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李朗 文档编号:1168099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2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 10 月月考试题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1中国人以祖先的封地、封国为姓氏的,在汉字中占有很大比重。这与下列哪一政治制度密切相关?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2 “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 “ ”象宫室屋宇之形, “”可能表示A青铜兵器 B铁制农具 C祖先牌位 D皇帝宝座3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祭祖的习俗。有助于形成这种认祖归宗情结的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世袭制 D等级制4周王朝历时近八百年, “盛时的势力,南

2、方跨过长江,东北至今辽宁省,西至今甘肃省,东到今山东省。 ”为了有效统治,西周实行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5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6.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

3、字应该是A周 B秦 C汉 D唐7 “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 ”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A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 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 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 2 -8历史是复杂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看法的是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 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9 “中国式建筑是凝固的思想意识形态,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 2米的基

4、座上,使御座从平地生起,犹如须弥座托着的太和殿的缩影。 ”这体现的政治思想是A民贵君轻 B以法治国 C皇权至上 D天人感应10中国在汉代就建立了封驳制度。所谓“封” ,就是把皇帝的赦令退还回去拒不执行;所谓“驳” ,就是指出皇帝赦令中存在的错讹、失误。汉代的丞相,在制度上享有封驳权。例如汉哀帝时,丞相王嘉就退回了皇帝要加封董贤的诏书。可见,封驳制度A避免了君主决策的失误 B保证了吏治清明C易为当权者所利用 D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11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

5、思想品德12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 ”该材料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13 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14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

6、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15 “自秦始设丞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罢主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里的“我朝”指的是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 3 -16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17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 ,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 ,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

7、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18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19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A应严刑

8、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20.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 830 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21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22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

9、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 4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23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24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 。明

10、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25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 China。更有学者指出,China 是“秦”的音变(QinChin-a)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D弄清最早用 China 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26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中

11、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28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5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29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业,大量阅读朝廷金匮石室之书,还到各

12、处实地探访,搜集遗闻,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 。由此可见司马迁A侧重口述史料收集 B具有史料考证意识C注重史学文学价值 D秉承朝廷旨意著史30李大钊说:“历史的真实,有二意义:一是说曾经遭遇过的事情的记录是正确的,一是说关于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解喻是正确的。前者比较的变动少,后者则时时变动。 ”这是因为A历史学是人文学科,具有不确定性 B历史学家阐述历史,难免主观因素C人类知识不断增长与历史观的变化 D历史认识总是越来越接近历史真实二、非选择题(共 2 道大题,计 40 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 )31 (共 20 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二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明史

13、材料三 雍正年间 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檐曝杂记请回答:(1)材料一中图 5 所示中央机构开创于哪个朝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谁?(6 分)(2)材料一中图 6 所示的三省六部制哪一时期开始实行?它起到什么作用?(8 分)(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为加强专制而采取的措施。(6 分)- 6 -32(20 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科举之

14、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

15、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8 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6 分)(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6 分)- 7 - 8 -高一历史一、 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1-5 BCBBC 6-10 BBACD 11-15 CC

16、BAC 16-20 CBCDD 21-25 BCDBD 26-30 BBCBC二、 非选择题31【答案】(1)秦朝。 (3 分) 秦始皇(嬴政)。(3 分) (2)隋唐时期(如答隋朝亦可)。(2 分) 使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3 分)三省之间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3 分)(3)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3 分) 清朝设军机处。(3 分)32【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2 分)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6 分)(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6 分)(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6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