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增分优选练:题型分类练训练9概括回答、简述史实类非选择题.doc

上传人:livefirmly316 文档编号:1138197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增分优选练:题型分类练训练9概括回答、简述史实类非选择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增分优选练:题型分类练训练9概括回答、简述史实类非选择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增分优选练:题型分类练训练9概括回答、简述史实类非选择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增分优选练:题型分类练训练9概括回答、简述史实类非选择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增分优选练:题型分类练训练9概括回答、简述史实类非选择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训练 9 概括回答、简述史实类非选择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西晋时,在全国设 21 个州,有 20 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 150 万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1/8,占人口输出区总数的 1/2 左右。其中,由秦、雍地区流出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 1/3;从并州迁到冀、豫等州的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 2/3。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

2、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据曹文柱、赵世瑜、李少兵等著乾坤众生整理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人就把中国视作廉价劳动力的无尽源泉。1845 年左右以后,厦门、汕头建立起输出苦力的网络,送往美洲,主要是秘鲁的银矿与古巴的甘蔗园。19 世纪中叶,苦难的民众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冀,先是出发前被关进棚屋,之后被堆叠在船舱,许多人死于途中。然而这种刺激起来的或是自发的移民浪潮却引起美国工会的敌视,种族仇恨高涨起来。山东与黄河下游的中国农民也纷纷迁至东北定居下来,东北人口由 1910 年的

3、1 500 万增至 1940 年的 4 400 万,同时,广州人、客家人、福建人大批迁往东南亚的法属、英属、荷属殖民地,两者构成了 20 世纪前半叶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口迁移现象。据法谢和耐著中国社会史整理(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对隋唐繁荣的影响。(2)对比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人口迁徙有何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变化的2认识。答案 (1)特点:由北向南迁徙;迁徙规模大,参与人口多;迁徙活动范围广;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并存(裹挟人数比例高);迁徙涉及阶层广,民族成分繁杂。影响:开创了民族文化交融的良好时代氛围,营造了隋唐时期开明的民族观和兼

4、收并蓄的文化观;人口的大量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和发展,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为隋唐经济繁荣奠定基础;民族文化交融催生了制度创新,如均田制等,为隋唐的繁荣奠定了制度基础。(2)变化:向东北或向海外迁徙;西方列强组织与民间自发迁徙并存;主要是下层平民和留学生;受到虐待或歧视。认识:列强掠夺中国劳动力,带有殖民性质;有利于加强中国内地与边疆及世界的联系,促进迁入地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祖国的建设和发展。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英国与清政府制定第一个协定税则,主要进口货的税率比以前粤海关的实征税率降低了一半以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提出值百抽五的原则,再次降低税率。但实征从未达到

5、 5%。1902 年修订协议后,进口货平均实征在 3.2%左右,成为举世罕见的最低税率。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一开始就由外国在华的洋行垄断,不但进口全部由洋行经营,即使出口,也是中国将商品卖给口岸的洋行,而非运销国外。洋行雇用华人做买办,建立买办制度,并通过买办建立了通商口岸到内地城镇的商业网,为洋行推销洋货和汲取出口物资。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除鸦片外,并未能很快在中国打开销路。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取得内地航运通商和免纳厘金等特权后,市场才逐步扩大。1895 年甲午战争时,进出口总值达 3.1 亿余海关两(一海关两合 1.558 银元)。而入超达 2 840 万海关两。进入 20 世纪,资本主

6、义国家已先后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的对华贸易也急速膨胀。材料二 在中华民国时期,经过 19241927 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群众性的关税自主运动,国民党政府与列强协商,于 19291934 年四次修订税则,进口货的平均实征税率才逐渐提高到 27%左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华商国际贸易业日兴,分享部分利益,但未能改变洋行垄断的局面。1936 年,国民党政府应外国政府要求,管制锑、钨等战备物资作为偿还外债之用。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易货偿债范围扩大,国民党政府管制了所有重要出口物资,出口贸易遂大部转入官僚资本之手。旋因东北市场被日本占领,以及 30 年代初的经济危机,贸易额锐减,到 1936 年仅有

7、 10.5 亿余海关两。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晋文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特征及其原因。(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民国时期的对外贸易。答案 (1)特征:关税主权丧失且税率不断降低;对外贸易由外国洋行垄断;中国逐渐出现入超;半殖民地色彩严重。原因:列强侵华;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民族工业不发达;自然经济逐渐瓦解。3(2)评述:由于人民群众长期斗争的推动和国民政府的努力,关税基本实现自主,提高了进口税率,增加了关税收入;华商和中国政府参与对外贸易,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世界形势的变化和列强之间的矛盾,使日本侵华加剧,在与中国贸易中,日本份额加大

