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射洪中学 2018年下期高 2017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注意: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第 I卷(共 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1.5分,共 60分)1、布哈林说: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对布哈林的话理解正确的是A.
2、 强调要加速发展工业 B. 强调国民经济结构的平衡C. 强调按经济规律发展工业 D. 强调货币供应量要与实体经济相适应2、有人说苏联是让斯大林的偏重重工业的发展模式给解体的。但也有人认为如果苏联不做出这样的选择的话,恐怕等不到二战结束就会崩溃。对于这两种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A. 苏联解体的唯一原因是斯大林模式 B.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国情的必然选择C. 二战的爆发延缓了苏联解体的进程 D. 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偏重重工业发展3、20 世纪 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3、。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斯大林模式”下A.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生产发展B. 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C. 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D. 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4、1935 年访问苏联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道:苏联“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青年人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社会动荡。 ”该评价反映的问题不包括A. 苏联社会出现新的贫困群体B. 苏联社会上缺乏自由氛围C. 苏联用于建设的投资过大D.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蕴含着社会危机5、格瑞德在描述未来世界时说:“我们正生活在重新安排下一世纪的政治和经济的转变之中
4、。未来将不会再有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种意义上的国家经济了。一国之内所剩下的只不过是组成2那个国家的人罢了。”下列符合格瑞德观点的是( )A 全球化即现代化 B 全球化侵蚀甚至会淡化“国家”概念C 全球化推动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 D 全球化使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6、余秋雨在蓝旗和孩子中写道:“到了布鲁塞尔就像提纲挈领,豁然开朗地看着欧洲如何企图在陈旧结构中脱胎换骨,挥别昨天。”他这里所说的欧洲“脱胎换骨”,指的是( )A 加入布雷顿森林体系 B 接受关贸总协定C 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 D 由经济联合向政治联合发展7、2009 年,中国多家商会在美国媒体投放了一则视频广告,运动鞋上写着“中国制造,结
5、合美国运动科技”;家用冰箱上印着“中国制造,整合法国风尚”;时尚少女身上挂的 MP3上标注着“中国制造,配合硅谷的软件”。这种宣传方式表明我国企业( )A 推动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B加快所有制经济结构的变革C 积极谋求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主动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形势8、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惟于诵诗 、 书 、执礼,此三者必雅言。这表明A. 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 B. 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C. 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 D. 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9、寓言邯郸学步讲的是一个燕国人不遵从自然,到赵国的国都邯郸学邯郸人走路,可这个人不仅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反
6、而把自己原来的走路方法也给忘了,最后只好一步一步爬回了燕国。此寓言反映的思想应属于A. 道家 B. 儒家 C.法家 D. 墨家10、战国时期,孟子猛烈地批判墨家的“兼爱”思想,把它看作败坏先圣之道,阻塞仁义的“邪说” 。这是因为孟子认为“兼爱”思想A. 代表平民百姓利益 B. 违背宗法等级观念C. 宣扬积极救世情怀 D. 过于追求实用功利11、下表是“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 , 它表明两汉时期A社会价值观儒学化 B法家思想退出政治舞台C商人政治势力强大 D国家政权实现了平民化12、公元前 124 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建议兴太学,正式弟子五十名,又增设无定额的旁听生,由郡国选择“好文学,敬
7、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的少年充当。正式弟子和旁听生类别 关键词 出现频次 所占比例社会伦理观念 仁、礼、信 17586次 4653%法观念 法、刑 4648次 1230%财富观念 利、财、富 4765次 1261%公平公正观念 均平 4427次 1171%3均每年考试一次,合格的按等第任用。这表明当时A. 儒家思想发展成为官方哲学 B. 官员选拔标准更加侧重考试成绩C. 学校教育与用人选官相结合 D. 打破了贵族子弟世代为官的局面13、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全新的创造”是指A吸收佛
