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地理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精准培优专练.doc

上传人:王申宇 文档编号:1133616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地理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精准培优专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届高考地理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精准培优专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届高考地理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精准培优专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9届高考地理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精准培优专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9届高考地理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精准培优专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培优点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培优指南】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1)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要素。(2) “一果多因”的推理。 “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 ,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推理“因” 。例如,大陆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西海岸的沙漠成因,除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有洋流的影响。(3) “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 ,

2、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例如,在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2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 4 大应用(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

3、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中的因果关系。(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典例 1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表中数据为实验地以 2009年为基数,

4、20102013 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 9 月 30 日) 。据此完成(1)(3)题。2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灌木植物 1 100 100 100 100植株数量草本植物 1 118 120 121 123灌木植物 1 109 110 112 111地上生物量草本植物 1 147 155 152 153灌木植物 1 101 099 098 097地下生物量草本植物 1 121 129 142 158(1)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生物量提高 生物量降低 植株密度改变 植被分布改变A BC D(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

5、彼长竞争的是( )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解析】第(1)题,读表中数据可知,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生物量提高;植株数量和结构变化,导致植株密度改变。第(2)题,读表中数据可知,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与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的是地下生物量。第(3)题,读表中数据可知,随着氮的持续沉降,灌木植物地下生物量不断减少,导致灌木植物萎缩,而草本植物地上与地下生物量增加导致草本植物繁茂。【答案】 (1)A

6、(2)D (3)D典例 2 如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3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解析】从图中可知,科隆群岛远离大陆,动物演化速度慢,从而出现了特有的动物种属;构造运动强烈,会使物种灭绝,而不是特有动物种属形成的原因;地处赤道附近、地形复杂,不是形成特有动物种属的地理条件。【答案】B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培优指南】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西海岸南北延伸) 。看自然带变化:常绿

7、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看主导因素:热量。(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看自然带变化:森林草原荒漠。看主导因素:水分。2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方法(1)判定南北半球: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则该山脉一般位于北半球。如图中的山地就位于北半球。(2)判定热量带: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反映山地所处的热量带。如图中的山地所处的热量带为热带。(3)判定纬度高低: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纬度位置越低。如图中的山地位于低纬度(赤道)地区。(4)判定迎风坡:迎风坡降水丰富,自然带的数量较多,雪线的海拔较低。如图中南4坡为迎风坡。3自然地理环境的非地

8、带性表现影响因素实例 成因分析海陆分布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南半球同纬度是广阔的海洋赤道附近东非高原呈现出热带疏林草原带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 处东南信风迎风坡及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地形起伏南美大陆南段东岸形成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洋流南美大陆西岸 3S30S 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作用, (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河流、地下水 三江平原沼泽气候冷湿,蒸发量小,低洼地带积水成沼泽典例 3 如图为 45N 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

9、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 3 424 m,距海约 180 km。读图,完成下题。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C针阔叶混交林 D草原【解析】根据自然带水平分异规律,常绿阔叶林和常绿硬叶林均为亚热带自然带的植被,而该地区为 45N,不可能有这两种植被,故 A、B 项错误;针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中高纬度地区,图示地区为 45N,且为山区,故为针阔叶混交林,C 项正确;草原一般为降水量较少的半干旱地区对应的植被,而图示地区西侧受西风带和地形抬升作用的影响,降水较多,故不可能是草原,D 项错误。【答案】C对点增分集训5一、选择题区域内某一要素的

10、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读图,完成 12 题。1图中 M 代表( )A气候变暖 B臭氧层破坏 C植被破坏 D修建水库2M 要素的变化还可能会引起( )A地下水水量增多 B气温年较差变大C生物多样性增加 D下游河床向“V”型发展【解析】第 1 题,据图可知, 由于 M,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加重,导致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加大,土地荒漠化,水旱灾害加重,据此可判断 M 为植被破坏。故选 C。第 2 题,据上题分析可知,M 为植被破坏,会导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量减少,A 错误;气温年较差变大,B 正确;生物多样性减少,C 错误;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沉积严重,下游河床不会向“V”型发展,D

11、错误。故选 B。【答案】1C 2B世界气象组织宣布:2015 年全球地表温度可能是有记录以来的最高记录,这是强厄尔尼诺现象和人类活动引发的全球变暖共同造成的。如图是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发展过程中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 34 题。3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发展过程中水圈的显著变化是( )秘鲁沿岸表层海水自北向南流 表层海水温度降低 深层海水上升 营养物质减少A B6C D4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反映了( )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 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特征 水热条件的地域组合是全球变暖的原因A BC D【解析】第 3 题,秘鲁沿岸由于赤

