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bowdiet140 文档编号:1140752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本章教材主要包括地球和地球仪、地球的运动、地图的阅读、地形图的判读四个部分,其中地球和地球仪、地球的运动属于自然地理知识,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难点。地图的阅读、地形图的判读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地理技能。“地球和地球仪”一节,教材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入手,并通过研究地球的模型地球仪,详细介绍了相关地理知识,主要包括地球仪中各部分的名称、纬线纬度、经线经度、如何运用经纬网确定一个地点的地理位置等。“地球的运动”一节,教材中通过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示意图,增加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通过空间图示明确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周期、方向以及产生的主要地理现象。“地图的阅读”一

2、节,教材主要讲解了地图的三要素:包括比例尺、方向、图例。通过“台湾岛地图”的实例,明确比例尺的计算方法、确定方向的三种方法,以及图例的含义;从而使学生学会了如何看地图和绘制地图。该节的另一内容是在生活中选择适用的地图,体现了“学习终身有用地理”的理念,通过实例教会学生如何根据实际选择合适地图的方法以及注意的主要问题。“地形图的判读”该节内容共设计了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三个课题。分别讲解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含义,通过实物图示和分解图示阐明了等高线地形图中各地形部位的名称、陡坡缓坡的确定等相关知识。“分层设色地形图”在这一板块中,通过图示重点讲解了五种陆地地形的主要特征以及地势的起

3、伏特点。“地形剖面图”这一内容,教材设计了绘制地图的活动题,在绘图活动中使学生明确了地形剖面图的特征及其绘制步骤,突出强化学生的绘图技能。整体教1.了解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用相关的证据说明地球的形状,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描述地球的大小。2.了解地球仪上经纬线以及经纬度的划分,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个地点的位置。3.了解地球自转的特征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公转的特征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学目标4.理解昼夜更替与地球自转的关系;四季更替、五带划分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5.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6. 掌握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并能比较比例尺大小,运用比例尺计算

4、相关的距离。7. 掌握地图上判定方向的三种方法,记住地图上常用图例。 8. 根据需要能选择适用的地图,并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9.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的概念。10.等高线地形图中根据等高线的特征判读各个地形部位的名称;根据等高线的稀疏情况正确判断坡度的陡缓;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计算等高距、相对高度、实地距离等。11.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正确判读陆地五种地形的名称及其特征。 12.了解地形剖面图的相关特征,并能正确地绘制地形剖面图。 教学形式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课时安排任务设计1.地球和地球仪小组合作2 课时1.了解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用相关的证据说明地球的形状,用平均半径、赤道周

5、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2.了解地球仪上经纬线以及经纬度的划分,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个地点的位置。2.地球的运动自主探究合作2 课时1.了解地球自转的特征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公转的特征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理解昼夜更替与地球自转的关系;四季更替、五带划分与地球公转3的关系。 3.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地图的阅读自主探究合作1 课时1. 掌握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并能比较比例尺大小,运用比例尺计算相关的距离。2.掌握地图上判定方向的三种方法,记住地图上常用图例。 3.根据需要能选择适用的地图,并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4.地形图的判读自主探究合作1 课时1.了

6、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的概念。2.等高线地形图中根据等高线的特征判读各个地形部位的名称;根据等高线的稀疏情况正确判断坡度的陡缓;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计算等高距、相对高度、实地距离等,并能正确地判定方向。(重点)3.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正确判读陆地五种地形的名称及其特征。4.了解地形剖面图的相关特征,并能正确地绘制地形剖面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 1 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本初子午线。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制作地球仪

7、,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4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四、重点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难点:地球仪的空间立体定位。新课导入同学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和生产。那么,学习地理从哪儿开始呢?(学生议论)对,从认识人类的家园“地球”开始。教学过程自主学习(教师展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自主完成)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古代人眼中的地球是怎样的?答案:天圆地方。2.人们根据什么推测地球是一个球体?答案: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3.什么事件第一次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答案: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4