8、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辩化B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D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14、在修养理论上,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发明本心”思想,以“本心”认识“圣贤之心” ,反对朱熹的格物功夫。王阳明的这一主张 A、体现出一定的平等与叛逆萌芽 B、有效提升了普通大众的个人修养C、解放了宋明理学对人们的束缚 D、被明清三大思想家所继承和发扬15、先秦以来的人性理论大多对人性之私进行了否定与批判,主张“去私心,行公义” 。宋明理学人性论更视“私”为邪恶,强调公私之辨。而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则明确提出人性自私说,肯
9、定个人物质利益、欲望的合理性,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地位。这反映了明清时期A. 社会风气败坏,世人追求享乐 B. 士人深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C. 商品经济发展,专制统治强化 D. 政府放松对思想文化的控制16、西方科学的传入,使“明清之际的知识分子从一种传统封闭的状态中摆脱出来,突破陈旧保守的思维模式,为中国的知识和文化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新刺激” 。材料中的“新刺激”A. 促进了实用思潮 B. 宣扬了民主政治 C. 否定了君主体制 D. 批判了孔孟儒学17、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
10、神的时代。 ”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解放特征的是A. 文人画以山水寄托分裂动荡之痛 B. 戏曲象征虚拟表意的传统开始形成C. 书法尚韵重在表现自我追求风骨 D. 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而倡18、下表是明代小说家冯梦龙作品中的部分章节,它可以作为个例来说明喻世明言第八卷 吴保安弃家赎友喻世明言第十六卷 范巨卿鸡黍死生交警世通言第八卷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醒世恒言第二十卷 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西湖二集第六卷 姚伯子至孝受显荣4A民间文学注重彰显个性 B八股取士抑制文学形式C小说冲击了传统的价值观念 D市民文学具有一定教化功能19、数学史专家钱宝琮说:“九章算术的编纂者似乎认为:所有具体问题得到
11、解答,已尽算术的能事,不讨论抽象的数学理论无害为算术 ,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 ”这一言论表明中国古代数学A. 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B.涉及领域狭窄 C. 注重实用性 D.服务于农业20、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建议中国人应该尽快发展自己的工业、商业、航运业、金融业。还刻意介绍了英美等国民主制度,以为英美联邦制、选举制、分权制衡的司法制度,值得中国人注意借鉴。这表明魏源A. 倡导“开眼看世界” B. 主张进行变法维新C. 提出发展资本主义 D. 主张全面学习西方21、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之间中国保守主义思想的发展,可以说是魏源开其端,李鸿章达其盛,张之洞
12、奠其终。该学者意在说明他们A仅停留在器物之学的层面 B都是近代保守势力的代表C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 D对近代化的探索最终失败22、19 世纪末的湖南维新派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崇孔教。在其时务学堂学约中专列“传教”一项,说“今设学之意,以宗法孔子为主义” 。这反映了( )A维新派在思想和实践上的错位 B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复杂性C维新志士以大众传媒开启民智 D中体西用是维新派的宗旨23、1901 年,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异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指出:“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 ”梁启超意在A. 激
13、发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B. 阐释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C. 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 D. 说明国际社会中没有道理可讲24、1917 年,国学大师钱玄同为重印的新学伪经考一书作序,称:“一千九百多年以来学术史上一个大骗局,至此乃完全破案。 铁案如山摇不动,万牛回首丘山重 ,此书实在当得起这两句话,汉古文经之为伪造已成不易之定论。 ”他作此序的宗旨是A古史辨析,科学求真 B托古改制,宣传变法C动摇正统,解放思想 D倡导革命,维护民主25、1918 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说:“晚上总是睡不着觉,(前几天有)狼子村的佃户来告荒,对我大哥说,他们村的一个大恶人,给大家打死了。 ”该材料
14、A体现了文学革命的成果 B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斗争精神C否定了传统的道德观念 D宣传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26、当代学者余英时在评述民国时期某一运动时说:“中国人(至少是知识分子)逐渐建立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观念,即以为中国文化传统是现代化的主要障碍;现代化即是西化,而必须以5彻底摧毁中国文化传统为其前提。 ”这段材料所反映的运动,其特点不包括A. 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作用突出B. 把中国近代反儒学运动发展到新阶段C. 其现代化旗帜即“民主”与“科学”D. 对西方文化有了彻底而全面的认识27、五四时期,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从新实在论到尼采主义、国家主义,从先验主义到英美经验主义、实验主义乃至民
