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

上传人:李朗 文档编号:1168102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包头四中 2018-2019 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题1、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古代,血缘是政治权力与国家产生的根源,当至高无上的神权、政权产生后,又反过来剥离部分成员的血缘关系并减低其作用,促使社会阶层的分化。这说明A.儒家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B.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C.血缘关系是等级分化制度的基础 D.家国一体政治架构的社会合理性2.有学者对新唐书列传中 1443 名官员的来源进行分析,据此绘制下表。入仕途径 科举入仕胥吏出职等杂色入仕开国功臣与降归入仕门荫入仕入仕途径不详人数 540 344 16

2、2 92 306比例 37% 24% 11% 7% 21%这说明唐代A.文官政治的特色明显 B.门阀政治彻底被科举政治取代C.选官具有一定开放性 D.选官制度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3.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 。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 。这主要反映出A. 历朝皇帝关注先帝的言行举止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C. 清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D. 记注官记载的史料有误不实4.刘建国先生在对中国古代政治总结时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治国智慧和

3、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的无奈。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铙的一个核心是A. 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 B. 维护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C. 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专制统治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在封建时代,本来有很多家庭有他们世袭的特2权,但从秦汉以后,单只皇室一家是世袭的,政府里便没有第二个职位,第二个家庭,可以照样承袭。 ”这一历史现象表明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B分封制度已退出历史舞台C选官用官权力已收归到中央 D宗法血缘制度的逐渐瓦解6.清实录中“国体”的涵义有此

4、变迁:1840 年以前, “国体”的涵义多为“国家体制” ;1840 年以后,其涵义多为“国家体面” 。 “国体”涵义转变的原因是A.社会矛盾的变迁 B.国家政权的更迭C.西学东渐的影响 D.近代外交观形成7.20 世纪初,在天津老城南门外出现了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并一度畸形繁荣的地区,俗称“三不管” 。 “租界”的滥觞出现于下列哪一条约A.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8.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 ”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 )A领事裁判权 B开放

5、通商口岸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居住及租地权9.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10.1903 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

6、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 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11.下表是 18941914 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3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1894 6949 626 24251900 6299 1120 25811905 5571 1404 30251910 5089 1614 32971914 4831 2039 3130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 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

7、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12.“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 ”这强调的是(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13.1899 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 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 )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使清政府改变了

8、对义和团的态度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 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4.光绪皇帝曾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邓世昌英勇牺牲是在( )A.威海卫战役 B.黄海海战 C.反割台斗争 D.平壤战役15.1935 年,有学者发表文章说, “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然而这些天里,平津一带空穴来风,有所谓自治运动。在平津者有教育界(宣言见上星期日大公报 ) ,其他各界虽未宣言,居心无二。这个宣言,初签名者数十人,到了第二天,几有千人,这才是民意的负责表示。宣言中指明这是破坏国家领土完整的阴谋” 。上述言论的背景是( )A国共两党

9、开始合作抗日B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4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救亡扩展为群众运动D工、农、兵、学、商各界形成全民族抗战的浪潮16.某抗日将领在一次战役时写给妻子的信说:新秋入序,暑气渐消,尤以夜间气爽,想皖地亦同此景象耳!昨日,又由日运来援军五万余口汇山码头(黄浦江下游西岸)为我军占领,敌人虽有大部援军,无法登陆寇日内再不解决,或即参加战斗也。这位将领参加的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枣宜会战17.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

10、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 ”这一精神的贯彻(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18.南京某大礼堂,门外有“和平永奠”的牌楼,又有胜利屏一幅,上缀大红“V”字。门内下面悬挂中美英苏四国的大幅国旗。这一场景应出现在( )A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时 B日本无条件投降后C改订新约运动中 D渡江战役胜利后19.“妇女允许在军政机构中任职,设女馆采取措施帮助病残孤寡人;禁止吸食鸦片、裹足、蓄奴和嫖娼等。 ”对太平天国的这些举措理解最准确的是A.表达了农民阶级诉求 B.蕴含了民主共和的观念C.体现了反封建的精神 D.践行“师夷长技”

11、主张20.“资政新篇的提出给太平天国运动立下了一块新界碑,这就是它已经明显地展示出这场战争已不同于以往的农民起义” 。这是指资政新篇A.反映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 B.体现出近代化的时代特征C.给太平天国带来了新生机 D.开启了太平天国的新使命21.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封建落后性,这个矛盾是由农民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决定的。下列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革命性: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斗争的最高峰B空想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下,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C落后性: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没有超越