8、.什么事件第一次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答案:20 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5.请你用赤道周长、平均半径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5答案:赤道周长约 4 万千米,平均半径是 6 371 千米,表面积约 5.1 亿平方千米。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同学们请看课本 P4,观察地球仪,独立完成以下各题:1.什么是地球仪?答案: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2.地球仪有什么作用?答案:借助地球仪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其分布。教学过程合作探究探究活动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

9、.读图思考 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答案:古代的人们,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能凭直觉和臆想来猜测地球的形状。2.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是不是就能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结论呢?答案:不能,因为这是人们的猜测和推理。3.请同学们沿着当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路线,结合课本 P3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的介绍,进行一次图上旅游,看看证明一个什么事实。答案:15191522 年,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用事实证明了过去人们的猜测和推理,地球确实是一个球体。【精讲点拨】 同学们,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从一开始人们的直觉感知(点击“天

10、圆地方”),到后来的猜测推理(点击“太阳和月亮”),再到用事实7论证(点击“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图”),最后的科学证明(点击“地球卫星照片”),从这一认识过程中(点击箭头依次连接以上四图),你感悟到些什么呢(点击讨论问题)?请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讨论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结论】 大家谈的很好,我们应该学习前人认识自然,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破除迷信,实事求是,崇尚科学的观念和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过渡:人们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4.请大家在笔记本上画出

11、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并用地球的平均半径、最大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答案:地球的平均半径为 6 371 千米,最大周长约 4 万千米,表面积约 5.1 亿平方千米。过渡: 地球的赤道周长约 4 万千米,相当于时速 100 千米的汽车日夜不停 17 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绕赤道一圈,大约要一年多才能走完。这样大的一个地球,人们要认识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难了。如何才能便于我们学习、研究呢?(教师出示地球仪,有条件的学校可每个学习小组发一个地球仪,配合学生学习)探究活动二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1.小组合作,描绘地球仪简图。82.讨论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不同?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观

12、察、讨论、交流,总结地球仪的特点。【精讲点拨】 地球仪与地球实体的不同表现在:地球仪是地球缩小了的模型;地球仪上的能使之绕着转动的地轴,以及绘制的经纬网和经纬度,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地球仪上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地球上不同的地理事物。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是我们“认识地球”的第一节课,同学们不仅明确了人类的家园是一个球体,而且对它的大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同学们还认识了“地球仪”这样一位“新朋友”,它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学习地理。根据板书设计师生共同复述本节知识要点,并概括为“一球三数”“一轴二极”。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地球 人 类对 地球形状的 认识过 程 :天 圆 地方

13、 推 测为 球体 证实为 球体 确 证为 球体大小 平均半径 6 371千米最大周 长 约 4万千米表面 积 约 5.1亿 平方千米 9地球仪 地 轴 地球自 转轴 (假想 )北极 地 轴 北段与地球表面交点南极 地 轴 南段与地球表面交点 当堂检测1.人类认识地球的先后过程排序最正确的是( B )天圆地方 地球卫星照片 根据太阳、月亮形状推测地球是球体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A. B. C. D.2.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成功证实了( B )A.天圆地方 B.地球是个球体C.赤道周长约 4 万千米 D.地球的大小3.表示地球最大周长约 4 万千米的是下图中的( A )A.a B.b C.c D.d

14、4.经过测算,地球的平均半径为( B )A.6 375 千米 B.6 371 千米C.6 378 千米 D.6 336 千米5.谜语“不是篮球不是蛋,用手一推它就转。不要看它个子小,载着河山飞快跑。”的谜底是( D )A.地球 B.地球卫星照片10C.地图 D.地球仪第 2 课时 纬线和纬度 经线和经度 利用经纬网定位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掌握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划分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2.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和半球位置。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识别经纬线、经纬度、东西半球、南北半球。2.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养成良好的空间观念。三、情感、态度与价值

