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1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学案.doc

上传人:twoload295 文档编号:1137977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3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1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1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1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1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1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11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_时空坐标_单元概览_20世纪四五十年代阶段两极格局形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外交整体感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二分天下,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逐渐形成了“冷战”对峙的局面,1955年两极格局正式确立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20世纪六七十年代阶段多极化趋势出现 中国外交突破整体感知西欧、日本迅速崛起,第三世界登上历史舞台,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冲击了两极格局,形成了多极化趋势20世纪70年代初,外交取得突破性成就,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

2、关系正常化,同时,中苏关系恶化20世纪八九十年代阶段多极化趋势加强 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整体感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欧洲进一步走向联合,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国力迅速增强,俄罗斯国力得到恢复,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世界形势呈现出动荡与缓和并存的局面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实行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执行全方位的外交战略,为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主旨归纳(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从战时的盟友变成了对手,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伴随着美苏争霸,世界格局呈现出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苏联解体后,多极化趋势加强(2)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走向世界舞台,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共同发

3、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考点1 对抗与牵制的世界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背景1实力变化(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2(2)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2基础框架: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为主导,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3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二、“冷战”1含义: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2序幕:丘吉尔的“铁幕”演说。3表现双方领域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 “杜鲁门主义”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

4、局经济 马歇尔计划 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华沙条约组织4.形成: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使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概念阐释 “冷战”政策“冷战”政策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阵营之间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美国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在局部地区实行热战,如发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局部地区爆发的热战同样是“冷战”局势的体现。三、影响1世界局势紧张,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1)欧洲: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支持下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2)亚

5、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分裂;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爆发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3)拉美:1962年,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美国发现并武装封锁古巴,苏联被迫撤走导弹。2美苏未发生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教材补遗_美苏争霸中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争夺(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冷战”对峙,在世界范围内激烈争夺,教材重点叙述了美苏在欧洲的争夺,也涉及亚洲的部分活动。进入50年代中期以后,美苏争夺开始具有全球意义,在非洲、阿拉伯地区、拉丁美洲都有美苏争夺的影子。(2)美苏的争夺手段包括经济、政治、思想、科技、文艺、宗教等,其目的是展示自己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丑化对方的形象,最终击败对手,

6、美苏争霸在当时已经渗透到世界的角角落落。(3)美苏的争夺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苏联代表着社会主义阵营,而美国代表着资本主义阵营,两国关系既有争霸的一面,也有两种社会制度竞争的一面。3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比较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 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下图,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史料二 我们愿意帮助

7、各自由国家的人民维持他们的自由体制和国家完整,抵制谋求把极权主义政权强加于他们的侵略活动就危及世界和平而且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杜鲁门1947年3月在国会的讲话史料三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到经济健全的状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美国政府未来的援助不仅是缓和物,而是彻底的治疗。1947年6月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两段史料分别来源于美、苏两国,创作者分别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马歇尔计划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史料“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反映了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从漫画可以看出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

8、2)史料二信息“自由国家”指资本主义国家;“自由体制”指资本主义制度;“极权主义政权”指社会主义政权。(3)史料三信息中“它”是指马歇尔计划。史料三体现了马歇尔计划实施的目的和作用。史料运用(1)结合史料一,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他们的认识差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国际格局?提示 不同:电影描述法国小镇在美国财政援助下生活逐渐好转,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漫画中欧洲人被“绑”在美国的战车上,追逐美国的财政贷款,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国际格局:两极对峙。(2)根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共同目的是什么?二者

9、有何区别?4提示 共同目的: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主地位。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苏反共;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进而遏制苏联。史论归纳“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1相同点(1)背景:都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2)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2不同点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提出 针对“希腊、土耳其危机”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经济凋敝、政局动荡,资本主义统治秩序面临威胁内容既包括经济上的援助,也包括军事上的

10、援助经济援助计划表现形式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采取隐蔽的经济手段达到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的目的影响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冷战”全面开始一方面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政局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史料一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美国

11、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史料二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交替使用外交和武力威胁的心理战达到了顶点,随后双方关系进入了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这一缓和的主要特征,在于欧洲局势渐趋正常,军备控制谈判取得显著进展70年代后5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其原因主要在于苏联在亚非两洲进行频繁的直接或间接军事干涉,连同美国在越南战争失败后扩展海外军事、政治义务的倾向重新显著抬头。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史料解读(1)史料一列举了学术界对美苏“冷战”的评价。解读第一段史料注意按句号划分层意,第二段史料注意省略号后的信息。第一段史料关键信息表明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

