亮节而传。千百年来,杜甫草堂是人们瞻仰的圣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众口传颂的伟大诗篇。 (学生欣赏杜甫草堂现在的照片及人们为杜甫所塑的雕像) 现在,让我们怀着对诗人的崇敬之情,来共同研读诗文,看看诗人是如何在诗中表现他的思想愿望的。 3、作者杜甫简介。 (学生看图片,师指名读资料。 ) 杜甫: 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过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 ,与李白并称“李杜” ,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
4、老杜”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 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公年 759 年,关内大饥,杜甫弃官西行至成都,在西郊浣花溪旁盖一间茅屋栖身。后遇大风吹破此屋,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千古绝唱。 4、朗读 学生先齐读,教师再范读。要产生差距。指导朗读,把握节奏、轻重、缓急。 诗歌的节拍、层次和韵脚 本诗诗句以七言为主,结合诗意一般可按四三言节拍朗读;其余诗句根据字数和诗意可做如下安排:“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死亦足”三字决不可同前直连) 。 每小节之间有停
5、顿,前三节与后一节之间停顿稍长。凡韵脚需读得响亮,这样读诗歌,层次清晰,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琅琅上口,情趣盎然。 语调升降、语速快慢和语音轻重 前三节基本用降调,但降中有逐层递升,语速宜缓慢,诗中“怒” 、 “三” 、 “洒” 、 “挂” 、 “飘” 、 “老” 、“忍” 、 “抱”等字须重读,读出风之大、茅草翻飞的意境;“呼不得” 、 “自叹息”等字须拖长读音,读出杜甫面对群童抱茅无可奈何的情状来。 后一节用升调,语速适中,“安得” 、 “千万” 、 “大庇” 、 “寒士” 、 “呜呼” 、 “何时” 、 “受冻”等字须重读, “死-亦足”2中“死”字须拖长读音。这样处理,能读出杜甫忧国忧民
6、的思想感情来,较好地表达出诗歌的情意。 欣赏朗读录音,领悟。学生自读。找学生读。 5、内容概括 (1)学生自己提出难解的句子,大家讨论后明确。 (2)分别用最精炼的短语概括 1-3 节的内容和各用一个字提炼诗人的感情。 讨论后明确:秋风破屋(痛心疾首)顽童抱茅(望茅兴叹)屋破难眠(忧心忡忡) 6、合作探究 1) 、第一段写:秋风破屋,突出了秋风的威力。作者是通过哪些词语来表现其威力的呢? 学生讨论明确:“怒号” 。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秋风以人的情感。让它带上愤怒的情绪,歇斯底里一般。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卷”,“卷”可否换“吹” ,在描写风之猛烈上
7、有何妙处?形象化,有力度。写出风势 凶猛、风声凄厉,生动表现秋风猛烈无情,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换成“吹” ,风的力度不够 “三重茅” ,三,多的意思。多重茅草都被掀飞吹跑,显示了风的威力。 “洒”:飘飘洒洒,写风吹茅草,飘飞的范围非常广,也显示了风的威力。 作者是通过写声音、动态、数量、范围来写出了秋风的威力。 2) 、第二段写:顽童抱茅。诗人自家的茅草四处飘飞,本已痛心疾首,却又遭群童哄抢,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愤怒(欺、忍、对面、公然)抗争(呼)无奈(自叹息) 在这一段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衰老的杜甫。 “老无力” “倚杖”都可以看出来。其实杜甫才 50 岁,但
8、由于他长期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身心疲惫,身染多种疾病。当然, “老”也可以是作者心情的写照,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诗人归来后,倚杖叹息,作者没有写他叹息的内容,让我们进行一下合理的想象作者叹息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明确】一叹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吹破了;二叹自己已年老体衰,无能无力将茅草重新拣回来;三叹孩童顽皮,抢走了自己的茅草。 、叹息天公无情毁屋。、叹息儿童幼稚,不明作者苦衷。 、叹息黎民生活困苦(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初显忧民思想。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四、 总结 五、 练习:反复诵读体会这首诗。 六、 作业: 背诵默写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