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

上传人:wealthynice100 文档编号:1144943 上传时间:2019-05-11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1.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_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2018_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2018_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2018_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2018_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时空坐标,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20世纪30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主要线索,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目标导航,内容索引,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一、“战时共产主

2、义”政策 1.背景 (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 (2)1918年夏,苏俄进入 时期。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 、 ,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 (1)实行 。 (2)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 。 (3)取消自由贸易。 (4)实行普遍 。,国内战争,物力,财力,余粮收集制,国有化,义务劳动制,4.特色:兼有“ ”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5.评价 (1)积极: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易混易错,图解识记,战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的需要,具有必要性;

3、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具有空想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二、新经济政策 1.原因:“ ”政策在战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 (1)农业:以 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 经营矿产、森林、油田等。 (3)流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 。 3.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有制的发展。,战时共产主义,粮食税,外国资本家,实物分配制,思维点拨,4.作用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 的迅速恢复。 (2)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经济,1

4、.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存在。 2.新经济政策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恢复和发展经济,适应了苏联(俄)国情,符合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调动了人民生产积极性。,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 (2)列宁逝世后, 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实践 (1)采取优先发展 的方针,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和轻工业。 (2)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斯大林,重工业,3.特点 (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 经济。 (2

5、)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4.评价 (1)功绩 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 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 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计划,市场经济,反法西斯,(2)弊端 片面发展 ,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向农民索取太多,压制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思维点拨,易混易错,重工业,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苏联刚刚成立,工业基础薄弱。(2)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为了增强国

6、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种探索和创新。它在斯大林领导苏联的前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到了后期,该模式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主题一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史料 否认战时共产主义的历史作用,把它看成是造成当时种种灾难性后果的根源是离开了历史的分析。王斯德 史料解读 从划线部分信息“离开了历史的分析”归纳其方法。根据这一方法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问题思考 史料主张用什么方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7、?运用这一方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示 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 (历史的评价);进行全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 评价:积极:集中了全国的物力、财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提示,2.新经济政策 史料一 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列宁 史料解读 严峻的政治经济危机表明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划线部分表明新经济政策的举措具有退向国家资本主义的特点。,问题思考

8、 (1)史料一反映了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原因是什么?措施是什么?,提示 改变: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 措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提示,史料二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大国崛起解说词 史料解读 划线部分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作用;体现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特点;体现了新经济政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问题思考 (2)依

9、据史料二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实施的意义。,提示 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意义:促使国民经济的恢复,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同时说明新经济政策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突破。,提示,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1)不同点,史论总结,(2)相同点 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都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都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主题二 “斯大林模式”,1.特点 史料 “斯大林模式”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史料解读 注意中信息“用行政命

10、令管理经济”,中信息“指令性计划”归纳概括“斯大林模式”的特点。,问题思考 史料反映出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特点?,提示 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实行计划经济。,提示,2.影响 史料一,史料二 在苏联,1928年的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中学历史教学,史料解读 注意不同行业之间横向与纵向的对比。 注意“备注”通常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的强制剥削。 问题思考 史料一、二反映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建设存在什么问题?,提示 史料一中的柱状图反映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

11、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史料二反映斯大林时期牺牲农民利益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的特点。,提示,“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特征及教训 (1)原因 根本原因:苏联的小农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 客观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 主观原因: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 历史原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下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的残余。,史论总结,(2)特征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 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上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12、。 在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上实行工资加奖金。 在无产阶级专政形式上实行苏维埃体制。,(3)教训 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制定农业政策时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 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必须结合起来。,深化提升,列宁与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比较 1.过渡方式的区别:在列宁领导下,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到斯大林时期取消了新经济政策,从而取消了应有的经济手段,单纯利用行政手段,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行政体制。 2.过渡思想的对比:列宁的逐步过渡是正确的,是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

13、确道路;斯大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思想,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1.(2018三明高一检测)有学者认为俄国的某项政策“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为应对问题,政府实施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农业集体化,1,2,3,4,5,6,答案,解析 根据材料“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分析可知,这一政策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解决

1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引发的政治经济危机,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解析,解析 “拟定了俄国吸收外国资本的条件提纲,10月又通过了向农民征收实物税的法令”表明苏俄对商品经济的重要性有所认识,故B项正确。,2.1918年7月,苏维埃人民委员会根据列宁的提议,拟定了俄国吸收外国资本的条件提纲,10月又通过了向农民征收实物税的法令。这些举措表明苏俄 A.决定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已意识到商品经济的重要性 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方针 D.作出废除余粮收集制的决定,答案,解析,1,2,3,4,5,6,解析 根据材料“经济政策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列宁解释

15、说,政策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用非共产党员的手来建设共产主义”可知该政策是新经济政策,故B项正确。,3.苏俄某经济政策公布后在党和共青团中引起了反对。一位俄共领导人抱怨说,经济政策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列宁解释说,政策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用非共产党员的手来建设共产主义”。该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大规模工业化政策,答案,解析,1,2,3,4,5,6,解析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故A项正确。,4.(2017山西

16、学业水平测试)斯大林曾强调:“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方法根本不同。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都是从轻工业开始。而(我国)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这种思想给苏联经济造成的严重后果是 A.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B.国内农业生产停滞 C.货币和商品贸易消失 D.重工业发展缓慢,答案,解析,1,2,3,4,5,6,5.1925年12月,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据此分析 A.斯大林模式形成 B.实行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

17、 C.容易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 D.新经济政策被终止,答案,解析,1,2,3,4,5,6,解析 斯大林模式形成是在1936年,故A项错误; 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 “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表明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C项正确; 新经济政策被终止是在1928年,故D项错误。,1,2,3,4,5,6,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曾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只要仍然有交换,谈什么主义都是可笑的。”后来,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必须再退,从国家

18、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材料二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1,2,3,4,5,6,(1)材料一反映了列宁的经济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为此,苏俄的农业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1,2,3,4,5,6,答案,答案 变化:由排斥商品经济到依靠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 调整: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解析 根据材料一信息可以回答第一小问;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回答第二小问。,解

19、析,(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1,2,3,4,5,6,答案,答案 改变: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提示,可得出两者过渡方式的改变;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所有制结构、计划与市场关系两方面比较两者的变化。,解析,(3)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有益的启示?,答案,答案 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商品价值规律来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1,2,3,4,5,6,解析 从国情、客观规律角度出发解读即可。,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