12、易动武,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第二段史料关键信息体现了“冷战”对科技发展的客观影响。(2)史料二信息“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70年代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可以看出美苏争霸是一个紧张与缓和交替的过程,与当时的世界形势存在很大关系。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提示 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作出辩证评价。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指出“冷战”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13、美苏争霸过程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时期制约世界战争爆发的主要因素。提示 特点:缓和与紧张并存。因素:美苏力量均势(核威胁的影响);世界多极化及新力量的发展。史论归纳1两极格局对峙局面的特点(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每个阵营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

14、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2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1)积极影响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两国长期处于均势,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遵守一定的界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2)消极影响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美苏两国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6在两极对峙的格局

15、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 )A推动了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B重申了美国对外政策理论C加速了美苏“冷战”格局的扩展D巩固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C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战略中心是争夺世界霸权,遏制共产主义是实现美国世界霸权的重要手段,故A项错误;材料主张是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战后美苏在意识形态上的对立推动了战后美苏“冷战”的形成,故C项正确;战后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普遍衰落,欧美之

16、间的关系不平等,故D项错误。2有海外媒体提出,“一带一路规划就是确定让中国过剩产能走出去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而中国学者对此基本持反对观点,其原因有可能是马歇尔计划实际上( ) 【导学号:02990051】A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B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C把欧洲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D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抗A 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实质上是在欧洲的“冷战”政策,导致了东西欧的分裂和对峙。中国的“一带一路”规划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故A

17、项正确;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故B项错误;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是西欧国家,不涉及把整个欧洲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故C项错误;北约和华约的出现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抗,故D项错误。3“当柏林墙竖立之后,华盛顿感到舒了口气。虽然肯尼迪公开谴责这是对边界的野蛮封锁,但实际上认为柏林墙是结束柏林危机的转折点。”这是因为“柏林墙”的修建( )A减少了美苏直接冲突的可能B遏制了苏联势力进一步扩张C便利了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D为美国组建北约提供了借口A “柏林墙”的修建作为缓冲,减少了美苏直接冲突的可能,故A项正确;“柏林墙”并没有遏制苏联势力在其他地区的进一步扩张,故B项错误;马歇尔计划与柏

18、林墙的修建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1961年北约早已建立,故D项错误。741957年10月4日,苏联宣布成功把世界上第一颗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卫星送入轨道。美国官员宣称,他们不仅因苏联首先成功地发射卫星感到震惊,而且对这颗卫星的体积之大感到惊讶。这表明( )A苏联在宇宙探索方面占据优势B美苏争霸开始进入了太空领域C苏联体制显示出巨大优越性D美国在新科技革命中甘拜下风A 苏联首先成功发射人造卫星表明苏联在宇宙探索方面占据优势,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美国在太空方面的努力,故B项错误;苏联太空探索的成功并不能说明其体制的优越性,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明美国惊叹苏联的成就而并非是美国在新科技革命中甘拜下

19、风,故D项错误。考点2 充满变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加强|(对应学生用书第85页)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走向联合的欧洲(1)原因: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的丧失;经济发展的需要。(2)过程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后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欧洲共同体。(3)作用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1)背景:20世纪80年代,日本

20、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进行民主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发展现代经济奠定了基础。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扶植。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火和给养,刺激了经济的发展。政府制订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2)影响: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3)政策: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建立国际经济

21、新秩序。8(4)影响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4中国的振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教 材 补 遗 1美苏“冷战”中“中间地带”崛起的三个重要表现“中间地带”即在美苏“冷战”中独立于两大阵营之外的“第三世界”。(1)万隆会议是不结盟运动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是“中间地带”崛起的第一个重要表现。(2)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是“中间地带”崛起的第二个重要表现。(3)中国重返联合国,体现了不结盟运动的巨大能量,是第三个重要表现。2毛泽东的“

22、中间地带”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国际政治格局产生剧烈变动。1946年,毛泽东提出了“中间地带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不断发展这一理论,提出“两个中间地带”或者说是“两个第三世界”。一个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个是“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个中间地带的国家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和干涉,反对美苏称霸世界。中间地带理论对改变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对打破美国对中国的遏制与封锁,对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1两极格局的结束(1)东欧剧变原因:受苏联改革和

