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必考易错与加试特训(一)(时间:30 分钟)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人体内 ATP 的叙述,正确的是( )A.ATP 由腺嘌呤、脱氧核糖和磷酸基团组成B.ATP 水解是放能反应,可为肌肉收缩提供能量C.ATP 合成是吸能反应,能量主要来自于光合作用和糖的氧化D.肌细胞中每个葡萄糖分解后都可以合成约 30 个 ATP解析 ATP 中的戊糖是核糖;人体不存在光合作用;肌细胞进行厌氧呼吸时,1 个葡萄糖分解合成 2 个 ATP。答案 B2.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酶的合成都需要经历翻译过程B.ATP 合成酶只存在于线粒体中C.低温能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其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D.测温度 T 下
2、酶活力时酶和底物要在 T 下分别保温再混合解析 少数酶是 RNA,RNA 的合成不经历翻译;细胞溶胶、线粒体和叶绿体均能合成 ATP,存在 ATP 合成酶;低温能降低酶活性,但是并没有破坏酶的空间结构;若混合后再保温,反应时的温度不是温度 T。答案 D3.下列关于以葡萄糖为底物的需氧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柠檬酸循环阶段生成的 CO2中氧原子全部来自葡萄糖B.与柠檬酸循环有关的酶都分布在线粒体的基质中C.释放的能量大部分用于生成 ATPD.在电子传递链中,特殊的分子携带的氢和电子传递给氧,形成水解析 柠檬酸循环阶段生成的 CO2中氧原子来自葡萄糖和水;柠檬酸循环有关的酶分布在线粒体的基质
3、和嵴上;需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转变成热能。答案 D24.利用无色洋葱内表皮、均加入适量红墨水的蔗糖溶液和清水,开展“观察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活动。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制片过程:取载玻片撕表皮滴清水盖盖玻片B.细胞中液泡颜色变化:浅深浅C.细胞吸水能力变化:大小大D.视野中红色区域变化:小大小解析 制片过程为:取滴撕盖;洋葱内表皮液泡中不含有色素,实验过程中颜色不变化;质壁分离过程,细胞失水,吸水能力变大,复原过程,细胞吸水,吸水能力变小。答案 D5.如图为肝细胞膜运输葡萄糖分子的示意图,叙述错误的是( )A.载体的两种状态是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的结果B.当血糖浓度
4、升高时,图示过程速率加快,并有最大速率C.肝细胞膜运输葡萄糖分子属于易化扩散D.肝细胞膜运输葡萄糖分子主要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解析 载体在转运物质的过程中发生形变;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肝细胞合成肝糖元,但载体数量有限,运输速率不能无限增加;葡萄糖进入肝细胞是顺浓度梯度转运,属于易化扩散;易化扩散主要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性。答案 D6.紫色洋葱 A 和 B 的表皮细胞分别制成 5 个装片,依次滴加 5 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相同时间后原生质体的体积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处于甲浓度蔗糖溶液中的紫色洋葱 A 表皮细胞未发生渗透作用B.两种紫色洋葱表皮细
