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合欢树教学反思及说课稿合欢树这篇文章是高一新教材下半学期短文两篇中的其中之一。另一篇文章是记住我,英国作家泰斯特的作品。在选课的时候,我顾忌到是公开课的缘故,所以主观上希望短文整教,力求一堂课完成。于是着眼于此文,而因为性格的原因,个体情感上比较容易回避记住我的阴沉,而主动投入合欢树的温情,所以就有了今天的这一堂课。细想起来,选择合欢树的主要原因很简单,就是我喜欢,它打动人。但问题也同时产生,越是感性的东西,越难以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去诠释、解读和把握。其实母爱是不用教的,它只需要感受;感恩、珍惜也是不用教的,它只需要提醒,那么我究竟要教什么?但是我想既然已经决定了,改变不是应该有的积极的态度。
2、我不但要教,而且要游刃有余地教。于是我就借着合欢树这件煽情的外衣,讲述文学作品欣赏的方法和角度,时而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时而拉远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但无论如何都围绕在“合欢树”的周围,回到了语文的本分上。当然在准备这堂课的同时,我考虑的外在于文本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如何上好合欢树;如何把合欢树上成好的公开课;如何把合欢树上成是“有效课堂教学”课题下的好的公开课想的东西太多,反而无所适从,放不开手脚。有时我想,从很多的目的出发,让语文课承载太多的使命和功能不是不可以,但未必就是成功与有效的语文课堂。总于有一天,当我抛开所有的杂念,静静地自我诵读合欢树时,我找到了感觉,找到了真正属于语文的感觉
3、,属于合欢树的感觉。我常记得我父母那个时代有一句话:不管世界风云如何变幻,我们中国人始终以不变应万变。我不恰当地化用它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中,这个“不变”就是从学生自身出发,从文本出发。“从学生自身出发”课堂的导入。当然这个导入如果说还有可取之处的话,要感谢三附中的“有效德育”,是他们的工作给了我这样一个良好的教学契机。“从文本出发”8 分钟的教师全文配乐朗读。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我是下了很大的决心和勇气的。在一个 40 分钟的课堂中,花 8 分钟实时间读一篇文章是一个非常大的冒险。读得不好,是彻底得无效;读得动情投入,那么怎么把学生的情绪拉回来。如果让此时课堂跟着感觉走,设计“请你谈谈你的母亲
4、”或者是“母亲对你的爱”、“你应该怎样去感恩”那么这样的课堂还是不是语文的课堂;还是不是合欢树的课堂?我想这样的课堂再精彩也只是一次借着合欢树导入的主题班会。那么怎么把已经“泛滥”的情感来回到语文,我想还是要 “从文本出发”找人物。文学即人学。不树立优秀人物形象的作品不是好的作品;同样不解读人物形象的课堂也不是好的课堂。从“完美不是真正的美”的角度,让学生发现人物,发现史铁生笔下的一个真实的,伟大的母亲。再由文学审美的技巧推出“合欢树”的丰富意蕴,感受文章的巧妙构思与布局。并且在题型设计上,以“开放性的选择题”这一形式,激起学生的兴趣,扩大课堂的容量。文学不是科学,它真正的精彩不在于一堂课结束后给出一个既定的答案;而在于留给孩子们更多的回味与思考。于是我在课堂的结束时,播放了满文军的懂你,再次以情感收尾,留有回味。2当然课堂还是有诸多的遗憾,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没有来得及重点点到史铁生朴实的写作风格。文学作品在结构上尚巧,但在文风上却要去“巧”。红楼梦中有一句:花至淡时始知艳,说得也就是这一点。而对于如今学生高考应试作文中不断地模仿、追求、崇尚华丽的文风这一现象,也有一定地正面指导作用,课堂的“有效性”我想在这里也是一种“从大处、从远处”着眼的落实。教学的遗憾同时也是一种及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我以此不断地激励自己走在这条教学的“不归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