15、观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四、重点难点重点:1.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2.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3.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难点:1.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2.东西半球的划分。教 新 同学们,生活离不开地理。比如我们要了解某个国家的首都在哪里?某两个风景区的11课导入位置是什么关系?某个地区的范围有多大?如何才能从地球仪或地图上查找表述这些地理信息呢?这就离不开经纬线、经纬度的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了。学过程自主学习一、纬线和纬度多媒体展示(课本 P6图 1.6“纬线和纬度”和图 1.7“基多

16、赤道纪念碑”)结合教材图文材料,独立完成下列问题:1.什么叫纬线?纬线是圆还是半圆?答案:在地球仪上,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做纬线。纬线的形状是圆。2.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最长的纬线是哪一条?答案:不相等,赤道是最长的纬线。3.纬线指示什么方向?答案:东西方向。4.0纬线是哪一条?北纬和南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答案:赤道是 0纬线,北纬用“N”表示,南纬用“S”表示。5.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哪条纬线?答案:0纬线(赤道)。二、经线和经度多媒体展示(课本 P7图 1.9“经线和经度”,课本 P8图 1.10“格林尼治 0经线”)读图思考,并结合观察地球仪,自学完成下列问题:1.什么叫经线?答案

17、: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叫经线。2.经线的形状、长度和指示方向与纬线有什么不同?12答案:经线是一个半圆,长度都相等,指示南北方向。3.0经线又称什么线?东经和西经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答案:0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东经用“E”表示,西经用“W”表示。4.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什么?答案: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20W 和 160E 经线组成的经线圈。自主学习 三、利用经纬网定位学生翻开课本 P9,阅读课文和观察图 1.12“经纬网”,说一说经纬网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答案: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表面任一地点的位置。教学过程合作探究探究活动

18、一 纬线和纬度读课本 P67图文内容,并结合观察地球仪讨论下列问题:1.纬度相同的纬线有几条?怎样区分它们?有没有不做标注的纬线?答案:纬度相同的纬线有 2 条,用北纬和南纬进行区分。0纬线不用做标注。2.请按图说出低、中、高纬度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并根据自己学校所在地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带。(也可以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答案:具体如图所示:13过渡:通过研讨大家已经掌握纬线和纬度的知识,但要确定地面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围等地理特征,还需要学习经线和经度的知识。探究活动二 经线和经度读课本 P78图文内容,并结合观察地球仪讨论下列问题:1.

19、经度从本初子午线开始分别向什么方向排列?范围是多少?有什么规律?(教师要做必要的提示)答案:从本初子午线开始向东、向西各分 180,分别用东经和西经表示,东经向东增大,西经向西增大。2.在地球仪上找出 20W 和 160E 以及 0和 180组成的经线圈,比较哪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少?(提示学生组成经线圈必须是相对应的两条经线,即两条经线的度数和是 180)答案:20W 和 160E 组成的经线圈穿过的陆地少。【精讲点拨】 经纬度的划分可以用下图来表示14合作探究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形式相互问答交流,在学生对图理解的基础上,为便于学生记住其变化规律,可以概括为“北大北纬,南大南纬,东大东经,西大西

20、经”。过渡: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纵横交错,交织成网,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经纬网的知识。探究活动三 利用经纬网定位定位游戏:组织全班同学进行定位游戏,加深学生对经纬网的理解,在游戏中练习利用经纬网定位。1.游戏的准备。教师根据学生的座位在黑板上画出经纬网图(如图),使学生明确每一排是哪一条纬线,每一行是哪一条经线,先让学生对照经纬网图确定自己的位置,然后再观察其他同学的位置。2.游戏的方法。“定位站人”,如在图上定出 A 点,那么,第三排、第三行的同学就站起来说出自己的位置(20N,10E)。“站人定位”,如在第 6 排、第 5 行的同学说出自己的位置(10S,10W)。那么,

