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6.19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ppt

上传人:tireattitude366 文档编号:1152541 上传时间:2019-05-11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1.8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6.19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6.19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6.19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6.19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6.19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耕作方式 (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使用石刀、石斧砍倒树木焚烧,用石犁翻土播种。 (2)石器锄耕:商周时出现_,但很少使用,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_。,青铜农具,石锄、石犁,(3)铁犁牛耕,铁犁牛耕,珠江流域,曲辕犁,2.耕作技术的演变 (1)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_。 (2)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和赵过推行的 _。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_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技术,3耕作制度 (1)两汉以_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形成_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水利灌溉

2、(1)水利工程:战国出现了_,汉朝出现了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 (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的_用于灌溉,唐朝创制_,宋朝出现_,明清时出现_。,一年一熟,稻麦轮作,都江堰,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二、小农经济 1原因 (1)生产力提高:铁农具出现和_推广。 (2)生产关系:封建_确立。 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_。,牛耕,土地私有制,基本模式,4评价 (1)小农经济下,农民具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的 _作出贡献。 (2)小农经济下农民负担沉重,而且十分_。 三、古代经

3、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 (1)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精耕细作,脆弱,2过程,3.影响 (1)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自南宋起,江浙地区成为人才密布区。 (2)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不平衡和互补的需求,成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一大特点。,特别提醒 1古代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和经营方式的演变 (1)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耜耕到铁犁牛耕的演变。 (2)经营方式:经历了由集体耕作到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自然经济方式下的

4、个体农耕,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并未在农业上大规模使用 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农业上很少使用,冶铸的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和战争。,3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4“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区别,(1)小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农业生产为主、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但不是唯一模式。 (2)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其生产不以交换为目的,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5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实质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是整个历史演进的结果,是多种力量和因素造成的。经

5、济重心转移问题的实质就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动态演变。中国古代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动态演变一直存在。,【通史链接】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要语必背 1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农业耕作方式从生产力来看,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从生产关系来看,经历了从大规模简单协作到个体农耕的演变。 3小农经济在封建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其稳固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兴衰。,4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

6、赋税。 5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所有制。从春秋战国起土地私有制逐渐取而代之,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6土地兼并的实质是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其影响有: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影响国家财政收入。,要点一 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的表现 史料探究史料一 在牛犁耕作出现以前,此种以手持木器或木石结合的器具刺土起土“并用耒耜而耦耕”的方法,是使用时间极长的普通耕作方式。宋代叶梦得说:“古耕而不犁,后世变为犁法。耦用人,耕用牛。”至春秋战国之世,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 中国经济通史,史料二 中国古代农业科

7、技成就(部分),【探究】 (1)根据史料一,如何理解春秋战国时期“耕用牛犁”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2)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史料二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信息解读】 史料一信息“古耕而不犁,后世变为犁法。耦用人,耕用牛”说明牛耕的使用改变了过去的耕作方式,有利于农业耕作效率的提高,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史料二说明我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涉及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灌溉工具以及农书等多个方面,体现出古代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提示】 (1)耕犁的使用,提高了耕作效率;耕牛的运用,节省了人力。它们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8、 (2)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归纳拓展 传统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1)农具不断改进。春秋战国出现铁犁,隋唐时期曲辕犁已相当完善。 (2)耕作技术不断提高。从垄作法到代田法再到耕耙耱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耕作制度日趋合理有效。从一年一熟制到一年三熟制,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4)加强田间管理。注意改良土壤,进行适时耕种。 (5)进一步挖掘地力,提高复种指数以增加产量。 (6)重视农业灌溉。各种灌溉工具和水利工程,在历代层出不穷。,要点二 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影响 史料探究史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

9、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史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晁错论贵粟疏,【探究】 (1)史料一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有什么特点? (2)根据史料二,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不稳定的因素。,【信息解读】 史料一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说明古代农业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分工简单;“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说明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

10、。史料二说明古代中国小农承担着沉重的徭役和赋税,易受到天灾的影响,往往破产流亡,反映出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的特点。,【提示】 (1)生产方式:小农经济。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自给自足;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2)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生活负担重;高利贷盘剥。,真题典例(2017全国卷T26) 表,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解析】 根据表中信息可知,拥有20130亩土地的自耕农户数比例达到74.1%,说明当时该地区自耕农经济的盛行,故A项正确;材料中300亩以上的户