15、主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都曾化为众多中国人的言谈和文章。这一思想状况A. 得益于政治民主思想自由的氛围 B. 反映了观念变革已是大势所趋C. 体现了国人自卑的病态文化心理 D. 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28、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运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是孙中山先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的重要思想之一,这思想主要体现了( )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扩张国营济,发展民族工业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29、从“中体西用”到“托
16、古改制” ,从“三民主义”到“民主科学” ,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原因主要是( )A.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 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C. 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D. 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30、1924 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新希望。 ”孙中山的“这个办法”A. 改变了国民党的阶级属性 B. 确立了民主法治政治基础C. 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 D. 强化了资产阶级责任内阁制31、孙中山曾说过“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 。毛泽东在 1940 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
17、“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 。其目的都是为了A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B完成民主革命任务C实行全民族抗战 D宣传新三民主义32、1923 年,毛泽东认为商人和绝大多数城市居民更直接地遭受帝国主义者的压迫,他们受压迫最重,所以最能够在民主革命中发挥领导作用。而在 1926 年他却写道, “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绅,不法地主阶级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 ”这一变化表明毛泽东A. 关注点从城市到农村 B. 提出了正确革命道路C. 认为农民是革命领导力量 D. 已摆脱了城市中心论33、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由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
18、位病入膏肓的人中国起死回生” 。毛泽东领导中国“起死回生”的关6键是( )A. 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B. 制定了灵活的方针政策C. 找到了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 建立了工农革命武装34、从到达陕北后至 1948 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先后提出了统一战线理论、新民主义革命思想和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这说明在这一时期A.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正式确立 B. “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正式形成C. 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国情结合 D. 毛泽东思想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35、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在这一
19、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探索是( )A. 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造 B.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 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6、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 1958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 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 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B. 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发展C.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D.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37、1959 年,文化部在全国各大城市
20、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国产新片展览月”活动,35 部优秀影片同时展出,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欢迎。这些影片还进入世界市场,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新中国电影创作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 1959”,这一现象A. 是在“双百”方针指导下取得的文艺硕果 B. 是改革开放的成果C. 推动我国出台“双百”方针 D. 是“左”倾错误在文化领域的反映38、 “1977年毛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 )这种“制度”具体是指A.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 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C.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 推进