21、让其上来描出 B 点。3.游戏的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说位置比赛、描位置比赛、说描结合、自说他(她)描接力赛等多种形式的游戏练习。还可以让说错或描错的同学表演一个节目活跃课堂气氛。教学过程课堂本节主要学习了经纬网的构成及作用,经纬网由经线和纬线构成,我们先学习了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的特征及划分,还有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为学习经纬网定位打下15小结了基础,最后把经纬线综合在一起,结合活动学习了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一地点的地理位置,其中利用经纬网定位是难点内容,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是本节的基础和重点内容。板书设计当堂检测1.有关经线和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经线指示南北

22、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B.所有经线相等,所有纬线相等C.赤道是经线,本初子午线是纬线 D.纬线是半圆,经线是圆2.0经线又称为( B )A.赤道 B.本初子午线C.南北半球分界线 D.东西半球分界线3.下列纬线最接近赤道的是( D )A.70N B.40S C.80S D.10N4.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是( B )A.赤道 B.20W 经线和 160E 经线组成的经线圈C.20E 经线和 160W 经线组成的经线圈 D.本初子午线和 18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5.下列四个地点中,符合“东半球、北半球、低纬度”三个条件的是( B )A.10S,30W B.25N,10W C.50N,170E D.20S,30E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ASTM B527-2014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Tap Density of Metal Powders and Compounds《测定金属粉末和化合物的塔普密度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ASTM B527-2014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Tap Density of Metal Powders and Compounds《测定金属粉末和化合物的塔普密度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 ASTM B527-2015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Tap Density of Metal Powders and Compounds《金属粉末和化合物振实密度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ASTM B527-2015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Tap Density of Metal Powders and Compounds《金属粉末和化合物振实密度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 ASTM B528-2005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Transverse Rupture Strength of Metal Powder Specimens《金属粉末试样的横向断裂强度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ASTM B528-2005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Transverse Rupture Strength of Metal Powder Specimens《金属粉末试样的横向断裂强度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 ASTM B528-2010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Transverse Rupture Strength of Metal Powder Specimens《金属粉末试样的横断裂强度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ASTM B528-2010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Transverse Rupture Strength of Metal Powder Specimens《金属粉末试样的横断裂强度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 ASTM B528-2012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Transverse Rupture Strength of Powder Metallurgy (PM) Specimens《金属粉末(PM)试样的横向断裂强度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ASTM B528-2012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Transverse Rupture Strength of Powder Metallurgy (PM) Specimens《金属粉末(PM)试样的横向断裂强度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 ASTM B528-2016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Transverse Rupture Strength of Powder Metallurgy (PM) Specimens《粉末冶金(PM)试样横向断裂强度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ASTM B528-2016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Transverse Rupture Strength of Powder Metallurgy (PM) Specimens《粉末冶金(PM)试样横向断裂强度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 ASTM B530-2002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Measurement of Coating Thicknesses by the Magnetic Method Electrodeposited Nickel Coatings on Magnetic and Nonmagnetic Substrates《用磁性法测量磁性和非.pdf ASTM B530-2002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Measurement of Coating Thicknesses by the Magnetic Method Electrodeposited Nickel Coatings on Magnetic and Nonmagnetic Substrates《用磁性法测量磁性和非.pdf
  • ASTM B530-2009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Measurement of Coating Thicknesses by the Magnetic Method Electrodeposited Nickel Coatings on Magnetic and Nonmagnetic Substrates《用磁性法测量磁性和非.pdf ASTM B530-2009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Measurement of Coating Thicknesses by the Magnetic Method Electrodeposited Nickel Coatings on Magnetic and Nonmagnetic Substrates《用磁性法测量磁性和非.pdf
  • ASTM B530-2009(2014)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Measurement of Coating Thicknesses by the Magnetic Method Electrodeposited Nickel Coatings on Magnetic and Nonmagnetic Substrates《磁性法测.pdf ASTM B530-2009(2014)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Measurement of Coating Thicknesses by the Magnetic Method Electrodeposited Nickel Coatings on Magnetic and Nonmagnetic Substrates《磁性法测.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