5、胞都发生质壁分离的蔗糖溶液浓度是乙和丁3C.处于乙浓度蔗糖溶液中的紫色洋葱 B 表皮细胞的装片置于清水中,一定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D.实验后丙溶液中紫色洋葱 B 表皮细胞的吸水能力小于戊溶液中洋葱 B 表皮细胞解析 甲溶液中的 A 表皮细胞原生质体的体积未变化,细胞内外不存在浓度差,未发生渗透作用;乙和丁溶液中,A、B 细胞的原生质体都缩小,都发生质壁分离;处于乙溶液中的B 细胞的装片可能会因失水过多而死亡,置于清水中而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乙溶液中的 B 细胞吸水,吸水能力降低,戊溶液中的 B 细胞处于等渗溶液中,吸水能力维持不变。答案 C7.为了验证酶的高效性及发挥作用需要温和的条件,某实验
6、小组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其中 FeCl3溶液能催化 H2O2分解而释放 O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试管编号 加入材料 气泡1 5 mL3%H2O2 0.5 mL 蒸馏水2 5 mL3%H2O2 0.5 mL 新鲜猪肝匀浆3 5 mL3%H2O2 0.5 mL3.5%FeCl3溶液4 5 mL3%H2O2 0.5 mL100 处理过的猪肝匀浆A.新鲜猪肝匀浆含有过氧化氢酶是实验原理之一B.2 号与 4 号试管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实验C.2 号试管在初期产生气泡最多则实验目的达成D.1、2 和 3 号试管间的比较也可验证酶的专一性解析 验证酶的专一性实验变量应是底物或酶,而 1、2 和 3
7、号试管的实验变量是无机催化剂和酶,验证的是酶的高效性。答案 D8.下表为不同光强处理对某种桃树和栎树的光补偿点(植物的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达到相等时的光强度)和光饱和点的影响,据表分析错误的是( )CK 组 (自然光照,相对透光率为 100%)T1 组(一层黑色遮阳网,相对透光率为30%)T2 组(两层黑色遮阳网,相对透光率为10%)光合参数/(molm 2 s1)桃树 栎树 桃树 栎树 桃树 栎树光补偿点 29.7 32.8 20.7 31.4 18.2 31.24光饱和点 752.5 1188.2 522 1164.5 417.5 1133.5A.据表分析可知桃树更能适应弱光环境B.实验的自
8、变量有两个,分别为树木的种类和光强C.CK 组实验中,适当提高 CO2浓度可能会使光补偿点变小D.桃树从 T1组环境转移到 T2组,短时间内其叶肉细胞中 RuBP 的含量将明显上升解析 从 T1 组环境转移到 T2 组,光照减弱,光反应生成的 NADPH、ATP 减少,三碳酸还原为三碳糖减弱,RuBP 的再生减弱,短时间内其含量降低。答案 D二、非选择题9.为探究我省不同时期银杏叶片各种色素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分析,引起 7 月11 月间银杏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下降的主要环境因素有 。(2)叶绿素参与光合作用的 阶段,该阶段的产物有 ;叶绿素几乎不
9、吸收 光。(3)9 月份叶绿素含量下降非常明显,但光合速率下降趋势反而变缓,据图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在秋季叶色变化过程中,银杏叶色变黄与叶绿素总量呈 (填“正”或“负”)相关。(4)用层析法,对叶片光合色素进行分离实验,与 7 月的色素带相比,10 月的色素带中从上到下,第 条带的宽度明显变窄。答案 (1)光照和温度 (2)光反应 NADPH、ATP 和 O2 绿 (3)此时仍含有较多的类胡萝卜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负 (4)三、四510.图 1 为卡尔文循环示意图。图 2 为某研究小组测定密闭温室内 CO2浓度变化结果。(该研究选择的实验材料和条件:选择水稻幼苗为实验材料;设置 15 恒温为
10、实验温度(假定此温度下呼吸速率保持稳定);实验连续持续两昼夜,白天为自然光照。)请回答:(1)在有光条件下,水稻吸收的 CO2与 RuBP 结合形成六碳分子,再转变为 3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接受来自 NADPH 的氢和 ATP 的 ,而形成三碳糖,该三碳糖由 (填元素符号)组成。(2)A 点水稻叶肉细胞产生 ATP 的细胞器有 。(3)与 B 点相比, D 点的光合速率 (填“较高” 、 “较低”或“相等”)。 C 点对应的条件下,若适当增加温室内 CO2浓度(其他环境因素不变)光合速率(填“增加” 、 “减少”或“不变”)。(4)在 48 小时的实验过程中,水稻体内的有机物总量 (填“增
