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堂精讲)课件新人教版.ppt

上传人:medalangle361 文档编号:1148870 上传时间:2019-05-11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堂精讲)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2018年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堂精讲)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2018年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堂精讲)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2018年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堂精讲)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2018年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堂精讲)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知识要点,难点释疑,目标导航,首页,末页,历史图片,历史,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2课 新文化运动,解题技巧,过关训练,目标导航,首页,末页,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 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一场 领域的革新运动。 2.开始标志:1915年 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3.阵地:新青年和 。 4.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 、鲁迅。 5.主要思潮: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猛烈抨击中国传统的旧道德和旧文化。,知识要点,首页,末页,政治制度,思想文化,陈独秀,北京大学,李大钊,二、新文化运动的

2、内容与意义 1.口号: (德先生)与 (赛先生) 2.内容:(1)思想解放:抨击 ,提倡民主与科学。(鲁迅: ) (2)文学革命:主张以 作为新文学的语言,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胡适: ; 陈独秀: ),知识要点,首页,末页,民主,科学,旧道德和旧文化,狂人日记,白话文,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3.性质:一次伟大的 运动。 4.意义:(1)进步性:动摇了 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 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2)局限性:对于 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知识要点,首页,末页,思想解放,封建道德礼教,五四运动,中国传统文化,难点释疑,难点释疑,难点释

3、疑,难点释疑,发表于新青年的狂人日记,历史图片,首页,末页,李大钊,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历史图片,首页,末页,蔡元培的北大校长任命状,陈炯明发动广州兵变,欲置孙中山于死地。胡适从另一个侧面评论此事:陈派军人这一次赶走孙文的行动,也许有可以攻击的地方;但我们反对那些人抬出“悖主”“犯上”“叛逆”等来做攻击陈炯明的武器。说明胡适( ) A.被陈炯明收买 B.反对旧道德 C.否定三民主义 D.提倡白话文,解题技巧,首页,末页,B,正确答案:B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抨击旧道德。胡适的评论中反对从“悖主”“犯上”“叛逆”来攻击陈炯明,因为“悖主”“犯上”“叛逆”是属于封建道德礼教,是旧

4、道德的体现。故此题选B。,解题技巧,首页,末页,一、单项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辩”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下列与“第三次突破”直接相关的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提倡实业救国 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D.提倡民主、科学,过关训练,D,首页,末页,2.1915年,一场高举“民主”“科学”大旗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大地上兴起。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 A.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B.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C.严复发表天演论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过关训练,B,首页,末

5、页,3.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语,如现在的网络流行语“蓝瘦香菇”“洪荒之力”等。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与它紧密相关的流行语是( ) A.民主共和 B.实业救国 C.民主科学 D.维新变法,过关训练,C,首页,末页,4.1919年,陈独秀为了回击顽固派各方面对新青年的非难与谩骂,写了著名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其中写道“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些德莫克拉西和赛因斯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文中的“德莫克拉西和赛因斯”指( ) A.陈独秀的朋友 B.民主和科学 C.民主和自由 D.德国和苏联,过关训练,B,首页,末页,5.金冲及认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有

6、助于使文字的表达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并且明白易懂这是初期新文化运动的又一大功绩。”开创这一“功绩”的是( ) A.胡适 B.李大钊 C.陈独秀 D.蔡元培,过关训练,A,首页,末页,6.下列历史人物中,将反封建的革命内容与新文学的形式完美结合,树立了新文学典范的是( ),过关训练,C,首页,末页,7.史学界认为: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主要是就其( ) A.是一场文化运动来说的 B.作为反封建运动来说的 C.作为反复辟运动来说的 D.要求民主与科学来说的,过关训练,B,首页,末页,8.“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

7、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是( ) A.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 B.民主共和思想融深入人心 C.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 D.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过关训练,D,首页,末页,9.下列有关新文化运动表述正确的有( ) 以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 陈独秀、李大钊等知识分子发起 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 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A. B. C. D.,过关训练,A,首页,末页,10.(2018河南)把科学和民主结合起来,作为衡量一切社会现象的价值原则,合之者则接受、信仰,反之者则摒弃、批判。在近代中国首先倡导这一“原则”的代

8、表人物是( ) A.魏源 B.严复 C.孙中山 D.陈独秀,过关训练,D,首页,末页,11.徐中约说:“新青年和新潮以及包括每周评论在内的许多其他杂志,对传统主义的堡垒旧文学、旧道德、旧式人际关系和儒家发动了全面攻击”作者认为这些杂志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 ) A.批判继承 B.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C.避免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 D.完全否定,过关训练,D,首页,末页,12.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根据下列材料,你认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A.争取民族独立 B.建立近代化工业 C.追求民主自由 D.探索近代化道路,过关训练,D,首页,末页,13.1923年,梁启超曾说:“

9、革命成功将近十年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这句话揭示了( ) A.维新派主张建立共和国 B.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必然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 D.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过关训练,B,首页,末页,14.历史课后,小明在笔记本上对新文化运动做了如下记录,其中错误的是( )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反封建斗争的继续 新文化运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值得肯定与发扬 新文化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批判孔子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A. B. C. D.,过关训练,B,首页,末页,15.下列表格归纳了近代以来先进中国

10、人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四次重大探索。请按提示在题表的、处填写最佳答案( ),过关训练,A,首页,末页,A.洋务运动 孙中山 陈独秀 B.五四运动 孙中山 曾国藩 C.五四运动 曾国藩 胡适 D.洋务运动 陈独秀 梁启超,过关训练,首页,末页,二、综合题 16.思想文化对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青年喊出的最响亮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民主”和“科学”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民主的对立物是专制,科学的对立物是愚昧和迷信,这正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恶果。 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一卷),过关训练,首页,末页,材料二 倡导新文化的人们对中西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偏向

11、。如常常把中西的问题视作是非的问题,甚至全盘否定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在重新审视旧传统旧观念时也往往是批判的激情多于批判的理性。但他们代表了那个时候最进步的认识。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过关训练,首页,末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其开始的标志是什么?主要内容有哪些?,过关训练,历史事件:新文化运动。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过关训练,局限性:对东西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

12、定的偏向。,(3)综合以上材料,你觉得应如何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过关训练,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成分,也有一些不好的方面,我们不应采取极端的态度进行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而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将为束制民彝之宪法,非为解放人权之宪法也;将为野心家利用之宪法,非为平民百姓日常享用之宪法也。此专制复活之先声也。此乡愿政治之见端也。宪法云乎哉!宪法云乎哉!” 李大钊孔子与宪法,拓展阅读,首页,末页,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