8、。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在外贸方面的措施和成果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国际形象的改善;但加速了官僚资本主义的膨胀,也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古代科举殿试有对策一科。应考者要回答皇帝关于治国策略的问题,康熙、雍正两朝部分殿试策问如下。康熙二十七年(1688 年)商贩通行,经营域外物产,使我们的人民富足,其中确实有利无弊吗?康熙三十年汉唐(对经文)的笺疏,宋儒(对经文)的训诂,其繁简得失,义蕴的精深微妙,请予以点评。康熙四十二年治理国家,贵在政策适中。如果造作夸饰以求取名声,严峻苛刻以标新立异,即使立志廉政,人民也不能受惠。这岂不是变政革新却使人民烦困受扰,宽仁守旧则让

9、人民休养生息?康熙四十五年标新立异,求取名声,以变政革新、稽查考核为能,则人民更加受累。朕希望大小官员都廉洁清白,和洽地统御人民,使人民安居乐业,没有狱案的困扰,应采用什么办法?雍正二年(1724 年)朕真诚地希望兴政事、慎法令,为地方做益事革新会苦于变乱更易,避事则必然荒废政务。严峻苛刻,(朕)就忧虑滋扰了百姓;优厚宽容,(朕)又担心姑息养奸。应该怎么做?雍正二年士是四民之首,必须有良好的操行,才能倡导优良的风俗教化。今天士人华而不实,甚至嚣张奸诈,岂不是浸润教化还不到位吗?推崇道德,罢黜奸邪,必须劝勉和惩罚互用吗?雍正二年朕希望地方官多方劝课农桑,使懒惰的农民尽力劳作,荒芜的土地都变得肥沃

10、,有什么办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熙、雍正面临哪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予以分析。(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此后清政府的应对方式,并说明其影响。答案 (1)对外贸易利弊:随着商品经济发展,民间海外贸易兴盛,实质上反映了富民与维护专制集权的矛盾;发展农业:清朝秉持了以农立国、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农业经济是其4统治的基础;反腐倡廉:康熙统治后期,吏治腐败,澄清吏治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治国宽严:康熙后期治国倾向宽松,导致吏治腐败,雍正治国倾向严峻,极力寻求两者平衡;改革与守旧的利弊(是否改革的问题):清代中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商业经济的繁荣以及对外交往的频

11、繁,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传统的统治方式逐渐不适应时代需要,因而引发了改革与守旧的争论;儒学与道德教化:清朝入关后推崇儒家思想,利用儒家的等级名分制度和道德伦理维护专制统治。(2)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使中国落后于世界经济和工业发展的潮流;加强专制集权,抱残守缺,不思改革,吏治松弛,面对西方侵略,无法维护国家主权完整,激化社会矛盾,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坚持儒家的纲常礼教,忽视科技,厉行文字狱,压制新思想的成长,造成思想上闭目塞听,阻碍了社会的发展。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清代部分中央机构的变动大事年表1638 年 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及部分与外国通商及外事关系事务。

12、1729 年 设“军需房” ,后改名为“军机处” 。1791 年 完全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1859 年 设“总税务司署” ,任命英国人李泰国为总税务司,管理全国海关关税及海关行政事务。1861 年 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主管外交事务,兼管通商、海防等洋务事务。1901 年 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 “班列六部之前” 。1903 年 设练兵处,划一全国新兵训练;成立财政处,谋求统筹全国财政;设立商部,将矿物铁路总局并入。1905 年 设立巡警部,统理全国警务;设立学部,管理全国教育。1906 年 撤销六部机构,改设陆军部、民政部、度支部、农工商部、邮传部、法部等。1911 年 正式

13、裁撤军机处和旧内阁,成立新的责任内阁。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年表反映了清代中央机构的多次改革,请完整概括清朝中央机构改革发展的态势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分析说明。答案 示例一 态势:清代前期中央机构改革强化专制集权,而后期中央机构改革呈现近代化趋向。说明:清前期,为保证农耕经济发展,维护统一,巩固统治,需要强化君主专制。清雍正帝时期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但也表明该制度渐趋腐朽,成为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源。清后期,列强侵华与不平等条约签订;清廷挽救统治危机的需要;西学东渐的深入;政治改革的推动。清朝中央机构逐渐近代化,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但也表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逐步加深。且其改革的目的

14、是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和挽救清朝的封建专制。5示例二 态势:清代前期中央机构改革频率不大,职能相对稳定,而后期中央机构改革频繁,职能变化较大。说明:清前期,为维护统一,强化集权,中央机构出现了一些改革,但设军机处,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均是围绕着加强君主专制,且职能相对稳定。清后期,列强侵华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清廷挽救统治危机的需要;西学东渐的深入;政治改革的推动。清政府中央机构多次变化,且出现多种近代职能的机构,如总税务司署、总理衙门、外务部、学部、责任内阁等。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趋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且清政府对中央机构的近代化改革本质上是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和挽救清朝的封建专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