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原因 (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2)资本主义发展、政治运动和民主思潮的推动及近代中国政府的政策影响。,2表现 (1)服饰: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逐渐流行;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西服、_等与传统服饰并行。 (2)饮食: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出现_、面包房和咖啡店。 (3)居住:外国人设立使、领馆区,西式建筑样式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_的豪宅。,旗袍,西餐馆,中西合璧,(4)风俗习惯,断发易服,反清革命,剪辫易服,简约文明,(5)农村社会生活:落后、封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
2、如磐石。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改革开放前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 (2)表现: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人们衣着朴素、食物简单,城市住房比较拥挤;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_计划供应。 (3)特点: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票证,2改革开放以来 (1)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 (2)表现,灰蓝色调,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休闲娱乐,二、交通、通讯和传媒的发展 (一)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 (1)铁路 19世纪70年代:英国人擅自修筑从吴淞口到上海的 _铁路。 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_
3、的铁路,中国铁路诞生。,淞沪,胥各庄,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奠定。 新中国成立后:相继修建了宝成、兰新等铁路;“九五”末期,铁路营运总里程居亚洲_,世界第四位;2006年,_全线通车。 (2)公路 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_等大城市,外国近代筑路技术开始传入中国。,第一位,青藏铁路,上海,新中国成立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全国建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3)水运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_,控制中国水上运输。 洋务运动时:洋务派创办_,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轮船公司,轮船招商局,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获得较快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
4、缩,轮船运输业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 (4)航空 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 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有限。,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2通讯 (1)电报 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在_建起一个电报机房。 福建巡抚在_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20世纪初,上海崇明开始出现无线电台和 _。,上海,台湾,无线电报局,(2)电话 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中国上海设立电话公司;此后,电话发展非常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改革开放以后,电讯产业快速发展。 (3)互联
5、网:近年来,人们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4)作用: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二)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走向繁荣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有_和万国公报等;中国近代影响最大的是_。 (2)19世纪70年代起:报刊越来越多,反映社会思潮,呈现繁荣景象。 (3)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 _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中国丛报,申报,红色中华,(4)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_文汇报等。 (5)改革开放后:党报党刊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创办起来。 2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 1905
6、年,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红旗,光明日报,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走向成熟。 新中国成立后,_和革命战争题材被搬上银幕。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2)电视:1958年,_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普及。,工农生活,北京电视台,3互联网 (1)历程 诞生:20世纪60年代末。 发展:20世纪_年代以后,风靡全球。 接入:_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特点:信息传播速度快、表现力和感染力强,高度互动。 (3)影响: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娱乐方式。,90,1
7、994,特别提醒 1“一、二、三、四”归纳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2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并未完全取代中式服饰 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3全面认识社会生活的变迁 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两方面。社会生活变迁不仅是一场移风易俗的革命,而且与政治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断发易服是反对清王朝的表现,废除缠足和提倡婚姻自由是反对封建制度的表现,改用公历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力图与西方国家接轨的表现。,4社会生活变迁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民主思潮的推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戊戌变法、
8、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等)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迁。,5正确认识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增添了新内容,客观上推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同时也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 6正确认识铁路在中国的发展 最早在中国兴建铁路的不是清政府,而是英国;京张铁路是中国自行设计修建的第一条铁路。,7图示法理解影响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8报刊、影视、互联网的侧重点不同 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影响,但侧重点不
9、同:报刊最主要的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是满足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9图解识记近代报刊业的发展,要语必背 1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2新中国成立后至70年代,人民当家作了主人,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3改革开放之后,人民的衣食住行有了根本改观,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给精神生活带来了新的内涵,社会风尚与民俗风情都在发生着变化。,4中国近代交通工具受两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而发生变迁,由于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制,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步履维艰。 5新中国
10、成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交通、通讯事业发展迅速,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通讯网络。 6近代报刊以丰富的内容,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要点一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史料探究史料一 古都北京步入民国时期第一个鲜明的标志,就是废除帝王纪年,改用世界通行的公历。新年伊始,依公历确立元旦,“双十节”为全国国庆日,但是双节的庆典主要流行于政界,一般民间较为冷漠。传统的春节与中秋节盛况依旧。民国初年,已经出现新式婚礼,北,京俗称“文明结婚”典礼仪式简单