11、加” 、 “减少”或“不变”)。实验过程的前 24 小时的平均光照强度 (填“” 、 “”或“”)后 24 小时。答案 (1)磷酸基团 C、H、O、P (2)叶绿体和线粒体(3)较低 不变 (4)增加 11.某同学为探究某植物生长的最佳光强度,设计了下面的实验:首先取若干生长状况相同的植物幼苗,平均分为 7 组,分别放在密闭的玻璃容器中,实验开始时记录毛细刻度管的刻度,12 小时后再次记录毛细刻度管的刻度。(1)这一实验的自变量是 。(2)如果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探究,且测量指标为装置中 O2含量的变化,则该装置需要进行适当修改,具体修改措施是_6_,为使测得 O2的变化量更精确,还应再设量对照
12、装置,该装置的容器和小烧杯中应分别放入 。(3)如果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组别 1 2 3 4 5 6 7温度/ 25 25 25 25 25 25 25光照强度:灯泡功率/W 0 2.5 5 7.5 10 12.5 15开始时的液滴所在刻度 1 1 1 1 1 1 112 小时后液滴所在刻度 0.8 1.5 1.9 2.2 2.4 2.5 2.6若将第 7 组植株突然移至第 4 组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光合细胞中的三碳酸的含量会 。该实验设计尚不能确定生长的最佳光强度,请你提出进一步探究的实验设计。思路:_。答案 (1)光强度 (2)将小烧杯中的蒸馏水换成 CO2缓冲液(或碳酸氢钠溶液)、将白炽灯
13、换为日光灯 死亡的同种植物幼苗和 CO2缓冲液(或碳酸氢钠溶液) (3)增多 增加若干实验组,在第 7 组的基础上依次增加光强度12.骨骼肌的生理活性随离体时间延长逐渐减弱。研究者为了确定离体骨骼肌再植的合理条件,采用生物荧光法测定离体后骨骼肌每间隔 1 h 骨骼肌中 ATP 的含量,以判断骨骼肌的生理活性状况。实验材料与用具:室温下(1820 )保存的兔前肢的骨骼肌、荧光素酶缓冲液、荧光素酶荧光素粉剂、不同离体时间后的骨骼肌样本、生物发光计。(说明:在有氧气和 ATP 的条件下,荧光素酶能催化荧光素的氧化而发出荧光;生物荧光法测定 ATP 含量的具体方法不作要求)实验思路绘制 ATP 标准荧
14、光发光曲线(见下图):7测定骨骼肌样本液中 ATP 随时间下降百分比值:将在适宜的氧浓度条件下,离体后 15 min 骨骼肌中 ATP 荧光发光量作为对照组。每隔 1 h 测定适宜氧浓度和缺氧条件下 。再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得其比值。 所得数据。请回答:(1)补充完善实验思路(2)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坐标系,并绘制缺氧和适氧条件下,预测的 ATP 比值变化曲线)(3)分析与讨论该实验中可以用 ATP 荧光发光量代表 ATP 含量的主要原因是_。随着缺血、缺氧时间的延长,需氧呼吸经 循环和电子传递链释放的能量减少,ATP 生成减少,质膜上载体参与的 过程受阻,引起细胞坏死。解析 (1)在适宜的氧
15、浓度条件下,离体后 15 min 骨骼肌中 ATP 荧光发光量作为对照组,每隔 1 h 测定适宜氧浓度和缺氧条件下不同离体时间骨骼肌样本的 ATP 发光量,再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得到比值,最后统计和分析所得数据,得出相应结论。(2)由于骨骼肌的生理活性随离体时间延长逐渐减弱,细胞内的 ATP 含量越来越少,因此其比值会逐渐减小,曲线见答案。(3)因为 ATP 含量与荧光发光量是正比关系,因此 ATP 荧光发光量可以代表骨骼肌细胞内的 ATP 含量。随着缺血、缺氧时间的延长,柠檬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释放的能量减少,ATP 生成减少,直接影响主动转运,细胞无法获得营养物质而引起细胞坏死。答案 (1)不同离体时间骨骼肌样本的 ATP 荧光发光量 统计、分析(2)(3)从题图可知,ATP 含量与荧光发光量是正比关系 柠檬酸 主动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