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四川省宜宾市一中 2018-2019 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二周试题考查依据:考点 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和季风环流考纲定位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例题第一部分 双向细目表题型 题号 考点内容 能力要求 呈现形式 分值 预估难度系数1 气压带、风带 获取 极锋(图中虚线)形成示意图4 0.72 气压带、风带 应用 4 0.53 气候类型 分析 4 0.54 气压带、风带移动 应用 二分二至日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情况图4 0.65 气候类型 运用 4 0.66 气压梯度的成因 应用 气压梯度的时空分布状况图4
2、0.57 气压梯度的分布 解读 4 0.78 气压梯度的影响 运用 4 0.59 主要气压场分布规律分析 1 月与 7 月北半球世界主要气压场分布叠加图4 0.510 天气特征 分析 气压分布图 4 0.6选择题11 盛行风向 运用 4 0.612、 (1)气压带、风带 分析 4 0.612、(2) 气候特征 分析 6 0.512、(3) 气候特征 分析 6 0.512、(4) 气候特征 分析 4 0.612、(5) 气压带、风带 绘制世界区域图10 0.513、 (1)气压带、风带 解读 6 0.713、 (2)气候类型 运用 6 0.6非选择题13、 (3 气候类型分布成因 运用气压带、风
3、带分布示意图;某地气候资料图8 0.52)13、 (4)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 6 0.6第二部分 训练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4 分)读极锋(图中虚线)形成示意图,箭头为大气运动路线,完成 13 题。1下列说法与图中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A是西南风 B是暖性气流C是西北风 D是冷性气流2在地球上,图示气压带、风带的数量共有( )A三个 B四个C五个 D六个3受气流影响明显的地区,不可能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C地中海气候 D高山气候(2016大同高三模拟)下列四幅图分别代表二分二至日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情况。读图回答 45 题。4以上四幅图表示
4、的日期属于同一天的是( )A BC D5受以上四幅图中的气压带的影响,最不可能出现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草原气候 B地中海气候C热带季风气候 D热带沙漠气候(2016洛阳二模)下图为陆地(用 110 E 代表)与海洋(用 160 E 代表)气压梯度(大3陆气压与海洋气压之差,单位:hPa)的时空分布状况。其中,图甲表示多年平均情况,图乙表示某年情况。读图完成 68 题。6图中冬夏数值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洋流性质的变化 B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C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 D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7结合图中信息判断,正常年份,北半球冬季风风力最强的地区大致位于( )A副热带地区大陆西岸 B50
5、N 附近C中纬度地区 D副热带地区大陆东岸8图乙与图甲相比较,其变化对我国气候产生的影响是( )A冬季风减弱,夏季台风偏多B冬季气温偏高,夏季气温偏低C冬季寒潮增多,夏季北旱南涝D冬季气温偏低,夏季北涝南旱9下图为 1 月与 7 月北半球世界主要气压场分布叠加图,则图示气压场的分布规律是( )A1 月份,甲、丁、戊三个高气压场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使其在北半球只存在于海洋上B7 月份,丁、戊两个高气压场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其在北半球只存在于海洋上C7 月份,副热带高气压带被乙气压场切断D甲、戊两个气压场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出现4(2016大连模拟)右图中为某月 31N 纬线上 7 个地点的气压
6、分布图。读图,完成 1011 题。10图中所示季节,地的总体天气特点为( )A低温晴朗B高温阴雨C炎热干燥D温和多雨11此时地所在地区的主要盛行风向为( )A东南风 B西北风C东北风 D西南风二、综合题(共 56 分)1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30 分)(1)四地气候形成与气压带、风带无直接关系的是_,其形成原因主要与_有关。(4 分)(2)四地中气候类型的形成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是_,请说出其气候类型与形成原因。(6 分)(3)四地中气候类型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都有关系的为_,请说出其形成原因与气候特征。(6 分)(4)当地草木枯黄时,地的气候特征为_。(4 分)(5)在下面画出 1 月
7、份赤道附近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要求用 表示高压带,表示低压带,箭头表示风向)。(10 分)13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6 分)材料一 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5材料二 某地气候资料图。材料三 两大洲的纬度分布组合示意图。(1)读材料一,该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位于_半球。在材料三中,D 地的气候主要是受图中_气压带或_风带(填数码)的控制而形成的。(6 分)(2)读材料二,该气候类型的名称是_,其分布的规律是_。在材料三的 A、B、C、D 四地中,属于这种气候类型的是_。(6 分)(3)读材料三,分析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气候类型在 A 处分布面积比 B 处大的原因。(8分)(4)读材料
