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6_2017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rimleave225 文档编号:1167974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6_2017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6_2017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6_2017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6_2017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6_2017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包头四中 2016-2017 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年级历史试卷满分:100 分 时间:60 分钟 选择题, (30 小题,每题 2.5 分,共 75 分)1.在中国古代社会, “国”和“家”对统治者而言是紧密相连的。从政治角度看,古代社会中“国”和“家”的重要联结点是(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2.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 “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3.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

2、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4.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 “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5.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青铜器本质上是政治权力的工具。最能支撑这一论断的史料是( )A周礼规定礼器的数量 B青铜器上的文字记载C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具 D曾侯乙墓的战国编钟6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 ”

3、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A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B通过主要分封 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7西周时期的学校实行“六艺”教育,所谓六艺是礼(礼仪规范) 、乐(举行各种仪式时的- 2 -音乐舞蹈) 、射(射箭) 、御(驾车) 、书(书写) 、数(计算) ,其中礼、乐是核心,而教师则由政府中的礼官和乐官及军队中的高级军官担任。关于上述西周时期的教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标 B具有学在民间的特点C体现出鲜明的等级色彩 D教学内容以儒学为核心8.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

4、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这说明封建制度( )A催生了中央集权制 B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C形成了对“ 王权至上”的认同 D与宗法制互为表里9.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 ,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 ”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 )A家国同构观念 B宗法血缘关系 C中央集权意识 D安土重迁理念10.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平公之母为杞国女子,晋国(周成王弟弟叔虞的封国)因此帮助杞国(夏禹后代东楼公的封国)修筑城墙。郑国批

5、评说:晋国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已。诸姬是弃,其谁归之?是谓离德。 ”对以上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周王室对各诸侯国不分亲疏 B宗法制度影响西周封国间的关系C当时强调同宗族的国家相互帮助 D周王和诸侯是宗法制的核心所在11.战国时“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而秦汉以后开启了“布衣将相之局” 。这种新现象反映了( )A官僚政治秩序稳定 B自耕农阶层的分化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D小农经济的稳定性12形 成于秦代的以避君讳为核心的避讳制度,至唐宋而臻于完备,至清代达到了极点。这一过程本质上体现了( )A礼乐制度日益完备 B社会风尚的不断进步C儒家思想地位巩固 D君主专制的

6、不断强化13汉宣帝时,赵广汉出任颖川太守, “又教吏为骺筒(注:形状象瓶子,口很小,可人不可出的器具),及得投书吏民相告讦,汉得以为耳目。 ”这一措施( )A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B限制土地兼并,削弱豪强势力C官民相互揭发,败坏社会风气 D利于反腐惩恶,稳定社会秩序14.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代表中央以监察各州,到了东汉末年汉灵帝改为州牧,州牧集所在州行政权、军权、财权于一身。由此可见东汉末年(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得到加强 B刺史监察地方的职能被弱化C君主监察百官的制度被强化 D皇权专制遭遇前所未有挑战15.武则天当皇帝时,有人诬告宰相刘祎之受贿,武则天很生气,下令刘祎

7、之停职审查。办案人员奉命向刘祎之出示了皇帝签发的敕书(命令)结果刘祎之很愤怒也很不屑地说了一句:“不经凤 阁鸾台(即中书省和门下省),何得为敕 !”武则天大怒,干脆下令刘祎之“即家赐死” 。对上述事件认识正确的是( )A体现了君主权力至高无上 B三省体制导致宰相专权C中书门下执掌最高决策权 D三省六部体制名存实亡16西汉设立内外朝,尚书权力发展,东汉尚书权力进一步扩大,到魏晋时成为宰相机构,再发展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制。这反映了古代中央机构( )A受宗法关系影响渐趋淡化 B是相权与皇权妥协的产物- 3 -C有效防范了宰相的擅权 D分工逐渐细化,利于合理决策17.顾炎武认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

8、,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材料表明其主张是( )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B郡县制避免了分封制的弊端C应重新恢复分封制 D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18.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 ”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含义是(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C 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 D有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19.“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理天下者,