12、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5D空想性: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在当时无法实现,违背了小生产者的本性22洪仁玕在资政新篇提出“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允许私人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 ”这些主张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这说明( )A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B洪仁玕的主张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C阶级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D 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得到继承和发展23.“国体初建,民权未张,是以野心家竟欲覆民政而复帝制所幸革命之元气未消,新旧两派皆争相反对帝制自为者,而民国乃得中兴。 ”这段文字写于( )A19 世纪中期 B19 世纪末期 C20 世纪初期 D

13、20 世纪中期24.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 ,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 。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 ,提倡“剪辫易服” 。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25.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26.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14、)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27.民国法学家王宠惠针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宪法之制定,有二要义焉:一曰,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二曰,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 ”王宠惠提出的问题实质上反映了A革命派与立宪派的矛盾 B人治观念与法治理想的矛盾C袁世凯与孙中山的矛盾 D民主宪政与专制统治的矛盾28.20 世纪初叶,出版于上海的某论著说:“有起死回生,还魂返魄,出十八层地狱,升三十三天堂,郁郁勃勃,莽莽苍苍,至尊极高,独一无二,伟大绝伦之一目的,曰革命。沿万里长城,

15、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呼天吁6地,破颡裂喉,以鸣于我同胞前曰:呜呼!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 ”上述言论意在( )A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振奋国民精神 B再举斗争旗帜,掀起“二次革命”C呼呼以革命方式唤起“亚洲觉醒” D说明以上书请愿办法改革政治行不通29.“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称。 ”此政府公报应发布于( )A洋务运动前后 B百日维新期间 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以后30.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

16、是世界潮流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二、材料题(每题 20 分,共 40 分)3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20 分)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创立并逐步成熟的,基本标志是中央专门监察机构的出现和地方监察体系的初具规模,秦设御史大夫,且为副相,在郡设监郡御史监察郡政。汉设御史府,与丞相府并重;丞相遣刺史往地方监察,郡守以下设督邮,负责属地监察。魏晋时御史台独立,成为皇帝直接领导的国家专职监察机关,中央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职权有所扩大。唐宋时御史台内分设台院、殿院、察院三个各有侧重、分工合作的系统,在地方则建立起多重监察制。明

17、清时,御史台易名为都察院,官员设置有所缩减,比较简约精干,大体与中央六部和地方十三布政使司行政系统相适应;分工比较明确,各司其职。改编自纪宝成中国古代治国要论材料二 清政府 1908 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虽然它仍然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但它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 ;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 “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 ,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 。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

18、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 “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出现了松动,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7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我国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 (6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原因。 (14分)32.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

19、发展,政治制度也在不断演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 分)材料一 秦灭六国后,赢政自称皇帝。他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8材料二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 ,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谢材料三 先生承接了太平天国的革命的正统,而淘洗了他们的帝王思想、宗教思想。整理了三合会、哥老会一类的民间的民族的结社,改进了他们的思想,使入于革命的正轨。 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族革命史上之位

20、置(1)根据材料一,指出赢政创立的政治制度, (1 分)并概述这一制度的主要特征。(3 分)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为中国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 (8 分)(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辛亥革命的组织形式、领导阶级、斗争目标有哪些新发展。(8 分) 9包头四中 2018-2019 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题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B C B D D A A A C A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A B C B C A B B C B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B A

21、 C B A B B A D B31. 【答案】(1)特点:中央、地方监察机构规模逐渐扩大;逐步形成与行政体制并行的监察体制(制度化、规范化) ;伴随专制皇权与中央集权的发展而不断强化与完善。 (6 分)(2)变化:一切权力包括君权都要受到法律监督和限制;监察机构不再独立承担法律监督职责,形成综合监督体制;出现了舆论监督和政党监督等全新的监督方式。 (6 分)原因: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统治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西方民主、法制思想的传播;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的推动。 (8 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32.【答案】(1)制度:皇帝制度。(1 分)主要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3 分)新发展:组织形式:从旧式的宗教组织“拜上帝教”发展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领导阶级:从农民阶级发展为近代民族资产阶级;斗争目标:从追求空想的“人间天国”到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 (8 分)(2) 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经济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生活:移风易俗,革除旧弊(8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