11、,证婚人宣布结婚者姓名,新人相对三鞠躬,交换饰物,证婚人致词颁发证书,新婚夫妇向来宾鞠躬,礼成。旧式婚礼仍然保持着强大惯力,在民间流行。 习五一著民国时期北京社会风俗的变迁,史料二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探究】 (1)根据史料一,简要分析北京地区社会风俗发生变迁的背景。 (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信息解读】 史料一反映了民
12、国初期北京社会风俗演变的特点。抓住史料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新式”“旧式”“传统”等词体会史料内涵。据处划线部分可知民国初年北京地区新旧习俗并存的特点。史料二反映了天津开埠后,社会风气由“扬气”变为“洋气”,体现了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注意史料第一句话中的时间背景。据处划线部分可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西化、“洋气”了。,【提示】 (1)背景: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中华民国建立;经济:近代商业的出现与发展;思想文化:西方思想与生活方式的影响。 (2)原因:西方列强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真题典例(2017
13、全国卷T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解析】 本题通过对近代中国婚礼现场的描述,理解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材料反映了30年代上海的婚礼仪式,无法获知这些婚礼的配偶是否是出于自愿,所以不能说明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故A项错误;“喜字纱灯”、“蓝袍黑褂”是中国婚礼的习俗,而“演奏钢琴曲手持鲜花”则是受西方婚礼仪式的影响,说明当时的婚礼仪式具有中西习俗融合
14、的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讲述婚礼的形式和规模,没有提及当时的择偶标准,因此不,能说明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故C项错误;社会习俗的变迁受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影响,材料中的集体婚礼虽由政府组织举办,但不能扩大为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故D项错误。 【答案】 B,归纳拓展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原因和特点 1原因 (1)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是根本因素。鸦片战争后,列强把西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移植到中国。 (2)政府政策的影响。清政府在人口众多、交通便利、经济繁荣地区,开办商埠,发展近代工商业。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改变传统社会风气的法令。,(3)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推动。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15、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逐步兴起,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 (4)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着旧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生活的演变。 (5)先进中国人主动地吸收西方文明。,2特点 (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 (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
16、,西方文明的传入等。 (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要点二 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史料探究史料一 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聋发聩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史料二 至于乙未之岁,东京革命党创办民报,树六大主义,而发挥民族革命、民权革命、民生革命之理,其思想之伟大,议论之精密,不第同志之士所推,即反对者亦为之倾服。自客观言,可号为中国文化从来未有之杂志;自主观言,亦可谓革命党发表最高意思之机关。 杨光辉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探究】 (1)根据史料一分析报纸在近代中国起到的作用。 (2)根据史料二说明辛亥革命期间留学生
17、在国外创办民报的目的和作用。 【信息解读】 史料一反映了报纸具有社会评论、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功能。史料二说明革命党人创办的民报成为宣传革命思想的主要阵地。,【提示】 (1)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 (2)辛亥革命时期留学生在国外创办民报的目的是宣传“民族”“民权”“民生”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归纳拓展 报刊对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2)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
18、重大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3)对夺取近代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一系列的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1(2017江苏高考T7)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由此推断( ) 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解析】 万国公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的重要报
19、纸,由材料宣扬的主题:禁缠足、兴女学和介绍外国妇女可知,晚清新型知识分子对妇女问题的重视,故D项正确;A项错在“最早”上;发表有关妇女解放的文章,并不等于实现了言论自由,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时期只是知识分子带头革除一些封建陋习,不等于清政府自身采取措施革除陋习,故C项错误。 【答案】 D,2(2016海南高考T17)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这表明( ) 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 B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 C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 D旧制度
20、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解析】 明清科举实行八股取士早已失去活力,A项错误;由材料中“新学国民剪去辫发”,可以看出新式教育者与传统科举是不相融的,故B项错误;发式与新旧学没有直接关系,C项说法错误;由“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可以看出,虽然新学追求民权,但没有报效国家的方式,只能服从封建选拔人才的方式,故选D。 【答案】 D,3(2014福建高考T15)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 )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解析】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
21、近代社会生活方面的衣、食、住、行、习俗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些变化无不反映出中西合璧的特征。女性穿旗袍是新潮的表现,反映出人们审美观念发生变化,B项正确;A项错在“完全西化”;C项“女性开始引领时尚”与史实不符;D项虽有一定道理,但不是旗袍流行的社会原因。 【答案】 B,4(2014全国卷T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
22、社会心态更为开放,【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材料不涉及中外电影制作水平,排除A项;仅从外国片与国产片的放映比例,无法判断出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的态度和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排除B、D两项,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故国产片的比重比北京和天津要高。由于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由此导致北京和天津国产片的比重小,C项正确。 【答案】 C,5(2014全国卷T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
23、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解析】 由题干可知,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目标是要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即“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易西服”是改制的开端,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为改革的总体目标服务,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A、C、D三项的相关信息。 【答案】 B,6(2015全国卷T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表中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解析】 解题首先读题,总结趋势和分析原因。读题之后研读材料,观察表格,找到“节点”,找出我国节假日变化的趋势,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答案】 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 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