9、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小大适称而不悖焉。 ”与材料相符的观点是( )A重农抑商 B中央集权 C君主专制 D削弱相权20.史载:“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 ”由此可见,御史大夫行使( )A立法权 B财政权 C军事权 D监察权21.“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 ”对此理解最为准确完整的A北宋财政入不敷出,出现积贫局面 B北宋政府机构重叠,形成冗官局面C北宋分散削弱相权,产生严重弊端 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2

10、2.“史实” “史论” “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 “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提高了行政效率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23.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

11、衷的反面,其中的原因是它们( )A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 B都把选官标准定为考试成绩C都把才德具体化,难以操作 D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24.据记载,武则天时期,御史中丞宋璟频论朝政得失,武则天三次欲派其出使,以求耳根清净,但宋璟均以“御史中丞非军国大事,不当出使,恐乖朝廷故事,请不奉制”为由拒绝。这一记载反映了( ) 御史中丞的设置使君权受到了制约 监察官员的设置使政府得以规范执政 御史中丞是唐代御史台的最高官员 监察制度根本上有利于加强君主统治A B C D25.分析下面表格中有关察举制与科举制的相关内容,不能得出的结论是察举制 科举制 - 4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以文取士” 长

12、官举荐 自由报考 “人、门兼美” “取士不问家世” A由强调门第到取消门第限制 B由地方推荐到考试选拔C由注重整体素质到注重知识才能 D由世袭制到任期制26.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A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 B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D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27.宋代著名历史学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选举中批评我国古代某一选官制度时认为:“评论者自是一人,擢用者自是一人。评论所不许,则司擢用者不敢违其言;擢用或非用其人,则司评论者本不任其咎。体统脉络各不相关,帮徇私之弊无由惩革” 。这一选官制度是( )A世

13、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28.下面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两幅地图。下列对其表述正确的有( ) 图一和图二所示地方行政制度的根本目的相同 图一和图二所示地方行政制度实施的结果相同 图一所示地方行政机构的主要职能是监察地方 图二所示地方行政机构的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A B C D29.唐朝前期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处所,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会议商议决定,经皇帝批准后,以诏令形式颁布执行。当时所有以皇帝诏敕形式颁行的政府诏令,既须皇帝画敕,又须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并经政事堂盖印,否则便不具有合法性。由此可知( )A皇帝与宰相的权力都受到了限制 B政事堂会议形成了民主政治的雏形C朝议

14、制度减少了君主的决策失误 D独立于皇权之外的决策机构已形成30.汉书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汉武帝临终前,召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 、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四人,受遗诏辅汉昭帝;而丞相田千秋竟不得受遗诏。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A宰相没有地位 B外朝制约内朝C内朝参与政事的决策 D皇权空前强化材料题 25 分31.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5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15、,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 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材料三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

16、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四 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项专门学问。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 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纵然事过境迁,后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其在当时也不能尽人了解得,但到底这不是一秘密。在当时,乃至在不远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得该项制度之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有记载在历史上,这是我们讨论该项制度所必须注意的材料。否则时代已变,制度已不存在,单凭异代人主观的意见和悬空的推论,决不能恰切符合该项制度在当时实际的需要和真确的用意。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

17、“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8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诸侯王国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4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及创 立的目的。 (7 分) (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四中“任何一个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6 分)包头四中 2016-2017 学年第一次月考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答案选择题答案 BDBDA ACBAC CDDDA DDDBD CDDCD BCDAC 材料题 31(1)原因:王室衰微;宗法制遭到破坏(血缘关系疏远) 。 (4 分) 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4 分) (2)演变:汉初诸侯王实际统治其封国,分官设职大致模仿朝廷;后来诸侯王完全失去军政权力(诸侯王国成为相当于郡一级的行政单位) 。 (4 分) (3)性质: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 (4 分) 目的: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 分) (4)外在:时代的变化。 (2 分) 内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4 分)- 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