21、九年义务制教育39、1950 年初,全国教育工作会指导意见突出两点:其一、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苏联经验;其二、创办人民大学,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这说明当时的教育A. 服务社会主义 B. 照搬苏联经验 C. 强调意识形态 D. 脱离生产实际40、我国从 1957年到 1966年高等学校培养毕业生近 140万人,为 1950年到 1956年 7年间的 4.9倍。与这一成就相关的举措是A. 逐步建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C. 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 D. 落实“三个面向”方针第 II卷7二、非选择题(共 40分)41、 (18 分)阅读下
22、列材料,回答问题材 料 一 韩 非 所 崇 尚 的 法 治 , 即 所 谓 “事 最 适 者 ”, 就 是 适 合 时 代 , 符 合 事 理 、 利 于 君 主专 制 服 务 , 其 核 心 就 是 通 过 立 法 令 、 行 法 令 , 达 到 “尊 公 废 私” , 而 所 谓 “公” , 实 际 上 就 是 帝王 。 法 律 为 君 主 所 设 , 其 基 本 原 则 当 然 要 体 现 君 主 利 益 而 废 止 臣 民 的 私 利 , 实 现 “利 出 一 孔 ”的 一 元 化 的 国 家 体 制 。 因 此 , 法 律 对 于 官 员 来 说 就 具 有 绝 对 的 指 导 意
23、义 , 这 实 际 上 也 就 是 要 求臣 民 的 一 举 一 动 必 须 绝 对 符 合 法 律 的 要 求 。 当 然 , 韩 非 还 认 识 到 , 真 正 的 法 律 不 只 是 最 大 可 能地 限 制 人 民 , 让 他 们 不 敢 说 , 不 敢 做 , 而 且 应 该 “禁 其 心 ”, 从 内 心 惧 怕 法 律 , 不 敢 违 法 。马 娟 浅 析 韩 非 子 的 “法”(1) 根 据 材 料一 并结 合所 学知 识, 分析 韩非 子法 治思 想产 生的 背景 及其 影响 。 (8 分 )材 料 二 在 中 国 近 代 的 进 步 思 想 家 中 梁 启 超 以 热 情
24、地 宣 传 和 鼓 吹 西 方 的 法 治 主 义 而 名 噪 一时 。 他 在 批 判 继 承 中 国 传 统 法 律 文 化 的 基 础 上 , 吸 收 借 鉴 西 方 资 产 阶 级 法 治 思 想, 以 “宪 法 为依 据 , 国会 为基 础, 司法 独立 为根 本” 构筑 成其 理想 中的 “法 治大 厦” 。 梁启 超指 出, 要实 行法治, 首 先 必 须 制 定 一 部 完 善 的 宪 法 以 为 法 治 前 提 , 否 则 法 治 将 成 为 无 源 之 水 , 无 本 之 末 。 梁 启 超 认 为 , 民 权 是 立 宪 的 基 础 , 立 宪 又 可 以 保 障 民 权
25、 。 唯 有 兴 民 权 , 才 能 建 成 真 正 意 义 上 的法 治 国 家 。 梁 启 超 不 仅 是 司 法 独 立 思 想 的 积 极 倡 导 者 , 而 且 是 司 法 独 立 原 则 的 积 极 实 践 者 。 他认 为 , 司 法 独 立 是 立 宪 国 的 第 一 条 件 。 因 此 , 他 不 仅 对 内 进 行 改 良 , 改 革 封 建 司 法 体 制 , 严 格培 养 法 律 人 才 , 普 及 法 制 观 念 , 争 取 司 法 独 立 于 立 法 、 行 政 之 外 , 而 且 对 外 要 求 废 除 帝 国 主 义各 国 领 事 在 我 国 领 土 内 的 裁
26、 判 权 , 争 取 我 国 在 国 际 上 的 司 法 独 立 。 总 而 言 之 , 司 法 独 立 是 梁 启超 进 行 司 法 改 革 所 关 注 的 重 点 和 焦 点 。据 范 忠 信 认 识 法 学 家 梁 启 超 (2) 根据 材料 一、 二 并结 合所 学知 识 ,指 出韩 非子 和梁启超 法治 思想 的 不同 之处 ,分 析 梁启 超 法 治 思 想 形 成的 时代背 景 。( 10分)42、 (10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戊戌变法时期,教育救国的思想已经屡屡见诸报章,严复、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都曾呼吁:“今日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 ”有的还说:“兵战不如商战,
27、商战不如学战。 ”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高官要员,如张之洞、刘冲一等也强调“西国之强,强以学校” ,中国只有大规模“兴学育才” ,方能“勉图补救” ,否则“不但和与战均无可恃,即幸而战胜,亦无益于8根本” 。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下诏兴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型人才,以为时用。但变法不久就遭遇失败,许多新式学堂未及开办即告夭折,教育救国思想也随之陷于低潮。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简要评述晚清时期“教育救国”的思想和实践。 (6 分)材料二 民国初年,中国教育事业发生了许多革命性的变化。1912 年 3月, 临时政府公报公布: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
28、律禁用;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1912 年 9月,教育部又公布“壬子学制” ,统一了我国小学、中学、大 学、师范、职业教育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并规定:小学实行义务教育和男女同校、设立女子中学、女子 职业学校等;又颁布半日制学校规程,大量开办师范及各种职业学校,以补正规教育之不足。因此,学校和学生数量增长很快,据教育部统计:19071915 年,不到 10年间,学校数增加了91851所,学生数增加了 3269263人。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教育改革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4 分)43、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历史时期 人物活动或主张