8、三,简要评价 A 地区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6 分)第三部分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4 分)解析:1.D 2.D 3.B 第 1 题,两股气流相遇后,是暖性气流,来自纬度较低地区上,为西风带,可能是北半球的西南风,也可能是南半球的西北风;为来自高纬地区的东风,是冷性气流。第 2 题,为西风带,为东风带,之间为副极地低气压带,西风带、东风带和副极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皆有分布。第 3 题,气流为盛行西风,终年在其影响下的地区可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半年受其影响(夏半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一些高山如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脉等,虽然受盛行西风6的影响明
9、显(尤其是迎风坡),但由于海拔高形成了高山气候。解析:4.B 5.C 第 4 题,图中风带为南半球东南信风带,气压带为赤道低气压带,此时气压带已完全移动到赤道以南,为冬至日。图中风带为北半球东北信风带,气压带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且位置相对居中,为二分日。图中风带为南半球盛行西风带,气压带为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且位置偏北,应为夏至日。图中风带为北半球盛行西风带,气压带为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且位置偏南,应为冬至日。第 5 题,图表示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东南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图表示某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东北信风带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图表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
10、地中海气候;图表示受盛行西风带控制,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解析:6.D 7.B 8.C 第 6 题,图甲显示冬季大陆气压高于海洋,夏季大陆气压低于海洋;而由于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大陆夏季增温快于海洋,冬季降温快于海洋,从而使同纬度大陆夏季气压低于海洋、冬季气压高于海洋。第 7 题,北半球冬季风是受大陆上高压与海洋上低压作用形成的,风力大小取决于气压差大小,图甲显示在 50 N 附近海陆气压差最大,故此处风力最强。第 8 题,比较甲、乙两图可知,图乙冬季海陆气压差更大,则冬季风比正常年份强,冬季寒潮增多;同时夏季海陆气压差更小,说明夏季风势力要弱于正常年份,则夏季风对我国北方的影响时间较短,在南方停
11、留时间较长,会出现北旱南涝现象。9解析:选 C 图中甲为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丙为北太平洋低压,这两个气压中心出现在 1 月份,是副极地低气压带被甲气压场切断形成的。乙为印度低压,丁为北大西洋高压,戊为北太平洋高压,这三个气压场出现在 7 月份,是副热带高气压带被乙气压场切断形成的。解析:10.C 11.A 第 10 题,图中位于(31N,30E)附近,为地中海气候区,此季节气压高说明受北移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天气炎热干燥。第 11 题,位于(31N,120E)附近,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盛行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二、综合题(共 56 分)12 (30 分)解析:第(1)、(2)题,地
12、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受西风带的控制,为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而地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季风气候。所以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是。第(3)题,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只有地气候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都有关系,气候特征为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第(4)题,当地草木枯黄时,为当地冬季,对应北半球夏季,东亚季风区此时高温多雨。第(5)题,1 月份,太阳直射点南移,气压带、风带也要南移(与二分日比)。答案:(1)地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7(2)地 为热带雨林气候,其形成是由于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其形成是由于全年受
13、西风带控制。(3)地 该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4)高温多雨(5)如下图,要求一是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必须要偏南;二是两个风带的方向无误。13 (26 分)解析:第(1)题,从风向向右偏可知,该图位于北半球。材料三中 D 地为非洲撒哈拉地区,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东北信风带影响,形成热带沙漠气候。第(2)题,从材料二中气温和降水上可知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 4060的大陆西岸,材料三中 C 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第(3)题,材料三中阴影部分的气候为地中海气候,在A、B 两地分布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地形。第(4)题,地中海气候热量、光照充足,对农业生长有利,但雨热不同期,对农作物生长不利。答案:(1)北 (2)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 4060的大陆西岸 C(3)A 处没有阻挡西风深入的高大地形,地中海深入大陆之间,利于西风气流深入大陆内部;B 处有高大的南北向沿海山脉,阻挡了西风气流的深入。(4)有利:热量充足,光照强。不利:雨热不同期,作物生长期降水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