11、数是2,且自耕农比例较大,所以土地集中现象并不突出,B项不正确;唐朝后期,均田制已经瓦解,并且材料中无法判断当地是否实行均田制,C项不正确;通过户数及比例无法判断农业生产效率是否提高,故D项不正确。 【答案】 A,归纳拓展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 1小农经济的特点 (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2)封闭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市场交换少。 (3)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4)脆弱性: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 (5)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2影响

12、小农经济成长的因素 (1)有利因素 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农具、牛耕的普及。 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 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由于自耕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要点三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史料探究史料 入宋以后不论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还是文坛领军人物,大多是南方的面孔了。在科举考

13、试中,南方人的优势明显,北宋后期不得不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南北方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 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探究】 根据史料分析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信息解读】 史料信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还是文坛领军人物,大多是南方的面孔”“科举考试中南方人的优势明显”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引起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提示】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文化重心随之南移,自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真题典例(2017全国卷T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

14、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解析】 本题考查“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以饮食习惯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原理的认识。材料叙述了发生在唐代中期的一种社会现象,设问是“据此可知,唐中期”应该回答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饮茶习惯的变化与国家统一与否无关,故A项不符合题意;饮茶只是饮食习惯的一部分,两者不能等同,故B项不正确;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地位上升,与之有关的饮食等习俗影响力上升,北方逐渐接受,故选C项。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时期完成的,D项

15、不正确。 【答案】 C,归纳拓展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影响(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迁移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推动了教育科举的发展,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教育文化的发展。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北方人

16、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2016海南高考T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解析】 由“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17、可看出作者的目的是反对粗放式的滥种,要求把每一块土地达到最理想的产出,故A项正确;作者反对扩大种植面积的目的是把每一块土地精耕细作,不浪费有限的土地资源,大土地所有制的产生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度的必然结果,故B项错误;一家一户的生产单位恰好适合在有限的土地上精耕细作,与“抑制农业的进步”不符,故C项错误;在北魏时期,人地矛盾还没有达到尖锐的程度,明清时期比较明显,故D项错误。 【答案】 A,2(2016全国卷T25)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解析】 此图反映的是集

18、体劳动的场景,而非个体农户分散的生产劳作状态,故A项错误;此图没有反映出耕作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因此不能说明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故B项错误;汉代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故C项错误;此图反映出汉代豪强地主在庄园内驱使农民集体生产的情形,故D项正确。 【答案】 D,3(2015全国卷T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解析】 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是自给自足。耕种土

19、地可以养活五口人或九口人,这有利于个体家庭的稳定,促进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手工业和商业不断发展,故B项错误;随着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私有土地的出现,个体小农经济应运而生,故C项错误;农业收益的增加与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A,4(2015全国卷T27)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解析】 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能解释河南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减少,故A项错误;江苏代表的南方在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增加,表明随着唐代以来经济重心的南

20、移,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故B项正确;中原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南方,但并没有急剧衰退,故C项错误;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政治重心逐渐北移,故D项错误。 【答案】 B,5(2015全国卷T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解析】 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进步。据所学知识,唐宋时期的耕作技术已有很大进步,如江东地区的曲辕犁、稻麦轮作技术、筒车等,这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从而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故C项正确。坊市制度瓦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而不是

21、动力,故A项不正确。土地集中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不是经济发展的原因,故B项不正确。海外贸易的拓展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故D项不正确。 【答案】 C,6(2015广东高考T14)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资本主义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解析】 材料是说在江南昆山县农家,男子也已习惯“机织之事”,女子也常与男子共同在田间劳动,这是中国古代男耕女织式的生产方式发展的结果,故A正确;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特征是雇佣关系的出现

22、,但材料中并未反映此内容,故B错;男子素习机织之事,妇女“与男子共其劳”这显然不能说明男尊女卑,故C错;材料中的机织之事应指的是家庭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无关,故D错。 【答案】 A,7(2016全国卷T40)(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朝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

23、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解析】 第一小问,由“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可知清代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第二小问,由“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可知清朝人口膨胀的影响。,【答案】 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