23、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苏联解体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使苏联改革进入误区。标志:1991年底,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2“冷战”后的形势(1)特点: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2)原因“冷战”结束后,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美国试图独霸全球,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国际恐怖主义也呈现泛滥趋势。(3)表现:1999年美国轰炸南联盟;2001年发生“911”事件。3“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易错提醒 有关多极化的几个误区(1)世界格局由

24、两极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多极化,而不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9(2)“冷战”结束后,“一超多强”的局面出现,但这并不能说多极化格局已经定型,因为多极化是一个趋势,有一个发展过程。(3)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仅仅说明的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在蓬勃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

25、“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史料二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史料解读(1)史料一揭示了美国改善同中国关系的原因,解读史料,从不同角度分析美国对华政策调整的原因。“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印证了美国从国家利益出发,决定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2)史料二揭示了国际力量的发展对两极格

26、局的冲击,解读史料的关键是对结尾句“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的理解。“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信息,说明了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冲击了两极格局。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提示 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两极格局“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的表现。提示 欧共体的形成;日本的崛起;第三世界的兴起;中国的振兴。(3)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背景

27、下的美国与西欧的关系特征。提示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在欧洲采取“冷战”政策,控制西欧。举例:实施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得以控制西欧;建立北约组织,参加国包括英、法等西欧国家。史论归纳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1)根本原因: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2)具体原因:美苏的相对衰落和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表现为: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在给世界和平造成严重威胁的同时,也使自身实力受到严重削弱。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和日本迅速崛起,严重削弱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

28、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的维护和平的力量。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进入国际政治舞台,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特点和影响史料一 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力量,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原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的一次谈话史料二 单极世界是持久的,也是和平的。最大的危险是美国的行动太少。作为一个拥有无可争议的优势的国家,美国比任何国家更有可能轻视这一国际系统和总的挑战。但由于这一系统是

29、围绕美国建立起的,这就要求美国进行约束和管理。美国对挑战的反应及提出的法令越有效,这一系统将越长久和越稳定。美威廉沃尔弗斯稳定的单极世界1999年史料三 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是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和平与发展两个问题,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冷战”后的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邓小平史料解读(1)史料一“世界新秩序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可知新的国际关系不同于旧的国际秩序,具有多个权力中心,呈现多元化的特点。(2)史料二“单极世界是持久的,也是和平的”可知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力图独霸世界。(3)史料三处“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

30、中,但是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可知当今世界新的政治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11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基辛格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提示 基辛格的观点是正确的。理由:当今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的趋势。他说现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这一观点是合理的,因为从综合国力和军事上着眼,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确定无疑;但如果从经济上论,美国难以独大。(2)根据以上三则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这一特点的理由。提示 世界各种力量正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多极化趋势遭遇美国

31、“一极”图谋的挑战。史论归纳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特点及其影响(1)特点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这种格局的变动不是通过战胜国强加给战败国的意志、导致各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而实现的。新的国际格局的确立需要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但多极化发展趋势不可避免。世界多极化趋势下,多元的力量结构有着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体现了国际中心舞台多元化的特点。(2)影响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体现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利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抑制或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潮流。世界

32、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既是经济多极化、全球化的结果,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提供了发展机遇,又提出了挑战。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2018石家庄重点高三摸底)冷战后20多年间,美日同盟经历了三次调整,使同盟从最初的“专守防卫”扩大到“周边事态”,再进一步拓展到“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美日同盟关系的三次调整可以说明( )A美国已放弃了对日本的控制B美日关系的不平等性在进一步增强C美日同盟的适用范围在缩小D日本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得到提升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仍然控制着日本,A项错误;材料

33、并没有体现出美日之间的关系不平等,而主要体现它们之间的合作,B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美日同盟的适用范围在拓展,C项错误;结合材料可知,在美日同盟的基础之上,日本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不断提升,D项正确。2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通过宣言把斗争矛头指向反对任何形式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1989年第九次首脑会议,与会各国提出了开启南北对话以改善发展中国家地位及加强南南合作等主张。这一变化表明( ) 12【导学号:02990052】A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B多极化趋势加强使霸权主义威胁得以解除C第三世界根据国际局势变化调整战略目标D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