12、道逆流增强,表层海水自北向南流,对;厄尔尼诺现象会使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升高,错;深层海水上升不是由于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是由于补偿流导致的,错;上升补偿流减弱,海水中营养物质减少,对。第 4 题,图中显示,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发展过程中体现了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答案】3B 4A下图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读图,完成 57 题。5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太阳辐射 C土壤 D降水6导致 N 地樱花初放日期比 M 地早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洋流 C土壤 D降水7导致 P 地樱花初放

13、日期比 M、N 地晚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洋流 C太阳辐射 D降水【解析】第 5 题,影响樱花初放日期早晚的主要因素是热量条件而决定的,热量多开花早,热量少,开花晚。影响热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因素,这是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原因。答案选 B 项。第 6 题,N 地、M 地、P 地虽在同一纬度,但开花日期并不相同,说明三个地点热量并不相同,结合图示 M 和 N 在同一纬度,而且都沿海,而 N 地附近有日本暖流经过,起增温增湿的作用,所以 N 地樱花初放日期比 M 地早的主要因素是洋流。是日本暖流影响所致。答案选 B 项。第 7 题,结合上题分析,P 地比 M7地晚

14、,说明 P 地的气温较 M 地低,结合日本的地形、地势特征 M、N 两地位于海岸线附近,海拔低;P 地地势高,热量相对不足,所以 P 地樱花初放日期较晚。主要是山地垂直地带性影响的结果。答案选 A 项。【答案】5B 6B 7A如图为我国西北干旱区某山地脊线图,图中的等高距为 100 m,M 1与 M2的海拔均为 3 500 m,读图,完成 89 题。8甲地与乙地的高差可能是( )A90 m B100 mC200 m D300 m9该山地的基带可能是( )A云杉林带 B温带荒漠带C山地荒漠草原带 D高山草甸带【解析】第 8 题,由等高距为 100 m 和图中信息可知,从山顶向两侧的山脊线与等高线

15、的交点高度依次是 3 600 m、3 500 m、3 400 m,甲地海拔介于 3 6003 652 m 之间,乙地海拔介于 3 4003 500 m 之间,故甲乙两地高差可能是 100252 m 之间,故选 C。第 9题,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区,其基带为温带荒漠带。【答案】8C 9B土壤全氮含量是指土壤中各种形态氮素之和。左图为贡嘎山植被与气候的垂直分布图。右图为贡嘎山东坡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沿海拔变化图。读图,完成 1011 题。810b 植被对应的自然带是( )A亚高山草甸带 B常绿阔叶林带 C针阔叶混交林 D针叶林带11贡嘎山东坡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 )A在针阔、乔灌

16、过渡地带较大 B随气温的降低而逐渐增大C随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增大 D均不受植被类型的影响【解析】第 10 题,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异规律,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致,海拔2100 米处是常绿阔叶林,2300 米处应是落叶阔叶林,b 植被海拔 2500 米,对应的自然带是针阔叶混交林,C 对。2700 米处出现针叶林带,2900 米出现亚高山草甸带分布,A、B、D 错。第 11 题,根据右图曲线,贡嘎山东坡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在 2500米针阔混交林带、乔灌过渡地带较大,A 对。随海拔的升高,气温的降低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呈波动变化,B、C 错。均受植被类型的影响,D 错。【答案】10C

17、 11A二、综合题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乌鲁木齐到吐鲁番地形略图。 材料二 博格达峰北邻准噶尔盆地,南隔达坂城谷地与吐鲁番盆地遥遥相望,处于荒漠包围之中。博格达峰垂直分带景观十分明显,由上至下为冰雪带-高山草甸草原-森林带-山地草原-荒漠带,野生物种资源丰富。9(1)根据材料分析博格达峰野生物种丰富的原因。(2)达坂城至吐鲁番附近一段被称为“30 里风区” ,简述“30 里风区”多大风的原因。(3)从整体性角度分析图中山脉对附近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解析】 (1)由材料“处于荒漠包围之中”可知,博格达峰人类活动少,生物保护较好;由材料“博格达峰垂直分带景观十分明显,由上至下

18、为冰雪带-高山草甸草原-森林带-山地草原-荒漠带”可知该山垂直差异显著,野生物种资源丰富;博格达峰海拔高,山地降水较多,有冰雪带,夏秋季节冰雪融水多,水源丰富。(2)风力大小与地形、当地气候、植被有关;达坂城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多大风天气;当地距冬季风源地近,植被稀少;结合图中地形,铁路在此经过两山之间的山口,受“狭管效应”影响,风力大;达坂城到吐鲁番海拔不断降低,地势高差大,顺着地势下滑风力增大;吐鲁番盆地以沙漠戈壁为主,比热容小,季节变化形成巨大的气压梯度必然导致强烈大风。(3)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主要有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山脉对降水的影响为迎风坡降水多,水

