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探究结构课题名称 1.2 探究结构科 目 通用技术 年 级 适用班级必修 2 1 单元(章) 2 课(节) 教学时间 2 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结构稳定性、结构强度的涵义,理解应力、内力的涵义与关系,了解连接方式对结构的影响2能进行简单的应力计算3掌握应用技术试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能书写试验报告。过程与方法1通过 A 形梯的事例,理解结构的稳定性。2通过两个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写出试验报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因结构不稳定而坍塌的广告牌的事例,让学生树立质量管理的观念和对产品安全性负责的社会责任感。2技术试验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实践、认真分
2、析的技术品质。二、教学重难点重点 理解结构稳定性、结构强度的涵义,能应用应力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难点 通过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的因素,并写出试验报告。三、教学过程预设环节名称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形式 学生活动方式 教学设计意图 教师反思环节 1 播放视频 观看 回答 环节 2 结构的稳定性 引导 讨论 环节 3 结构的强度 提问 讨论回答 环节 4 案例分析 观看图片 讨论回答 环节 5 结构的强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讲解 听讲 环节 6 总结回顾 引导 回答四、教学反思2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设课题名称 1.2 探究结构科 目 通用技术 年 级 高二 适用班 级 所有略教学目标、重难
3、点等略三、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播放“因温州市区车站大道财富中心楼下巨型广告牌被大风吹倒,19 辆轿车受损。 ”的视频,再展示全国各地都不时有广告牌被风吹倒造成伤亡、损失的图片。问“为什么经常会出现这些因广告牌被风吹倒造成伤亡、损失的事故呢?”【活动一】回答问题引发对课题的兴趣。二、探究新课教师拿出一个 A 形梯,让一位学生展示应该如何使用 A形梯。问“为什么要把 A 形梯的横档放平直呢?不要这个横档可以吗?为什么?”1让一位学生把一个较重的书包放在 A 形梯顶端,尝试推一下梯子,感觉梯子的摇晃情况;把一
4、个较重的书包放在 A 形梯中间两横档上铺的木板上,尝试用同样2大小的力推一下梯子,感觉梯子的摇晃情况;比较两次摇晃的大小差异。分析其原因。问:保证 A 形梯结构稳定的原因有哪些方面?*结构的稳定性与它的几何形状、支撑面积大小和重心位置密切相关。【活动二】学生讨论回答让学生进入课堂。第一课时三、新课深入学生两人为一组分组试验:在两叠相同高度相隔 20CM 的书中间悬挂四条直棒(1 号棒(粗圆实心泡沫棒,直径:【活动三】 用图片激发学生上课兴趣,同时把本节32cm) ,2 号棒(细圆实心泡沫棒,直经:0.5cm) ,3 号棒(粗圆空心泡沫棒,直经:2cm) ,4 号棒(细木棒,直经:0.5cm)
5、,其中 2 号与 3 号棒材料的横截面积相同) ,分别在四直棒上面同时依次悬挂 1 个-3个钩码。观察四直棒的变化,记录变形情况。(填附表 1)1、在不断增加挂码时,直棒的形状是否有变化?是什么导致这样的变化?*结构强度和内力的概念。课的重点融入其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就学习了本节内容。四、深入探究3、2 号棒与 4 号棒直径相同材料不同的直棒在挂上同等数量钩码时变形情况是否有不同?那么相同直径直棒的变形情况与什么因素有关?*结构强度与材料也有关系。4、2 号棒与 3 号棒材料的横截面积相同,挂上同等数量钩码时变形情况是否有不同?为什么?*结构的强度与材料本身的形状有关。课本 P19 页图 1-42了解不同形状与强度的变化特点。5、结构的强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听讲理性地参与,深入探讨四、教学反思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结构稳定性、强度的演示实验设计得很好,学生易于接受。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课通过大量的学生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并初步形成通过实践提炼出技术理论的能力。但在技术试验课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只是沉迷于操作,而忽视了理论的提升,以致最终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困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尝试在技术试验中结合了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通过“分解问题” 、 “步步解决” 、“及时反馈” ,以达到减低错误率,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