34、不断缩小C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将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当时世界处于两极对峙格局,亚非拉美国家刚刚获得民族独立,因此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1989年,伴随着东欧剧变,意识形态斗争逐渐减弱,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不结盟运动国家提出开启南北对话以改善发展中国家地位及加强南南合作等主张,这说明第三世界根据国际局势变化调整战略目标,故C项正确;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形成,故A项错误;多极化趋势加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限制霸权主义,但并没有解除霸权主义的威胁,故B项错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还在加大并不是不断缩小,故D项错误。3(2016梅州高三质

35、检)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关系,正在向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演变。这种变化( )A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B表明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C中国的“和平崛起”理念得到了西方支持D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围绕自身利益适时调整对外政策D 当今新型国际关系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朝深层次方向发展,故A项错误;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依然处于不断推进过程,故B项错误;中国的“和平崛起”理念受到西方大国的质疑,故C项错误;材料“正在向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演变”反映了当今世界形势下主权国家或集团

36、的对外政策越来越务实,故D项正确。4(2017洛阳高三统考)有学者指出,21世纪的世界政治道路进入一个新阶段除了“中国崛起”、“非洲崛起”和“俄罗斯民族主义”外,还有“印度崛起”,这些世界大国正自信地重新排队。该学者意在说明( )A美国已经丧失了世界霸权的地位B国际体系正朝着多元多体的方向发展C争夺世界控制权的斗争日趋激烈D新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作用日益重要B 材料中没有关于世界霸权的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有学者指出,21世纪的世界政治道路进入一个新阶段除了中国崛起、非洲崛起和俄罗斯民族主义外,还有印度崛起,这些世界大国正自信地重新排队”可知,该学者意在说明国际体系正朝着多元多体的方向发展

37、,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这些国家在争夺世界控制权,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新经济体和世界经济,故D项错误。13(对应学生用书第87页)2012 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考纲卷别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全国卷2016马歇尔计划;2017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政策 全国卷2016美苏争夺中间地带;2015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 2015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全国卷 考情分析 本讲内容在全国卷高考中近两年的命题率较高,考查的重点主要集中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时期;考查的方式侧重于主干知识的灵活考查和方法能力的迁移考查,在历史情景中理解材料,并做出合理的

38、推断,符合素养立意命题发展趋势。 高考命题探究找规律立足史料实证创新情境灵活考1.(2017全国卷)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D 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的寓意是:斯大林格勒曾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战役发生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座被毁的城市得以重建,引起西方国家的恐慌,说明了西方国家的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这幅漫画出自苏联时期而不是苏俄时期,A项错误;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不能反映出“又是斯大林格勒”的寓意所在,

39、B项错误;漫画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的发展,C项错误。名师点拨 14史料实证是运用史料推出结论的依据。一般来说,史料愈是丰富,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就愈是全面。史料愈原始、可靠,愈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上题史料是一幅漫画,既有表层信息,又有隐性信息。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的寓意是:斯大林格勒曾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战役发生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座被毁的城市得以重建,引起西方国家的恐慌,要求判断漫画的寓意。立足历史解释方法能力创新考2(2015全国卷)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

40、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美苏关系发展演变的史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根本利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美苏的战时同盟关系瓦解。美国当时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企图称霸世界,苏联综合国力也空前提高,并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双方势均力敌,出现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在美苏对峙中,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再加上勃列日涅夫时期与美国的军备竞赛,苏联经济负担不断增长,后来经济发展进入停滞状态,戈尔巴乔夫改革时,经济不断下滑,而后政治改革失败,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故C项正确。美苏社会制度

41、和意识形态不同,两国的根本利益也不相同,A项表述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故B项错误。美苏双方的敌对意识没有淡化,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长期对苏联的“和平演变”,故D项错误。名师点拨 在素养立意的全国卷历史命题中,经常出现需要二重推导的选择题,思维力度更大,逻辑环节更多。很多题目除了需要理解概念,更需要合理推导,在历史情景中理解材料,并做出合理的推断。立足唯物史观学科理论引领考3(2016全国卷)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

42、,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D 材料关键信息:一是时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二是美国新闻署资助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联系这一时期美苏争霸的史实可知,这一做法是为了拉近这些国家与美国的关系,故选D项;A项和材料中到非洲国家演唱无关,故排除。美国黑人爵士乐演唱家的非洲巡演属于文化活动与展示美国经济无直接关系,故B项排除;C项与不结盟运动的时间不符,不结盟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初,故排除。名师点拨 15美苏(