19、汽受山脉抬升作用,多地形雨;图中山脉海拔高,有冰雪带,冰雪融水是河流重要补给水源;山区河流携带泥沙砾石在出山口沉积,形成山麓冲积扇,有肥沃的土壤;由材料“由上至下为冰雪带-高山草甸草原-森林带-山地草原-荒漠带”可知,山脉海拔较高,植被垂直分异明显(或生物多样性丰富) 。【答案】 (1)山地垂直差异显著;山地降水较多,且多冰雪融水,水源丰富;人类活动少,生物保护较好。(2)多山口等特殊地形,加强了局部地区的风力(狭管效应) ;邻近寒冷气流的源地,冬季风强劲;达坂城到吐鲁番地势高差大,顺着地势下滑风力加大;沙漠戈壁地区,季节变化形成巨大的气压梯度必然导致强烈大风。(3)水汽受山脉阻挡多地形雨;高

20、山冰川成为河流重要水源;山麓形成土壤肥沃的冲积扇;山脉海拔较高,植被垂直分异明显(或生物多样性丰富) 。1013、为研究气候变化对云杉生产力的影响,需要对不同环境中的云杉生长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采样分析。下图中天山北坡的甲乙丙三地是某科研人员选取的部分采样点,调查显示自西向东,云杉分布的海拔由低到高。(1) 天山北坡的云杉针叶林被称为“荒漠中的卫士” ,试说明理由。(2) 分析甲、乙、丙三地的云杉针叶林分布高度差异的原因。(3) 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气候变暖使云杉的生产力有所提高,请分析原因。(4) 野外调查时,为能反映云杉生产力与自然环境要素关系的真实性,需要对采样地点进行挑选。请你设计一个比

21、较恰当的采样点挑选标准。【解析】 (1)天山北坡的云杉针叶林被称为“荒漠中的卫士”的理由主要从云杉林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特征进行分析。由于天山所处地区总体降水量较少,气候干旱,土地荒漠化比较严重,所以云杉对附近地区具有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的作用;该地区地处两大干旱荒漠盆地的中间地带,有力地维护调控荒漠地区的生态平衡;云杉还可以保护山区农林生产和牧业基地的生产活动,生态环境效益明显,因此被称为“荒漠中的卫士” 。11(2)甲、乙、丙三地的云杉针叶林分布高度差异的原因主要从影响降水的因素角度分析。读图可知,甲乙丙为自西向东,由于该地位于西北内陆地区,降水主要来自西风带

22、来的大西洋水汽,所以自西向东降水量逐渐减少,甲位于天山北坡的西段,是天山朝西开口的河谷地带,是来自大西洋暖湿西风的迎风坡,降水量较大,水分条件优越,所以云杉分布的海拔较低;乙地和丙地位置偏东,位于大陆内部,来自大西洋的水汽越来越少,相同海拔上的降水量越来越少,水分条件越来越差,所以云杉的分布越来越高。(3)近年来气候变暖使云杉的生产力有所提高的原因主要从气温升高对于植物生长的作用角度分析。在比较寒冷的环境下,温度的升高可以促进植物代谢过程,增强植物光合作用;温度的升高可以促进有机物分解,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温度的升高还能延长植物的生长期,使植物能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光合作用,积累

23、更多的光合产物,从而提高生产力,从而使得云杉林的生产力提高。(4)反映云杉生产力与自然环境要素关系的采样点的选择方法主要从林木分布、人类活动的干扰、气象条件稳定等方面考虑。从林木分布看,应当选择在云杉分布比较多,能形成成片的天然林;从人类活动的影响看,应当在林地附近没有明显人为或自然的破坏和干扰;从气候条件看,林地附近有气象站,能提供可靠的长时间序列的气象观测资料。【答案】 (1)云杉对附近地区具有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的作用;该地区地处两大干旱荒漠盆地的中间地带,有力地维护调控荒漠地区的生态平衡;云杉保护山区农林生产和牧业基地的生产活动。因此被称为“荒漠中的卫士” 。(2)甲位于天山北

24、坡的西段,是天山朝西开口的河谷地带,是来自大西洋暖湿西风的迎风坡,降水量较大,水分条件优越,所以云杉分布的海拔较低;乙地和丙地位置偏东,位于大陆内部,来自大西洋的水汽越来越少,相同海拔上的降水量越来越少,水分条件越来越差,所以云杉的分布越来越高。(3)在比较寒冷的环境下,湿度的升高可以促进植物代谢过程,增强植物光合作用;温度的升高可以促进有机物分解,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温度的升高还能延长植物的生长期,使植物能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光合作用,积累更多的光合产物,从而提高生产力。(4)云杉分布比较多,能形成成片的天然林;林地没有明显人为或自然的破坏和干扰;林地附近没有明显人为或自然的破坏和干扰;林地附近有气象站,能提供可靠的长时间序列的气象观测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