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黄生借书说》教案1冀教版.doc

上传人:deputyduring120 文档编号:1130841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黄生借书说》教案1冀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黄生借书说》教案1冀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黄生借书说》教案1冀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黄生借书说》教案1冀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第 22 课黄生借书说1 新设计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背诵课文,把握课文的论证思路。2、研读重点语段,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手法阐明道理的方法。3、领会本文阐述的“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认识到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并懂得珍惜现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专心学习。3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习课文构思严密,对比鲜明的写作特点。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手法阐明道理的方法,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4 教学过程4.1 第二学时4.1.1 新设计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黄生借书说一文,翻译了课文,积累了常见的文言词语,下面检查一下上节课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大屏幕展示检测题)一、课前检测、

2、夯实基础:1.解释下列加线词语:(1)汗牛塞屋。使出汗,动词 (2)必高束焉,庋藏焉。收藏(3)子孙弃者无论焉。不必说,更不用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连词,不管 (4)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等待(5)家贫难致。得到 (6)辄省记。熟记(7)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借 (8)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值得珍惜 今义:惋惜2.结合语境解释加线字的含义:吾不得而见之矣 代词,它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助词,的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代词黄生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3翻译下列句子: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读的。(1)子不闻藏书者乎? 你没有听说过收藏书籍的人吗?(2)非独书为然,天下物

3、皆然。不只读书是这样,世上的事物都是这样(3)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这以后,我便感叹借书来读的人用心专注,而自己年轻时的光阴是多么值得珍惜呀。通过检测,我看出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不错。那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和作者一起谈探讨有关读书的问题。请同学们齐读大屏幕上展示的学习目标。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实现这几个目标。二、自主学习、感知课文: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诵课文,然后回答问题:(师诵读,生听读)请同学们回答问题:(请这位同学回答,其他学生听答纠正)21、本文中作者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观点,这个观点是用双重否定句句式表述的,运用此句式的好处是把作者的观点表述得极

4、其鲜明有力把它转换为肯定句:书只有是借的才能好好地读2、划分结构层次:(横线处用课文原句填写)第一部分( 1-2 段):阐明“书非借不能读也”观点。第二部分( 3 段):向借书者提出“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的希望。三、合作探究,梳理思路:我们知道本文阐明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那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呢?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来回答问题。我们小组可以参看导学案分几步作答,从而降低难度。第(1) 、作者观点是怎样提出的(提示,首句黄书是第一部分的统领句) 。哪组来展示,今天我们要选出课堂表现最积极的小组,请同学们加油哦!选同学展示。作者运用了开门见山的方法提出中心论点

5、,给黄生讲的第一句话就是摆出自己的观点“书非借不能读也” ,使文章开篇进题,毫无枝蔓。并用了双重否定句强调了作者的意思,使论点显得鲜明有力。(2) 、作者的观点是怎样被证明的,我们首先看第一自然段,同学们齐读第一段。小组讨论学案中 a.b 两个问题。2 分钟哪个小组向大家展示学习成果。好,请你来。a.在课文第一段中,作者列举了哪些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哪些是重点写的?作者运用了 3 个实例证明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七略四库”和“汗牛塞屋”这两例是叙述的重点,语气也比较严厉。第 3 例以“祖父积,子孙弃”概括其他藏书者的情况,意在说明有书不读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这 3 个实例初步论证了作者

6、观点的正确性。b 课文第一段作者为什么要由“书”讲到“物” ,这对论证中心论点有什么作用?(明确:作者由“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推开一层新意,指出向别人借的就倍感珍惜,而自己已有的便不以为然这是普遍的心理。作者把借物者和物为己有者的两种不同的心态进行对比,指出前者因“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后者因是己物而“必高束焉,庋藏焉” 。 这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所导致的不同做法,进一步论证了作者观点的正确性。)这段从社会取证说理,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是普遍的社会现象,是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次。C 那课文第二段作者是又怎样以自己的经历来论证论点的?(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回答问题。二分钟后,哪组来展示。