43、俄)关系中冲突与合作的态势交替出现。唯物史观强调以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由于乌克兰危机的发生,两国间冲突趋向激烈,这对国际格局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上题就以此热点隐性切入,举了一例有关文化渗透争取中间地带的史实,明确美苏争霸的形式除了我们熟悉的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外,还有文化手段。 高考仿真演练明趋向1大量“积极的”电影在1948年大选的关键时刻涌入意大利,美国国务院鼓励派拉蒙公司重新发行妮诺基卡以在大选中帮助赢得反共选票;相反,华盛顿要求愤怒的葡萄暂缓在法国上映,以防止法国共产党利用影片中不利的一面。材料说明美国电影( )A基本主宰了欧洲的电影市场B成为实施“冷战”的重要武器C进军欧洲主要出于政

44、治目的D完全沦为政府的宣传工具B 材料无法体现出美国电影是否主宰战后欧洲电影市场,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美国政府积极利用电影这一文化传播载体影响意大利与法国的政局,电影成为实施“冷战”的重要武器,故B项正确;美国电影进军欧洲市场有争夺市场的考虑,而不完全是出于政治目的,故C项错误;D项说法绝对,与史实不符。2基辛格在大外交中指出:“西柏林人一觉醒来,发觉自己等于成为牢中囚徒。东德在柏林的苏联占领区和另三个西方国家占领区之间,立起铁丝网,隔离起来,另外还围绕整个柏林修盖起围墙。围墙两边的家庭从此各自一方。”这反映出当时( ) 【导学号:02990053】A美苏达成分裂德国的协议B美苏争霸

45、中苏联处于守势C美苏冷战的格局初步形成D美苏争霸导致德国的分裂D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苏联和民主德国对进入西柏林的通道进行了封锁,并在东西柏林之间筑起了“柏林墙”,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场危机使德国彻底一分为二,既是冷战白热化的结果,又进一步强化了冷战局面;这场冷战背景下接近热战的事件在当时及事后都大大加深了欧洲的紧张局面,据此分析,D项符合题意。31961年9月,在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上铁托提出:“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条“艰苦的道路”( )A实质上是一种消极的中立政策B体现出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C是所有发展中国家

46、的共同选择D标志着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B 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该运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不结盟和非集团,故B项正确。不结盟不是消极地中立,而16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A项错误;C项说法绝对,排除;不结盟运动推动了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但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D项错误。41964年6月,美国时代杂志发表社论指出:“从北约到联合国,从拉丁美洲到红色中国,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这一社论( )A揭示了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B反映了法国推行独立外交C体现了两大阵营对抗趋于缓和D说明了法国与美国的决裂B 根据材料“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

47、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可知法国推行独立外交,故B项正确。51982年,里根在英国议会发表演说称:“我现在要叙述的长期计划和希望自由和民主的前进,将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被弃置在历史的灰烬之中”。这表明里根的对外政策强调( )A维护国家利益 B反对恐怖主义C注重军事干预 D意识形态因素D 分析材料,依据“1982年”“长期计划和希望自由和民主”“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被弃置在历史的灰烬之中”等信息可知,D项符合题意。(对应学生用书第89页)史学界关于“冷战”的起源的争论学术前沿热点关注“冷战”起源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史学界和相关领域研究者关注和争论的重要问题。美国史学界关于“冷战”起源问题主

48、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美国政府对威胁人类自由的“共产主义侵略”所做出的“勇敢反应”,苏联是挑起“冷战”的罪魁祸首。第二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美国最先引起的,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必然产物。第三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美苏两国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国史学界:美国必须对“冷战”承担主要责任,而苏联则是被动应战者。对于苏联对外政策在“冷战”起源上的作用,一种观点认为“冷战”完全是美国发起的,苏联没有任何责任;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冷战”是战后美苏共同采取强硬政策的结果,认为苏联存在霸权主义的因素。还有的观点认为“冷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运用点拨1材料 拉费伯尔是美国著名的外交史专家,为威斯康星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威斯康星学派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属于“修正派”中的一翼,是对当时主流史学界“正统派”的反对正统派与美国的官方立场一致,将冷战的爆发与延长归咎于苏联,认为“苏联的行动清楚地显示了它对民主选举政治及其结果的毫无信赖;显示17了它意欲把整个中、东欧置于自己的独立的支持者统治下的无情信念;苏联渴望空间、卫星国的人力和武装,外加经济资源以及有利于扩展其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