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学习总结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

上传人:wealthynice100 文档编号:1144942 上传时间:2019-05-11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81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_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学习总结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8_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学习总结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8_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学习总结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18_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学习总结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18_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学习总结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单元学习总结,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内容索引,网络构建 整体架构,知识总结 归纳整合,方法探究 触类旁通,网络构建 整体架构,知识总结 归纳整合,苏联(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1.19171927年 (1)主题:摆脱政治经济危机,向社会主义过渡。 (2)措施: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特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使用行政和军事手段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是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实行间接过渡。 (4)结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战争需要,但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新经济政策恢复了经济,巩固了政权,找到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但随着形势发展被逐步放弃。,

2、线索梳理,2.斯大林执政时期 (1)主题: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工业化。 (2)措施:“斯大林模式”。 (3)特征: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4)结果:国家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但是后来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主题: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提高综合国力。 (2)措施:20世纪五十年代赫鲁晓夫改革,1964年勃列日涅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 (3)特点: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仅是对原有体制做了一些修补

3、;戈尔巴乔夫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根本性改革,但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失败。,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 1.含义:斯大林模式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这一体制因形成于斯大林执政时期,因此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2.形成原因:斯大林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1)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重点阐释,(2)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于集中的重要

4、客观因素。 (3)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 (4)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等。,3.特征:这种体制在经济方面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它在政治方面的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 4.影响:它同当时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基本适应的,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大规模集体化和工业化时期发挥了有效的积极作用。但这种体制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弊端,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阻碍了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严重妨碍了社会

5、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为日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埋下了隐患。,世界历史上三大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综合比较,方法探究 触类旁通,典例分析 (2018海南卷,11)1956年12月,人民日报刊文指出: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已经成为影响许多国家共产党及党与党相互团结的重大问题;对斯大林的错误应该批评,但必须在肯定和维护他正确方面的前提下进行。与此直接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A.万隆会议召开 B.越南战争爆发 C.苏共“二十大”召开 D.朝鲜战争停战,答案,解题规范,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一明考点:赫鲁晓夫改革 二抓关键:抓住“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和“对斯大林的错误应该批

6、评”等关键词句,第二步:逐项分析,题型特点 此类题目题干中一般都有“这一评价”“这一论断”“这一认识”“这一思想”等标志性词语,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题干给出被评价的主体,备选项给出对该主体的评价,从中选择最符合主体的评价。第二种是题干给出评价,备选项给出与评价相联系的主体,从中选择最符合评价的主体。,评价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解答技巧 (1)推理反证法。结合史实对主体与评价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成立进行逐一推理分析,然后再将题干与备选项进行反向推理论证,找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2)信息简化法。评价的内容往往过于繁琐,以材料形式出现,不易读懂,针对此情况可运用信息简化法。首先确定评价的主体,然后结

7、合题意和限定条件对评价内容中所体现的信息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并简化,最后将评价与主体对比分析,找出最佳答案。 (3)史论结合法。运用相应的理论和史实对被评价的主体或对该主体的评价进行客观分析,逐个排除干扰项,最终确定最佳答案。,变式训练 1.(2018新余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托洛茨基认为:“我们实行新经济政策,目的是在其基础上战胜它。”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的自发势力妥协,小资产阶级是大资产阶级的萌芽。这些观点 A.淡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 B.直接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C.与列宁实行新经济

8、政策的初衷一致 D.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答案,解析,解析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从而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斯大林等人的观点没有认清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目的,认为承认市场经济就是承认资本主义,其实质上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理解,故D项正确。,2.(2017课标全国,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革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

9、民走集体化道路,答案,解析,解析 斯大林体制在农业中的问题主要是农业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材料中物质报酬发放次数的增多,工资制度的改革都是在试图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项正确。 材料中的措施只是在原有体制上的小修小补,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项错误; “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此时农业集体化已经完成,D项错误。,3.(2017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三考前得分训练)“现在,我国已经建成了强大的技术完善的重工业,并且集体农庄已经大大巩固,因此我们有一切条件在这个基础上使农业急剧发展起来,在今后两三年内迅速增加对我国全体居民的食品供应,同时保证全体集体农民群众有较高的物质福利水平。”该决议的通过 A.体现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B.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C.揭开了苏联社会改革的序幕 D.引起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答案,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题干描述的决议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揭开了苏联社会改革的序幕,故本题答案选C项。,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