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地理总复习自然地理第二章行星地球第六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ownview251 文档编号:1138497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地理总复习自然地理第二章行星地球第六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9高考地理总复习自然地理第二章行星地球第六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9高考地理总复习自然地理第二章行星地球第六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第六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运动的将地球看作一个整体分析,圈层结构的分析则是细致地认识地球的整体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一、内部圈层内部圈层主要依靠地震进行探测,主要原理是地震波在通过不同介质时,传播速度会发生改变,因此根据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速度的变化经过的物质不同进行划分。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对比) 。纵波呈纵向运动,传播速度快,能够通过固、液、气三态, ;横波呈横向运动,传播速度慢,且只能通过固态。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在地下平均 33 千米处: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加快;在地下平均 2900 千米处:纵波速度下降,继续向下传播;横波消失在这两个界面地震波的速度

2、发生了变化,说明两边物质性质不同,该界面我们称之为不连续面。地下平均 33 千米的不连续面称之为莫霍界面;地下平均 2900 千米的不连续面称之为古登堡界面。根据这两个界面两边的物质不同。两个界面可将地球划分为三部分:地壳 (莫霍界面)地幔 (古登堡界面)地核地壳:平均厚度 17 千米(也是莫霍界面的深度) ,分为陆壳(平均 33)和洋壳。地幔:岩浆形成于上地幔的上部。地核:呈高温熔融状态,温度高,压力大。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 。二、外部圈层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由气体和尘埃组成。水圈的形态特点是连续但不规则。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

3、部,以及岩石圈的顶部。【大气圈结构扩展】2自下到上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一)对流层:上界因纬度和季节而不同。【纬度】:低纬度地区其上界为 17-18 公里;在中纬度地区为 10-12 公里;高纬度地区仅为 8-9 公里。【季节】:夏季的对流层厚度大于冬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最主要、最直接的热源。记住最根本的原理: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气压越低。【逆温现象扩展】(1)原理: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变化正常情况下,海拔每升高 100 米,气温下降 0.6,但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可能会小于 0.6或者大于

4、0.6(2)形成条件类型 发生的条件 出现的地区辐射逆温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很强,近地面大气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慢 中高纬度大陆冬季黎明前平流逆温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团上 中纬度沿海地区地形逆温 主要由地形造成,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空气被较冷的空气抬挤上升 盆地和谷地中夜间锋面逆温 锋面之上的暖空气与锋面之下的冷空气之间温度差异显著 锋面活动地区(3)辐射逆温的形成及消失过程图解(二)平流层:水平运动为主,故称为平流层。臭氧层在集中在此。(三)高层大气:电离层在该层。3(4)逆温现象发生的时间地点:地点:中高纬地区;谷地或盆地 发生的时间:冬季夜间或黎明;天气:晴朗无云或少云 (5)逆温的利与弊 阻碍空气的对流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和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低,导致大气污染更为严重。 逆温并不是只有弊端,它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运动,带来以下好处: a.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b.逆温若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使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同时也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