7、 )作者幼时好书,由于家贫无书,向张氏借,但张氏不借,饱尝了借书之难,所以一旦借到书,看过就能清楚地记在心里,因而读书效率很高,这说明借书能促使人发奋学习。到做官之后,经济条件改善了,得书容易了, “落落大满” ,藏书不少,但有书反而不读了,让书布满虫丝,被虫蛀。这样一正一反,两相对照,有力地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论点。第二段,叙述体会,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论点,文章到此结束了吗?(没有)那第三段写了什么?(以自己的“不幸”反衬黄生的“幸” ,向黄生提出“其读书也必专” ,“其归书也必速”的希望)通过刚才的逐层探究,我们理清了本文的论证思路,下面再次浏览课文,理清了课文思路。下面请小组完成导学

8、案 d 项。二分钟后同学展示,最后屏幕展示先举出社会上三种藏书丰富的人不读书的情况,侧重说明有书而不能读的原因。再由书涉物,以借物摩玩为例,写出借物者和拥有者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道出了逆境之中多思危,3顺境之下易安乐的人生哲理。然后收回笔触,叙说自己的亲身经历,侧重说明唯借方能读书的道理。并以自己的“不幸”反衬黄生的“幸” ,向黄生提出“其读书也必专” , “其归书也必速”的希望。四、研读课文,体会对比手法从全文来看,文中很多地方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你能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勾画运用了对比手法的句子) (友情提示:对比论证方法的作用答题格式, 和对比,有力地论证了

9、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示例: 天子、富贵家藏书之多与“余”幼时和黄生无书作对比;(2)一些人家“祖父”藏书与“子孙”弃书作对比;(3)藏书者有书不读与“余”和黄生无书可读作对比;(4)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做法的对比; (5)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心理作对比。 (6)余幼时与做官后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7)“余”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对比;(8)“余”幼时之“不幸”与黄生之“幸”的对比。这些对比集中起来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藏书者往往不读书;二是唯借书方能读书。作者正是在这两方面事实的基础上作出“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断的。对比论证的作用是可以使观点更为鲜明,从而增强文

10、章的说服力。直接论证中心论点的几个方面是 4、5,6,三组对比。教师小结:作者由书及物、由人及己,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一观点,劝勉黄生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勤奋读书。下面请同学们来试着背诵课文第二段,大家用我所教的方式来背诵,首先以正常的速度读文一遍,然后再快,再快,再快。五、精读感悟,与作者对话。同学们,做的都很好,在短时间内,背下了课文第二段,课下,同学们,还以此办法背诵其他段落。接下来请同学通读全文,小组讨论回答: 1、作者认为“书非借不能读也” ,借书者“虑人逼取” ,因而“用心专” ,这比藏书者有书不读要好多了。这是不是说作者反对买书、藏书,必

11、须借书才能认真阅读呢?例如:这当然不是反对买书、藏书,藏书而能读书的不乏其人。作者本意是劝勉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不利而却步不前,只要有志向,有决心,不利的条件反而可以催人奋进,取得成绩;另一方面也提醒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优越而滋长贪图安逸、不求进步的恶习,而要珍惜时间,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等,好好读书。可以说,读了本文,受到了启发。那黄生读了此文后,会有什么反应呢?如果你是黄生,你会对袁枚说些什么?六、回读课文,盘点收获同学们,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你从中受到了什么教益,请谈谈你的收获。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书非借不能读” ,作者对黄生所寄托的感情是要珍惜少时光阴,专心读书。那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教益,请谈谈

12、你的收获。比起黄生和袁枚,我们现在的读书条件不知要幸运多少倍,因此,我们更应“知幸与不幸” ,珍惜现在这大好的学习条件和自己的青春年华,多读书,读好书,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老师寄语:同学们,现在和过去不同。过去许多人想读书而得不到,现在我们的物质条件都很优越,大小书店里各种各样的图书真是琳琅满目,咱们可以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到书店去读一读,相信书籍一定会填补你精神世界的空虚。希望同学们趁着青春年华,珍惜拥有的读书条件,多读书,读好书!七、课堂检测:黄生借书说与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习题见附页)4八、拓展链接:(同学们,想试试吗?)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和勤学苦读事例,制成读书卡片。2、以“逆境出人才”为话题,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