29、春秋战国 孔子奔走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明清之际 顾炎武实地考察许多州县,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 。王夫之: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晚清时期 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 , “开眼看世界” 。康有为:“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和为一体” , “宪法乃维新之路”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时代与知识分子” ,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该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论题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 )射洪中学 2018年下期高 2017级第二次月考9历史试题参考答案1-20 CBDCB DDBAB ACAAC ACDCA21-40 ABACA DBDCC BACDD BABC
30、A41.(1)背景 :周 王室 衰微 ,列 强争 霸, 兼并 战争 盛行 ;铁 器牛 耕出 现, 井田 制瓦 解, 土地私有制 的 正 在 形 成 中 ; 百 家 争 鸣 (4分)影 响 : 使 法 家 思 想 大 放 异 彩 ; 为 秦 统 一 全 国 、 建 立 君 主 专 制 中 央 集 权 制 度 奠 定 了 理 论 基 础 ,推 动 了 中 国 古 代 社 会 的 转 型 。 (2分) (2)不 同 : 韩 非 子 认 为 : 法 律 为 君 主 所 设 , 为 君 主 专 制 服 务 , 不 顾 臣 民 利 益 , 实 质 是 一 种 人治 。 (2 分) 梁 启 超 主 张 制
31、定 一 部 完 善 的 宪 法 , 兴 民 权 , 实 行 司 法 独 立 , 普 及 法 制 观 念 , 在 一 定意 义 上 实 行 西 方 的 法 治 。 (2分 ) 背 景 : 甲 午 战 争 后 , 民 族 危 机 不 断 加 深 ; 西 学 东 渐 , 近 代 西方 启 蒙 思 想 传 入 ; 民 族 资 本 主 义 的 初 步 发 展 ; 维 新 变 法 运 动 兴 起 (6 分 )42(1)评述:维新派和一些清朝官员都认为兴办近代教育是强国的前提,百日维新期间提出并创办了一批新式学校。 (1 分)这些教育救国思想和实践,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启发民智,解放思想,对救亡图存有积极
32、作用;(3 分,一点 2分,两点 3分)但在旧中国,民族不独立,没有能真正实现。 (2 分)(2)影响:培养近代人才,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政治经济近代化的加强 (4 分) (两点 4分)43 示例一】观点:知识分子引领时代,又难逃时代局限。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士”阶层崛起,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意图改造社会。孔子主张仁、德治,恢复周礼,以缓和社会矛盾,重建社会秩序,但克己复礼思想不符合时代潮流。清末,外敌入侵,民族危机加深。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 ,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 ,开眼看世界,魏源据此编成海国图志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33、,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启迪了思想。但未受重视,影响有限。总结:在历史的变革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勇立潮头,引领时代发展,但也难免有时代局限。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过去的知识分子。示例二】观点:时代巨变促成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10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礼乐崩坏,矛盾丛生。孔孟以天下为己任,周游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德治、仁政等,践行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精神。晚清时期,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以康有为代表的维新派,把救亡图存和维新变法结合起来,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掀起了思想解放潮流。总结:时代巨变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率先觉醒,他们心
34、忧天下,为家国命运鼓与呼,显示了强烈的担当精神。本题易错点在于:(1)学生缺乏解题规范一是没有说明观点或观点不明确,表述为“我同意的观点” ,但没有写明是什么观点;二是没有史论结合,多数学生有论无史。三是部分学生只写了一个史实,没有体现多角度,也没有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2)学生所用史实不正确,部分学生选用中国古代史来论证。(3)学生审题存在问题,没有结合材料和问题,也没有围绕国民素质与民主政治的关系来进行论证。( 4) 学 生 答 题 格 式 存 在 问 题 , 观 点 与 论 证 没 有 分 开 , 没 有 体 现 段 落 化 和 要 点 化 。此 题 属 于 历 史 小 论 文 题 (
35、 或 开 放 式 试 题 、 方 法 论 试 题 等 ), 解 答 此 题 的 一 般 步 骤 是 先 拟 定 一 个 观点 , 注 意 观 点 必 须 明 确 , 是 明 确 而 不 是 正 确 。 然 后 举 史 实 论 证 , 所 举 史 实 最 好 是“古 今 中 外 正 反 ”,什 么 意 思 呢 ? 论 据 与 你 的 观 点 之 间 构 成 一 定 严 密 的 逻 辑 关 系 , 古 今 强 调 论 据 的 时 间 性 , 以 此 说 明 你的观 点 具 有 历 时 性 ; 中 外 强 调 地 域 性 , 以 此 说 明 你 的 观 点 具 有 普 世 性 ; 正 反 强 调 价 值 性 , 以 此 说 明你 的观 点 具 有 唯 一 性 。 当 然 , 作 为 考 生 , 一 时 无 法 举 出 史 实 满 足 这 三 个 条 件 , 至 少 你 要 将 材 料 中 涉及 的 史实 予 以 正 确 使 用 。 最 后 , 需 要 考 生 再 次 点 明 你 的 观 点 。